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規范分析法法學

規范分析法法學

發布時間: 2021-01-20 22:34:52

① 規范分析的介紹

規范分析是指根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樹立經回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答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並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准。它要回答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從法學角度或者說從法學方法論角度而言,規范分析法是以規范法學為基礎的,而規范法學又是實證分析主義法學派的主要觀點,因此站在法學方法論的角度而言,盡管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為對立的兩種方法,但也有共同之處。即都以規范法學作為基本立足點。他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第一段所說的,規范分析以一定價值判斷為基礎對「規范」(法學中通俗來說就是法律條文)進行完善、解釋等;而實證分析則以數據為主對「規范」(法條)進行分析。

②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的區別

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是指超越一切價值判斷,從某個可以證實的前提出發,來分析人的經濟活動。其特版點為:回權答 「是什麼」的問題;分析問題具有客觀性;得出的結論可以通過經驗事實進行驗證。
規范分析是指根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准,樹立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並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准。它要回答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從法學角度或者說從法學方法論角度而言,規范分析法是以規范法學為基礎的,而規范法學又是實證分析主義法學派的主要觀點,因此站在法學方法論的角度而言,盡管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為對立的兩種方法,但也有共同之處。即都以規范法學作為基本立足點。他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第一段所說的,規范分析以一定價值判斷為基礎對「規范」(法學中通俗來說就是法律條文)進行完善、解釋等;而實證分析則以數據為主對「規范」(法條)進行分析。

③ 分析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

將法律後果界定為法律規范的邏輯構成要素,不僅與法律規則和法律部門的劃版分理論相矛盾,而且權與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相沖突。法律後果中應包含獎勵,有肯定性法律後果和否定性後果。規范適用的條件應是法律規范的邏輯構成要素。法律後果要素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只由規范適用的條件(或稱為假定)和行為模式(或稱為處理)構成。

具體請參考一下文章

④ 自然法和分析法學的區別是什麼

在17、18世紀反封建的啟蒙運動和革命斗爭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以強調自然法為特徵的一個法學派別。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代表人物為如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思、傑斐遜等。
自然法學派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價值存在著,這個法價值乃獨立於實定法之外,且作為檢定此實定法是否有正當性的標准。自然法學說認為,在自然,特別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著一個理性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一個獨立於人〔國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觀價值立場,並以此立場去對法律及政治的結構作批判性的評價。自然法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謂著由自然,也就是說由人的本性、由社會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繹出某些法則,這些法則可供給一個整體而言對人類行為舉止適切的規定。自然法學派起初的權利觀念更多帶有「天賦」權利的色彩,人生於自然,人的權利也來自於自然。

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勛卓著。
自然法學的理論首先肯定在人定法之上存在一種自然法,自然法指導人定法的制定,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不是好的法律,它主要關注的是法律「應當」是什麼,即法律的「應然」問題。盡管自然法學家對「自然法」的核心理念見解各有不同,但他們都強調正義或理性的道德原則是自然法的基礎,而法就是由理性和正義感引伸出來的道德原則在法律規則和概念中的體現,因此道德將是衡量法律的重要標准。
分析法學則主張法律與道德相分離,認為法學僅僅是研究法「是」什麼,而無須關注法「應當是」什麼。分析法學的哲學的基礎是邏輯實證主義,其嚴格分開「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它只注重研究「確實存在」的東西,所以主張法理學的方法主要是分析,而不是評論或批判,法律的實現必須通過武力制裁。其強調對法律概念的分析 ,依靠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律,否認法律和道德之內的必然聯系。
自然法學把法看作是由理性和正義感引伸出來的道德原則在法律規則和觀念中的體現,關注了法律的道德和理性內容,卻忽視了對實證法律的研究。自然法的倡導者認為僅憑理性的力量就能夠發現一個理想的法律體系,就能設計出普通有效的法律體系的全部細節,這是毫無根據的。但是自然法學忽視事實的做法,卻使他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於發現理想的法律和正義制度,從而奠定了法律乃至西方文明的基礎。

分析法學從實證角度出發,僅僅討論「法律是什麼」,而不涉及對法的價值判斷的立場,分析法學的學者對法哲學的范圍,法的概念的看法各有差別,但他們的思想一脈相承,認為法與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聯系,道德絕不是衡量法律好惡的標准。不符合道德規范的法律法規,只要它是通過適當的方式頒布運用的,就應視為有效的法律。雖然有的分析法學者也引進了法的「應當性」特徵,但認為法的「應當性」與自然法的「應當性」存在「實際的法」和「應當的法」的嚴格分離。因此有的學者稱分析法學派為「歸類的機器人」。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
古典自然法學說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自由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古典自然法學家從反封建統治、反宗教神學、建立資本主義新秩序的要求出發,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自由是他們所倡導的法治的主題,法治從本質意義上看,不是對自由的限制,而是對自由的保護。
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 自然法學派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價值存在著,這個法價值乃獨立於實定法之外,且作為檢定此實定法是否有正當性的標准。
分析法學派是指將眼光轉向現實的法律現象,以功利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實證研究為基本研究方法,以邊沁、奧斯汀為主要代表,在實在法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概念分析、邏輯分析等種種分析的西方法學流派。
1、自然法學派的主要內容是:
1)關於法的本質。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從本質上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
2)法來源於永恆不變的本性、自然性、社會性、理性。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之相符合,特別是與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為基礎,它永恆不變,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3)法的功能和目的在於實現公意和正義。
4)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之絕對標準的結果。歸納而言,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2、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主要觀點是:
1)著力分析真正的法或「嚴格意義的法」,即國家制定的法律「國家法」,而不是什麼自然法,由於這種法律能為經驗所感知和真實存在著,因而也叫實在法或實證法。至於其他所謂的「法」,如自然規律、自然法、榮譽法則,只是有比喻意義,不值得研究。
2)實在法或國家法是由法律規則構成的,是一個法律規則或法律規范的體系。
3)法律是中性和價值無涉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純粹技術性和工具性的東西。至於政治道德等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法律並無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因此不能從政治上和道德上對法進行評價,即不存在什麼道義與不道義、良與惡的問題。「惡法是法」。
4)一個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好的法律規則體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規則體系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為宗旨的,執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規則就可以審理各種案件,也就是說,執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機器,不應當有任何的自由裁決權。

