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際立法活動

國際立法活動

發布時間: 2021-01-26 13:50:05

Ⅰ 最早的國際金融立法

商品貨幣的出現和貨幣信用活動的發展是金融法產生和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定(秦律.金幣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貨幣制度,使貨幣制度法律化.這可謂是最早的貨幣立法.現代意義的金融法是人類社會演進到市場經濟,隨著金融活動日益擴大並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銀行等金融機構大量出現並形成金融業時,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6世紀,西歐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期.1553年,在當時地處東西方商業貿易中心的義大利城市威尼斯出現了第一家銀行--威尼斯銀行.1694年,在率先進行資本原始積累,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英國,經國王頒布特許令,在倫敦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184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由政府首相皮爾提出的(英格蘭銀行條例)又稱(皮爾條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銀行法,也是第一部專門性的金融法律規范.
金融法是調整金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具體說,就是調整貨幣流通和資金信用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貨幣市場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內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場,包括短期存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貼現市場,短期債券市場以及大額存單等短期融資工具市場.其功能在於滿足交易者的資金流動性需求.資本市場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長期金融交易市場,包括長期存貸市場,產權交易市場和證券市場.其功能在於滿足企業的中長期投資需求和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的資金需要.金融關系應是指五類社會關系,即金融領域內相關主體之間的間接金融關系,直接金融關系和金融中介報務關系,國家金融主管機關與各類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和自然人之間的金融調控和金融監管關系.
法律規范是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為一種行為規范,其特點: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規范是以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其實施的;法律規范是規定行為人的權利,義務及行為人違反規范要求時的制裁措施的.
金融法的內容是指國家制定的規範金融行為,調整金融關系的規范性文件中的具體規則,金融法的內容主要應包括金融主體法和金融行為法兩大部分.
法的淵源,也叫法的形式.金融法的淵源,也就是金融法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四種:金融法律;金融行政法規;金融地方性法規;金融規章;國際條約;自律性規范.金融法是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第三層次的法律部門.金融法的基本原則:在穩定幣值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的原則;保護債權人,投資者利益的原則;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
世界上第一部中央銀行法則是(英格蘭銀行條例),世界上最早進行證券立法的國家是美國,票據立法最早源於法國.信託立法以英國和日本最為系統和完備.日本最早於1901年頒布實施(保險業法).最早的國際金融立法是1944年7月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國第一部金融法是1908年清王朝頒布的(大清銀行則例).1995年是我國的"金融立法年",制定頒布了五部金融基本法律.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閱讀(8)| 評論(0)| 引用 (0) |舉報 .

西紅柿可治療十種病
銀行法.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最近讀者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驗證碼:換一張 上一頁 1... -1-1-1-1-1-1-1... -1下一頁..

Ⅱ 國際對於網路安全方面有哪些立法

現在網路違法犯罪活動日漸頻繁,網路作為一個犯罪空間開始出現一些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犯版罪現象,它成為了一些變權異後犯罪行為獨有的溫床和土壤。而此前,我國法律對於網路犯罪刑法規制主要分散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等制定頒布的相關規定和辦法,刑法的第六章第一節和相關的幾個司法解釋。這就需要法律進一步界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范圍,對攻擊、破壞我國關鍵信息的境外組織和個人規定相應進行懲治,並對懲治網路等新型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的規定。
專家也認為,出台《網路安全法》,可以補上我國參與國際網路安全治理的短板。我國的網路安全法制化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後,限制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網路安全合作和參與國際網路空間安全治理。很多國家的政府和行業組織在評估網路安全狀況時,都明確指出中國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和保護能力,因此都不願意和中國政策對等合作交流,限制中國代表參與相關的規則制定。

