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特殊地位
⑴ 社會觀察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觀察法的概念和特點 (一)觀察法的概念 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理解。但是,科學的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的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這種科學的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觀察法,則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觀察法的特點 1.能動性 科學的觀察是具有能動性的感性認識活動,它與一般所說的觀察不同,即不是簡單反射式的感覺,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與研究。 它要求達到:(1)確定某個現象,得以發展的條件;(2)詳細描述所觀察的現象;(3)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所研究的對象。也就是查明現象及其發展的條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關系,為此,在觀察之前,應根據科研任務,制訂好計劃,包括確定觀察對象、觀察條件、觀察范圍和觀察方法,以保證觀察有目的地進行。這樣的觀察是自覺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它要求觀察者充分發揮觀察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選擇性 科學的觀察並不是一般地認識現象和事實,而是從大量客觀事實中,選擇觀察的典型對象,選擇典型條件、時間、地點,獲得典型事物的現象和過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經過選擇的觀察對象上,把觀察始終和有意注意結合在一起,不為無關現象所分散,盡量排除外界無關刺激的干擾,這樣的觀察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進行某班級學生學習態度和精神現狀的觀察。根據觀察目的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選擇反映學習態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標(如時效性、求知慾、創造力、自強、意志力、學習習慣等);主要指標中又應選擇典型指標(如時效性)以及主要二級指標,選擇幾個主要時間、場合等等。只有把觀察集中在經過選擇的幾名學生、幾項主要指標、幾個主要時間和場合等等對象上,才有可能達到科學觀察的目的。 3.客觀性 即要使觀察所獲得的現象和過程能正確反映客觀事實。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是認識事物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即獲得事實材料的觀察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品質。觀察中獲得的結果,實際上是觀察者通過觀察手段對觀察對象的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 科學的觀察就在於觀察的客觀性。首先,要確保觀察在自然存在條件下進行,絕對不能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這樣才能得到自然條件下的真實情況,否則所得到的事實材料反映反常的情況,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觀察,這就有可能使觀察對象預先考慮給予觀察者以一定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對觀察者的陌生感,以盡量控制觀察對象的異常狀態。 例如,某校對一名曾經失足的女學生進行觀察。盡管失足已成為過去,又從工讀學校回到原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她的心靈已受到嚴重的創傷,對生活失去希望。為了喚起她的生活信心,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措施。同時進行教育措施與激發自信心相關性的研究。一方面繪制了為時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兩名好學生,與她生活在一起,進行一年的觀察,繪制出她情緒升降變化的曲線圖。在被觀察者保持自然常態的情況下.
⑵ 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哪些方面其核心內容是什麼
正確答案:所謂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具體的操作方法,涉及內社會調查研究的容各個方面:課題確定的方法;明確調查研究具體目的、對象、內容、類型的方法;調查研究方案設計和條件准備的方法;抽樣的方法;各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包括文獻法、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資料整理、分析的方法;撰寫調查報告的方法,等等。這些方法適用於所有的調查研究課題。其中各種具體的資料收集方法是調查方法的核心內容,可分為兩大類,訪談法、觀察法和實驗法屬於直接調查方法,文獻法、問卷法則屬於間接調查方法。它們在操作程序上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也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調查對象和不同的調查內容,但不同的調查類型對這些方法的使用,通常都是一種為主,兼采它樣。
⑶ 如何評價訪問調查法在在社會調查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調查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狀態、社會矛盾等諸回多問題。
2.社會調查研究作答為一種體系,它包括如下階段:一是選擇課題;二是設計研究方案;三是收集資料;四是整理與分析資料;五是解釋調查結果以及檢驗調查結論。
3.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哲學理論基礎和具體科學原理。
4.社會調查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客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
二、名詞解釋題
1.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指關於社會調查研究整體的理論、原則、方式、方法的科學,或者說是如何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一門科學。
