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承諾和要約
A. 在經濟法中,承諾到達的內容與要約到達的內容一致怎麼理解
關於承諾與要約內容一致的判定,《公約》在第2部分第19條中作出了明確要求。第19條共分3款。第1款採納和重申了一項傳統的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合同法原則:「對要約的答復聲稱是一項承諾,但是含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即為拒絕該項要約,並構成反要約。」反要約是對原要約的拒絕,也是為訂約而請求另一方承諾的新要約。「聲稱是一項承諾」意味著這一條款適用於受要約人對要約作出了他認為是一種承諾的反應,受要約人僅僅在答復中澄清要約中的某項條件,或提出請求、希望、建議或者抱怨等,這類表示不屬於對要約條件的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不是反要約,《公約》第19條第1款不適用。當然這類表示(請求、希望和建議以及抱怨)也不構成對要約的拒絕或接受。而對要約內容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則是指有可能改變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更改,而不是指語言、句式或表達方式等的差異,比如將FOB寫成FreeonBoard,還有英文字母拼寫錯誤等,而且也不包括無關緊要的添加,如在FOB後面加上「第55號碼頭」。由於各國語種不同和翻譯不當,這類差異在商事交易中難以避免,它同樣不是第19條第1款適用的情況。在內容與要約一致的情況下,僅有此類文字差異的對於要約的答復,仍是一個有效的承諾。承諾並不需要使用與要約所用語詞完全相同的語詞,只要承諾字面上的差異並沒有改變當事人雙方的義務。另外,在某些場合,受要約人所作的「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屬於當事人之間默示遵守的貿易慣例和習慣做法(比如添加了買方付款前保留所有權的所有權保留條件;又如添加了要約中沒有的而在當事人之間已形成習慣做法的仲裁條款),也不構成可能改變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
第2款是對第1款的基本原則規定了一種例外情況,即在承諾中對要約條件進行「添加或載有不同條件」時,也可視為承諾的情況。本款包含兩點內容。
第一,既表示了承諾的意思又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可視為承諾;但條件是:「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在實質條件上並不變更該項發價(要約)的條件」;要約人未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反對其間的差異」。這兩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否則這類答復不得視為承諾。要順便提及的是,這里所規定的「在實質條件上並不變更該項發價(要約)的條件」的添加或不同條件不包括我們在分析第1款時所提到的受要約人在答復中「沒有改變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的語言之微小差異。存在語言方面微小差異的承諾相當於一個與要約內容完全一致的承諾。第19條第2款也不適用於此種情形。
第二,此時,合同的內容既應包括原要約中的條件,也要包括受要約人對要約提出的添加或更改的條件。如果此時要約人以交付貨物對受要約人的反要約作出反應,那麼雙方的合同內容是受要約人的反要約中規定的條件加上要約人原要約中規定的不同條件。
為了確定受要約人對要約的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性質,避免雙方在實質性和非實質性的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問題上可能存在的分歧,第19條第3款專門指明了哪些內容是屬於實質性的變更。本款規定,有關對要約中的貨物的價格、付款、貨物的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賠償責任的范圍以及爭端解決等等條件的變更,均屬於要約的實質變更。其中有關爭端解決的條款包括仲裁條款、法律選擇條款等。可以看到,實質變更幾乎包括了交易的各個方面,因此,不管要約人還是受要約人均應對此格外注意。另外,所列項目並不是一個窮盡的項目,只是列舉性的、非排他的,即不能認為只有涉及對上述項目的變更才屬實質變更,還要根據交易的情況,依據雙方當事人所建立的習慣做法和選擇的慣例來對變更的性質加以確定。
B. 《經濟法》里要約的名詞解釋
確切的說是經濟法律中的《合同法》里的規定
《合同法》關於「要約」的規定
一、什麼是要約?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二、什麼是要約邀請?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
三、要約何時生效?
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四、要約如何撤回?
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五、要約如何撤銷?
