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是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我國政府「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1分)
①我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有利於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政府是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應該堅持執政為民,依法行政,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3分)
②我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有利於建設依法行政、公正嚴明的法治政府。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能夠促進政府依法執政,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促進政府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能夠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有利於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3分)
③我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有利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能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法律的尊嚴,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順利發展。(2分)
④我

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有利於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有利於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分)
總之,我國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有利於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步伐,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1分)
❷ 2010年春《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我剛剛做完•~一起分享一下吧~~~
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作業1一、1.禹刑 2.湯刑3.九刑4.殺5.醢6.兄終弟及7.媒氏8.神權法指導思想9.田裡不鬻10.七出
二、ADABDDCBAD
三、1.ABC 2.ABCD 3.ABC 4.CBD 5.ABCD 6.ABCD 7.BC 8.BCD9.ABC 10.ABCD
四、名詞解釋1.質劑:買賣雙方各執一半。這種竹簡分為長短兩種,長(券)叫質,用來買賣奴隸或牛馬等;短(券)叫劑,用來買賣兵器或珍異物品 。
2、六禮:西周結婚的程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 ,後來封建社會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禮制度。納采指男家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家答應議婚後,男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指男家請媒人額外內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紡結婚姻。納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禮,又叫納市。請期指男家選定婚期,備禮告訴女家,求其同意。親迎指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六禮始於奴隸社會,對後世影響很大,是包辦婚姻與買賣婚姻相結合的體現,並充滿濃厚的迷信色彩。3.五聽:審判官在審判活動中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始於西周,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辭聽指聽當事人陳述,理虧則語無倫次;色聽指觀察當事人表情,理虧則面紅耳赤;氣聽指聽當事人陳述時的呼吸,理虧則氣喘;耳聽指觀察當事人的聽覺反應,理虧則聽覺失靈;目聽指觀察當事人眼睛,理虧則不敢正視。「五聽」表現出濃厚的形式主義特點,但就其注意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而言,有一定借鑒意義。
4.《法經》: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的封建法律。由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了《法經》。 李悝在總結春秋以來各諸侯國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法經》六篇。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封建法典。《法經》六篇,分別是盜、賊、囚、捕、雜、具。李悝認為 「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 」 ,所以把盜、賊放在開頭部分,而把相當於刑法總則的具律放在了篇尾。從《法經》的內容,可看出其階級本質:第一,它的鋒芒主要是指向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第二,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第三,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總之,《法經》是新興地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是封建地主階級鎮壓農民反抗的暴力工具。5.以古非今罪:秦朝設立的罪名,就是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實的各項政策和制度
五、案例分析
1.商紂爭太子案(1)在商代妻和妾區別是什麼?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處於極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數妾是奴隸主貴族從女奴中強娶來的,還有的是通過「嬪嫁」來的,即奴隸主貴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於奴隸社會私有制決定嫡長子繼承製,如果多妻就會造成王位混亂和爭斗財產,影響奴隸階級專政的統治秩序。
