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敦煌本
㈠ 為什麼有的道德經版本,稱為《德道經》
老子寫來完了八十一章,在2500年以來的源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遺失以及人為地改動,漸漸地失去了原貌。德道經,可以說是最接近老子原著的一種復原,道德經,是後世傳播的過程中的現存本,的確有錯誤的地方,而這些錯誤的地方,並不是只幾個字那麼簡單,因為後面還有修身的大問題。所以,如果對老子比較感興趣的話,建議看熊春錦老師修定版《德道經》,可以在當當網,淘寶網里買。
㈡ 老子道德經想爾注的敦煌本
經名: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全名《老君道德經想爾訓》,是早期道教版的主要著作。東漢末權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為主要經典,《想爾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講《老子》的注釋本,此書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發現六朝寫本《老子道經想爾注》殘卷。據唐玄宗《道德眞經疏外傳》、杜光庭《道德眞經廣聖義》所載,作者為東漢張陵。宋代謝守灝《老君實錄》、彭耜《道德眞經集注雜說》、董思靖《道德經集解》都承襲此說。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存《老子想爾》二卷,注稱:「不詳何人,一雲張魯或雲劉表。」《傳授經戒儀注訣》稱:張魯得道,化道西蜀,蜀風淺末,未曉深言,托構《想爾》,以訓初回。也以《想爾》作者為張魯。《雲笈七簽》卷三十三孫思邈《攝養枕中方》曾引《想爾》的話,注稱「想爾蓋仙人名」。《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未著錄。其內容多與《太平經》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與社會政治觀,也有河上公解釋《老子》的觀點,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寶貴的材料。今人饒宗頤著《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為研究該書提供了便利。
㈢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這些版本的經文你見識過嗎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生前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年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了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為《道德經》,在2500年的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遺失和人為的改動,漸漸地失去了原貌。
㈣ 老子的敦煌版道德經大約有多少字
1900年6月22日,住持敦煌莫高窟前下寺的王圓籙道士打開了封閉近千年的莫高窟藏經洞,數以萬計的5—11世紀的珍貴寫本、絹畫等重見天日,然而當地政府失於職守,未加看管,致使珍貴文獻、文物成為當時橫行中國西北地方盜掘文物的西方探險家獵取的對象。敦煌抄本中除《老子五千文》、《道德經》無注本外,現已知還有11種註疏本,其中《河上公章句》、唐玄宗御注及御疏,明《道藏》收入全本,其餘八種漢末至唐代的註疏本均已缺佚。敦煌本的面世為《道德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老子道德經五千文》
道教將《道德經》奉為祖經,令道教徒傳習。其所用《老子道德經》文本,是根據《河上公章句》本刪定為五千字,故稱「五千文」。魏晉南北朝以來《五千文》是道教徒傳習《道德經》的主要文本。敦煌《五千文》有甲乙兩種文本,甲本卷首有葛玄《序訣》,每章末有小字注,標明本章字數,乙本文字格式大致與甲本相同,但缺少每章末的小字注文以及甲本的四行題記。展品(BD00941號)為唐寫本,縱38.2厘米,橫50厘米,卷軸裝。1900年出敦煌莫高窟。《正統道藏》未收,隋唐道士入道門後,皆須從師受度《老子道德經五千文》及《十戒經》。此展品為甲本。字跡清晰端正,為國家一級文物。
㈤ 到底是《道德經》還《德道經》
帛書甲本《老子》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楚簡本都要早,而且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的順序。揭示了老子淳德歸道的本義,是最能體現老子思想的真本,稱為《德道經》。而漢以後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的順序,稱為《道德經》。
這裡面有什麼區別呢?談點自己的看法,請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會、生命中本來存在的規律。這些規律的存在是先驗的,不以個體認知的程度而轉移。道就好比道路,本來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沒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於自己本來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個體對道的感知、理解、體驗、探索的過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個體獨特體驗的結果。不同的生命個體因為生存環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會閱歷等差異,導致不同個體對道的理解不一樣。
如黃河之水東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區卻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現象。不同人對黃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異性。盡管黃河總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認知所得卻可以不同。這裡面的差異只說明不同個體對道認知的境界和層次。每個個體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過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經驗的繼承,也需要生命個體自己去實踐、體驗、思考、探索。如果不繼承前人已知的道(經驗),凡事都要親歷。那麼因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夠在低層次上對道進行探索和體驗。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大體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紙堆、做書蟲,沒有自己的親歷親為,這樣的道不過紙上談兵爾。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求道的過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道有不同的層次,隨著生命個體的不斷探索而逐漸顯現。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個體是否得道而轉移.例如每個細胞中都有DNA.其上有決定生物性狀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遺傳密碼.這個事實和生命的歷史一樣久遠,人類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這個遺傳規律(道)並不因為人類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過程,不同個體對道的認知層次是不同的。一種道,被個體認知越多,這種道的實踐影響就越大,德對道的發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這條路,這條路就從崎嶇小路變成了康莊大道。
越是高層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對論,到現在都還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但是這個道總是存在的。
以上討論了道與德的定義,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關系,談點看法。
在上古,沒有文字、沒有語言。前人的生活經驗、社會經驗很難傳給後代.每一個個體都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來認識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動物沒有本質區別.認識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為和模仿、印隨、條件反射等後天行為.因此,對道的理解和現在的動物差不多.這個時候應該是先德然後道.是標準的《德道經》時代.
