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優於法律
Ⅰ 怎樣辯論「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佔了上風。
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面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面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1)道德優於法律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Ⅱ 辯論:當道德與法律相違背時,法律優於道德.(一辯陳詞)
從法來學和法理學的角度來源看法與道德的相悖與否根本就沒有可比性,這應該算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論題,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即惡法亦法,而自然法學派之觀點恰與之相反,因而從純學術角度來看這二者根本沒什麼可比性,各有其理,原因在於「惡法亦法」確認了法的強制性與普遍適用性、認可了法的國家強制性,而後者「惡法非法」強調和確認了人的理性以及發的目的性和法的價值特質。
Ⅲ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立論20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立論?;縱觀歷史長河,朝代的更迭伴隨著一步步法律的倒台與;????為闡述我方觀點,我方將從以下兩個方面證明;對於個人的發展而言,道德所具有的不只是對於自身行;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兩者的影響范圍上看還是從兩者的;1、道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諧的靈魂,;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就是和諧社會的道德;2、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先有道德後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立論?
縱觀歷史長河,朝代的更迭伴隨著一步步法律的倒台與出現,而人類的道德光芒卻依舊代代傳承下來,追根溯源,道德的積累與實踐是法律出現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道德這個基礎才使得各種法律得以萌芽。?
????為闡述我方觀點,我方將從以下兩個方面證明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對於個人的發展而言,道德所具有的不只是對於自身行為的約束,良好的道德會從根本上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而道德所具有的這些作用是法律所不具有的,因此與法律相比,除了約束的作用外,道德因其無法替代的附加價值,因而具有無法逾越的地位,更進一步講,道德的影響不僅會改變個人,對於全社會而言,道德更是會促進社會全面的和諧與發展,它是人類千年傳承發展出的美好文明,只有在道德風尚廣播的作用下才社會才會維持穩定,因此從道德與法律的影響范圍上講,道德的作用更加具有廣泛性。? 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的措施,雖然在執行上具有很強的力度,但是如果道德不被重視,一切用法律解決的話,社會必將混亂,況且法律至今尚未完善,在這種不健全的制約下,道德是唯一可以填補法律漏洞的方式,而且對於社會上大多數人而言,受到的也多是道德約束力,有些法律也只能針對個別的群體發揮效力,所以比較道德與法律的效力,道德的效力更優於法律。?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兩者的影響范圍上看還是從兩者的作用效力上看,我方堅持認為道德比法律更為重要。?
1、道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諧的靈魂,道德是和諧的基礎。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優良的道德能力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重要思想保證。)
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就是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嗎?而佛教提倡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就是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嗎?老子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不就是和諧社會的依據嗎?可見,構建和諧社會的「原材料」就是道德。道德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寶。所以,推進和諧社會,道德自然比法律更重要!
2、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先有道德後才產生法律,進而才有法制。我們要注意的是道德與法律的時間先後互補性,漢代思想家賈誼曾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道德的作用在事先,法制的作用則在事後.其次,法律是以道德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道德是人自身的修養程度,而法律是外部的約束因素,它對人的作用是由外而內的。而道德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法律的實施要靠人們的自身修養,如果放棄道德那麼人們就不會自覺遵守法律。
3、法律是強制性的,(法制是靠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而道德是靠道德的說服力、勸導力、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法律只是對違法的行為進行懲處,而對「缺德」不違法的行為是不幹涉的;道德則是通過社會輿論對「缺德」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弘揚正氣,抵制歪風,減少犯罪。
由此可以說明,推進和諧社會,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4、法律規定的是做人的最低標准,而且法律制定的再多,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道德則比法律作用的范圍要寬泛得多。其次,法律它也不是完美的,而且會過時,它有它的階段性和局限性。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第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所以,相對於法律而言,道德這種力量更具人性化,更有力量,更加完美。
(5、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這樣,又談何而來推進和諧社會呢?)