(2)嫡長子繼承製的含義及意義。答: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的制度。此制度始於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確立。
嫡長子繼承製決定了奴隸社會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況下,就會因爭奪財產和王位產生混亂,乃至戰亂。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繼承問題上發生爭執,進而影響奴隸階級專政的統治秩序。嫡長子繼承製有利於奴隸主階級統治秩序。
2.車裂商秧案(1)結合教材,簡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內容答:商鞅在秦國進行兩次變法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9)。重點是打擊奴隸主貴族的政治勢力。具體內容是:一是整頓戶籍,設立連坐法,防止隱匿壞人;二是獎勵告奸;三是.獎勵農業生產;四是.獎勵軍功。第二次變法(公元前350)。重點是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具體內容是:一是.進一步強調分戶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縣制;三是.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統一度量衡制度。商鞅變法意義,在於通過變法改革,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使得秦國國勢日強,在戰國「七雄」中躍居六國之首,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2)請敘述刑、法、律的概念。答:從詞源看,漢字「法」確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義。與「法」字有密切聯系的另一個字是「律」。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律,均布也」。可見,「法」總是指一種判斷平、正、直的標准,而「律」則主要強調的是人人必須遵守的東西。把「法」與「律」連用,就是說「律」是一種包含有國家確認的判斷公、正、直的標準的「律」。「法律」一詞在清末民初才被廣泛使用,據說是受日本的影響。
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作業2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BCDACCDDBD
二、多項選擇題1.ABCD 2.ABCD 3.ACD 4.ABCD 5.ABCD 6.BCD
7.BD 8.ABC 9.ABCD 10.BC
三、名詞解釋1.親親得相首匿:允許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對於一定的犯罪可以首謀隱匿。漢律規定,卑幼匿尊親長,不負刑事責任;尊親長首匿犯死罪的卑幼,雖應處刑,但可以請求減免,首匿犯一般罪的卑幼也不負刑事責任。2.官當: 中國封建社會指官員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北魏律》最先做此規定,隋律、唐律相繼沿襲。唐律規定,五品以上官可抵私 罪」(因私事或假公濟私而犯的罪)徒二年,「公罪」(因公事而犯 的罪)徒三年;九品以上官可抵「私罪」徒一年,「公罪」徒二年等。明、清律無此規定。3.唐律疏議:《唐律疏義》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們研究唐律的範本,而且是我國封建法典的典範,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唐初在隋朝《開皇律》的基礎上修成了一部《唐律》。《永徽律疏》是唐高祖命長孫無忌等人根據《武德律》和《貞觀律》編撰的法典,共二十篇,五百零二條,篇名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等,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永徽律》以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加強皇帝的權力,統治和鎮壓農民為主要內容,是中國現存最完備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議》中。4.宋刑統:宋太祖建隆四年編成《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其條文只是《唐律疏議》的翻版,變化之處在於: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范209條附於律文之後;篇目仍是12篇、502條,但在每篇下設有門,合計213門。5.秋審:秋審是清朝的一種審判制度,從明朝發展而來。清朝將朝審發展為兩種,即朝審和秋審。秋審的對象是復審各省上報的被處以死刑的囚犯。秋審開始執行於順治十五年,首先要求各省的督撫將自己省內所有被判處斬和斬監候(相當於現代的死緩)案件和布政使、按察史會通復審,分別提出四種處理意見: (1)情實。罪情屬實,罪名恰當,奏請執行死刑。(2)緩決。案情雖然屬實,但危害性不大者,可減為流三千里,或減發煙瘴極邊充軍,或再押監候辦。(3)可矜。案情屬實,但有可矜或可疑之處,可免死刑,一般減為徒、流。(4)留養承祀。案情屬實、罪名恰當,但有親老單丁情形,合乎申請留養者,按留養案奏請皇帝裁決。
四、案例分析1.緹縈上書救父。(1)奴隸制五刑答:奴隸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宮、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刻辭後塗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斷足;宮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閉的刑罰;大辟即死刑。(2)分析漢文帝廢除肉刑的原因。答:這次刑制改革,經過文景兩位皇帝,時間長達20多年,反映了一項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後世多認為是出於「悲憐」緹縈,體現文帝德政,但本質在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統治者既要懲罰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勞動能力,以利於其統治。但是,在中國法制史上意義重大。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和轉折點。