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法學概況

中國法學概況

發布時間: 2021-01-21 02:39:50

❶ 論中國法律思維現狀

自從國人認識到中國必須走法治之路開始,關於中國法治之路該如何走一直存在 種種議論和爭論。縱觀這些議論和爭論,大致可分兩個方向的探索,一個是在法律之外尋求 實現法治的道路,另一個則是從法律本身的角度出發探索中國的法治道路。然而無論是從法 律之內還是法律之外探討法治的實現之路,都需要依託於一定的思維。
中國法治的主導思維是辯證還是邏輯,隨著學界對於法治問題探討的不斷深入,當下許多學者已經意識到,「法治問題不僅僅 是由制度及規范所生成的,還包括與制度規范並存的法律思維。」 如鄭成良教授所言:「法治實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 他還進一步闡述道:「法治固然取決於一系列復雜的條件,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條件而言,必須存在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思想方式,即只有當人們能夠自 覺地而不是被動地、經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來思考問題時,才會有與法治理念 相一致的普遍行為方式。」 然而,這種服務於法治的法律思維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雖然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應當主要是一種邏輯的思維,但其並不具有絕對的主導性。這主要是由 於受到我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作用,以及共和國建國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思維灌輸的慣性作 用,對這種邏輯思維的認識的不足,此外就是受到西方後現代思潮對於傳統邏輯的批判的影 響,使得一部分人自覺或不自覺的對這種邏輯思維主導的論斷產生了懷疑,有人甚至提出了 辯證思維是中國法治的主導思維的謬論。
法治、法律思維、邏 輯思維、辯證思維的概念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和論證邏輯思維與法治的關系以及辯證思維與 法治的關系,最終得出法治的主導思維為邏輯的結論。
一、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於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特徵,在運用抽 象思維進行抽象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方便人們進行交流的一種工具或符號。由於人的不同, 人的認識能力和抽象思維是存在差異的,這就導致人們對於同一事物的概念界定也是有所不 同的。因此,對於本問題的有關概念的界定,將既有利於文章對於問題的深入分析與論證又 及方便人們對於本文所論述內容的理解和交流。 (一)法治 關於法治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法治的概念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過程,在 其發展過程中常常受到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對於 法治的定義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學》將法治定義為: 法得到普遍遵守與良法。英國法學家戴雪則將法治定義為: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 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 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 實際判決上。 但是不管法治的定義如何發展與演變,學者們以何種形式的修辭來闡釋,法治的基本特徵「法律至上」、法治的核心價值「權力制約」和「保障自由」等內容是無法改變的。「法律 至上」是古典和現代法治所共有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制度形態和法律精神。它意味著在觀念 上法律權威、地位高於一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制約」是法治核心價值之一,無論 從歷史還是從現實各國的法治發展來看,法治國家的政治基礎,一是民主政體,二是國家權 力利的合理配置。根據孟德斯鳩的觀點,實施法治的根本所在就是要解決國家權力配置的問 題。國家權力配置的問題是法治的核心問題,國家權力配置包括國家權力的合理分工和有效 制約。而「保障自由」也是法治核心價值之一,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權,公民只有真正地享 有了自由權才有可能去實現其他權利。因此,「保障自由」是法治社會極為重要的價值理念。 基於此同時結合到我國的國情,筆者認為可以法治定義為以法律至上為基本理念的,以權利 合理配置為基礎的,以保障自由等基本人權為目標的,依良法的普遍實行為手段,社會管理 方式。
(二)法律思維 學界比較關注法律思維的研究,而這方面的成果也較為豐富,表現在法律思維的定義上, 我們可以看到,關於法律思維的定義有很多。從總體來說,對於何謂法律思維,人們大體有 以下幾種認識: 1、法律思維是通過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對法律現象的反映、認識和思考。如李淑英 指出:思維是人的大腦對存在的認識和思考。法律思維則是通過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對法 律現象的反映、認識和思考。 2、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法律知識對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判斷並得出結論的過程。

