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訴訟
『壹』 為什麼我們喜歡對別人做道德審判,卻不審判自己
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是人性。 首先人是趨利避害的生物,保護自己是本能,這跟我們生物課上學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是一樣的。讓一個人批判自己,讓自己說服自己確實做錯了,下次不應該再這樣做了,這無異於讓一個人自己拔掉自己的蛀牙,何其痛苦。 然後就是人都有虛偽的一面,每個人。有的人自己邊做壞事邊罵別人做壞事,自己破壞規則卻指責別人搞潛規則,自己是暗娼還罵別人是婊子。沒錯,這些我都做過,你可能也做過。這就好比《笑傲江湖》裡面的岳不群,雖然我個人很喜歡岳不群的城府與智謀以及他對理想的那種孜孜不倦的追求,每每拿他跟《教父》里的麥克相比,但是在這里不得不拿他做個反面教材,他就是很虛偽。 二是環境。 人都是喜歡湊熱鬧的,生活本來就很枯燥。對別人進行道德審判的時候,往往都是大家都很群情激奮的時候,一群人扎堆在罵,湊湊熱鬧,生活多少也就有點新鮮感了。但是要是自我批判的話,就只能自己一個人靜下來在內心默默反省了。這樣多沒意思呀。在國外的教徒進行告解時,至少還有一個神父或者假想的上帝是聽眾呢。中國人要是想進行反思自省,還真找不到一個可以信賴的聽眾。 二是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環境下,大家都很缺乏安全感,缺乏對別人的信任。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都不夠坦盪,從最近的鐵道部處理動車事故的方法上就可以看出某些人是多麼的沒安全感,多麼的患得患失,多麼的沒種,害怕自己受到傷害。總是會覺得別人都是虛偽的壞人,買東西時怕被商家宰客,考公務員怕競爭者走後門,等等。這就是個負反饋效應,結果是越變越差。有了這樣的想法,人就更加不會自我審判了,別人都有罪,憑什麼我要責怪自己。 三是缺少寬容的環境,寬容的習慣。嚴於律己,寬容他人,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就中國歷來的政治斗爭,哪個不是要把對方至於死地,斬草除根方才罷休。曾經在排隊時,同學說插隊者一點都不文明,我說:「文明,不是說沒有插隊的人,而是別人插隊時我們都能體諒他,因為他不會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插隊,他插隊是因為他又很急的事,他必須插隊。這才是文明。」也許,我對文明的定義有錯誤,但是這就是寬容。 說了這么多,發現自己有點扯遠了、跑題了。最後為了回歸正題,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里的一段話來結束-------我不會成為任何一種人:既非壞人也不是好人,既非卑鄙小人也不是正人君子,既非英雄也不是懦夫。
『貳』 怎麼准備道德起訴
沒有聽說有什麼道德起訴,
你可以起訴他們瀆職,
或者起訴他們對孩子對家長不負責任,
你說的那個道德起訴真的不存在的。
『叄』 怎麼把道德,法律,訴訟和管理聯系在一起
法律與道德是一組相對關系,可以參考相關法理論與道德論的材料。
訴訟是法律的救濟。
管理是對違法的預防。
『肆』 被人道德綁架可以起訴嗎
您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道德綁架一般屬於道德問題,影響名譽的話,專可以起訴解決。比如你在車屬上老人道德綁架你不讓座。你可以錄像,然後起訴他,告他誹謗,侮辱你。賠償你的精神損失費,誤工費,但是起訴走流程,很麻煩。一般人都是不會這么乾的。
根據法律規定:第二百四十六條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被人道德綁架後建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妥善處理!
『伍』 道德敗壞應該接受大眾的道德審判嗎
沒有直接審判吧,都是閑言碎語,人言可畏就是這意思
『陸』 員工違反職業道德可否起訴
員工違反職業道德,如果只簽了聘用合用,並沒簽保密協議,不可以起訴,即使起訴,也是勝訴可能性不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和第二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因此如果沒有這樣的協議,就不能要求勞動者遵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柒』 道德審判的定義
這個標題有點抽象,讓我們先來解釋下什麼是道德審判。
他是跟法律的審判相對的。比如前一段時間的范跑跑和郭跳跳的事件。范老師的行為不違法,所以不用交給法庭審判。但是他或許違反了社會道德,所以交給大家用道德審判。
那麼什麼是法律呢?