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且也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3)漢初的立法指導思想。答: 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於無為」。當時統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4)秦漢的徒刑種類。答:秦朝的徒刑:A .城旦、舂。城旦,適用於男犯,即強制男犯白天修築長城的一種徒刑。 舂,適用於女犯。秦朝根據生理條件,對罪應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糧的勞役。舂的刑期與城旦一樣。B.鬼薪、白粲。鬼薪,適用於男犯;白粲,適用於女犯。鬼薪是指強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廟祭祀之用。白粲指強制女犯擇米使正白,以供宗廟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為三年。C.司寇、作如司寇。 司寇,就是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服勞役,主要從事防禦外寇入侵,刑期為二年。作如司寇,適用於女犯,相當於司寇,是指強制女犯服相當於防禦外寇入侵的刑罰,刑期也為二年。D.罰作、復作。「罰作,適用於男犯,指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戍守,刑期為三個月到一年。復作,適用於女犯。就是強制女犯到官府服勞役。罰作和復作是徒刑中最輕的,刑期為三個月到一年。漢朝的徒刑基本是沿用秦朝:A .髡鉗城旦舂(5歲刑)。B. 完為城旦舂(4歲刑)。C. 鬼薪白粲(3歲刑)。D. 司寇和作如司寇(2歲刑)。E.男罰作、婦女復作(1歲刑-3個月)。F.「女徒顧山」。(指是婦女犯罪判處鬼薪上山砍柴徒刑的,可以不親自服役,每月花三百錢僱人代替。
2.長孫無忌帶刀入宮案(1)「八議」的內容答:中國封建王朝規定的對八種人犯罪要上奏皇帝進行特別審議,以便對其減刑或免刑的一種制度。「八議」是由《周禮"秋官"桐寇》中「八辟」演變來的,曹魏制定魏律時將「八辟」改為「八議」,指示:「功臣之子,法應人議」。「八議」從魏律開始正式載入律典,成為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此後代相沿至明清律。所謂「八議」,即有議親(皇親國戚)、議故(皇帝故舊)、議賢(有封建德行的所謂賢臣)、議能(所謂大才能的大臣)、議功(對封建王朝有大功勛者)、議貴(高官顯爵)、議勤(對封建統治有特殊勤勞者)、議賓(先朝君主的後代)。這八類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減刑的特權。這是封建等級制在法律上的表現,並使之法典化。(2)「十惡」的內容答:將北齊律的「重罪十條」發展為「十惡」大罪,它是將危及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條最嚴重的罪名,集中置於律首,以強調這十種犯罪是打擊的主要對象。加強對危害封建統治秩序行為的鎮壓;所謂「十惡」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3)「八議」 與「十惡」的關系。答:「八議」是指八類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減刑的特權,封建貴族的特權,這是封建等級制在法律上的表現,並使之法典化。在名例律中立下「十惡」專條,強調這些罪行的嚴重性質。②犯「十惡」罪的人即使屬於八議的范圍,也不得享受議、請、減的照顧。)「八議」 與「十惡」相輔相成,共同為封建統治服務的。
3.胡藍之獄(1)明初時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答:一是確立重典治亂世的立法指導思想。首先,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定,首先取決於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於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其次,禮刑並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鎮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並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並用。再次,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二是嚴禁臣下結黨和內外官交結。明朝統治者鑒於唐、宋兩朝臣下結黨、削弱皇權、分散統治力量的教訓,在採取廢除丞相制度,不準後宮與宦官干預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還專設「奸黨」條,規定:「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 「若犯罪,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行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構成奸黨罪,要受到嚴厲懲治:本人處死,子為奴,財產入官。三是嚴酷鎮壓危害君主專制統治的反抗行為。明律對「謀反、大逆」一律採用重罪加重的處罰原則。如凡謀反及大逆者,不僅本人要凌遲處死,其被株連的親屬,包括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異同,亦不論篤疾、廢疾,凡年十六歲以上者,一律處以死刑,明律的株連范圍比唐律廣泛得多。三是嚴厲懲治貪官污吏。在《大明律》中規定:對於受財枉法的所謂「枉法贓」,從嚴懲處,一貫以下杖七十,八十貫則絞;對於監守自盜,不分首從,並贓論罪,滿四十貫即處斬刑;對於執行監察職務的所謂「風憲官」的御史,若犯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兩等處刑。(2)明初朱元璋的立法指導思想答: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為了維持政治、經濟不遭受嚴重的破壞,君主專制統治更加強化,並發展到極端化的程序。這一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確立的,對整個明朝的立法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一是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定,首先取決於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於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二是禮刑並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鎮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並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並用。