❷ 對中國法律現狀的認識和調查

我們絕不能輕視學科研究的目的,學科研究的目的型構著我們的學術理念,我們對法律史的研究正是根據其正當理念和正義理念的發展邏輯而獲得。傳統的西方法學是通過自然法的理想對其法律史研究進行型構,而傳統儒家思想對中國法律史的影響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當我們真正試圖從法律的路徑對中國法律史進行研究時,當我們真正試圖從現代法的分類對中國法的歷史進行探索時,我們卻迷失了路徑的切入。建構中國法律史研究的法理探尋路徑乃是我們當務之急。當前,中國社會正在體驗著百年不遇的社會轉型,西方法的歷史發展表明,「在法律的穩定時期或固化時期,哲理法學家始終是不受歡迎的。然而,在法律的發展時期,哲理法學家極有可能成為領袖人物。」 [1]因此,對我們從事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人來說,轉型中的社會是一個創造哲理法學家領袖人物的時代。 一、法的歷史研究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 所謂歷史,不僅是指客觀歷史——人類的過去,人類的一切活動、創造以及所經歷的事件);更重要的還是指主觀歷史——人們對自己過去的記述和認識)。由於我們在歷史中加人了人類的主觀認識,於是就形成了意義、思想。可見,「歷史學並不單單是有關過去事件的記錄,而且還是------『有意義的』記錄——即把各種事件都聯系起來的敘述。於是馬上就出現了這一問題,即它們之間被聯系起來就蘊涵著有歷史思想的性質。」 [2]法的歷史是由法的理論組成的,沒有法的理論就沒有法的歷史。當中國法的歷史被儒家學說型構時,就形成中國傳統的倫理法歷史。既然法的歷史與理論是統一的,那麼法律史學和法理學也應是相互影響的。法律史離不開法理學思考,法律史不應該僅是對人類的過去的法制活動、創造以及所經歷的事件的記錄,而是對法律進步過程的理性探索。法的歷史進步乃是一種趨向於法律制度的進步,對這些制度而言,體現的是人類自由理念的展現。這種展現還被認為是與法理學的發展進程相符的,並與我們的學術發展相一致。 法理學是所有法律學科的基礎學科,法理學描述了人類自身對法的認識、其所處的法制環境、正確的行為標准、以及對法的理念的必然追求。法理學總是提出法的基本(根本)問題,並試圖獲得一個建立在可以用理智檢驗的法的方法論——系統化的程序基礎上的解答、或者至少可以繼續發展這些基本問題。同時,法理學作為是法律史學研究的方法論,它主要是對法律史的內容進行整理和系統化處理。當然,這種系統化處理思維包含了法理學思維,這就要求法律史學家必須具有法理學的素養和眼光。龐德認為,「在法理學中,我們被認為是在探尋正義和正當理念的形而上學基礎並按照邏輯方法揭示這些理念以達成一個體系。在法律史中,我們被認為是在研究這些理念在歷史上的展現過程。法律史被視作是正當理念或正義之理念在立法司法審判和學術研究中逐漸實現的記載。」 [3] 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們日常的學術認知中,根本沒有必要刻意去辨清什麼是法的歷史與法的理論。回顧法律學術史上的學人與著作,能夠留存人們記憶至今的如格老秀斯的《戰爭與和平》、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薩維尼的《中世紀羅馬法史》與《現代羅馬法體系》、梅因的《古代法》與《早期制度史講座文稿》,等等。我們很難說他們應歸於法律史學還是法理學,他們有些看似是法制史的研究,但卻被認為是研究西方法理學史的標准著作 [4]。這些著作不僅是我們法理學專業的必讀書本,同時以是研究法制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正是這些法學巨著,給出了我們許多法律理論上的精典概括,如:「法律乃是一種從身份到契約的進步史,乃是對一種自由自我主張的理念(即通過自由確定個人自己的關系和責任而得到表現的那種理念)的實現記載。」 [5],等等。由於法律史學乃是對某一理念不斷展現的記載,所以中國法律史的研究不能缺乏法理學思考。如果我們將法律看作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結果,那麼與法律生活密切相關的國家機構、司法機構也都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對這個歷史發展過程的了解,缺乏法理指導是萬萬不能的。 法律史的法理學研究,一是對法制史學進行法理分析,即對法律史學家的工作進行邏輯的、概念的和認識論的研究;其二是在法的歷史事件的整個過程中或歷史進程的一般性質中去發現某種超出通常的法律史學工作理解之外的含義或意義。如果我們依照歷史哲學的觀點,那麼我們應該將這兩層意識表述為『法的客觀歷史「和』法的主觀歷史」。法的客觀歷史是把法的歷史存在當作一個整體看待,並試圖概括和發現它的本質、意義和發展方向、模式、節奏和規律等等。這是一種宏觀法史理論、法史理論的世界觀。我們可以按其性質稱為法史本體論。法的主觀歷史則是法律史學家工作中的認識論、方法論及邏輯學等方面的問題,它並不涉及法律史學家和法的客觀歷史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按其性質稱為法史認識論。 法律史的法理學研究反映的是一種研究個體的理念(這種理念乃是隱含在短暫無常現象背後的實在)追求逐漸展現的過程。所以,法史本體論研究的是法的歷史現象背後的東西,「是形而上學的歷史本體;是支配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的歷史規律——不管歷史哲學家是否自覺意識到或是否真正發現這種規律。」 [6]法史本體論是對法的歷史進行的是法律思想的考察,提供的是法理學的歷史。而其方法仍然是一般的哲學的歸納、綜合及抽象方法。 二、法的歷史理論的研究定位 我國當今法律史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設置,天生就與法理學保持平行的的關系,我國法律史研究並非起源於法理學研究。 由於中國傳統的學科的設置關系,人們對中國法律史的主觀認識要晚於中國傳統歷史的認識。中國法律史歷來只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傳統法律史研究是依據中國傳統歷史的研究方法而展開。而就我國當代法律人對法律史的研究,也仍然是停留在傳統的歷史研究方法上,主要的還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分析研究方法。其研究對象還是對中國歷史承載著的法律信息的早期書面表達的理解。如:研究中國法律史的最早資料是從公元前的殷周時期 [7]年到清朝末年間的書面記載,例如關於唐、宋、元、明、清的律令等,此外還有各個朝代頒布的具體法律規定和特定法律行為的令狀。它的研究方法與我們傳統人文歷史學科的研究方法並無二樣。於是,這也使一些法律史學者認為,法律史學已經也就是依據歷代傳述者的記載,按年代的順序,對歷史上的法制事件進行忠實地敘述,而無需進行法的理性探求。此種法律史學觀常常導致法律史學者將法律史研究的方法僅僅局限於對史料來源即傳述者的考證上。於是有些法律史學者根本不涉足法理學。 「黑格爾視歷史為一種理念逐漸展現的過程,歷史的撰寫也就是講述一種理念在人類經驗中最初是如何出現而此後又是逐漸實現的故事。歷史材料乃是這一理念逐漸展現或日益實現的記載。」 [8]而筆者覺得,當前,我國法律史學研究的最大問題可能也在這里。當今我們許多法律史學者在法律史研究中只注意對具體歷史問題的研究,而忽視對法的歷史背後蘊涵的法理問題——如理念等問題的探討。