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財產權在合同法中

財產權在合同法中

發布時間: 2021-01-31 19:35:49

合同法轉移財產界定撤銷權

【合同撤銷權】撤銷權成立的要件。
為什麼要在《合同法》中設立撤銷權?就是因為實踐中嚴重存在著債務人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資產或者與第三人通謀而轉移財產的行為,造成債權人「討債難」的現象,這就是撤銷權的立法基礎。
撤銷權是要想成立,必須具備主、客觀要件,對於無償行為,僅需滿足客觀要件即可成立撤銷權,而對於有償行為,撤銷權的成立除具備客觀要件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主觀要件。
1、撤銷權的客觀要件:(1)必須有債務人的行為即行使撤銷權須有債務人減少其財產或增加其財產負擔的行為。如甲向乙借款十萬元整,到期後稱無錢而不履行還款義務,乙通過調查後得知甲卻於近日將自己價值十餘萬元的桑塔納轎車無償地贈與一朋友丙,那麼,這種贈與行為就屬於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另外,還有債務人主動放棄到期債權的行為,以及減價出售屬於自己的財物等行為,均屬於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債務人增加其財產負擔的行為,如債務人為第三人提供擔保的行為,若第三人欠他人款到期不能清償的話,那麼擔保人就會有負連帶責任的情況存在,明顯地上述債務人的擔保行為就是為自己增加了財產負擔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債務人的無償行為或者非對待給付行為才會導致債務人財產的減少。撤銷債務人的無償行為僅僅使受益人失去無償所得的利益並沒有損害到其既有的利益,因此法律應當保護債權受到危害的債權人。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如對物品的毀棄行為,收養行為以及在關於婚姻方面的行為,還有以禁止扣押的財產或權利為標的物的行為均不屬於撤銷權的標的。(2)債務人的行為危害了債權。由於債務人的行為導致其責任財產減少,從而造成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實現或者債權人的債權不能獲得足額補償,危害到了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可行使撤銷權。債務人的財產既使減少了,但不影響債權人債權的完全實現,債務人的行為危害不到債權,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3)債權人的債權已經有效成立並繼續存在,對於無效的債權或不成立的債權,從成立之日起就無效或根本就不成立,因而不存在撤銷權問題,因此,如果債權並未依法成立或法律不予認可或者已經超過時效的債權,債權人均不得行使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5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A、對於已過時效的債權,債權人雖然有債權存在。但是已經喪失了勝訴權,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否則耗費不必要的時間、精力、經濟上損失更大並徒增訟累。B、債權並未依法成立,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並不發生債權債務關系,債務人的行為只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法律不能限制債務人權利的行使,債權並不存在,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C、對法律不予認可的債權。如由於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參與賭博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我國法律是不予保護,不予認可的,二者雖有事實上的債權債務關系,但法律不賦予強制執行力,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因此只有債務人的損害行為發生於債務成立之後同時該債權須有效成立並繼續存在,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才會成為可能。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除具備了一定的客觀要件外,對於有償行為,還要具備一定的主觀要件,撤銷權才可成立。若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這種行為是有償行為,法律就要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態度。

2、撤銷權的主觀要件:有償行為的撤銷於客觀要件外尚須有債務人及受益人均存在惡意。若僅債務人有惡意而受益人為善意的則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否則會直接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也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因此我們要弄清什麼是債務人的惡意,什麼是受益人的惡意。(1)債務人的惡意是指其行為時明知其行為可能造成或加重其本身的償債能力的喪失,從而損害債權的主觀心理狀態。債務人的惡意以行為時為准。比如債務人隱匿、私分、毀損拋棄財產的行為,那麼通常情況下,怎樣才能證明債務人行為是否存惡意呢?它適用推定原則即債務人明知其財產已不足清償全部債務而為財產減少行為的,可推定為惡意行為。(2)受益人的惡意:受益人分直接受益人和轉得人。直接受益人指依債務人的行為直接取得利益的人。轉得人指由直接利益人處承受詐害行為標的物或權利的人。受益人在取得一定財產或利益時,已經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即是受益人惡意。若受益人於受益後才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債權的,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在僅有直接受益人存在而無有轉得人的情況下,只要是證明受益人為惡意的,撤銷權即可行使。

綜上所述,債權人要行使撤銷權,要分清債務人的行為是無償行為,還是有償行為,只有同時或單獨具備一定的主觀和客觀要件,撤銷權才能成立。

⑵ 買賣合同中 財產所有權的轉移時間是什麼時候

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間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⑶ 判斷 合同法只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中的財產關系