三是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3)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 答:明朝從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嚴懲貪官污吏。一是制定明《大誥》。是朱元璋洪武18-20年間親手制定的刑事特別法,兼有朱元璋對臣民的訓誡,是朱元璋重典治亂世,特別是重典治吏的的主張、實踐和措施。《大誥》包括《御制大誥》、《御制大誥續編》、《御制大誥三編》、《御制大誥武臣》4篇,共236條。內容是懲治貪官污吏的典型案例匯編。二是採取嚴厲措施嚴懲貪官污吏。《大明律》規定:對受財枉法的所謂"枉法贓",從嚴懲處,一貫以下杖七十,八十貫則絞;對於監守自盜, 不分首從,並贓論罪,滿四十貫即處斬刑;對於執行監察職務的"風憲官"御史,若犯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兩等處刑。明《大誥》也側重打擊貪官污吏,且刑罰殘酷,如有「剝皮實草」等。(4)《大明律》嚴禁臣下結黨的法律規定。答:明朝統治者鑒於唐、宋兩朝臣下結黨、削弱皇權、分散統治力量的教訓,在採取廢除丞相制度,不準後宮與宦官干預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還專設「奸黨」條,規定:「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 「若犯罪,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行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構成奸黨罪,要受到嚴厲懲治:本人處死,妻子為奴,財產入官。
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作業3答案
1.清政府立憲舉措及對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意義?答:清政府立憲舉措: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01年,清政府面臨列強蠶食中國的局面,於1905年清廷派大臣考察列國憲政,以期仿效謀國家富強,其目的有三:一是皇位永固;二是抵禦外侮;三是兼有削藩統權。實施預備立憲是清廷不得巳而為之的結果。1906年,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次年改建為憲政編查館,作為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此後,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一是設立咨議局和籌建資政院。二是制定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並於1908年宣布立憲以九年為期。大綱的精義有:君主神聖不可侵犯;君主獨攬統治權;臣民按照法律有應得的權利義務。清末欽定憲法大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皇帝專權,人民無權,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憤,同時也讓立憲派大失所望。三是《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則是在武昌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清政府為了渡過危機而臨時炮製的"憲法」。其採用責任內閣制,在形式上限制了君權,擴大了國會和總理的權力,但用君主立憲的形式保持皇帝的統治地位,對人民民主權利隻字未提,暴露了它的欺騙性和反動性。意義:認識晚清預備立憲的保守性和欺騙性的同時,我們也要正確看待它的積極意義:一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預備立憲的措施加劇了中央與地方、滿漢之間、階級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它的覆滅。二是清政府在實行"預備立憲」過程中,相應地對舊有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它縮小了皇帝與國會之間的權力比例,調整和改造了君主專制制度,直接沖擊了二千多年的專制政體,拉開了封建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的序幕。三是預備立憲傳播了憲政知識,進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啟蒙,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識分子,為我國近代憲政運動的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四是《欽定憲法大綱》所確立的君主立憲憲政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失民主政治的成分,客觀上對當時人們思想起到了不小的沖擊作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五是《欽定憲法大綱》它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但畢竟同舊有的傳統封建法典不同,它打破了傳統中華法系的傳統結構,使憲法作為根本大法獨立於刑法、民法等普通法之外,全面、集中地規定了國家與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六是《欽定憲法大綱》的結構比較完整。具備了名稱、正文、附錄、實施日期。
2.中華法系「諸法合體」是如何走向「諸法分立」的?答:中國的法制歷史源遠流長,從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封建法典《法經》,到秦朝在《法經》的基礎上制定《秦律》、漢朝《九章律》,隋朝《開皇律》、《大業律》,唐朝《永徽律疏》,宋朝《宋刑統》,明朝《大明律》,直到清朝《大清律例》,一脈相承,形成以中華法系,中華法系在結構上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集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等內容於一體,用刑罰方法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在這樣的法律架構中,實體法和程序法完全融合,刑事法律規范異常發達,民事法律規范則處於從屬地位,形成了「重刑輕民」的規范格局。清末變法修律導致中華法系走向解體。隨著修律過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規的出現,中國封建法律制度的傳統格局開始被打破,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法系開始解體。