這種不脫離法的理論的法史研究狀況,正在極大的制約著中國法律史學的發展。當前一些法律史學者皓首窮經,搜集了無數史料,編纂出無數的雷同的法律史著作,但卻很少有長久生命力的著作。按照韋伯關於一般學術成成就在10、20、50年內就會過時的說法, [9]這些著作的生命力我看最多隻有五年時間,而有些法史學著作可能一出世就已經沒有學術生命了。這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其中的問題恰恰是這些作者缺乏法理學的批判眼光,從而導致無法對史料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西方19世紀的歷史法學家認為,「法律史乃是自由理念在人類社會控制經驗中逐漸展現或日益實現的一種記載,而形而上學法學家則認為法理學乃是同一個理念的展開,而不論這個理念在倫理學上被視作是一種正當的理念,還是政治學上被視作是一種自由的理念。」 [10] 其實,與其它人文學科一樣,法律史的認知目的無法一言以蔽之。但無論如何,其目的之一是理解以前法律的內容和立法目的,以及背後所隱含的一般正義觀。另外,對於作為與一國法律體系的產生與發展相關的政治、經濟、行政和社會等基礎性關系的理解,也屬於法律認知的范圍。因為,法律史學的內在含義是以法的理性為線索對法律史實之真相的推理與考證,對事物之起源與原因的詳盡闡釋,對歷史事件知怎樣發生及為何發生的深入認知。所以,法律史學的研究必須將法理學深深地融入其中。對我們而言,法的歷史研究意味著對法之史實進行法的評價,以及對被研究者認為重要的、奇妙的、光榮的事件進行選擇。而選擇的前提是法律史學家心中的法律觀和價值觀。每個獨立的法史學研究者都應該有自己的法學觀和價值觀,以及在這二者影響下的法學研究方法論。而這些又是法理學的范疇,因而,法的歷史研究擺脫不了法的理論影響。 「法律史和哲學之間仍存在著無數的交叉點和聯系線索。兩者都追求對法律的深刻理解:法律史學家首先關注法律生活中的歷史人物,而法哲學家則試圖認識一般正義原則;法律史學家揭示法律中的變化,而法哲學家則闡述法律中的永恆。兩種觀察角度又在很多方面互相補充:法律史顯示,在永不停止的變化當中總是存在不斷回歸的法律思想和典型規則。對規范的需求和規范解決方案在一點程度上的永恆性是顯而易見的,這顯示了正義的基本原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永恆性。相反,法學家也不得不承認,一般基本原則只有在具體的個別規范中才能發揮其作用,並在具體判決的案例的判決中得到維護;如果他想認識現實,他就必須認識法律中的具體人物以及法律的可變性。」 [11] 三、我國法的歷史與理論研究的現狀與改進 筆者提出加強我國法律史研究中與法理學色彩,目的是為了法律體系中各種制度和准則的法理學基礎以及該體系中的理想要素,從而改變目前我國法律史研究中有史無理的狀況。 在我國當今的法學研究中,應該說,通過這幾年法律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中國法律史和法律思想史學科的設置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了,但對法律史進行全方位的法理學思考卻比較缺乏。比如,當我們遇到社會轉型中的現實問題時,一些學者也常常會從我國歷史中去挖掘研究資源。如當遇到一國兩制的問題時,有人便提出中國古代的一國兩制;當遇到依法治國時,也有人提出中國古代的依法治國;當遇到司法公正問題時,也有學者提出中國古代的司法公正,等等。這些都是學術功利主義的表現。如果我們中國法的歷史研究如果是以功利的標准來證明中國法的歷史價值的話,那麼中國法的歷史科學將毫無存在的意義。其實,當歷史上的那些傳統的法律理念、價值,當它被人們重新認識,並賦予了現代人的價值標准後,實際上它已經體現的是現代價值的了。