灋(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說文》(水旁表示公平)
律,均布也。——《說文》(律是一種調音的器物,來規定標准音。)
法律和起來,也就是一個標准。如果不符合這個標准,就刑。
這個有點恐怖,我們還是把它理解成我們的行為規則就好了。
關於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說的是用道德綁架你,而不是用繩子。在這里,道德和繩子有相同的作用,那就是束縛你。一般綁架了你的人,會跟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勒索,而道德綁架也是會的。比如前一段時間的地震捐款。被綁架了的姚明,王石等,只能乖乖的再把錢交出來。如果這個代表了社會的主流思想,那麼非主流的那部分人就只能為這個社會悲哀了。但願我們的社會是理性的。
好了,現在開始說說道德審判和法律的關系。
中國歷來就有關於法治和人治辯論。真正古代實行法制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秦國。他延續了商鞅的思想,加上韓非子的思想,以及李斯等人具體操作,使秦國變得空前強大。當然,他最後失敗了。關於他是不是因為法治而失敗,這個問題太大,討論起來一天也寫不完,就以後再說了。
在秦以前,周朝是號稱以禮治國的;在秦以後,除了漢朝初年實行道家的無為治國以外,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一直是以儒家為治國理念的,也就是號稱以仁治國的人治。
可見,從中國的歷史來看,法治的時間太短了。所以,中國人對制度規章條款這類的東西不敏感。大部分的東西都是由人來直接操作,憑操作人的個人喜好,而很少交給優秀的制度,規范的流程。地震中倒塌的建築有統一的建築標准嗎?還是憑蓋房的人的個人判斷?
最常見到的古代審案的場景,就是一個縣官坐在大堂上,問明來龍去脈,然後開始斷案。這種段案的結果完全取決於審判人的個人能力。所以中國從古道今,還是揮之不去的精英政治。包括我們的國家制度,我們的一黨執政從根本上來說,就還是精英政治。我們的黨,就是社會上最大的一群精英。
而在國外不太一樣,在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就開始了貴族民主政治。那時候的希臘,還是眾多城邦的聯合,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按照瀟水在他的《青銅時代》里的說法,春秋時期的晉國也是大家族輪流執政,如果一直按那個制度發展下去,很可能發展到元老院,或者貴族民主。)
在那個基礎上,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更近一步,所有的人都享有民主。他們不信奉精英,不相信靠一個精英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他們相信的是好的制度,和規范的流程。而好的制度,和規范的流程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以前的經驗中來的,人民總結出來的。
我上面說了這么多,好像扯遠了。但其實沒有。為什麼我們現在社會里,尤其是網路上發現越來越多的道德審判?那就是因為沒有好的,適合的法律來審判。好像法律和道德審判是對立的。但有些制度可以將他們二者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比如陪審團制度。
陪審團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在英美法系裡,這個陪審團代表著全社會人的道德觀。由這個代表全社會道德觀的團體,來幫助判斷案件。那麼選擇陪審團的組成人就很關鍵了。選擇的要點就是要是一個自然人。所謂reasonable man.能獨立思考的人。這個人最好不受到各種外界各種訊息的影響,最好是不看電視,不看報紙,絕對不能只聽一家之言。這個人最好只有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觀。
找到這樣的一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找來一個團的人,來平均一下,大體可以代表社會的一般價值觀。
其實這是什麼呢?這就是道德審判啊。從這一個意義上來說,道德和法律是統一的。
法律不是寫好的條文,而是全社會的道德認知。
還有就是選陪審團員的時候往往要找一些跟被告同類的人。舉例在道德審判范跑跑的時候也遇到過這個問題,那就是要找一個經歷了當時地震的同樣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最能體會當時被告的心情。
我寫這篇東西,也並不是為了鼓吹陪審團制度的好處,實際上他的缺陷還是很顯而易見的,比如說如何能保證陪審團員的合理性和客觀性。以及這個制度需要龐大的開支,需要花費很大的社會成本。
而實際上,現在陪審團在英美法庭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然而那時因為他們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以前的案例,來處理新發生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案子。人家的制度可以說已經足夠完善了,流程已經很規范了。
而在中國,成文法的法律條文不可能覆蓋到任何一個細小的地方,而覆蓋不到的地方,統統會被拿出來在網上道德審判之。即使覆蓋到,也難免出現紕漏,比如說前一段時間的許霆和ATM取款機的案子。
其實法律應該是全民參與的,但是我們參與不到的就只能道德審判,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找到共識,從而使之制度化,規范化。也難免各路專家有點受不了,深怕審判到自己。
我前面說的陪審團制度也是道德審判,那麼我們的網民是否符合陪審團員的資格呢?不太符合,因為他們不包括不能上網的那一部分人。然而這已經是我能想到的最有效的代表社會道德觀的人了。網路基本是由草根組成的。
其實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人民陪審員制度。
關於陪審員,法院主要是面向社會招聘,條件是:高中畢業以上,政治素質好,熱愛審判工作,責任心強,身體適宜審判需要等等,根據這樣的條件,由社會各界推薦,然後由法院匯總報人大常委會決定。
但是這個條件的隨意性還是過大,不太容易操作。至少不如網路更能夠代表社會的價值觀。
在這個開放的社會里,我們需要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都是網路陪審團的一員,這是一個公民具有的最基本的權利。