傳統的中華法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法典的「諸法合體,以刑為主」體例被西方式的由多個部門法共同組成的體系所取代;以儒家的綱常倫理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一本於禮」、「家族本位」為基本特徵的法律文化受到了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制原則的巨大沖擊,形成中西法律文化匯合的新特徵。晚清政府新制定的法律,均參照了西方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結構模式,從而徹底改造了傳統中華法系的法律結構。如在修律中產生了中國首部憲法性文件,規定了中國法律史上從未有過的國會權力、權利義務等概念和內容。從1902年到1911年,通過大規模的立法活動,初步形成了以公法與私法為主體的新的法律架構,邁出了與世界法律接軌的第一步,為我國最終融入傳統大陸法系奠定了形式和思想基礎。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清廷的法制改革不了了之。但是,中國法制「諸法分立」的進程沒有停止。民國時期,中國法制「大陸法系化」的進一步發展,基本形成了 「大陸法系化」的「六法全書」。新中國的法律體系有兩大源頭:一是革命根據地法,二是蘇聯法。革命根據地法一方面受蘇聯法律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當時國統區法律的影響。不過前者是公開的,後者是潛在的。蘇聯法的前身是作為大陸法系成員的俄國法;國民黨政府的法律則自清末以來一直以大陸法系為師,內容上雖然不斷有變化,但形式、風格、組織、程序上自有難以逃脫的習性或胎記。因此,新中國法的兩個源頭都是大陸法系的,而大陸法系的一個特點就是「諸法分立」。
3.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在法制建設上的建樹。答: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建設建樹頗多:
一是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具有憲法性質的政府組織法。《組織大綱》,共4章21條。其特點主要是:(1)受美國憲法影響,基本上採用總統制共和政體;(2)中央國家機關權力分配實行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3)採取一院制的議會政制體制,參議院是國家立法機關。其歷史意義在於,作為政府組織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它使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第一屆政府得以依法成立,樹立起法治的良好開端。
二是具有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臨時約法》。《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積極成果,也是當時國內資產階革命黨人、立憲派袁世凱為首的大地主買辦階級等各派政治勢力,在列強暗中干預下,相互斗爭妥協的產物。制定《臨時約法》的目的在力圖用法律制約袁氏,防範其專權,用以保衛尊重的民國政體。《臨時約法》共7章56條。根據孫中山民權主義為理論基礎,吸收吸收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平等自由」等憲法原則而制定,集中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精神。其主要內容:(1)《臨時約法》確認中華民國是民主共和國。它以根本法形式宣告朕及國家的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誕生;(2)仿效歐美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個人獨裁,徹底否定了君主集權專制政體;(3)具體規定了人民權利和義務和保有財產和營業的自由。《臨時約法》的特點:(1)規定的政權形式和權利關系是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獨裁;(2)規定了修改《臨時約法》的嚴格的程序。規定了嚴格的修改修改憲法的程序,只能由2/3以上的參議院議員或臨時大總統提出,並經參議員4/5以上出席,出席議員3/4同意後,才能進行。《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1)它首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封建帝制和等級特權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制度。首次將人民渴望的民主、平等、自由賦予法律效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它確認了辛亥革命的積極成果,使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喚起了民主意識,為以後反對帝制復辟奠定了思想基礎。(2)它確立的民主法制原則,在中國法制史上也是創舉,在維護民主權利,一切依法辦事,徹底否定了封建法統。
三是頒布了其他革命法令。(1)保障人權廢除封建等級特權制度。如解除「賤民」身分,禁止買賣人口;提高女權;取消官僚特權與革除官廳陋習。(2)發揚「國魂」革除封建陋習。禁煙禁賭;勸禁纏足;發布《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3)整飭吏治任人唯賢。
四是建立了新型的司法制度。(1)建立新型的司法機關。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司法獨立的資產階級法制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裁判所」,後改稱「法院」;地方審判機構稱作「審判廳」,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干涉。(2)改革審判制度。仿效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頒布《禁止刑訊文》、《禁止體罰文》,廢除封建的刑訊體罰制度。(3)採用律師制度。為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草擬《律師法草案》,實行律師辯護制度、公審制度、陪審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建設,臨時政府法制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的進步性,給幾千年封建法制籠罩下的中國帶來了一線新的曙光,民主共和、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保障人權、司法獨立、法制原則等等開始深入人心,體現了民主思想和法律觀,對提高人民民主覺悟,爭取人權,維護國家尊嚴,具有很大啟蒙作用,意義深遠。
❸ 2010年司法考試試卷三出題人是誰
司法考試的出題人都是中國法學界的知名人士,但每年的答案錯誤都不少,今年尤甚,搞不明白真的是他們沒發現這些錯誤嗎?還是刻意而為?