Ⅲ 國際對於網路安全方面有哪些立法

現在網路違法犯罪活動日漸頻繁,網路作為一個犯罪空間開始出現一些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犯罪現象,它成為了一些變異後犯罪行為獨有的溫床和土壤。而此前,我國法律對於網路犯罪刑法規制主要分散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等制定頒布的相關規定和辦法,刑法的第六章第一節和相關的幾個司法解釋。這就需要法律進一步界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范圍,對攻擊、破壞我國關鍵信息的境外組織和個人規定相應進行懲治,並對懲治網路等新型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的規定。
專家也認為,出台《網路安全法》,可以補上我國參與國際網路安全治理的短板。我國的網路安全法制化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後,限制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網路安全合作和參與國際網路空間安全治理。很多國家的政府和行業組織在評估網路安全狀況時,都明確指出中國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和保護能力,因此都不願意和中國政策對等合作交流,限制中國代表參與相關的規則制定。
於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11月7日上午,以154票贊成、1票棄權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該法將於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專家看法:安全與發展並重
中國日報社就制定網路安全法的原因和該法的亮點和特色等問題采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楊合慶表示,網路已經融入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路安全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 網路安全法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
楊合慶認為,網路安全法有六大亮點:第一,網路安全法明確了網路空間主權的原則。第二,明確了網路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的安全義務。第三,明確了網路運營者的安全義務。第四,進一步完善了個人信息保護規則。第五,建立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第六,確立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數據跨境傳輸的規則。
楊合慶同時表示,網路安全法有這樣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比較全面,具有全面性。網路安全法比較全面和系統地確立了各個主體包括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網路運營者、網路使用者在網路安全保護方面的義務和責任。另外,它確立了保障網路的設備設施安全,網路運行安全、網路數據安全,以及網路信息安全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它是我們網路安全領域里基礎性的法律。
二是非常有針對性。網路安全法從我們國家的國情出發,堅持問題導向,總結實踐經驗,也借鑒了其他國家的一些做法,建立保障網路安全的各項制度,重在管用、重在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具有協調性。網路安全法在立法過程中始終堅持安全與發展並重的原則,協調推進網路安全和發展。非常注重保護網路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網路信息依法、有序、自由地流動,促進網路技術創新,最終實現以安全促發展,以發展來促安全這樣一個目的。
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劉春泉認為:
網路安全法在很多人的努力之下終於出來了,雖然不完美,但總比沒有好,歷史性事件。三審稿對於我發文提出的特定情況下域外效力問題已經採納了,接下來我們認真研究實施問題,為企業和事業單位甚至政府單位如何做好合規,進一步深入研究。法律的實施不是立法者所能全部預料到的,比如消法和食品安全法現在實施中的被商業性維權就超出立法者預期。
對網路安全法的實施,還必須謹慎專業進行准備,大意不得。

Ⅳ 國際社會禁毒立法活動最早是在19世紀初.a,是 b,否

您好!「國際社會禁毒立法活動最早是在19世紀初」這句話是錯誤的。答案是:b,否

Ⅳ 國際組織關於電子商務的立法有哪些

(一)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由於電子商務本身所具有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貿易方式的特性以及其迅猛發展的勢頭,對電子商務進行立法規制理所當然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一些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國際商會、國際海事組織)的立法工作的當務之急。在國際組織的立法活動的成果中,最為重要的是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負責起草並於1996年通過的《電子商業示範法》(以下稱「示範法」)。在這份極有借鑒價值的文件中,電子商務的形式、法律承認、書面形式要求、簽字、原件、數據電文的可接受性和證據力、數據電文的留存、電子合同的訂立和有效性、當事人對數據電文的承認、數據電文的歸屬、確認收訖、發出與收到時間、當事人協議優先適用等最重要的問題均有明確規定。雖然該《示範法》在性質上既非國際公約,亦非各國公認的有拘束力的國際慣例——其目的只是供各國評價涉及使用計算機技術或其它現代通訊技術的商務關系中本國法律和慣例的某些方面並使之現代化時參照的範本,並可作為目前尚無法可依的制定有關法規的參照範本——因此,嚴格地說,它不能算是一個法律性文件;但是,《示範法》的頒布對各國的電子商務立法活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此後,各國在其電子商務法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鑒了《示範法》的內容。

