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為人講道德

為人講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29 13:53:46

Ⅰ 能力超群氣場強大但道德敗壞,為人霸蠻的人是不是很可怕

是很可怕來還沒有辦法避免在他面源前出現!!!這種人能力超群氣場強大,沒辦法在能力上碾壓他!只有不要惹到他,知道這種人道德敗壞就不要和他過多的接觸!!俗話說惹不起他總躲的起!盡量不要和這種人接觸這種人為人霸蠻總有一天會惹出事端的。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現在重要的是忍一時風平浪靜!自己也會好過一點。不然的話他斤斤計較給你穿小鞋到時候吃苦頭的就是你自己了。不要起正面沖突。能忍則忍!

Ⅱ 為什麼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世俗塵約,為人之約束,遵之則存,不遵則無處容也!!!

Ⅲ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抄。對父母的孝襲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3)為人講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Ⅳ 怎麼理解《道德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深意

怎麼理解《道德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深意?

答:老子的智慧之高!他講出來的話就是這么的精簡有力,又充滿著智慧。因為我們現在要分析的是「經營企業之道」、「經營人生之道」,所以我們重點放在第四段:「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在讓我們了解一點:你分享的越多、奉獻付出的越多,你的生命會越富有!

這個跟一般的數學觀或是邏輯觀是不相符合的。一般的邏輯觀、數學觀就認為:就好像我們的財產、在我們生命裡面扣掉、減法,你減,照理說應該越少,怎麼說你為別人付出,反而會得到越多?

這就是硬邦邦的、物質的那一種公式――減法的公式,跟實相上面不一樣的地方!人生實際的運作不是那樣死死板板的一加一等於二,或是五減一等於四,不是這樣。不是我十萬元,我如果捐出五萬塊,十減五那就剩五萬塊。我就比較少了,我就虧了!那是死板的數學運算公式,物質的層次。

真實的生命不是這樣!你奉獻得越多,無形之中,大自然、各方面,眾生回饋你的越多。如果你是用買賣的,買賣的當下就銀貨兩訖。但是如果能夠提升到超越名利的層次,不講條件,然後就是一種慈悲大愛跟大眾分享。記得!「既以為人」――你的起心動念都是為別人在著想、為大眾在著想,寧願多付出、不去貪別人便宜,你的人生反而會越來越富有!

別人認為你像傻子!你這樣不是吃虧嗎?結果吃虧就是福,傻人有傻福啊!所以不要用那一種死板板的:「這樣我就吃虧。」不是這樣。

真實的人生、真實的大自然她是很奧妙地在運作!你越強化自我、認為自己越厲害,你要抓越多、捨不得奉獻、捨不得付出,反而到後面,你是抓到一場夢、一場空!如果你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也了解生命的實相,你懂得奉獻、付出,很奧妙的――你會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富有、越來越喜悅!這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Ⅳ 我想做個好人,讀道德經有什麼用能學到什麼能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嗎

道德經是一部普世哲學。涉及的內容包括世界,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有企業管理方面的,有國家管理方面的,有自我修養的。有對問題的看法的。等等