❹ 2010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的主題是什麼
弘揚法制精神,促進社會和諧
❺ 2010年中央二套有個法制節目,我記得還講述案例故事情節的,那個節目叫什麼
《現場說法》?
❻ 2010年法治人物讀後感
觀看法制日的專欄節目,我的確被那些法制人物所震撼,他們身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做著平凡的職業,用靈魂深處的善良感動著社會,那是法,是感動,是責任。
有法天下和。
因為法律,一隻鋼筆承載的是幾十年的公正審判;
因為法律,一盞油燈照耀的是幾十年的漫漫長路;
因為法律,一個救生圈托起的是如花般的年輕生命。
「他們縱身一躍,劃出了90後人生的壯麗弧線。他們的奮力一舉。展現了當代最可愛人的精神高度……」。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成人祭禮。18歲,剛剛踏入社會的年紀,由青春走向成熟的過渡期,生命之花正准備開放的時刻。可是又有誰會想到,生命時候真的脆弱到不可挽留的地步。人們都說。年輕就是力量。我感慨於這些救人大學生的熱血豪情,他們用自己的最後力量托起了兩名落水少年的生命,兩名少年獲救。而其中3名大學生不幸遇難。其實,我曾為了這幾名大學生感到可惜。我幼稚的想過:用三條青年的生命去換兩條少年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事實回答了我:值。曹操曾言:「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太短,如朝露一般易逝。可是歷史記住了他們。,他們因此被定格永恆。人性的美好,在此沉澱。這一場用青春傳承的見義勇為,一次對生命的徹底衡量。「90後」,這個同樣屬於我們的代名詞一下子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那些平凡無味的辭藻中,開始熠熠閃爍出英雄壯美的來詮釋青春的價值與可畏。
如同隨風飄搖的風箏,看到的是他明晃晃的招搖,終需要那一根細繩的牽制,法律亦如此,約束是為了飛的更高,貫穿古今,歷史是最好的證明,同時歷史是讓人銘記的。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的精神》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在歷史看來不過是一番嘆息揚起的塵埃罷了。歷史一路走來,百年歸塵,法律的永恆貫穿其中,這種無形的力量-法制的力量,是多麼令人動容。
沉澱著痛與感動,沉澱著愛與責任,沉澱著法律的庄嚴與神聖,讓無私的正義的法制之花開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相信我們的生活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株的無名的小花,不因牡丹的絢麗而自卑。因為責任而默默地為春天增添一抹色彩;一脈小溪,不因江河的綿長而乾涸,因為責任而默默地滋潤一方土地。
法製法制,顧名思義,有法才能制。
而「法」其實是無形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它是一份責任。
責任不是甜美的字眼,他有岩石般的冷峻。它背負在你身上,無影隨行地,有了責任,你便可以循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你說他是薔薇路也好,你說他是荊棘路也好,你反正要肩負責任一直走下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現在是法制社會,一個人需要有責任感。一個人的責任感在於他自己,他人社會和國家所負責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履行義務的態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法治社會,我們應當有法制人生,應當由法制意識,更應當珍愛生命。
當生命的陽光照向你時,你便是最富有的人,因為生命寶貴。
你必須有意識,不做違法的事情,能具有一定的正義感,能明辨是非,能珍愛生命,能提高生命防範意識。
「安全重於泰山」「安全才能回家」,都離不開「法制」。
重視法制,就是重視安全,就是重視自己,就是重視親人,就是珍愛生命,就是對社會,對國家有著一份自己的責任感。
學校組織看央視一台的《法治的力量》,裡面法治人物的精神。品質也許我們永遠達不到,但是卻可以給我們啟示,告誡我們法治的重要,讓我們知道人生的路途上,法制只是一路陪伴。
門其實開著
❼ 2001年至2010年的法制宣傳日的主題以憲法為主題的是那一年
2001年: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2002年: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2004年: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制觀念
2005年: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❽ 2010年的《法治在線》欄目的內容實錄及觀後感