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六、什麼情況下,要約不得撤銷?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
(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
七、什麼情況下,要約失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
(一)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二)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三)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四)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另外,可以定義為: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出訂立合同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完全接受此條件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一方稱為要約人,受領要約的一方稱為受要約人。
C. 有關經濟法要約問題
要約抄不算撤回,但甲不負任何責襲任;要約撤回是指要約人在要約生效前,將要約取消,使之不發生效力。《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2.3條規定,(1)要約於送達受要約人時生效。(2)一項要約即使是不可撤銷的,也可以撤回,如果撤回通知在要約送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與要約同時送達要約人。案例中要約已生效,不可撤回。但乙發出拒絕承諾的通知,要約即告失效。乙於又3月9日通知甲同意其要約,這構成反要約,甲可以以承諾的方式對其做出回答,也可以不予理睬視為拒絕乙的反要約。
D. 名詞解釋的經濟法要約與承諾
要約是指希抄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襲思表示。(是單方法律行為,賦予受要約人承諾權。)要約可以向特定人發出,也可以向非特定人發出。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承諾應當由受要約人向要約人作出,並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
E. 經濟法合同要約
被告人沒有違約,9日,被告發電報給原告表示,在10日內答復,如同意10天後簽約,12月5日交貨,也就是說還沒有簽約啊,就不受原告的約束啊
F. 國際經濟法中要約和承諾的概念分別是什麼
要約是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人發出要求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諾是受要約人表示無條件接受的意思表示。
G. 經濟法 合同要約承諾的問題
1、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第19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1)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2)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且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准備工作。所以B公司在A公司說不要之前已經發貨 ,要約已經不得撤銷。
2、如果B公司已經承諾,並且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准備工作,則A公司不能撤銷,A公司不要貨是違約行為。
3、對。
4、民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所以可以按照你們的合同約定讓B承擔違約責任,B可以追究郵局的責任。但是如果郵局本身沒有過錯,只是B發出貨物的時間晚了,則B不能追究郵局的責任。
5、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的要約不可撤銷,A規定了B要15號之前發貨,則意味著確定了承諾期限。首先有幾個問題,1、A發出要約要求B15號之前送貨,B有沒有給A答復?如果B已經給A答復說15號一定送到,則不可撤銷。2、即使B沒有給A答復,但是你們是老客戶,有經常性的業務往來,並且每次都是A發車要約後B不需要答復就出貨,那A同樣也不能撤銷。最後A最後有沒有接收貨物,如果已經接收了,則表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了合同承認了合同有效,則B起訴要求A支付貨款是合情合理的。
H. 經濟法 :關於承諾的問題。
受要約人的承諾未遲發而遲到的,如郵遞延誤,承諾有效,(客觀原因造成的回逾期承諾有效,主觀原因造答成的逾期承諾原則上無效)。只要承諾有效,則此時的要約不是新要約,承諾也不是新要約而還是諾承,雙方都要為各自的行為負責任。
I. 經濟法中的要約和承若
招標復人發出的招標公告制和招標文件沒有價格要素,屬於要約邀請,投標人向招標人遞交的投標文件屬於要約,招標人向中標人發出的中標通知書屬於承諾。招標投標各方通過公平競爭、公正評價的規范程序完成了合同主體、客體的選擇和合同權利、義務、責任的約定;合同既是招標的決策結果和項目實施的控制依據,也是檢驗、評價合同各方全面履行權利、義務、承擔相應責任的標准。
J. 經濟法方面關於要約的
問題:1、乙方的主張是否合法,為什麼?
答:不合法,實際上已經進行了追認冰親自接受了邀約。
2、假定丙方在5月5日做出承諾,並按要求將所需大米交到乙方的營業地。乙方對大米驗收入庫,但事後未付款。在丙方一再主張下,乙方聲稱要約是甲方擅自所為,與乙方無關,合同未成立,要求丙方把大米拿走,未付款。試問:乙方的主張是否合法?為什麼?
答:不合法,接受貨物屬於履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