人類在有了語言和文字以後,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對前人求道的結果可以通過文字、語言的形式向後人傳遞.特別是在掌握了獨特的邏輯推理、抽象思維後,人類求道的能力大為提高。德也達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這個時代的人類求道就有了兩種方式.繼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實踐再總結---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類雖然有一定道的積累,但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畢竟很膚淺,老子說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強調德道是對的.即通過自己的行動去體驗道。也是符合實際的.同時,因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別強調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於道,德前而道後.是為《德道經》。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由夏商到戰國,中國的文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道.於是就有人提倡絕聖棄智,把一些科學的探索和精美的技術斥為奇技淫巧.只是在諸侯爭霸的時代,由於現實斗爭的需要,這種思想表現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統的時代,特別是獨尊儒術以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對百姓的探索精神進行閹割和打壓,只要能夠讓百姓聽話,維護自己的集權統治。對已知的真理都要掩蓋,更不主張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包括對老子<德道經>的篡改,都是為了這一目的服務.
把<德道經>改為<道德經>有這樣一些危害.
《德道經》強調以德為主.作為個體的人更多的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感悟、驗證、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開放的、無限、發展、持續的規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和真理的無窮,是進取的人生態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經》更多強調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於是道變成了有限、僵化、靜止的規律。以此指導的人生強調對前人的道僵化的繼承,墨守成規。教育學生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主張對前人的批判和發展。是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
道與德的關系,可以有先德後道、先道後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種方式,在屈折反復中發展和提高。
《德道經》或者是《道德經》的選擇,體現了一種人生態度和方法。讓進取、發展、開放、持續的《德道經》恢復其本來面目吧!
㈥ 道德經卷2選取了道德經多少章的內容
鏟
卷二其一選取了十七、十八章
卷二其七選取了二十九、三十章
總共選取了14章
㈦ 那一本關於《道德經》的書比較權威
《道德經》只有兩個版本,一本是敦煌版,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道德經,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外表不一樣而已;而另一版本是錦帛版的,是馬王堆出土的,而且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看看不錯。
㈧ 有沒有學術上的《道德經》註解,名家的,深層次、詳細的解讀。
給你推薦幾個經典註解:1、台灣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2、任繼愈《老子繹讀》回;3、高答亨《老子注譯》。這幾位都是大師級別,學老子者不可不讀。如果是初學者入門,首選南懷瑾《老子他說》。至於你說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譯文+小故事之類的老子書,是沿用了成功學的套路,七拼八湊而成,沒有解讀者自己的原創性見解。這種書,可以說,百分百都是垃圾,純粹騙錢的書,讀了完全是浪費時間。讀這種書,還不如直接去讀老子原文。
㈨ 《道德經》與《德道經》有什麼區別
帛書甲本《老子》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楚簡本都要早,而且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的順序。揭示了老子淳德歸道的本義,是最能體現老子思想的真本,稱為《德道經》。而漢以後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的順序,稱為《道德經》。 這裡面有什麼區別呢?
《道德經》更多強調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於是道變成了有限、僵化、靜止的規律。以此指導的人生強調對前人的道僵化的繼承,墨守成規。教育學生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主張對前人的批判和發展。是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 道與德的關系,可以有先德後道、先道後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種方式,在屈折反復中發展和提高。 《德道經》或者是《道德經》的選擇,體現了一種人生態度和方法。讓進取、發展、開放、持續的《德道經》恢復其本來面目吧!
㈩ 推薦一本解讀《老子》的書
《新編諸子集成:老子校釋》是建國後對諸子著作的系統清理,相對於民國時期出版的《諸子集成》來說,後出轉精,是目前最好的古代哲學資料。
本書以唐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文為主,參考石本、敦煌本、舊抄本、佚本、正統《道藏》本諸刻本共100餘種,從事校勘。本書系據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重印。
全書將分兩輯出版。
第一輯所收子書輿舊本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經常要閱讀或查考的書。每一種都選擇到目前為止較好的注釋本。極少數尚無注釋本的,另行注釋。有的書兼收數重各種各具優長的注本。為保持體例基本一致,除個別書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澆近文言撰冩的注本。各書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標點,校正版刻或排印錯誤。
第二輯收集第一輯之外的其它子書。其中大部分沒有現在注本,凡有必要進行注釋的,應加註釋;其餘的選擇較好的版本運行點校。這一輯中有不少是殘缺或散佚的書,整理時區別不同情況,有的選取較好的現成輯本,有的要運行補輯或重輯。
(10)道德經敦煌本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