正確。
依據《合同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回間設立、變更、終答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民事法律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合同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其調整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同時第二條第二款排除了對身份關系的調整,綜上,合同法只調整財產關系。

⑷ 合同法第74條中撤銷權中撤銷的財產是否指合同中的財產

你這個問法不具體,有失偏頗。你的問題只有用實務證據來回答。一般情況下版買賣合同,權贈與合同,貸款合同等等都是具有債權債務的單務或雙務合同,以舉證原則來講,用合同中確認的債權(包括無形、有形,動產,不動產)是最有效,有力的證據,但是,74條(的撤銷權指的是作為債權人的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實施無償或低價處分財產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在司法實踐中很少使用。原因在與你說的債務人對於他人的債權你很難拿得出證據來,例如你說的「合同中的財產」你如何去拿到債務人對於他人的到期債權的合同原件呢?

⑸ 合同法中的六大義務

附隨義務隨合同關系的不斷發展,表現出不同的內容。我國合同法對附隨義務內容的規定大體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通知義務
通知義務又稱告知義務,指合同當事人應將對合同相對方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告知對方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58條規定:「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
2、說明義務
合同當事人對合同相對方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負有向對方說明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99條規定:「訂立借款合同,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提供與借款有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
3、協助義務
協助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應協助對方履行義務,以使合同目的能順利實現的義務。在合同關繫上,債務人所負的履行義務多數是積極的給付義務,以滿足債權人利益為目的。而債權人要現實地享有合同利益,就必須以自己的行為接受債務人的履行、配合債務人完成履行行為。
如果沒有債權人的配合、創造必要的條件,合同將無法得到履行或不能達到履行的效果。為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債權人負協助義務。如《合同法》第259條規定:「承攬工作需要定作人協助的,定作人有協助的義務。」
4、照顧義務
債務人履行合同時,應以謹慎、誠實的態度照顧合同相對方及合同標的物,輔助債權人實現給付利益。
如《合同法》第156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包裝方式交付標的物。對包裝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裝,沒有通用方式的,應當採取足以保護標的物的包裝方式。」
5、保密義務
保密義務又稱忠實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負有將通過合同關系了解到的對方的秘密予以保密的義務。因為在合同訂立時,為了使對方了解和信任,一方往往要向對方透露自己的一些秘密,如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等。
如《合同法》第266條規定:「承攬人應當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未經定作人許可,不得留存復製品或者技術資料。」
6、保護義務
當事人履行合同時,應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保護相對方的人身和財產利益。如《合同法》第282條規定:「因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建設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內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承包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⑹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合同抄的基本原則主要襲是:一、平等原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自願原則: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三、公平原則: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四、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權利濫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則: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⑺ 請問《合同法》中包括的民事權利有哪些

這個問法很奇怪。合同法是規范合同的法律,從民事權利內容的角度看主要規專范的是債權中的合同之債;屬從民事權利的財產利益角度看,合同法規范的合同主要涉及的是財產權的處分;從權利的作用角度看,合同法涉及到請求權(債權人享有)、支配權(財產所有權人對其財產的支配,如出售、出租等)、抗辯權(債務人享有)、形成權(合同解除權);從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來看,合同法中主要體現的是相對權;從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分析,合同法又包括主權利(主合同)、從權利(從合同);從權利相互派出關系,合同法也包括原權利(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救濟權(違約責任)。因此,說合同法中包括的民事權利有哪些是一個非常不嚴謹的問題。

⑻ 合同法中關於財產糾紛

一、合同糾紛解決方式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的規定,合同爭議的解決方式有四種: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其中,和解和調解並非解決合同爭議必經的程序,即使合同當事人在合同爭議條款中作了相應的規定,當事人也可不經協商和解或調解而直接申請仲裁或提起訴訟。故選擇仲裁還是訴訟解決合同爭議是訂立合同爭議條款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仲裁指雙方當事人根據有效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給仲裁機構進行處理的一種爭議解決方式。仲裁協議一旦依法成立,當事人不得再就爭議事項向法院提起訴訟。同訴訟相比,仲裁具有快速、便捷、高度保密、裁決便於執行、能夠充分體現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利於維持和發展爭議雙方之間的商事關系等特點。
訴訟是解決合同爭議中使用得最多的糾紛解決方式。它是一種強制管轄,假若合同中沒有有效的仲裁條款,也沒有另外達成有效的仲裁協議,即使合同中沒有約定訴訟,當事人仍有權就該合同爭議向人民法院起訴。我國訴訟制度比較仲裁製度而言具有程序嚴格、公正、對當事人的訴權保障全面、法官審判經驗豐富等特點。