(二)美國

在電子商務這場革命中,美國無疑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1998年,美國網際網路上交易總額高達3000億美元。目前,美國在全球電子商務中佔有85%的份額。早在1991年9月1日,美國參議院即已通過了《高性能計算機法規網路案》,其宗旨是建設信息高速公路。而這條「公路」為美國的電子商務發展奠定了關鍵基礎。1997年7月,柯林頓總統發表了《全球電子商務綱要》,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表示要制定相關的電子商務法。柯林頓稱,聯合國的《示範法》為國際間的電子商務活動樹立了法則,美國支持這個法案。必須指出的是,在美國,通常情況下,商法的制定權屬於各州。

但由於電子商務經常是跨州、甚至是跨國進行的,為了避免各州之間出現電子商務法的立法沖突,1999年7月,由300名法學教授、法官、律師等組成的「全美通用州立法委員會(NCCUSL)」草擬了「計算機及信息交易統一法(UCITA, Uniform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ransaction Act),推薦給各州進行表決以決定是否在本州適用。

(三)歐洲聯盟

目前,歐洲電子商務發展僅次於美國;而從長遠來看,歐洲將有可能超過美國。

歐盟已充分意識到電子商務所帶來的極大影響。為改善電子商務的環境,歐盟已於1999年12月7日通過統一法令,明確規定了在某一成員國簽定的電子商務合同,其效力在其它任何一個成員國都應被承認等重要問題。此外,在2000年3月底於里斯本舉行的歐盟首腦特別會議上,歐盟通過了2000年電子貿易的法律框架,並決定於本年度通過正在制定中的電子商務法。在歐盟諸國中,英國的網際網路發展要快於其它大多數國家。據英國政府宣稱:1999年英國通過電子商務完成的交易總額高達30億英鎊;而且,預計這個數字還將增長10倍,2002年將達到占其GDP4%的規模。1998年12月,英國政府提出了「到2002年在英國將形成世界上最適合於電子商務發展的環境」的目標;在2000年1月28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00年年會上,布萊爾再次重申了這一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英國政府積極著手草擬相關法案。1999年7月,英國政府公布了《電子通信法案》的草案。該草案包括加密服務提供商、便利化的電子商務和數據存儲、對被保護的電子數據的調查及附錄等四章。該草案規定了自願的許可登記制、電子簽名的有效性、電子簽名的證據力、取消其它法律中對以電子媒介替代紙張的限制等內容。

(四)新加坡

在亞太國家中,新加坡的電子商務發展速度是比較快的。1999年,該國電子商務的收入比1998年增長了34%.據稱, 新加坡95%的貿易已通過EDI實現,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國際貿易中實現EDI全面管理的國家——廢除了所有書面貿易文件。新加坡非常重視政府在電子商務中的作用,並認為沒有一套貿易規則,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是危險的。

早在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著手制定一整套詳細的法律和技術框架。在其指定的電子商務策略的六個指導原則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政府將通過實施法律來保證電子商務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1998年,新加坡頒布了《1998電子交易法令》(以下稱「交易法令」)。據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長說,新加坡是第一個搞電子商務立法的東南亞國家,電子交易法將有助於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可信的電子商務地區。

新加坡《交易法令》是一部內容比較全面和完善的專門立法。它採納了絕大部分聯合國貿法會《示範法》的絕大部分條文;但它遠較《示範法》為復雜和完備,因為它還規定了許多後者並未涉及的內容。這部法律的有關內容我們在下文中還將提及。

(五)日本

日本早就把電子商務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日本各省也制定了相關的電子商務法律。日本法務省擬訂了《數字簽名法》。1996年,日本成立了「電子商務促進委員會(ECOM)」。此後,在諸如電子授權認證、電子付款、ECOM等領域,該組織制訂了一些規則和協議。

(六)韓國

目前,韓國貿易業的40%採用EDI方式處理,韓國已經意識到:以往依靠手工操作及紙張往來的方式已不再適應新的交易模式;只有積極適應這種變化的貿易夥伴才能生存。1998年5月26日,韓國工商能源部提出了一整套電子商務立法的指導原則,它涉及到數字化貿易環境中的關稅、稅收、知識產權保護、隱私權保護等內容。該部擬於1999年頒布「電子商務基本法」,以便與全球網際網路貿易標准接軌。此外,該部還擬頒布一使數字簽名合法化的法案。根據這項法案,經認證的數字簽名的所有數字式商務文檔均與日常使用的硬拷貝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Ⅵ 國際海商法法律規范,各國海商法立法特點