Ⅵ 做人懂禮貌道德

非常贊成,不僅是懂禮貌道德還要孝順感恩社會。

Ⅶ 品德做人之本我的感想的作文

做人之本
一個人從出生到消失在這個美好的世間,只需要短短的幾十年光陰.可以說人人都要擁有它在社會中立足,擁有它,別人會用最熱情的態度,最積極的心態,最和藹可親的面孔來對待你.它說起容易,卻要擁有它,就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大家聽了這么多話,有人心裡可能有了底,也會有人捉摸不定.現在我就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它其實就是我們的做人之本——道德.說道德是做人之本,走過漫漫人生路、經歷過坎坎坷坷的人就會真正領悟這句話的含義.擁有道德,可以從芝麻點大的事看出.譬如:散步時,把垃圾桶外的垃圾拾進桶;扶著老奶奶過馬路,不圖回報;公交車上讓座給老人、病人等不方便的人.平常生活中,也有人一出口就是令人厭惡的臟話,不是還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尊敬長輩.這種人常常會受到別人的指點,甚至令人發指!有道德的人與沒道德的人可真是有「天壤之別」啊!古人也注重「道德」,所以我現在就講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代小故事——《孔融讓梨》.有一天,鄰居家給了孔融幾個梨.孔融興致勃勃地跑回家,把幾個大梨給了長輩和哥哥,自己一聲不吭地拿了一個小梨.大家試想一下,四歲的孔融能懂得禮讓,把梨出人意料的分配,不就是一個道德人的舉止嗎?
聽了這個熟悉的故事,我估計有人會有前所未有的體會,如果還不夠深刻的話,我就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個舅舅,他為人幽默,有一段時間就是找不到工作,又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一份快遞員工作養家糊口,我們非常替他高興.
才開始幾天,舅舅的精神面貌特別好,幾天下來,給別人的印象挺好。又有一天,從外地來了一份快遞,限我舅舅中午必須送到。舅舅急性子,一聽之後立馬就動手。隨著一陣摩托車的引擎聲,摩托車也開出老遠。
途中,天空邨時陰雲密布,一塊黑布蓋住剛才還晴空萬里的天空,雨滴如灑豆般傾盆而下。他停下車,在停車台剛要換上雨披,看見一個老婆婆手裡端著熱乎乎的飯菜,看樣子是去醫院探親。舅舅於心不忍,二話沒說,就把雨披給了老婆婆穿上,還對老奶奶語重心長的囑咐一句:「老婆婆,注意安全啊!」自己卻淋著滂沱大雨,騎著摩托車就開了出去。他每次做了好事,沒過多久就煙消雲散了。
第二天,他雖已淡忘了昨天的那件事,可一醒來就覺得頭腦發熱,四肢無力,不時身上還一陣一陣地發冷。這些症狀都能看出他發了嚴重的高燒。就算他想到昨天那件微不足道的事,他無論怎麼想也覺得「值」呀!
一個擁有道德的現代文明人,道德永遠都是他的做人之本。每個人都夢寐以求擁有道德,但擁有高尚的道德是一定要靠自己看待事情所做出的言行舉止才能判定。

Ⅷ 我怎麼覺得中國女人的風俗為人道德特別差!!!!

兩個原因:1、中國古代,男子讀書,女子不讀書,道德觀念大多通過書本承內載傳承,所以容女子所受道德教化少,久而久之,影響基因。2、幾百萬年的人類社會里,男性由於身體優勢,居於強者地位,而只有強者才能講仁義,而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則只能講生存,講生存就要拋棄仁德,久而久之,影響基因。所以在部分某國女性的內心深處,仁義道德是可笑的東西。而白種女性身體素質要強悍一些,所以這些特性體現的不明顯。總之,這是人類歷史造就的結果,不要不忿,母親姐妹們都有難處,現實所逼,不得不如此。最後,好姑娘還是有很多的,很多年輕姑娘人都不錯,但是,年長者中很大的比例的女性真是讓人頭疼。一家之言,難免錯誤,可以糾正,謝絕追殺。

Ⅸ 道德講堂之做人要大氣

養好你的大氣,大氣不是性格,是一種人格魅力,相信你,沒問題。

大氣是一個人的氣質或氣度,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外觀表現,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對外散發的一種無形的力量。

大氣不是從小生來的,而是經歷生活慢慢培養出來的浩然之氣,是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所持有態度的一種意識,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裝是裝不出來的。

大氣是談吐大方得體,處世自然和諧,生活態度平和,不急噪,不懈怠,不該出手的時候呆若木雞,該出手時讓人瞠目結舌。

大氣是總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問題,讓人感覺厚重,像一本好書,讓人盪氣回腸,不輕不浮,無論從何種角度去看,都不會感覺索然無味,一旦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受益非淺。

大氣是一種忍讓。不輕易拿自己的涵養挑戰別人的淺薄。

大氣是一種淡泊。金錢名利浮雲過,我心自有明月在。站起來堂堂正正,倒下去摔成八瓣,藕斷了絲就不要牽連,激流勇退,放棄時毫不猶豫,追求時持之以恆,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大氣是讓人感覺敬重而不是敬畏。對朋友忠誠,對父母孝順。站在一定的高度而從不讓別人感覺你的高度,更能贏得別人的刮目相看。沉澱自己,多思考,多學習,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可以做不到,但內心永遠不要放棄。放開眼界,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大氣就是你自己,把自己養好,養好你的大氣!

大氣是一種謙虛。半瓶子水總是在瓶子里晃盪,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輕視任何人,多從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短處,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於多學習別人的長處。

大氣是一種態度。孔子見齊景公面不改色,都是平常人,心中沒有神,見賢思齊,而不是懼賢,時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大氣是一種境界。海到天邊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站的高看的遠!