⑤ 規范法學派的介紹

規范法學派是現代資產階級法學流派中的主要派別之一,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英國奧斯丁的分析法學和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哲學為基礎,發展成為種種不同的規范法學流派,其中以「純粹法學派」為主要代表。

⑥ 什麼是規范主義法學派

規范主義法學派的理解如下:
在法律研究方法上,只從邏輯形式內上去分析法律,無需作任何容政治、道德或正義的評判.
認為後者不是法學的任務;法律規范是一個有等級的結構體系,
低一級的法律要服從高一級法律,最終都要服從設定的基本規范。

⑦ 法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

①當代西方綜合法學派首倡的一種研究方法,本世紀初開始,西方法學以自然法學;分析——規范法學、社會學法學為代表,形成三派鼎立之勢。他們之間進行無休止的論戰,各持法律的研究某一側面,對其意義無限擴大,試圖抹殺其他流派存在的意義。

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一些法學家紛紛指責上述三大法學派別的偏執和排他性,認為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歷史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及價值判斷等,都影響到法的制定和實施,法律應是「形式、價值和事實」的特殊結合。

因此,用任何單一的絕對因素或原因來解釋法律制度、法律現象都是不科學的,必須在法學方法論上進行一場變革,要把對法律的價值分析、形式分析和事實分析結合起來,採取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勢態,於是,法學的綜合研究方法便應運而生。

提倡這種方法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美國的哈爾及其《綜合法學》,丁·斯通及其《法律制度和法學家推論》,博登海默及其《法理學》,以及前西德的費克納等。綜合研究的方法,目前在西方法學界已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因為以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看,流派和方法論的相互吸收、兼采博取,乃是學科發展的推動力之一。

然而,作為一種方法論,綜合研究的方法實質上是對三大流派研究方法的折衷,其涉及的內容龐雜而無邊際,仍然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②從多角度、多層次來研究法律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具體包括哲學的、歷史學的、社會學的、比較法學的、注釋法學的、價值論的、語義分析學的方法等。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對法律現象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有更深刻的把握。

(7)規范分析法法學擴展閱讀:

從法的形式角度說,包括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從法的體系角度說,包括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社會法刑法、國際法、程序法以及其他各種部門法;

從時間角度說,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現代法和當代法;

從空間角度說,包括該國法、外國法、本地法、外地法;

從一般分類角度說,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實體法和程序法;

從表現形態角度說,包括動態法和靜態法、具體法和抽象法、紙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現實法(如實際生效的法)等等。

法學只有將所有這些不同意義上的法盡收眼底,加以研究,才算是名副其實的法學。

⑧ 試舉例說明一具體的法律規范,分析其結構以及規范類型

合同法第370條: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有瑕疵或者按照保管物的性質需要采專取特殊保管措施的屬(假定條件),寄存人應當將有關情況告知保管人(行為模式)。寄存人未告知,致使保管物受損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陪償責任(法律後果);保管人因此受損的,處保管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並且未採取補救措施的以外,寄存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法律後果)
按內容的確定程度不同此規范為確定性規范;按行為模式與調整方式的不同為授權性規范

⑨ 法學的規范研究方法指的是研究法律的

法學畢業論文的准備工作 (一)搜集材料 所謂准備,主要就是充分佔有資料,研究、參考他人的看法。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夠就寫不出好文章。讀的書看的論文很少,知識貧乏,是沒法寫論文和提出新的見解來的。

熱點內容
學生自我評價思想道德 發布:2025-05-25 20:42:35 瀏覽:458
刑法修正案稅 發布:2025-05-25 20:20:54 瀏覽:420
海底撈狀告河底撈商標侵權一審被法院駁回 發布:2025-05-25 20:13:50 瀏覽:781
委託承包合同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5 19:49:02 瀏覽:700
法律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發布:2025-05-25 19:44:18 瀏覽:283
入職登記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5 19:44:05 瀏覽:400
人力資源公章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5 19:37:04 瀏覽:851
論虛假廣告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5 19:37:02 瀏覽:685
海淀法院主任 發布:2025-05-25 19:35:36 瀏覽:437
擾民有關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25 19:33:22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