海商法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特徵。這些特徵主要表現為:
1、海商法的海事性
海商法的適用對象是海,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這里所說的海,主要又不是指的內海、領海,而是佔地球表面水面95%以上的公海。公海不屬於哪一國的領域,自然也不在我國的管轄范圍之內。所以主張以屬地原則作為確定海商法的效力原則並不利於貫徹海商法,其結果反而會限制海商法的適用。當然不可否認,在海商法所指的海中也包含了領海、內海以及其他部分內水,但一方面由於這些水面所佔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由於對發生在領海和內水范圍內的純屬國內性質的海事和海商活動,法律大都已明確規定不適用海商法(如我國《海商法》第2條第2款的規定即如此),所以,強調這一部分水域的屬地性意義不大,而重點是要解決發生在公海上的海事爭議的法律適用問題。
2、海商法的涉外性
與海商法的海事性有密切聯系的是海商法的涉外性,這一點在當今世界各國的海商法中都有體現。所稱涉外性,是指海商法主要調整的不是本國公民或者法人之間的海事法律關系,而是本國公民或者法人與外國公民或者法人之間的海事法律關系。對此,我國《民法通則》雖然在第八章中也規定有「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這部分內容,但《民法通則》總的任務還是為了調整國內公民或者法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而制訂的,涉外性不是其主要特徵,所以,海商法的適用范圍與其明顯不一樣,所採用的效力原則自然也不應相同。
3、海商法的國際性
海商法是國內法,但它又具有很強的國際性,這從海商法的歷史發展以及當今各國的海商法與有關國際公約的相互銜接中即可看出。海商法最早起源於西歐,在它剛產生時,並不屬於國內法,而是以國際性規范形式出現的。例如最早流行於東地中海一帶的《羅得海法》實際上就是以共同海損為中心,在長期航海實踐中形成的國際海上商業習慣法。後來,中世紀在歐洲形成的三大海法,即《康蘇拉地海》、《奧列龍法》和《威斯比法》,它們不屬於哪一國的國內法,而是沿岸各國都普遍承認並採用的國際性規范。最先將海商法由國際法轉變為國內法的是法王路易十四,他於1681年頒布的「海事勒令」,實際上就是一部國內海商法,在此基礎上,拿破崙1807年在制定法國商法典時又將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收編為該法典中的海商編,此即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海商法。以後西方各國相繼仿效,紛紛制定本國的海商法,這樣便完成了海商法由國際法向國內法的轉變。
但當歷史發展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國際貿易和海上航運業的迅速發展,仍然依靠由各國國內立法機關制定的海商法來調整國際海上運輸關系已顯然不適應形勢,國際社會要求制定統一海事規范的呼聲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由國際海事組織牽頭,經過反復醞釀、協商,逐漸制訂出了一系列用於調整各類海事法律關系的單行性國際公約,如用於調整國際海上貨物運輸關系的《海牙規則》、《威斯比規則》和《漢堡規則》;用於調整海上旅客運輸關系的《雅典公約》;用於指導共同海損理算的《約克—安特衛普規則》;以及用於處理國際海難救助關系的《救助公約》等。這些國際公約以及有關國際慣例匯集在一起,實際上就起著國際海商法的作用。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雖然存在著國際海商法和國內海商法並立的局面,但大多數國家的國內海商法都在向國際海商法靠攏。如有的國家將國內海商法的條款修改,以適應有關的海事國際公約,有的國家則直接通過國內立法,將有關的國際公約轉變為國內海商法。我國海商法在起草過程中也參照採納了大量的國際公約、國際慣例以及國際上通行的許多標准合同格式,包括吸收了不少國際海事立法中的最新成就。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海商法由國內重新走向國際統一已在所難免。而這一特徵則更是其他許多國內法,特別是民法所不具有的。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所以決定了海商法的效力原則不能簡單地照搬民法中的屬地與屬人相結合的效力原則。對此,誠然在國際法學界,也有人通過擬制的方法,即賦予船舶以自然人的某些特徵,或者將其比擬為浮動的國土,以此適用屬人原則或者屬地原則。然而,擬制畢竟只是擬制,而不是現實。船舶終歸只是一種物,它不能像自然人那樣可以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所以歸入屬人原則顯然不妥;另外,由於船舶固有的財產性(財產可以抵押、買賣、繼承、轉讓),也使船舶在被視為領土時,可能引起理論上的困擾,並且當一國的船舶航行於另一國領海時,還會引起領土概念上的重疊。更何況擬制自然人同擬制領土本身又是互相矛盾的,船舶不能同時既適用屬人原則又適用屬船原則。所以我們只有擺脫傳統的民法觀點,大膽地從理論上重新進行探索,才能確定最恰當、最合理和最符合海商法實際的效力原則。