『捌』 有誰能給幾個符合法律但有與道德沖突的判決案例
你好。
這個很多的。
昨天我看到一個案例是這樣的,高樓中的1301室在除夕之夜著火,1401的某先生及時發現了火勢,並且作為一個素質公民,某先生報火警並且去找物業,由於是除夕之夜,所以消防員暫時趕不過來,物業先派人來滅火,但是無法正面進入1301,於是決定從14樓滅火,但是14樓的住戶都不願意讓物業進入他們家裡作為滅火通道,這個時候某先生主動要求物業通過他們家來滅火,這時候所有的人都被疏散到了13樓,過了半個小時火勢被控制,物業得知消防員快到了,於是陸續從房中撤出,但是某先生發現樓道內水漫金山,往上看發現都是從他家裡溢出的,他想上去看,但是被保安攔住,說火勢還沒有完全撲滅。這時某先生抓住一個物業人員詢問他是否關閉了消防龍頭,那人說忘記了。10分鍾後消防員來了,成功撲滅火勢,又10分鍾後消防員撤出。這時某先生回家發現自己的木質地板已經完全濕透,室內有20cm的積水,半年之後完全腐爛,家裡電器完全不能使用,在梅雨季節滿屋子的蟲子,平均每平方米有上千條蟲子,無法住人,於是將物業告上法庭,但是物業以住戶沒有證據證明是他們所為,也可能是消防員所為,最終一審判決原告某先生敗訴。
另外一個案例:
2008年11月19日,福州鼓樓區某小學被一名不符合入學報名條件的新生之家長以返還原物為由告上法庭。
根據福州市教育局相文件規定,2008年福州市所有適齡入學新生按照所劃片區學校入學時必須提供戶口本、房產證及兒童預防接種證原件,且戶口本與房產證所記載的住址必須完全一致。
2008年8月20日,一位新生家長持戶口本及兒童預防接種證原件到鼓樓區一小學為其女兒報名上一年級,學校開具了一張收條給該家長。經過學校工作人員審查,發現該學生家長提交的證件中缺少報名必備的房屋產權證,於是當面告知該家長因證件不齊全不符合入學條件。該家長當即表示要回去開具證明,並於當天上午持兩張小區物業證明到學校要求讓其女兒報名,並稱其家庭住址與戶口本上的地址是一致的,學校工作人員當場告訴該學生家長證明不能代替房屋產權證,並當場將兩張證明退給家長。8月20日當天晚上,學校工作人員按照該家長提供的家庭住址上門家訪核實,發現該家長並不住在其向學校提供的家庭住址(事實上其實際家庭住址是在晉安區,其女兒小學劃片也應在晉安區)。學校於8月22日通知該學生家長到學校領回證件,並告知因家庭住址不符合要求無法接受其女兒的入學報名。該學生家長22日到學校領取證件,學校工作人員要求其交回收條,該學生家長稱來時匆忙忘記把收條帶來,答應過一兩天帶來,學校老師考慮到學生報名在即需要證件,就答應了家長先把證件退還給家長,收條沒有當場收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2008年11月19日,該學生家長作為學生的法定監護人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把學校告上法庭,要求學校返還原物即返還戶口本及兒童預防接種證,其證據是學校的為其開具的證件收條一張。作為被告的學校進行了答辯,要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並提供了證據。
本案件經過法院三度開庭,並由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2009年4月3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不服,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本案還在審理過程當中。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玖』 民事訴訟法中法與道德的關系
(1)法律和道德雖然都是上層建築但兩者承擔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法律的功能主要是明確規則規范人們的外在行為,通過指示和預示,是人們在進行行為操作的時候有方向性和預示性,而道德則是從人們的內心調整人的行為,使其調整具有自覺性,體現一定的內在素質和文明程度。贍養抗辯權通過法律規范的形式固定下來後,就意味著相關法律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變得明確起來,也就是說父母在撫養未成年子女的時候必須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做,否則就有可能承擔失去年老由成年子女贍養的法律風險,因此就使得人們行為時有明確的方向性和預示性。而道德則不具備這一功能,能盡心撫養孩子的父母在道德層面上體現是內在的優良素質和文明程度,是他們對子女的愛,所以他們在履行撫養義務的時候依靠的僅是道德的自覺性的體現。
(2)法律和道德兩者的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法律以有形的形式直接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統治方法,而道德則是以隱形的方式調整社會秩序,由內而外的控制人的外在行為。在立法上明確贍養抗辯權的法律地位,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統治階級實現其利益的要求。我們的統治階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階級群體,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弱勢群體的法益,未成年人是一個需要保護的群體,同時他們也是國力的生力軍,如果不以有形的法律對他們的受撫養權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還僅是以道德這種隱形的社會秩序調整方式來調整就有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
(3)法律和道德的效力也不一樣,法律有國家的強制力作為後盾,具有直接的可執行性,而道德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其約束性有存在局限,僅僅是依據道德譴責,或是社會輿論來實現起效力。贍養抗辯權在法律上的確立,使原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道德譴責得以在現實實現,有了強制力和執行力。綜上所述,贍養抗辯權彌補了道德機制的缺陷,同時也體現出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它們不是一體的,它們有各自功能,它們的表現形式以及效力都不一樣。
『拾』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