6、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社會成員的道德能力。沒有全社會成員共同的道德努力,社會和諧便無從談起。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全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在最後,我想說的是,道德是和諧社會的空氣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們血液里靜靜流淌著的精神!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一、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道德往往並不立即對本人有利,如見義勇為,如隨地吐痰。特別是在一個人與人都不熟習的環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顯。法律是剛性的,在嚴格執法的情況下,無論什麼人,無論是在你家鄉還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國,只要違法必然被懲處。因此,絕大多數人在法律面前都會謹小慎微的,都會遵守。因為他知道,否則有牢獄之災。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並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並不屬於同一個范疇。如果沒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會發展得更壞。
三、一個所謂缺乏道德的社會,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下去。從古至今,從沒有隻有道德而沒有法律的社會。即使原始社會,也存在原始習慣,法學界稱之為:習慣法。
四、說法律比道德重要,並不是說沒有道德的社會會長治久安。並不是說,我們的社會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將有助於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狹義的法律:專指擁
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國的十類主要部門法為:憲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經濟法、訴訟法、勞動法、自然資源與環境法、軍事法、科教文衛法。
封建社會法律由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國王或者大臣制定;資本主義社會法律由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議會制定;社會主義社會法律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人民議會制定。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並保護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
法的本質: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具體地說,它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1、法是被提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2、法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4、法的社會性
①、法的基本屬性--階級性。
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人類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惡為標准,依靠宣傳教育、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上產生的,因此,道德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時代、不同階級中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念標准。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道德的功能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的功能是道德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義。道德以自己特殊的職能和特有的方式,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基礎和整個社會生活,表現出巨大的能動作用,道德社會價值正是通過道德功能加以實現的。道德功能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道德的認識功能。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能幫助人們認識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以道德的人是功能立足於解決一個「知」的問題。在這一層面,道德是一種認知,是人們認識和改造社會、認識自我和創造人生的指南,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第二,道德的調節功能。道德的調節功能立足於解決一個「行」的問題。人們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自己的周圍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和聯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在非對抗性的矛盾范圍內,就需要道德加以調節,即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個人與家庭成員之間、個人與朋友之間、個人與領導之間、個人與集團之間乃至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它以「應該怎麼樣」為尺度,來衡量和評價人們行為的現狀,並力圖使人們的行為現狀符合於「應當」的尺度。
第三,道德的評價功能。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人們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的。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從而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是人們稱為道德純潔、理想崇高的人。
第四,道德的服務功能。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又反過來為產生他的社會經濟關系服務。所以,道德的服務功能立足與解決一個「用」的問題。從道德的產生可以看出,道德是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由於人們生活需要,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它反過來又為經濟基礎和人們的生活服務。任何道德的產生都是用自己的標准評價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經濟狀況的合理性,否定危害它的社會關系的思想和行為。所以,道德為產生它的社會經濟關系服務,並通過一定的道德標准、道德規范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Ⅳ 道德相對於法律的優缺點
法律被譽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古代法學家傾向於「德主刑輔」,近代法學家們強調「依法治國」。從《漢莫拉比法典》開始,法律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具有建構性、確定性、一元性、法律評價的共同性、外在側重性、程序性、外在強制性、可訴性的特徵。道德具有非建構性、模糊型、多元性、道德評價的個體化、內在關注、非程序性、內在約束、不可訴性的特徵。個人認為:例如1、法律的缺點是:當代法律覺有不健全性,很多權益無法用法律保障。道德的優點是:雖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可為」或者「勿為」,但根據個人的信念和良知,自行約束或者判斷該行為的「可為」或者「勿為」。2、法律的缺點:滯後性。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物質決定意識,不同時期,人的觀念會隨之變化,而法律卻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很多法律問題出現,且法條不能解決時,才會修改或從新解釋法律。道德的優點:社會不斷發展,物質決的意識,人的思想覺悟會隨社會的變化而改變,道德具有靈活性。自身修養的提高,道德水平會隨之提高。3、法律的缺點:只懲罰行為。此所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法,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道德的優點:可以懲罰思想,也可以懲罰行為。例如,犯罪預備中的中止行為,有些法條可以是不處罰的。都是法律不懲罰行為,而當犯罪嫌疑人後悔時,或者當此行為引起社會公憤時,道德是可以懲罰一個人的思想的。例如,犯罪行為結束後,銷贓行為的時候不可罰,在道德層面是可以懲罰行為的。總是,道德的層面比法律廣很多,法律僅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Ⅳ 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的關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人類社會特定時代經濟關系的產物,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版,法律權屬於社會制度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日常行為的重要依據。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且強制實施的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而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
兩者既要相互區別,又需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才能更好地建設和平安康的國家。
