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道德准繩
⑴ 以道德為約束 以法律為准繩這句話對嗎
這兩句話分開都是對的,但是放在一起就不對,在邏輯上是不通的。專道德和法律是兩個不同屬的范疇、不重合的范疇。以法律為准繩的意思是按照法律規定辦事,法律是一種標准,其作用不僅僅是約束懲處作用,而且是對於不犯罪、不侵權的宣判被告無罪、勝訴。而以道德為約束僅僅是約束一個方面,與准繩的含義是不對等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邏輯才是對的,兩者說的都是依據,是雙關語,實際就是以事實為依據和准繩,以法律為依據和准繩。而約束和准繩是不能雙關的,因為約束和准繩的含義不同,但是又有一定的重合。雙關語一定是要麼意思相同,要麼意思不重合。
⑵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專「
XI總書記在中央政屬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著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刻把握治國理政規律,深入闡釋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系,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⑶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出自哪裡
1、「法律是道德標準的底線」這句名言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
2、出自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一書
⑷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還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線」
法律是抄道德的底線.法律與道德是襲交叉與滲透的,有兩個重要表現:
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系,
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
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⑸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中的法律是指什麼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1、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
2、法律的其他解釋
(1)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
(2)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3)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4)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狹義的法律)。
⑹ 這個社會所有的人都是以道德為准繩 為行為評判的依據的嗎
在當今社會,法律是有準繩而道德沒有準繩的。你比喻的問題在於劫匪在版法律和道德上都很好界許可權,在社會的道德標准上劫匪絕對的壞的,為滿足自己的要求和私慾去破壞別人的人身安全或財產安全,這種行為不對是無可置疑的。
如果劫匪在不認罪不伏法的情況下,執法人員對其進行毆打、嚴刑逼供,最後使其就範,挽救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拋開法律來講,這樣的行為在道德方面你怎麼看?這才是道德標準的症結所在。
我所認為的道德,就是建立在社會大眾的是非標准上,去做些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這就是自身道德的束縛。我曾經為了很好的朋友去做過一件在道德上值得爭議的事。但最後我不後悔,因為我沒那麼偉大,我不是聖人,我不求對得起全世界。我只知道我幫助了我身邊關系很好的人,,我對得起我的良心和我身邊的生活圈子,這就是對的。這是我的道德觀。
⑺ 法律是人們行為的准繩
法律與道德的交叉與滲透,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專一屬性而相互屬聯系,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法律只能規定人們不許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
簡單的說法律是人們最低標準的行為准繩。
⑻ 以法律為准繩指的是
以法律為准繩,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程序法和組織法等,並根據實體法關於犯罪的構成要件、量刑標准、量刑原則等規定做出適當的處理。
延伸:
以事實為根據,是指公安、司法機關決定提起刑事訴訟、採取具體的訴訟措施以推進刑事訴訟的進程和最終定案處理時,必須以業已查明的案件客觀事實為基礎。而不允許把主觀想像、推測、懷疑作為處理案件的根據。為此,《刑事訴訟法》第 44 條進一步規定: "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於事實真相。故意隱瞞事實真相的,應當追究責任。 "
准繩:是古代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引申為標准、准則。以法律為准繩,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以及在各個訴訟階段對案件做出最終的結論時,必須嚴格遵守程序法和組織法等,並根據實體法關於犯罪的構成要件、量刑標准、量刑原則等規定做出適當的處理。
准繩是器具,准,測平面的水準器;繩,量直度的墨線。准繩和規矩的道理一樣,規即圓規,矩即尺子,引申為制度、標准。准繩就像木匠用的墨盒。
當然,准繩並不是單純一根繩子,因此不能理解成鐵絲。 繩之以法的「繩」也是標准、准則的意思,它同「以法律為准繩」的意思一樣, 指用法律來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