大氣是一種財富。和自己身體結合在一起,誰也拿不去,爆發出來讓別人嘆為觀止,隱藏起來讓你從容立世。

大氣是一種修養。發怒時要看看發怒的對象是誰。可以和比你高出很多的人發火一萬次,而不要和一個乞丐發一次怒。

大氣是一種深度。別人可以猜測不到你內心有多深,但永遠不要讓別人對你抱有懷疑和敵對心理。

做到真正的大氣很難,如果做到就成功了!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自己寫的,你把上下這兩篇文章結合起來參考,相信能夠幫到你,阿彌陀佛!

心量大,福才大
老話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意思是說,當宰相的度量很大,能包容一般人包容不了的人與事。那反過來呢?正因為他的心量大,所以才能當宰相。這讓我想起了宋朝的一位名相范中淹,范仲淹在年輕求學的時候,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算命先生,他就問這個算命先生:「您給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算命先生一聽哈哈大笑:「年紀輕輕好大的口氣呀。」結果范仲淹又說:「那您看一看我能不能當醫生?」這位算命先生很奇怪:「你怎麼一下子就從宰相掉到醫生了?」范仲淹就說:「因為只有宰相和醫生可以救人。」算命先生一聽,舉起大拇指贊嘆他說:「你有這種心量,真宰相也!」
心量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胸懷為國為民的大志,大公無私,舍己為人。二是指很有包容心,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過失和錯誤。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念念想的是天下的老百姓,所以能夠成為一代賢相,成為後世許多為官從政者效法的榜樣。周總理從小便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日理萬機心繫人民,才成為了被人民衷心敬愛的好總理。敬愛的小平同志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的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是世界公認的偉人小平同志的深情告白,這位老人用他一生的真誠奉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豎起了一座永遠不朽的豐碑。
下面我重點說說寬容這方面的例子,唐朝武則天時代,當時有個宰相叫張光輔,他因為放縱自己的部下胡作妄為,狄仁傑向他提出抗議,他就懷恨在心。就跟武則天說狄仁傑的壞話,武則天信以為真,就把狄仁傑貶到復州當刺史。後來武則天醒悟過來,就把狄仁傑提拔到京城當宰相。有一次,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外面做官,政績很好,別人跟我說你的壞話,我一時失察,把你貶到了復州。你想知道說你壞話的人嗎?」狄仁傑回答說:「如果我有過失,應該把它改掉。要是沒有過失,我的心已經很安樂了,何必要知道說我壞話的人呢?」我們的老祖宗講「厚德載物」,載是承載的意思,「物」代表一切財富地位等各種各樣的福分,「厚德載物」就是說一個人具備了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一切的福分。古人有一句話:高官厚祿,有德者居之。也是這個意思。而寬容厚道是至為重要的德行之一。再反觀原河北國稅局局長李真(此人因貪污受賄已被執行死刑),德行太差了,他的車闖了紅燈,交警要處罰他,結果他驕狂至極,把痰吐到交警的臉上,先不說別的德行吧,包容心這么差,心胸這么狹隘,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他落馬那是意料之中的事兒。
南非的黑人領袖曼德拉,他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的政策而入獄,當時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看守他的三個獄警對他也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誰也沒有想到,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總統就職儀式開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能接待這么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三名獄警也到場。隨即他邀請他們起身,並把他們介紹給大家。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寬容精神,令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恭敬的向三個曾看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獄中生活使他學會了控制情緒,因此才活了下來。他說,感恩與寬容常常源自痛苦與磨難。獲釋當天,他的心情非常平靜。他說:「當我邁過通向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這位偉人在27年的牢獄生活中受盡了虐待和苦難,他卻能夠用寬容和理性來對待那些帶給他傷害的人與事。其實,一個人對別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心靈的解放。正因為他的高尚德行和他所奮斗的崇高事業,他被尊為南非國父,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
中國有句老話: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難免會有挫折失敗,甚至遭遇很大的磨難。大浪淘沙,始見真金閃爍。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生活的磨難和不如意,恰恰是一個人成熟和進步的階梯,只要你放長眼光,拓開心量,用包容忍耐和理智,去正確對待,那你必能獲得心智的成長和人格的升華,必能迎來你人生的春天。量大者,福才大。

