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屬性

道德經屬性

發布時間: 2021-01-20 09:59:50

1. 給小孩起名字《高分懸賞》

湯靖瑤 湯夢璃 湯佳琦 湯悅霖 湯天伶 湯可沁 湯衍 湯如是 湯語萌 湯歆染

2. 道德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里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道是一切,是不專可名狀的,是具象的屬,也是抽象的。所以我認為唯心也好,唯物也好,都不能全面的詮釋「道」這個概念。而且,為什麼不是唯物就是唯心呢?固守不是一就是二的邏輯又怎麼可能思考哲學問題呢?

3. 道德經的「道」指的是什麼

先前講到老子寫道德經是為了在末法亂世到來之際,所採取的:「於高屋之上,事先建屋檐而待,以擋雨漏」的行為,

那麼,道德經里的「道」究竟是何物呢?

毛澤東曾經說過: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道德經如果有個綱的話,學起來會事半功倍的。道德經這個綱是什麼呢?

這個綱就是:生生不息、共生共榮、生長收藏。

記住了這12個字,就記往了道德經的魂。道德經所有的內容都圍繞這12個字展開。

正如佛家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里所說的:「真實不虛」一般,這十二個字,對於道德經而言,也是真實不虛的。

但這十二個字,只是綱,並沒有講出「道「的全貌。

道德經里的「道」,指一切規律。除了自然規律外,還有地脈(人與外界)與人性。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自然規律、地脈、人性,都是道德經里「道」的范疇,那麼,這三者之間,究竟哪一個才是最根本的道呢?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里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以得出的答案是:自然是最根本的道、

這里有二個問題需要澄清: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人:

人有二個屬性:第一個屬性是關於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作為道、天、地、人四域之一的人的屬性。這里的屬性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個分子,人的屬性是自然的屬性的展現。從這個角度講,人與自然是一體的;社會道德要符合人性與自然規律;

人的第二個屬性是社會的屬性,即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從這個角度講,人是需要與社會屬性融為一體的,所以,道德經講要:「人法地」,即人要遵循社會規則。

只所以這樣,是因為道德經是說給世俗社會聽的,是自然規律在世俗社會應用的規則。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地:

地與人一樣,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地,包括山川形勢、草木土石,地的屬性是自然的屬性的展現,地與自然是一體的;地脈要符合人性(自然中的人性)與自然規律;

地脈的第二個屬性是社會,即地脈是人的組合,是人的共同意志。因為是人的共同意志,所以要「人法地」,人要遵循社會規則。

所以,這句話應該拿本子記下來:因為道德經是說給世俗社會聽的,所以,這里的人,是社會中的人;所謂的地,是社會,是有一定空間與地域限制的人的組合。

至此,我們可以給出最終的答案,道德經的道,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是自然之道,即:生生不息、共生共榮、生長收藏。

第二:是人倫,即在自然屬性之外的,作為社會屬性中的人,應該遵循的規則;

第三,是地脈,即一定地域、一定時間內的人群所應該遵循的規則。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業道酬精是什麼意思

上天會偏愛勤奮的人們,多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更多的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者。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合乎心地善良、宅心仁厚、相互善待的道德規范。

行商注重一個信字,有了信才會有生意,才會有人與你買賣,有了信才能在商海中如魚得水對個人而言,誠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處世的基本准則。要想成功,實現價值,首先要具備誠信的品質。
業,事業,精,精心。事業的成功,需要為之精益求精,執著求索。你的鍥而不舍會在事業的成就中得到體現。

(4)道德經屬性擴展閱讀

天道酬勤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只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收獲。
正所謂:「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唯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抓住機遇,由於世事難料,故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出自《周易》中的卦辭。

《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

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也是中國人的宇宙觀。

所以八卦中乾卦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載物。然後從對乾坤兩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

5. 道家的政治學說以什麼為思想核心,在統治手法上強調無為而治

道家的政治學說以「道法自然」為思想核心,在統治手法上強調「無為而治」。內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容》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根本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

(5)道德經屬性擴展閱讀:

在強調萬物的自然時,千萬不要忘記賦予萬物自然的大道,否則就是無原之水、無本之末了。「獨立不改」、「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是道之自然。長生久視、純精至和,歸根復命,安平泰,是物尤其是人之自然。

如果人不能得其自然,即是「不道」,「不道早已」。故而當人不自然之時,則需要採取相應的對治措施,以復其自然。因此我們說,自然不僅是大道的特性,也是萬物的屬性。

6. 夢幻西遊人物屬性狂暴是人族用好還是仙族

如果你說的是狂暴等級沒什麼用啊,將自身防禦的一部分轉為傷害力。

7. 男主穿越蠻荒世界,領悟道德經,水屬性體質,,小說前期還有個超級勢

雄霸蠻荒

8. 《道德經》第一章中的「道」 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道,既不是抄唯物,也不是唯心。襲
一旦說道是唯物,它就會排斥唯心。一旦說道是唯心,它就會排斥唯物。
道,是「心物一元」,它既包含了唯物,同時也包含了唯心。
而不是把唯物和唯心分開的心物二元。
人們的頭腦,是心物二元的產物。它思辨的結果,不是一就是二、非黑即白。所以頭腦是理解不了心物一元的境界的。
這個心物一元,是要靠冥想、坐忘來感悟的。

9.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什麼意思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譯為: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該語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提升自我修養不與他人爭一時之長短,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夠和己相爭。

這句話可稱為老子的名言,一直流傳至今,有較深的思想蘊涵。老子通過大江大海能容納百川的道理,闡明了若要成為聖人和王者,必須要有廣闊的胸襟,只有以民為先,處於民下,天下的人才會樂於推崇,尊為聖人和王者,以這種不爭的處事態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之抗爭。

(9)道德經屬性擴展閱讀

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熱點內容
重復付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4 22:08:40 瀏覽:253
公司法集團公司 發布:2025-05-24 21:59:16 瀏覽:873
刑法學簡述題 發布:2025-05-24 21:56:21 瀏覽:659
秦國刑法 發布:2025-05-24 21:31:24 瀏覽:95
2014年新婚姻法 發布:2025-05-24 21:31:14 瀏覽:108
公司法二百一十一條 發布:2025-05-24 21:30:34 瀏覽:982
人民法院在疫情中責任 發布:2025-05-24 21:29:39 瀏覽:649
思修法律知識答題一 發布:2025-05-24 21:29:30 瀏覽:518
法律知識小視頻大學校園 發布:2025-05-24 21:27:14 瀏覽:725
與刑事訴訟法有關的論文題目 發布:2025-05-24 21:25:30 瀏覽: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