因為,從法理學的認知來看,古代法制與現代法制並非時間上的區別,更重要的是理念與制度上的不同。 當然,這樣的問題並不能完全歸於我們今天的學者,因為我們當今的法理學也沒有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一種對法律准則和法律制度的有效批判,而是按照一種相對獨立方式追求著自身的抽象完美,以至於到了今天,我們實際是把法律史領域和法理學領域分而割離,而且對法律准則和法律制度的檢討和批判也是根據這些學說和制度分別論述。 法律史研究如果缺乏法理學的指導,就會失去活力,成為一具無靈魂的軀殼或僵屍,將會逐漸失去存在的價值,史學前輩梁啟超說:「要之,苟無哲學是理想者,必不能為良史。」 [12]他把哲學素養作為合格史家的必備條件之一。由此,作為法律史學家只有達到較高的理論層次,才能體現出法的歷史研究的水平和和根本目的。才能真正發揮法律史學的作用。否則即使法律史學著作再具有在華麗的文采,考證技巧再嫻熟,對我們今天的法制技術來說也不過形同玩物而沒有法學價值,並可能最終導致法律史學的衰微。耶林也認為,法學家僅僅知道法律是發展之物這一點是不夠的;法學家不僅必須認識到法律是發展的以及法律是如何發展的,而且還必須認識到法律至今的發展是為了什麼目的以及法律在將來是為了達至何種目的。 [13]從法律文化的視角來看,法律史乃是文明史的一部分。法律史「可以為我們提供若干對於法律哲學來說至為根本的一般性概括。通過比較研究,我們能夠建構起一種普遍的法律史,進而還能夠揭示出下述問題:『法律在與文明理念相關的-------歷史進程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一個民族的文明中哪些結果是與法律緊密相關的;一個民族的文明是如何受到法律限制的;以及法律是如何推進文明進步的。』」 [14] 然而,當今中國的法理學所表達的,並不是由中華民族的倫理習慣或經由理性而發展起來的法理思想,它主要是依西方法理學而組合起來的法的理論。這樣的法理學表明所追求的目的以及解決問題的原則是西方式的,如此的法理如何與中國的法律史相結合,這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對我們目前的教育趨勢來看,移植、參照西方法理學似乎是每個學者的既定思維。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想想,西方法理學能成為我們民族或國家的思維模式嗎?如果是,那麼中國的法史研究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所以,理性的分析,西方法理學顯然也根本不能成為我們一切思維的價值體現。西方法理學最明顯的一個缺陷就是它根本無法解決中國法律史的價值問題,反而使中國法律史的價值在物的價值面前相對化。因此,整合中國法律史的資源,建構中國法理學體系應該是我們這一代法律人的任務。 在我們認知的著名各法學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中,他們的學識無不是學貫法史學與法理學的。而且,法學流派的產生也無不是在尋找法史學與法理學的結合中分化、產生。西方學者貫通法的歷史與法的理論,並不是因為他們刻意一這樣,而是學術研究使然。沒有史何來理;沒有理談何史。而中國法學,由於學者研究方式的單一性(雖然,目前也有一些學者著力從其它視角來研究法律史,但均缺少原創性、啟示性的法理成果),很少有能將提煉出的科研成果適用於法律的其它領域, [15]致使缺失產生世界級的法學領軍人物。今天,在脫離法理學的中國法制史教學與研究中,人們不得不對中國法制史學科的存在價值產生疑問。 筆者提出加強法律史研究中的法理學色彩,其深層意蘊是為了中國法律史研究能與中國的法理學相謙和。同時,筆者呼籲當代中國的法學巨匠的產生。