Ⅹ 什麼是做人的道德標准

1、百德孝為首。對父母的孝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5、憑借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利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6、幸福地感知通過自己勞動獲取的利益,把享受自己勞動獲取的利益視為幸福。

7、平和為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滿足,但不損害他人利益,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8、守誠信。說話辦事都要講誠信,講誠信就是用真實的自己與他人交往,說到做到,做不到不說,如果因為客觀的原因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要把真實的原因告訴對方,求得原諒,並負起相應的責任。

9、為人熱情,但要防範被他人傷害。人與人的交往,是以平等為前提的,如果在別人謀劃傷害你的同時,你還在熱情地與他交往,這就是愚鈍。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制止住他人的傷害行為,然後再與其交往,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10、處事為人要勇於負責任。負責任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是要經過長期修養才能做到,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雖然如此,但是在需要的時候,人是必須要負起責任的。你得到了權力,獲得了利益或欠了他人利益,之後這必須要負起責任。例如:父母把你養育成人,你必須負起贍養老人的責任;你娶了妻生了子,必須負起家庭的責任;你與鄰居共用一個走廊,每天從鄰家門口路過,你就應當負起清掃走廊的責任;你的孩子傷了別人,你要負起給他人治傷與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你當上了公司的領導,你必須負起公司利潤和員工利益的責任。

11、與人交往不能自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這必須是高度修養的結果。從人的天性來講,在與人的交往中,往往都是考慮自身的利益為多,但是這樣的結果就無法與他人交往,自私反而獲得不了利益,客觀使人懂得自私反而滿足不了自己的利益,社會要求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必須考慮雙方的利益,不能自私,自私是人與人交往的最大障礙。

12、與人交往要有禮貌。禮貌就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對他人表現出謙虛與恭敬;禮貌表現出本人的修養與對他人的理解;禮貌是人與人軟接觸的膠墊,是社會和諧的需要。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受到各種不同的教育,必然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由於不同必然要發生矛盾,矛盾的硬碰硬使人無法交往,為了人們之間的順利交往,就要進行有彈性的接觸,這種彈性接觸的中間環節就是禮貌。禮貌使人與人之間順利交往成為可能,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

例如:有人要求你辦事,你不想辦或辦不到,這時宛然謝絕就是禮貌,冰冷拒絕就是不禮貌,迴避是技巧,不回答是沒有智慧。

13、與人交往要注意界限。這個界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說話要注意界限,二是做事要注意界限。

說話辦事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界限,交往眾多繁雜,這個界限是非常難掌握的。按照人的天性,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都是以自己的感受為界限的,這個界限是不準確的。

與人交往辦事,必須以自己與他人的綜合感受為界限,例如:你向鄰居借1000元錢,鄰居有點捨不得,後來借給你300元錢,那麼這300元錢就是你與鄰居的金錢往來界限;再如,你向朋友借5000元錢,朋友有點為難,答應借給你4000元錢,那麼這4000元錢就是你與這位朋友的界限;再如,你向姐姐借20000元錢,姐姐全借給了你,並且還問是否還缺錢,那麼你與姐姐的界限就在20000元以上;你向爸爸借30000元錢,爸爸說自己總共有50000元,讓你把儲蓄折拿去用,那麼你與爸爸就沒有界限。

與人說話要注意界限,例如:老張到朋友家去做客,朋友的孩子不懂禮貌,老張當著眾人的面教育這孩子,朋友很沒面子,場面也很尷尬。在這里就是老張說話不注意界限的結果。孩子沒禮貌,是應當教育,但是老張是客人,卻當著眾人的面教育主人的孩子,這就是超越界限的表現。

說話辦事要注意界限,在這里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課題,要了解他人,要理解他人,只有了解、理解他人,才能掌握好與他人交往的界限。理解他人是一個長期修養的過程。

14、大事必須清楚,小事需要糊塗。大事清楚,這需要人的知識與智慧,做到這一點需要學習自然與社會的科學知識,有了知識,就能清楚大事,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對小事清楚這是人的天性,而不去計較小事,對小事糊塗,就比較困難,這需要經過長期的修養才能做到。

熱點內容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
法官黑紗蒙面 發布:2025-09-15 12:28:20 瀏覽:56
民法基礎題目答案 發布:2025-09-15 11:55:34 瀏覽:582
最高法院案子 發布:2025-09-15 11:51:42 瀏覽:791
刑法257條 發布:2025-09-15 11:29:52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