2.系統:指事物構成的內外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存在而組合的有機整體性。
⑷ 文獻法有哪些特點
文獻法的特點
文獻法是研究者通過查閱、鑒別、加工整理有關文獻,從而正確地探索所要研究的教育問題的一種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地說,文獻法具有以下特點:
1、研究不受時空限制。用文獻法,可以研究那些受地域或時代限制而無法接近的對象。因為運用文獻法進行教育科研不受時空限制,所以適合於對古往今來的教育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研究,從而有利於對教育現象進行歷史的分析,並展望其發展趨勢。
2、研究不受研究對象「反應」的干擾。運用文獻法進行教育科研,由於作為研究對象的人並不直接出現,因而就避免了研究對象在被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反應」對研究的干擾。
3、研究體現批判性和創新性的結合。在運用文獻資料法進行教育科研過程中,研究者總是以自己的政治觀點、世界觀和當代的教育思想、觀點去進行分析研究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研究體現批判性。在對文獻資料進行深入探討、分析、比較、鑒別的研究中,又總是對各種文獻資料加以重新組合,尋找新的聯系,發現新的規律,形成新的觀點和新的理論,研究體現創新性。所以,文獻資料研究可以說是批判和創新的結合。
4、研究具有客觀性。大部分文獻資料的寫作並不具有研究目的,作者是自發地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里記錄下來的,具有較高的"坦白程度"和真情實感。對這些文獻資料的研究必然增強了客觀性。另外,作為運用文獻法進行研究的人,由於不參與前人或旁人的實踐,看問題也就比較客觀,分析問題比較全面。
5、信息容量大、費用低。採用文獻法進行研究,信息容量不 受限制,只要能夠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都可以作為研究的對象。
⑸ 文獻調查法的作用是
(1)文獻調查超越了時間、空間限制,通過對古今中外文獻進行調查可以研內究極其廣泛的社會容情況。
(2)文獻調查主要是書面調查,如果搜集的文獻是真實的,那麼它就能夠獲得比口頭調查更准確、更可靠的信息。避免了口頭調查可能出現的種種記錄誤差。
(3)文獻調查只對各種文獻進行調查和研究,而不被調查者接觸,不介入被調查者的任何反應。這就避免了直接調查中經常發生的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互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種種反應性誤差。
(4)文獻調查受外界制約較少,只要找到了必要文獻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研究;即使出現了錯誤,還可通過再次研究進行彌補,因而其安全系數較高。
(5)文獻調查是在前人和他人勞動成果基礎上進行的調查,是獲取知識的捷徑。它不需要大量研究人員,不需要特殊設備,可以用比較少的人力、經費和時間,獲得比其他調查方法更多的信息。因而,它是一種高效率的調查方法。
⑹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中測量的有性度稱為什麼
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回取信息答,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之所以說它在社會調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是因為:
首先,它是最基礎和用途最廣泛的搜集資料的方法。任何社會調查研究前期的課題的選擇、確定和探索性研究以及方案設計,都必須先從文獻調查入手,以使調查目 的更為明確和有意義,使調查內容更為系統、全面和新穎。即使進入了具體調查階段,也往往仍然需要進行文獻調查。利用它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難以收集到或者沒 必要用其他方法收集的資料。
其次,文獻法並不僅僅是一種重要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它還是一種獨特的和專門的研究方法,這是它與其他調查方法之間最顯著的區別。諸如問卷法、測量法、訪談 法、觀察法、實驗法等,主要功能就是搜集資料,對它們搜集到的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則是用一些通用的專門方法來完成的。文獻法卻不然,它可以獨立完成某 些課題從搜集資料到分析研究的全過程。那些旨在再現或分析歷史現象的課題,以及時間跨度大的縱貫性課題,就是也只能是主要依靠文獻法來完成的。
⑺ 什麼是文獻法為什麼說它在社會調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
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內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容的方法。
之所以說它在社會調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是因為:
首先,它是最基礎和用途最廣泛的搜集資料的方法。任何社會調查研究前期的課題的選擇、確定和探索性研究以及方案設計,都必須先從文獻調查入手,以使調查目 的更為明確和有意義,使調查內容更為系統、全面和新穎。即使進入了具體調查階段,也往往仍然需要進行文獻調查。利用它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難以收集到或者沒 必要用其他方法收集的資料。
其次,文獻法並不僅僅是一種重要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它還是一種獨特的和專門的研究方法,這是它與其他調查方法之間最顯著的區別。諸如問卷法、測量法、訪談 法、觀察法、實驗法等,主要功能就是搜集資料,對它們搜集到的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則是用一些通用的專門方法來完成的。文獻法卻不然,它可以獨立完成某 些課題從搜集資料到分析研究的全過程。那些旨在再現或分析歷史現象的課題,以及時間跨度大的縱貫性課題,就是也只能是主要依靠文獻法來完成的。
⑻ 文獻研究法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一、文獻研究法的優點:
1、文獻法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對國內外古今文獻的調查,我們可以研究各種各樣的社會情況。
2、文獻法主要是書面調查。如果收集到的文獻是真實的,就可以獲得比口頭調查更准確可靠的信息,避免了口頭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記錄錯誤。