❸ 中國法律體系簡介

(一)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來的:「公法是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私法是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標准,私法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社會化」現象的出現,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法律即社會法,如社會保障法等。這是因為存在既非國家利益,又非私人利益的獨立的社會利益。有鑒於此,有人稱社會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法律。
公法、社會法與私法在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當代中國法律部門
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門: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
1.憲法。憲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憲法部門最基本的規范,主要反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樣的規范性文件中。
除了憲法這一主要的、居於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外,憲法部門還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附屬的較低層次的法律。
2.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規定行政管理體制的規范,確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則的規范,規定行政機關活動的方式、方法、程序的規范,規定國家公務員的規范等。
我國一般行政法方面的規范性文件較少,主要有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特別行政法方面有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
3.民法。民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我國民法部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則和單行民事法律組成。民法通則是民法部門的基本法。單行民事法律主要有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此外還包括一些單行的民事法規,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等。
4.商法。在明確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商法作為法律部門的地位才為人們所認識。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或商事行為的法律。從表現形式看,我國的商法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是一個法律部門,但民法規定的有關民事關系的很多概念、規則和原則也通用於商法。從這一意義講,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原則。
5.經濟法。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經濟管理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適應國家宏觀經濟實行間接調控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法律部門。經濟法這一法律部門的表現形式包括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等;有財政、金融和稅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如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等;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如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法律。這一法律部門的法律包括有關用工制度和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職工參加企業管理、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衛生和勞動安全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保險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爭議的處理程序和辦法的法律法規等。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這一法律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文件包括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等。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是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通常分為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主要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環境保護法是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
這一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屬於自然資源法方面的,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8.刑法。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一個基本的法律部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刑法也是最受人關注的一種法律。刑法這一法律部門中,佔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文件是刑法,一些單行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也可能規定刑法規范(如文物保護法中有關文物犯罪的准用性條款的內容)。
9.訴訟法。訴訟法,又稱訴訟程序法,是有關各種訴訟活動的法律,它從訴訟程序方面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保證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訴訟法這一法律部門中的主要規范性文件為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同時。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等法律的內容也大體屬於這個法律部門。

❹ 請問中國法學專業大學排名狀況

法學院沒有本科排名和研究生排名之分,一般是按照教學質量、教授的知名度、就業等等進行排名~~
另外法學院的各個專業的排名情況也很重要,特別是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注意專業上的排名
如武漢大學在國際法、環境法方面是在全國遙遙領先的
北大的刑法、行政法、法理學等等
人大的民商法

2010年全國大學法學院排名

1中國人民大學
2北京大學
3中國政法大學
4武漢大學
5清華大學
6吉林大學
7復旦大學
8中山大學
9廈門大學
1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1西南政法大學
12南京大學
13南開大學
14浙江大學
15華中師范大學
16華東政法大學
17山東大學
18北京師范大學
國內名校法學專業院校的不同發展歷程,學科發展的側重,特色。
一、老牌勁旅,雄風不減
昔日名揚四海的「五院四系」,堪稱法學界的老牌勁旅,他們欣逢盛世,在激昂奮進的發展中在法學領域獨領風騷,雄風不減。 據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提供的相關信息顯示,2006年法學專業全國各院校綜合排名中,脫胎於「五院四系」的9所高校中,仍有8所雄霸前八名的寶座。
中國人民大學——老牌法學強校,民商法實力最強
人大法學院是在作為「五院四系」之一的人大法律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老牌的法學強校,擁有憲法和行政法、刑法、民商法三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中民商法實力最強。名次 法學院系 一級國重 二級國重 一級博點 教授數 學術權威個數
1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是 4(1新增) 一批 69 王利明、陳衛東、高銘暄等16
2 北京大學法學院 是 4 一批 46 朱蘇力、陳興良、賀衛方等16
3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是 2 一批 100+ 馬懷德、卞建琳、徐顯明等14
4 武漢大學法學院 否 2 一批 36 余勁松、余延滿、曾令良等8
5 西南政法大學 否 2(1新增) 一批 50- 李開國、李昌麟、龍宗智等6
6 吉林大學法學院 否 2(1新增) 二批 29 張文顯、鄧正來、姚建宗、霍存福4
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否 1新增 二批 44 吳漢東、范忠信、覃有土等5
8 廈門大學法學院 否 1 二批 28 徐國棟、邱興隆、陳安、朱崇實4
9 華東政法大學 否 1新增 二批 30+ 何勤華、顧耕耘2(或有童之偉)
10 清華大學法學院 否 無 自審二批 26 張明楷、張衛平、王保樹等11
11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否 無 二批 20 公丕祥、李浩2
12 復旦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2二級) 23 李昌道、張乃根、章武生3
13 浙江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2二級) 16 林來梵、孫笑俠、胡建淼3
14 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 否 1 否(2二級) 13 沈四寶1
15 山東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3二級) 22 0
16 南京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1二級) 20 范健、李友根2
17 湘潭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2二級) 20 胡旭晟1
18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1二級) 16 葉必豐、鄭成良2
19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否 無 否(1二級) 14 司玉琢1
20 西北政法大學 否 無 否(0二級) 30+ 陳明華、汪世榮2
注1: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有十餘名返聘老教授。
注2:五所政法院系的專職法學教授數目只能毛估。
注3: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否新增二級國重還有待考察,表中均計現有學科。
注4:中國政法僅有二個二級國重,即評為一級國重——略顯牽強。
注5:中國政法等院系刑法未獲二級國重,吉林大學卻意外收獲之——難道張文顯發力?
注6:中南政法自稱有44教授,是否少計?
注7:清華大學法學院如獲得民商二級國重,其排名應攀升至第七位。
注8:本排名以重點學科和博士點的指標為主要依據,兼顧師資力量。
注9:清華大學法學院的一級學科博士點是清華大學依許可權自行審批的,非教育部審批。
注10:山東大學雖擁有三個二級博點,但無大腕,故排名相應降低。
注11:沒有博點的西北政法入圍主要是基於同情,另看重其教授數目較多。
結論1:從一級國重的比拼來看,人大、北大和法大已經是不爭的第一集團。
結論2:武大法學院與西南、吉大,以及其後的中南、廈大法學院、華東、清華法學院和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構成了第二集團。
結論3:人大、武大(或許還有吉大)仍然憑老教授支撐,未來不容樂觀。
結論4:京外傳統政法院系日趨衰落。