Ⅶ 國際勞動立法范圍(形式)

廣義:
⑴ 國際勞工組織的章程、公約和建議書
⑵版 聯合國和區域性的公約或權者協定
⑶ 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協定。
狹義:一般指國際勞工組織章程、國際勞工公約、國際勞工建議書。國際勞工公約、國際勞工建議書也合稱國際勞工標准。

Ⅷ 國外電子商務立法的發展對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的啟示

電子商務至今同樣沒有統一的定義,這也是電子商務概念很容易引起混亂的原因之一。國內外不同的書籍、機構等對於電子商務的定義都有差異,電子商務研究者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眾多電子商務定義。網路營銷教學網站摘錄部分比較有影響的定義。

1. 電子商務專家李琪教授在《電子商務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中對電子商務的定義(P13):

首先將電子商務劃分為廣義和狹義的電子商務。廣義的電子商務定義為,使用各種電子工具從事商務或活動。這些工具包括從初級的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傳真到計算機、計算機網路,到NII(國家信息基礎結構-信息高速公路)、GII(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和Internet等現代系統。而商務活動是從泛商品(實物與非實物,商品與非商品化的生產要素等等)的需求活動到泛商品的合理、合法的消費除去典型的生產過程後的所有活動。狹義電子商務定義為,主要利用Internet從事商務或活動。電子商務是在技術、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掌握信息技術和商務規則的人,系統化地運用電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從事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活動的總稱。這個分析突出了電子商務的前提、中心、重點、目的和標准,指出它應達到的水平和效果,它是對電子商務更嚴格和體現時代要求的定義,它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強調人在系統中的中心地位,將環境與人、人與工具、人與勞動對象有機地聯系起來,用系統的目標、系統的組成來定義電子商務,從而使它具有生產力的性質。

2. 電子商務專家楊堅爭教授在《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第四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中對電子商務的定義(P13):

電子商務系指交易當事人或參與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網際網路)所進行的各類商業活動,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

對電子商務的理解,應從「現代信息技術」和「商務」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電子商務」概所包括念的「現代信息技術」應涵蓋各種使用電子技術為基礎的通信方式;另一方面,對「商務」一詞應做廣義解釋,使其不論是契約型還是非契約型的一切商務性質的關系所引起的種種事項。如果將「現代信息技術」看做一個子集,「商務」看做另一個子集,電子商務所覆蓋的范圍應當是這兩個子集所形成的交集,即「電子商務」標題之下可能廣泛涉及的網際網路、內部網和電子數據交換在貿易方面的各種用途。

Ⅸ 國際上關於網上銀行的立法有哪些

淺析我國網路銀行的監管

網上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銀行業務流程的再造,優化了經營過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金融活動參與各方的信息不對稱狀況為網路的發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銀行業務的虛擬化,突破了傳統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價值觀念和管理,改變了現有銀行業的競爭格局,形成了新的銀行業組織形式。使銀行機構的傳統角色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也使金融風險更具復雜性和蔓延性,對銀行經營管理和外部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與挑戰。

