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治即評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安迪從監獄里逃出,並且很快樂的生活在沒有回憶的太平洋岸邊,這就說明了某些東西就只能在藝術里存在,在現實的世界裡,如果誰越獄了,能「逍遙法外」嗎?有了道德這根標杠,有個人能承認這種做法呢?而第二種也是不準確的,如果說表現道德內容就一定會損害藝術的話,那麼這世界上還會有藝術作品存在嗎?一切能帶給人美的享受的東西都是藝術,比如電影,音樂、建築等等,而每個東西也是對道德的反映和挑戰。電影里關於價值觀念,婚姻家庭的都是表現道德的,而它本身卻沒有損害藝術,它只能說是一種不太高雅的藝術的表現方式,或者是通過藝術表現出來引起人的反思,最終起到用道德這條底線來規劃人的行動的作用。電影里安迪因為家庭關系走進監獄,而在獄中獄長得用安迪在理財方面的才能洗錢,利用自己的權利收別人的賄賂等,都是對道德的一種反映,相反的,我們是通過這部藝術作品,更貼切、更形象的理解了道德。
藝術與道德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具有緊密的關系是沒錯的,並且這種關系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道德影響藝術,二是藝術影響道德。
道德影響藝術,這主要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主要是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等體現出來;另一方面也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中的長官們要安迪利用他的理財能力幫他們賺錢,反映了那些人的貪婪,安迪被冤枉入獄,說明了那個年代的黑暗與腐朽;以及肖申克里的犯人們的生活,監獄長的橫行霸道,反映了一種非正義的行為的存在。用布魯斯出獄後的孤獨與恐慌說明了那是一個缺乏溫情的社會,用他的自殺來表達對社會意識形態的抗爭。對道德的挑戰在影片中更集中的體現在監獄長的身上,他對安迪說最喜歡《聖經》中的「我是世上光茫之源,跟隨我就不會步入黑暗,面能得到生命的光輝」這句話其實表達了他對自己在肖申克的定位。而他利用監獄的犯人作為無報酬的勞動力,幫他工作,以盈取暴利。他脅迫安迪為他洗錢,他怕湯姆威廉斯出獄後泄露了安迪是被冤枉入獄的消息,最終危害到自己的利益,而殘忍的殺害了湯姆。他的種種行徑都是現實中具有權利的人的一種縮影而已,這一系例的行為都表現了那個時代中那個社會上低下的倫理道德觀。
藝術影響道德,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藝術作為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在影響。每一部影片都會對人民群眾起一定的教育作用,《肖申克的救贖》中,只要人們看見了監獄長最後的結局,都知道違犯道德倫理的行為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而且肖申克作為一個監獄的名稱,更有代表性的說明了那裡面的人都是曾做過違背道德的事的,這一點是藝術影響道德的主要方面。
關於藝術的起源,有一處說法是起源於巫術,不管客觀它是不是有科學依據的,但這正好說明了藝術從起源開始就和宗教有密切的關系。貝爾認為,藝術與宗教同屬於幻想領域,情感領域。藝術與宗教都屬於主觀的思想,是人類情感的一種寄託。人們習慣的把自己的未來、命運上萬能的主來掌握,或把自己的罪惡與成功都歸功於上帝,喜歡用藝術作品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或高興,或悲傷;或壓抑,或絕望。如影片中監獄長要求每個進入肖申克的囚徒都得背《聖經》,而《聖經》則是西方最具宗教色彩的代表作品。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監獄長就是想要他們在其中找到麻痹自己精神的東西,然後乖乖的待在肖申克里聽從他的安排,就如同在古代的中國一樣,自從有了佛教,帝王都會宣揚佛教思想來麻痹他的臣民,達到自己統治的目的。
藝術與宗教之間的這種密切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宗教與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聯系。宗教影響藝術,首先表現在利用各種藝術來宣傳宗教,為藝術提供了宗教題材和內容。電影中履次出現的《聖經》,是對猶太教訴一各宣傳,而又剛好因為《聖經》更充實了電影的內容。監獄長在親自到安迪的牢房做審查的時候,他指著聖經對安迪說「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和最後安迪和監獄長換的那本書上寫的「得救之道,就在其中」相互響應,這體現出利用宗教推動藝術作品情節的發展,使宗教與藝術相互融合。
藝術影響宗教,表現在強化在宗教氛圍上。影片名為《肖申克的救贖》,「救贖」一詞多用於宗教上,包含著一種虔誠的態度。其次影片用《聖經》貫穿整個故事情節,多次出現的「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和「主的審判迅速來臨」這些語句都有利於營造一些宗教氛圍。
故事的結局,安迪成功出逃,瑞德被假釋,監獄長被掇穿後無奈的自殺既表現了藝術戲劇化的一面,又與宗教宣揚的因果論相吻合。
整部影片集宗教,道德,藝術於一體,宗教宣揚的真善美與道德是統一的。宗教信仰的是一種寄託的思想感情,而道德是一個社會的倫理體系,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底線,而藝術則是對這兩種體系的一種表現形式。三者不可能統一,卻也並不矛盾,有很大差別。卻彼此相互聯系。
㈡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2)道德法治即評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㈢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與法制的區別:
1、從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它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即具有自發性。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要求,由國家制定的認可。即具有階級意志性。
2、從實施上看,二者的實現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具有強制性。
3、從約束力上看,階段社會的道德規則,不能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4、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是靠人們的自覺來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觸犯法律。而觸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許的。
5、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與調整機制各不相同。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違反法律規范的後果,是由相應的國家機關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6、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條件與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行為規范。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的性質。
而道德則不以國家的產生為前提,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道德的存在。如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以前,少數先進人物與革命導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法律既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必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後,道德依然存在。
(3)道德法治即評擴展閱讀: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
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
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網路-法律
網路-道德
㈣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4)道德法治即評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㈤ 怎樣評價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
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不僅僅是授課的生動與活潑,最主要的是能夠很好吸引聽課的學生,讓他們心靈受到震撼和感動!受到良好教育!
㈥ 道德與法治自我評價的方法有什麼
公民與道德
一、在公交車上,我為老年人讓座
二、在平時同事的糾紛中,我回積極的講解道理答
三、不說臟話,盡量與他人少爭執
四、作為一個公民,不忘公民職責,要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五、平時簡單樸素,遵紀守法,穿著整潔
六、不犯原則性的錯誤
照這幾個方面寫吧。
㈦ 什麼是法治,什麼是道德
什麼是法治?英國思想家洛克說:個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許可。法治,是給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給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法治社會的真諦在於:公民的權利必須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成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㈧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8)道德法治即評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