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如何培養法治人才

如何培養法治人才

發布時間: 2021-01-20 18:00:50

㈠ 如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談談自己如何以實際行動貢獻力量

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

第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二,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三,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引近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第四,在全社會中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尊重勞動」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五,加強」四位一體」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

第六,健全法制,加強法治力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個人方面:

1、我們應該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振興中華。

2、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苦奮斗精神,為將自己培養成未來能夠建設祖國更繁榮的新一代人才而努力。

3、堅定信念、加強學習,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時學習黨中央的新文件、新精神,用與時俱進的馬克思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保持政治上的堅定與清醒,時刻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如何培養法治人才擴展閱讀:

二零二零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㈡ 商鞅變法有哪些內容商鞅是在誰的支持下進行變法的

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的,內容可分為:
1. 政治方面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制定二十級爵棗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今後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獎勵軍功,嚴懲私鬥」的辦法。獎勵軍功的作法是: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宗室貴族無軍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勞的,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的,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2)實行縣制棗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縣設今以主縣政,設丞以副縣令,設尉以掌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 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棗秦之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至此時,均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居民登記於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於後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2.經濟方面棗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棗在全國范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裡不粥(鬻)」的原則,准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3. 廢井田,開阡陌圖
(2)重農抑商政策棗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棗統一斗、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知此量為「升」。由這件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
4.社會方面棗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㈢ 建設法治中國獻一策

建設法治中國,培養法制人才
法治人才培養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在制度與人的關繫上來看,好的制度還要靠人去執行,制度本身也要靠人去制定。明代海瑞即言:「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則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則法必不能濟。人法兼資,而天下之治成。」這說明,要推進依法治國建設,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絕對是一個關鍵因素。
法治工作隊伍既包括法治專門隊伍,也包括法律服務隊伍;前者包括立法隊伍、行政執法隊伍、司法隊伍,後者主要是律師隊伍;在廣義上,法治隊伍還應包括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隊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動態、有機完整的體系,它包括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法治人才隊伍是法治保障體系中一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著其他體系的形成和實現。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以及促進全民守法的重任才能得到更好地實現。
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進入本世紀的10多年來,經過恢復、重建、改革和發展,在我國以法學學士、碩士、博士教育為主體,法學專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法學教育體系已經形成,在招生人數、向國家和社會輸送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相當規模,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據粗略統計,1977年,全國只有三所法律院系,1978年全國法學專業共有在校學生223人,到1990年全國已有70多所高校設置法律院系或法學專業,1999年這一數量已經超過300所,而現在全國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學本科專業,全國每年招收法學本科生超過10萬,在校的法學本科生超過了40萬;300多所大學或者研究機構招生法學碩士或者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年度招生約2萬人,在校生規模超過6萬人;有40多所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具有招收法學博士的資格,法學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超過1000人,在校生規模大約3000人。法治人才隊伍的壯大,為推動中國的法治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同時,我國的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具體體現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法治人才的培養面臨著多重矛盾和困境,主要包括規模和質量的矛盾、現實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模式化培養和多樣化需求的矛盾、法學教育和司法考試的矛盾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一方面,法律類專業擴張迅速,但低水平重復建設較多,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就業形勢嚴峻,法科畢業生總體上供過於求,法科畢業生就業率非常低,近年來甚至被排到了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而被警示,已經就職的多數人也從事著與法律無關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才培養規格單一,難以滿足社會對多樣化法治人才的需求,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法治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高層次法律職業人才和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嚴重不足,以至於我國涉及世貿和其他國際爭端的官司往往要請國外的律師,面臨很大的泄密風險,相關國際組織中的我國法律雇員也少得可憐。因此,有人指出,我國法學教育現在面臨的最基本問題是學生的就業生存,還談不到培養的法學人才怎麼引領社會發展,怎麼參與國家、國際社會的事務與秩序構建。這種觀點雖然不夠全面,但也有一定道理。這些都為我國法治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強我國法治人才培養需要創新培養機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法治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機遇。法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嚴密的邏輯體系,這決定了法治隊伍的基本特點也在於其專業性,要求具有法律專業精神和專業素養,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即以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家為核心的法律職業人員所組成的特殊的社會群體。它必須經過專門法律教育和職業訓練,是具有統一的法律知識背景、模式化思維方式、共同法律語言的知識共同體;其成員間通過長期對法治事業的參與和投入,達成了職業倫理共識,是精神上高度統一的信仰共同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成為我國法治社會生活的內在要求。法治人才隊伍和法律職業共同體不會自發形成,而需要培養。雖然培養的渠道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無疑是專門法學教育機構的專業培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法學教育。與此同時,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和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精髓貫徹其中,來加強法治人才的培養。結合四中全會精神和我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滿足法治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夯實法學教育基礎。在技術的教育之上是思想的教育。法學教育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組織編寫和全面採用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納入司法考試必考范圍。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規范、基本能力的訓練,使之有清晰的邏輯思維,有較好的組織材料、推理、表達的能力。
第二,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培養法律職業操守和職業倫理。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在知識與技能教育之外,進行深入細致的職業倫理教育,使得培養出的人才具有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公正意識,為全民法治素養的培育奠定基礎,以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第三,進一步明確各層次法學教育的定位,實行法治人才的分類培養。法學本科教育、法律碩士教育、法學碩士教育、法學博士教育等不同層次教育有各自的功能和目標定位。法治國家建設既需要立法人才、行政執法人才、司法人才等法治專門隊伍和律師等法律服務隊伍,也需要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人才隊伍,法律職業人才和法學學術人才宜做分類培養。其中,法學學術人才培養應當少而精,而法律職業人才培養則是主要任務,為此應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
第四,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應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第五,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重點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的高水平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建設高素質學術帶頭人、骨幹教師等。

熱點內容
洛川法院網 發布:2025-05-25 10:10:40 瀏覽:445
社會與法在哪個台播放 發布:2025-05-25 09:45:34 瀏覽:828
法官的意思是什麼 發布:2025-05-25 09:33:09 瀏覽:534
公司的分公司能程度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5 09:25:19 瀏覽:355
司法商經知 發布:2025-05-25 09:21:16 瀏覽:696
公民對法規要求解釋說明 發布:2025-05-25 09:19:46 瀏覽:429
英國法官假發黑布 發布:2025-05-25 09:14:33 瀏覽:939
大連保險公司招聘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25 09:14:02 瀏覽:614
關於疫情的道德模範 發布:2025-05-25 09:02:05 瀏覽:864
荃灣法院 發布:2025-05-25 09:01:56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