一是網上銀行將改變傳統銀行的競爭格局。以往金融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網點數、從業人員數等方面,而在網路經濟,無論金融機構規模的大小,在網路上都是平等的,大、中、小金融機構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傳統商業銀行的分支行網路和雇員逐漸成為銀行拓展業務的沉重負擔,金融業的競爭將主要是金融產品的功能和金融服務的質量的競爭,許多金融機構將有機會在網路上利用其優秀的服務重建自己的地位,中小金融機構可憑借技術優勢掌握商業先機,贏得傳統金融時代難以得到的客戶資源和競爭優勢。

二是網上銀行將改變傳統銀行業的經營模式。網路信息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銀行業務的地域、時間限制,上,銀行可以全天候地連續運行,可吸納本地區、本國乃至國外客戶,可以以接近於實時的速度收集、處理和應用大量的信息,使金融機構能在更廣的地域和范圍開發新的客戶群,開辟新的利潤來源。這樣,銀行的業務戰略不能再局限於某一個市場,競爭對手不再限於某幾家銀行,任何一家銀行,即使是很遙遠的金融機構都可以成為潛在的競爭對手。與傳統銀行業相比,網上銀行經營成本下降,利差大大降低。銀行無法再靠資金規模、網點優勢或其他壟斷優勢盈利,銀行必須改變傳統的定價策略。

三是網上銀行增加了銀行業風險管理的難度。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網,亡銀行的風險具有了跨行業性和外牛性。跨行業性就是其風險超出了傳統意義上金融風險的概念。風險不僅產生於市場價格的波動、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且產生於軟硬體配置和技術設備的可靠程度,技術性風險成為網上銀行業務風險的重要特徵。網上銀行業務的外生性是技術性風險本身的主要特徵。由於以上風險問題的存在,前幾年,在一些國家,客戶顧慮安全、服務質量等問題,接受網路金融服務的趨勢並不明顯。許多銀行只把開發網上銀行業務當作保留客戶和提高銀行形象的手段,並沒有視為一個利潤中心來對待。

四是網上銀行的興起,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僅從網上銀行本身業務的內涵和屬性看,網上銀行已經具備了新的風險特徵,改變了傳統銀行業務的提供方式和銀行運作的存在形式,要求銀行監管當局在監管內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首先是監管當局將不得不在評價銀行機構業務風險的同時,更加註重對銀行運行的技術性風險,也就是安全性的評估;其次,銀行向客戶提供的產品進一步走向綜合化,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之間的交叉程度加深,分業管理的難度加大,監管的邊界更加模糊;再次,大量交易由有形走向無形,紙質憑證逐漸被憑證取代,交易頻率增加,交易量隨之增加,傳統的監管方式將難以對交易的風險、合法性和合規性進行評估。

Ⅹ 國際勞動立法的主要形式包括

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是國際勞動立法的主要形式,是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立法原則版以及<<費城宣言權>>而制定的.公約一經會員國批准,就對批准國具有約束力,建議書對成員國沒有約束力,職工各國在制定本國有關勞動法律時參考.公約和建議書提出的勞動立法標准,對成員國制定或修改本國勞動立法產生明顯推動作用,成為勞動立法的重要參考依據,並對推動各國勞動立法趨向協調起著積極作用.

熱點內容
法院下鄉防疫 發布:2025-09-13 07:29:32 瀏覽:843
法官休庭後 發布:2025-09-13 07:24:01 瀏覽:82
婚姻法民法典條款變化 發布:2025-09-13 07:21:04 瀏覽:70
中國行政法屬地屬人管轄 發布:2025-09-13 07:16:56 瀏覽:478
全國道德模範張蕾 發布:2025-09-13 07:08:29 瀏覽:349
最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 發布:2025-09-13 07:07:10 瀏覽:829
期貨法律法規匯編第七版 發布:2025-09-13 07:03:11 瀏覽:856
湖州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9-13 06:57:32 瀏覽:544
滎陽司法鄭凱 發布:2025-09-13 06:57:17 瀏覽:384
法社會學論文注釋 發布:2025-09-13 06:41:19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