二、選擇以仲裁方式解決合同爭議應注意的問題

合同當事人將合同爭議提請仲裁,必須基於有效的仲裁協議。根據《仲裁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仲裁協議內容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是要有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是要有仲裁事項;三是要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其中對第一項和第三項的規定,合同當事人往往會由於不了解仲裁製度和仲裁機構的設置,在合同爭議條款中做出以下幾種不規范的仲裁協議:
第一、約定了仲裁地點,但沒有約定仲裁機構,或雖然有約定,但約定的仲裁機構名稱的方式、術語不規范。如:爭議在"合同簽訂地(履行地)仲裁解決"、"爭議所在地仲裁解決"、爭議由"本市仲裁機關仲裁"、"本市有關部門仲裁"、 "當地仲裁委員會仲裁"、爭議由"XX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仲裁"等。
第二、同時約定兩個仲裁機構仲裁。如:爭議可提交"A市有關仲裁機構仲裁"或"B市有關仲裁機構仲裁"。
第三、既約定仲裁,又選擇訴訟。如:發生爭議向"合同履行地(簽訂地)仲裁機關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爭議由"合同履行地仲裁機關仲裁,對仲裁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等。
在現實案例中,上述各類不規范的仲裁協議,雖不是一律被認定為無效,但多數會因為無法明確當事人的仲裁意思表示或無法確定仲裁機構而導致無效。
此外,合同當事人如何對仲裁事項進行規定也是應注意的問題。我國仲裁法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這項規定不難理解,但在實際操作中合同當事人如何針對自身的情況確定將提請仲裁的事項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如合同當事人屬長期合作關系,雙方在前合同尚末履行完畢時又簽訂了含有仲裁條款的合同,且兩合同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交叉性,這樣會導致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一部分在仲裁管轄范圍內,一部分在訴訟管轄范圍內,所以一旦發生合同爭議,就會出現合同當事人既要進行仲裁,又要到法院訴訟的情況。故為防止類似問題的產生,合同當事人在約定仲裁協議時,應將對前期沒有約定仲裁方式的前合同一並寫入新合同爭議條款中。

三、選擇以訴訟方式解決合同爭議應注意的問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有因合同發生的糾紛,可以由雙方當事人通過訂立合同爭議條款自由約定由哪個法院來管轄,這在法律上稱「協議管轄」。合同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法院(往往規定在本地法院)來管轄案件,以節省費用,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因素產生的不利影響。應注意的是,合同當事人的這種自由選擇權是有條件限制的,這些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協議管轄不得違反級別管轄與專屬管轄。如:按照規定,在重慶市一般財產案件訴訟標的超過人民幣200萬元的,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對於標的低於200萬元的合同,約定"有關本合同的一切糾紛,應由某中級人民法管轄"是無效的。又如,海事案件,只能由海事法院管轄,合同當事人約定由普通法院管轄是無效的。
2、被選擇的法院必須與合同有關聯,即只能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的法院中進行選擇,而當事人在制訂合同爭議條款時應做到表述明確,選擇的管轄法院是確定、單一的,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協議選擇兩個以上管轄法院。如類似"因本合約發生的任何訴訟,雙方均可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約定,雖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被認定為無效,但若發生合同雙方當事人同時提起訴訟的情況,則很容易引起管轄爭議,造成訴訟程序的延長,訴訟成本的增加,給當事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3、合同當事人只能就第一審案件決定管轄法院,而不能以協議決定第二審法院。
4、雙方必須以書面方式約定管轄法院,口頭約定無效。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可以押押金嗎 發布:2025-09-12 23:17:54 瀏覽:877
共和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2 23:01:11 瀏覽:405
東京大學考研經濟法 發布:2025-09-12 23:01:00 瀏覽:512
古代刑法電影 發布:2025-09-12 23:00:59 瀏覽:520
行政法名詞解釋行政主體 發布:2025-09-12 23:00:09 瀏覽:81
法律規定責任 發布:2025-09-12 22:50:14 瀏覽:885
合同法經典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2 22:49:08 瀏覽:10
二手房協議合同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2 22:48:28 瀏覽:386
民法三劍客 發布:2025-09-12 22:43:23 瀏覽:195
什麼是司法責任制 發布:2025-09-12 22:28:50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