3、文獻法是一種間接的非介入性調查。它只調查和研究各種文獻,但不與被訪者聯系,也不幹預被訪者的任何回應。這就避免了調查者和被調查者在互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性錯誤,這些錯誤通常發生在直接調查中。
4。文獻法是一種非常方便、免費、安全、自由的調查方法。文獻調查不受外界的限制,只要找到必要的文獻,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研究,即使有錯誤,也可以通過再研究加以彌補,因此其安全系數較高。
5。文獻法節省時間、金錢,而且效率高。文獻調查是在前人和他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是獲取知識的捷徑。它不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員和專用設備,可以比其他調查方法以更少的人力、資金和時間獲得更多的信息。
二、文獻研究法的缺點:
缺點主要來自文獻本身的一些缺陷,如:許多文獻的作者帶有一定的思想傾向;保留下來的文獻已經過某種精選或是觀點不夠完整等。
(8)文獻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特殊地位擴展閱讀
使用文獻研究法應注意的質量要求:
1、搜集的文獻應當客觀又全面。
2、材料與評論要相互協調一致。
3、 材料的針對性要強。
4、編寫文章時要提綱挈領,突出重點。
5、適當使用統計圖表,清晰輔助說明。
6、不能把文獻中的觀點和作者個人的思想混淆。
⑼ 23. 什麼是文獻法為什麼說它在社會調查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
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版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權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獻群中選取適用於課題的資料,並對這些資料做出恰當分析和使用。
文獻法-地位與作用
首先,它是最基礎和用途最廣泛的搜集資料的方法。 其次,文獻法是一種獨特的和專門的研究方法。文獻法是一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無論哪一種社會活動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跡都離不開各種文獻。人類活動與認識的無限性和個體生命與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在研究逝去的事實時必須藉助於文獻。千百年來,豐富的教育文獻資料積累了無數有關的教育事實、數據、理論、方法、以及科學假設和幼想,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學先進和運用文獻,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發掘人類的精神寶藏,揭示教育的發展規律,發展我們今天的教育事業。
⑽ 調查研究中歷史法和文獻法的區別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根據不同的標准,我們可以把比較研究法分成如下幾類。
1.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向比較和綜合比較。
單項比較是按事物的一種屬性所作的比較。綜合比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種)屬性進行的比較,單項比較是綜合比較的基礎。但只有綜合比較才能達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因為在科學研究中,需要對事物的多種屬性加以考察,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尤其是將外部屬性與內部屬性一起比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就是對空間上同時並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進行比較。如教育實驗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同一時間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等都屬於橫比。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對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往往既要進行縱比,也要進行橫比,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3.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
求同比較是尋求不同事物的共同點以尋求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求異比較是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以發現事物發生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事物的「求同」、「求異」分析比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發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4.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所以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質,也要把握事物的量。這里所指的定性比較就是通過事物間的本質屬性的比較來確定事物的性質。定量比較是對事物屬性進行量的分析以准確地制定事物的變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各有長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應追求兩者的統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畢竟是一個不同於工人製造產品的活動,很多東西並非能夠量化。但也不能一點數量觀念都沒有,而應做到心中有「數」,並讓數字來講話。
5.按比較的范圍,可分為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
認識一個事物,既可以從宏觀上認識,也可以從微觀上認識。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則是宏觀比較。從微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步比較,則是微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