❺ 中國法律概述 英文的

估計的沒有啊 因為我們國家的法律起步晚啊
大多是學人家的
到是國際法有經濟法有英文的

❻ 中國法律體系的介紹

中國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 換屆後的十屆全國人大提出,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專委會立法工作的目標屬是「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立法重點將是「提高立法質量」。法工委有關負責人稱,基本形成即在初步形成的基礎上,將每個法律部門中支架性的、現實亟須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制定和修改完成。

❼ 對中國法學現狀的理解

初級階段吧

❽ 中國法律基本概要的主要內容及結構是什麼

中國法律基本概要的主要內容及結構是法律制度、法律原理、法律原則。

在法專律制度屬里,包含很多的法規和政策。如何使法律制度能執行到位,主要不是強制性的執行,而是法律制度對自己國家的可行性,也就是說符合人性化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體現社會制度的各種法律制度,調整了多少社會關系就包含有多少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如政治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家庭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及狹義的法律制度等。



(8)中國法學概況擴展閱讀:

法律規定的民事主體能作出一定行為或能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的能力或資格;民事義務是指民事主體按照法律的規定或按照他人的要求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民事行為的責任。

凡是,違背法理基本核心原理的法律規定,都是錯誤的,都是必須糾正的。這些錯誤,往往是在管理方法上的失誤,這些失誤的糾正,是無法被用來否定中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

所以,在法律專業,法理課與各政治理論課,為最重要的課程,可以塑造一個可應萬變的政法工作人員。

熱點內容
民法概念筆記 發布:2025-05-26 01:04:54 瀏覽:48
珠海勞動合同法孕假是多久 發布:2025-05-26 00:57:44 瀏覽:11
吐納法治病 發布:2025-05-26 00:55:55 瀏覽:324
教師職業道德缺失 發布:2025-05-26 00:52:07 瀏覽:307
2009年4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答案 發布:2025-05-26 00:51:26 瀏覽:510
外來條例投票 發布:2025-05-26 00:50:37 瀏覽:704
南通三院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5-26 00:50:28 瀏覽:750
試述經濟法形成的一般原因 發布:2025-05-26 00:34:56 瀏覽:922
員工規章制度算勞動合同嗎 發布:2025-05-26 00:34:02 瀏覽:127
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5-26 00:26:07 瀏覽: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