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23章道德經

23章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20 16:59:07

道德經二十一章

《道德經》而是一張: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專其中屬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本章旨在對【道】作一番說明。【道】是很難用語言說明的。一旦能用語言來說明【道】,那就不是整個的【道】了。所以,老子在開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但本章又說:「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我們可千萬不能執著,說【道】中真有什麼東西。因為前面已經說:「復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說其中有「物」、「象」只是因為萬物是從其中創生的罷了。
【道】與【德】:【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示它的功能。【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存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說的簡單一點:【道】落實到現實層面就是【德】。

Ⅱ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解讀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回,答死而不亡者壽。」

[解讀]

能看透一個人很不容易,這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一個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很不容易,你能從各方面了解你自己,既看到你的亮點,同時更要注意你的短處,處於順境不能驕傲自滿,處於逆境也不能悲觀失望,你才能算是一個聰明的人。能戰勝別人是有能力的表現,有時,打敗你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你自己,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戰勝自我的人才算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常樂,知足者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堅持不懈,努力執行的人才算有志者。

成功之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即使暫時失敗也會從頭再來,能保持業績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只有這樣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者。

[詩譯]

善於知人是智慧,認識自我才高明。

戰勝別人有威力,戰勝自我強中雄。

知道滿足就富有,勤奮堅毅志向明。

不忘根本能長久,死不忘道是長生。

Ⅲ 《道德經》一到二十三章的譯文

請到中財論壇「老子」欄目里查看《白話老子全解選登》,共有40多章,這是目前處於最前沿的《老子》翻譯解注。

Ⅳ 讀完《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後的感受是什麼

講的是抄概念的衍生關系,以及概襲念的內涵。例如曲則全,直線條是一種圖形,也僅僅是許多圖形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畫彎曲的線條,就能夠畫所有圖形。例如夫唯不爭,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說的是爭至少需要兩個以上相爭的對象,所以不參與,就不會產生紛爭的意思。而曲也包含獲得真理採取迂迴的方式,有的時候不能直接獲得,需要迂迴的途徑獲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總有辦法找到真理達成目標的意思,並不一定要爭。
本章從形而上的層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簡化地把萬般意義關聯基本的概念,涵蓋了達成目標獲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爭的重要理念。十分經典。

Ⅳ 道德經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5)23章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Ⅵ 老子道德經二十章

「唯」可以來理解為「唯唯源諾諾」的應承;「阿」理解為「阿諛奉承」的諂媚。兩者表面上看有區別,但是本質上卻都是一樣的。所以老子反問「相去幾何?」

「眾人皆有以」這句的關鍵在於「以」字的理解上。一般來說,這里「以」是有所憑借的意思,亦即,眾人(尋常人)都有藉以生活的東西(財富、目標、信仰、自尊…………)。「而我獨頑且鄙」可獨獨只有我不懂變通、性情粗鄙。「而貴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從的「道」,《道德經》第一章謂「有名萬物之母」。
其實這一章是《道德經》中最長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羅列出老子和眾人的對比,藉以進一步說明自己的「道」。用通俗點的話說,也體現了老子「不走尋常路」的自信……雖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為大哲學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樓主還可以參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Ⅶ 道德經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段話有向內和向外的維度。知人者智,勝人者有力。這都是講向外的維度。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是講向內的維度。從小我們常常認為的聰明是可以識人,分辨別人;我們認為的強人是可以戰勝別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認識到人最大的聰明和強大是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戰勝自己。其實整段經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內容概括。人因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戰勝自己的私心雜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堅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較容易感到滿足。知足,強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礎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壽這些都是執道之得,是末不是本。這個知足必須建立在道的基礎上人才會真正地長久地感到富,因為道才是生生不滅,恆久不變的,而道是向內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礎上,比如對外界名利權勢的追求上,那麼永遠沒有恆久的富。說到這里,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教導向外求,要永遠不知足,認為這是積極進取,要求上進的表現。殊不知這種教育無意識地把我們引向一條外求的不歸路,沒有恆久的幸福和富。強行者有志,真正的志向是內求獲得,如果內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點,自己的優劣勢,在外在的表現就是行動強有力,堅定不移,這是由內而外散發的。不失其所者久,這句話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很多細分行業公司為何在如此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得以長久生存,恰好印證了老子的話,守住自己的老本行,認清自己的競爭優勢,所以得以長久生存。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我用簡單的比喻是歷史上有很多偉人,雖然已經不在世,但是他們的豐功偉績,思想,品格,精神流傳至千秋萬代,這就是一種壽。這段話我覺得仔細深究,好像就是老子給道做的廣告,如果守住道,就會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Ⅷ 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詳解,謝謝!!

由於復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制全;能彎,才能伸直。 低窪之處才能注入,東西舊了才須更新。 東西不足,才會想要富足;東西多了,就會變成雜亂。 所以,聖人以自然的觀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現象, 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採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沒有分別之心,或稱為『無二見』,簡稱『無二』。 不堅持己見,所以能夠客觀明白; 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驕傲我慢,所以能夠進步。 一個凡事不爭的人,天下間就沒有人會跟他爭。 古人說:『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這句話,實在正確極了,哪是空話呢? 大家應當好好去學習。

Ⅸ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道德經里的很多字字義豐富,每人理解各有不同,這與人們對「道」的理解取迴向密切相關,個人認為這答里的「彰」字有「贊揚、表揚」的意思,因為「不自是」而受到人們贊揚,進而獲得人們尊重.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理解,實則殊途同歸,將「彰」理解為「顯露、顯現」的意思,只有「不自是」才能「顯現」出符合「道」的正確道理.

熱點內容
2018年行政法司考案例 發布:2025-05-25 10:17:37 瀏覽:221
六條條例 發布:2025-05-25 10:17:00 瀏覽:283
洛川法院網 發布:2025-05-25 10:10:40 瀏覽:445
社會與法在哪個台播放 發布:2025-05-25 09:45:34 瀏覽:828
法官的意思是什麼 發布:2025-05-25 09:33:09 瀏覽:534
公司的分公司能程度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5 09:25:19 瀏覽:355
司法商經知 發布:2025-05-25 09:21:16 瀏覽:696
公民對法規要求解釋說明 發布:2025-05-25 09:19:46 瀏覽:429
英國法官假發黑布 發布:2025-05-25 09:14:33 瀏覽:939
大連保險公司招聘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25 09:14:02 瀏覽: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