《法治在線》觀後感 一、懲處犯罪分子,我們引以為戒 今天看了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法治在線〉之〈斬斷毒禍〉,介紹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功破獲3.16特大販毒案的主要過程,看後頗有感觸! 國家公安部得知近期緬甸毒梟與一四川毒販聯系頻繁,准備將一批海洛因運往成都,並且有意從境外聘請技術人員,在成都開設冰毒加工廠。從節目中的辦案人員得知,以往都是過境或就地銷售,而犯罪分子還准備開設毒品加工廠,可見案子的緊迫性。幕後操縱此事的四川毒販外號「張大哥」,具體情況不詳,可見案子難度之大。公安機關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對大毒梟「張大哥」的線索茫然之下,從破獲大毒梟的馬仔和一些女毒販入手,逐漸使線索清晰,最後順藤摸瓜式的抓獲大毒梟「張大哥」,搗毀了毒品團伙,使得建立毒品工廠的惡劣行徑最終不得逞。 一個案子的破獲,從長遠看來,就是對中國整個巨大的法治進程,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直接地看,本案的破獲,不僅表現了我們公安幹警與違法犯罪分子鬥志斗勇的智慧才能,而且也對觀眾是一種警示。它向公眾展示了公安機關對國家,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作出的突出貢獻,必然增強人民對警察的信心和信任,愛戴與擁護。該案子的破獲,通過過程和犯罪分子的下場生動地直接地讓壞人望而卻步,使觀眾引以為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每一個公民來說,不管誰觸犯了法律,最終都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毒品具有危害性,不僅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害社會安定。毒品吸食不得,販毒運毒更是滔天大罪,切毋作社會罪人!生命是寶貴的,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們應該拒絕毒品,遵紀守法!莫象節目中的犯罪分子,最終落個絕望下場! 案子的告破,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民眾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普遍缺失。就比如,其中的一位販毒女子的丈夫已經因為毒品的違法行徑而蹲守監獄,而她卻不知悔改,一些民眾竟然如此愚昧混沌。這些例子令人內心沉重,使我們感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教導公民遵紀守法實乃當務之急,而且時時刻刻不能放鬆。我們國家也許還存在更多象她這樣愚昧的人們,正走在犯罪路上,急需挽救! 作為一個公民,我們自己要時刻想到要遵紀守法,明辨是非;而我們也許還有更多的底層人民,更多普通老百姓需要法律陽光的普照,對於有關部門,我們的普法工作任務艱巨,有關法律工作人員任重道遠啊! 二,三女孩落網,我們深思 在抓獲「張大哥」的過程中,引出了三個女孩子。最小19歲,最大22歲,都是阿壩藏族自治州財貿學校的畢業生,被一個老鄉介紹認識了犯罪團伙中的一個女子。該女子說是能給她們找份好工作。而唐媚給她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雲南販運毒品,並且許諾一次就可以掙七、八千塊錢,是她們平時打工兩年的收入。就這樣,剛走出校門的稚嫩學生,一心想著七,八千塊錢,被別人蒙騙也不知情,蒙懞懂懂地在唐姓女子指使下吞下可能致死的毒品,擔當起人體藏毒的運毒工具,最終走上不歸路。 節目中的三個女孩子,全身帶著清純朝氣。與其他犯罪分子接頭時候,依然是面帶笑容,也許正歡聲笑語的。殊不知,災禍在等待著她們。被抓獲後,三位女孩面露土色,黯然得令人覺得可憐,盡失剛畢業學生應有的胸懷美好前途的昂揚氣概,盡管未曾找到工作。就連辦案者也為它們惋惜遺憾,同樣令電視機前的觀眾為之悲哀同情。 節目一開始,就是一位穿著囚服的年輕女孩的哭訴懺悔,哽咽不斷,哭鼻子抹眼淚的,說話幾近模糊。看得出已經成為罪人的她面對記者和鏡頭很真實,毫無掩飾。且不論這三位女孩子所犯的具體是什麼罪名,單從節目開始時候的這位女孩子的哭訴就可知,她們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她們所犯的罪行已經無法挽回。觀眾的同情歸同情,惋惜遺憾也無濟於事,因為法律是不相信眼淚的! 不過,這三位女孩子的誤入迷途引起了我的其他一些思考。 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常常成為不法分子或者不法分子的目標,她們本身的問題出在哪? 是什麼原因使她們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說其他沒有經過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知識和道德規范教育的販毒馬仔和運毒女子,為了金錢,鋌而走險,情有可源。可是,接受過教育,有著高知識高素質,起碼能明辨是非的三位剛畢業的學生也踏入危害社會的領域,實在令人感嘆於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缺乏。 