Ⅵ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法律、道德都是行為規范,都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定的行動准則。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
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產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道德是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通俗約成的,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實施的范圍不同
法律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法律不僅僅是屬於道德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疇,也是法律范疇。
道德不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因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員提出的,如職業道德。
3、保證實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則是非強制的,它完全依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
4、處罰的方式不同
違反法律必須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
違反道德將受到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良知的譴責。
5、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備一定權威性,是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過於嚴格的話,那麼人們容易造成違法,並且也不現實。
道德的調整范圍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上,有些東西無法確定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Ⅶ 如何解決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縱觀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嬗變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1、儒家的「仁、義」思想是「禮」與「法」嬗變的基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其對當時中國的法律發揮著重要影響。「三綱五常」等儒家禮教是中國古代正統道德的一般原則。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自漢唐始便以法律的讓步來解決:法律公然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壞了自己的尊嚴而開方便之門。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選擇。2、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是「禮」與「法」嬗變的條件。經濟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向更高文明邁進的前提。中國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經濟的興衰與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關。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對社會的道德要求較高,同時自身也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這時的法律體現著更廣泛的道德。與此相反,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道德表現較之以前欠缺,社會總體道德水平也下降,這時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維護封建皇權是「禮」與「法」嬗變的核心。不管法律與道德誰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維護封建皇權為其首要考慮,這也是階級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可逃脫的命運。4、權力階層的態度是「禮」與「法」嬗變的關鍵。申言之,「出禮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須是符合權力階層意志的道德;重「禮」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須是權力階層內化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法律與道德因存在差別而有不可調合之矛盾,同時又因二者之間的聯系使矛盾之協調成為可能。
道德法律化使社會規范系統中道德與法律的結構趨於合理,以實現系統本身的功能優化。通過立法確認某些道德標准為法律標准。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於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與道德淪喪就是明證;傳統的德治卻是主張德主刑輔,法是德的附庸,貶抑了法的作用,也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對二者都要加以揚棄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內核,進行結構重組,建立全新的德法並治的二元製法體制。
Ⅷ 法律與道德辯論賽一辯的開場詞
首先,我們從定義上來看法律與道德的區別。俗話說:分析問題要看實質。法律是國家制定、頒布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規則;道德則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規范。它們雖然都是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但性質不同,法是調整人們某些行為的規范,以規定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為統治階級服務,註定它具有狹義性。然道德是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的調整,其所調整的范圍點多面廣,因此,更能體現人民的意志。
不可否認,我們已進入法制時代,遵紀守法當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制定有效的法律並付之順利實施來維系安定團結是治國之本,真的能不能以法保持安定團結是要看是不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意願。其意志、意願就是人民在長期生活形成的一種共識的道德准則。我們看下面這個實例,我們大家吃西瓜都是在橫著吃的,是很自然,也很習慣的,是經過實踐而來的,這時突然有一個人說:「你們應該豎著吃,橫著吃不不對。」這明顯是不和諧的事,會得到大家的反對,恰好這個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由此可以說法律應該是建立在大多數人認同的基礎上,大多數人認同也就是道德的基礎之上。因此,道德沒有理由拒絕道德或是凌駕於之上。
道德作為啟發人們內心覺悟的無形力量,有著國家強制力無法代替的動力。記得,在前天我乘公交車,一個蹣跚的老人上車,乘務員說:「你沒錢,沒有證,不能坐車,下去別耽誤大家時間。」一個教師模樣的中年女人,自己掏出錢給那老人付了,老年人才得以坐車。沒錢沒證不準坐車,這是法律法規規定里,乘務員嚴格按標執行正常,因為是法是無情。但人有情的,做到有人可以為其借付。這么做就是道德讓人有了幫助他人憐憫之心。我在這里可以說,提高個人素質,加強道德建設,可以更有效地譴責和抑制違法犯罪行為,並可以多涌現一些見義勇為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的人,而提高道德素質對法的實施可起到超出國家強制力范圍的作用。這來看來,道德力量是高於法律的范疇,因此,法律不可以反出來說道德的「不」,強奸民意。
道德對法還有彌補不足的作用,此話不假,法律是偏面的,只是單純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社會上關系需要由法調整的往往並不是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及雖然立法相當完備了,不可能事無巨細「一籃子」全部涵蓋。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卻要擔負起調整法無明文規定的某些社會關系的任務。 在此可以證明,法律基於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狹隘性,也註定了它對道德沒有言否的機會。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間,後者的觸及領域和優勢遠多於前者,更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願。而且就道德而言,當國家消亡了,階級消失了,仍存在於人們心中,支配著我們上行,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一步發展。因此,法律與道德比較,它只是道德范疇上的一個基石而已,所以更談不法律向道德說「不」了。
Ⅸ 道德高於法律,對嗎
1、中國古代源有「除禮入刑」只說,大致就是說你的行為出了「禮」,「禮」約束不了你的行為,哪就用「刑」約束。道德高於法律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影響深遠。
2、我們現在用的法,主要來源於西方,所以西方的很多法律思想也伴隨來到了中國。滄海桑田容易,思想改變就難,所以就有了你的迷惑。
3、現代社會,道德也好、法律也罷,都是統治民眾的一種措施。那種手段好用就用那種,或者結合著來。「八榮八恥」「和諧」這屬於道德吧,法治社會、依法行政法律。孰輕孰重?借用李姐的話「剪不斷、理還亂」。
4、我個人認為:做人方面道德重要,不求做個高尚的人但求問心無愧! 做事方面,法律重要,是我們的游戲規則,你不能不重視,否則到處是陷阱。
5、中國的現狀是道德體系崩潰,法律制度還不健全。造成了一大批追求高尚的人,在做著齷齪的事,受著良心的譴責,卻不要受法律的約束。
Ⅹ 論述如何正確認識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正確認識道德和法律的關系,需要從根本上面認識到道德和法律的各自優點和各自缺陷,具體如下: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10)道德優於法律擴展閱讀:
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