我想,不僅是因為蠅頭小利的誘惑,尋找工作的緊迫,也不僅是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良好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的失敗導致三個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缺失,可以說,除了家庭,社會的一些根源外,教育恰恰是導致三位女孩成為罪人的「罪人」之一。 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涉世不深,對社會了解不清楚,思想單純單一。恰恰使得心懷鬼胎的不法分子「看上眼」,並能很好對其欺騙引誘。不是學生,而是學校為不法分子提供有機可乘的機會。這個案子的告破可以說是給我們的學校和教育一個狠狠的巴掌! 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 我們的學校應該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程度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學生只是在學校苦讀詩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最終影響會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學校應該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教給學生自我獨立的明辨是非的標准,教會他們如何判斷是非黑白曲直。重點工作在於,應該加大法律知識的普及,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首要這樣的條件具備,學生才有可能不會象上述三位女孩一樣加入販毒運毒的團伙中。而學校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的改變,不是一時能得以解決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家庭的長期的配合和改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付諸努力思考和努力實踐!
❾ 2010年12月4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法制宣傳日。這天,某法制媒體就「公民對憲法知多少」進行了一次街頭隨機
(1)反映了人們對憲法有所了解,但不夠全面和深入。 (2)問題一:憲法是國家的內根本大法,容它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其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問題二:我國憲法由序言和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歌國徽首都四章構成。問題三: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憲法是人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憲法是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等。 (3)我們要認真學習憲法,領會憲法的精神實質,增強憲法觀念,嚴格遵守憲法,以憲法為最高的行為准則。 |
❿ 2010我國國家安全法法制建設的成就、問題和對策
《中來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源安全法》是我國建國以來在國家安全方面制定的第一部專門法律。它的頒布施行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它將使我國國家安全立法趨於完善,形成一個從憲法、刑法到國家安全單行法的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建國以來,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和其他各種敵對勢力危害我國國家安全的活動從未停止,隱蔽戰線的斗爭一直是尖銳、復雜的,特別是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這一方面的斗爭又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原有的法律規定,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急需制定一部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新的專門法律。所以,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是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的需要;是具體落實憲法規定的公民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義務的需要;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保障國家安全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