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民事訴訟法56條

新民事訴訟法56條

發布時間: 2025-09-13 21:35:35

⑴ 民都有哪些情形

在《民事訴訟法》的第53條、第56條和126條中,規定了兩種情況下的合並審理:共同訴訟與第三人參加訴訟。共同訴訟主要分為必要的共同訴訟和普通共同訴訟,前者涉及共同財產、連帶債權債務、共同侵權、合夥組織訴訟、共同贍養撫養撫養關系或遺產繼承,必須在法院有管轄權、適用同一程序且當事人同意下進行。普通共同訴訟包括以上六種類型,但需滿足共同條件。

第三人參加訴訟是指對原訴訟有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與案件結果有法律利害關系的個人。他們可以主動提起訴訟或在法院通知下加入,例如,當他們與爭議標的有直接關聯,一方當事人的行為可能使他們面臨損失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判決一方承擔責任,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能需要承擔賠償或履行義務。

總結來說,民訴中的合並審理和第三人參加訴訟是法律對案件處理效率和公正性的保障,涉及共同訴訟的多個當事人或相關利益方可以在法律框架下共同處理爭議,確保各方權益得到公正對待。

⑵ 民事訴訟法56條怎麼理解

民事訴訟法56條:

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指對原、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的請求權,因而起訴參加到已開始的訴訟中來的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

(一)他人之間的訴訟正在進行。如他人之間對民事權益、經濟權益有爭議沒有形成訴訟的,屬於訴訟外的爭議,訴訟外的爭議如果侵害了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有權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但不是要求參加訴訟。

因為訴訟尚未開始,談不到參加訴訟的問題,只有在他人之間的民事權益、經濟權益的爭議已經形成訴訟,而訴訟程序又在進行中,第三人才能參加訴訟。

(二)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全部或部分享有獨立的實體權利。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全部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種是有部分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至於第三人對於原訴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是否真正具有全部或者部分的獨立請求權,則需在審理終結後才能確定。

(2)新民事訴訟法56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章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

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⑶ 共同被告的法律規定

法律主觀:

《民訴法》解釋第57條,被告有權申請追加共同被告。對此,人民法院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審查:1.是否必要的共同訴訟。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共同所有、共同繼承、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共同侵權、合夥制度等,決定民事訴訟可能產生必要的共同訴世寬訟。必須是必要的共同訴訟遺漏了被告的,除此之外被告沒有權利再行追加被告。依據《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如與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也只能列為第三人,而不能是被告。2.原告是否同意追加。由於法律賦予原告選擇確定被告的訴訟權利,那麼訴誰、不訴誰應當尊重原告的意見。對於被告提出追加共同被告的申請,人民法院經審查認定確屬必要的共同訴訟遺漏了當事人的,應當行使法官釋明權,告知原告並徵求其意見。原告同意追加的,裁定準許;原告不同意追加的,可以借鑒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訴訟中,列為第三人參與訴訟。

法律客觀: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搜斗亮關委託的組銷鎮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⑷ 民訴法第56條規定第三人

【摘要】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第三人制度,規定了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這對實現訴訟,避免裁判矛盾起了很大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涉及第三人的訴訟並不少,有的原告起訴時在起訴狀中就直接列明第三人,有的在庭審過程中追加,本文試圖對我國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制度進行探索,剖析司法實踐中第三人制度的相關問題,並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民事訴訟 第三人 參加訴訟
先看一下一則案例:
原告許某起訴稱,被告青島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與城陽區上馬鎮某工業園一企業簽訂施工合同,作為該工業園區企業的施工單位,第三人孫某則是被告在該工程的項目經理,自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許某給被告提供勞務作業,被告欠原告許某人工費10萬元,由第三人孫某給原告出具10萬元的欠條,被告賀陪於2008年底支付5000元後未再付款。因欠條上沒有加蓋被告公司的公章,因此許某起訴被告要求償還所欠人工費95 000元及利息時,把孫某在訴狀中直接列為了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概念和分類
(一)第三人的概念: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可見,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參加到原被告業已進行的訴訟程序之中,對原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主張全部或部分獨立的實體權利,或不主張獨立的權利,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的第三方面人。第三人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多數人御兄。
在訴訟理論上,他人之間正在進行的訴訟,稱為本訴;第三人參加的訴訟,稱為參加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就形成了本訴與參加訴訟的合並審理,可以使人民法院徹底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因為人民法院在審理原告與被告的訴訟爭議時,往往可能涉及第三人的民事權益,如果第三人沒有參加這一訴訟,就不利於人民法院全面查明案件事實,徹底及時地解決糾紛。由於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對未參加訴訟的第三人是沒有拘束力的,如果應參加訴訟的第三人,由於未參加而提起獨立的訴訟程序,不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拖延糾紛的徹底解決,同時還可能造成人民法院對同一糾紛內容作出前後矛盾的判決,或由於前案終審後業已執行,而使新提起的案件終審後,在執行上造成困難。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避免上述種種不利後果,徹底解決同一標的相互關聯的問題,賦於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權利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第三人參加訴訟,符合訴訟經濟原則的要求,能夠節省時間和費用,簡化訴訟程序。
(二)第三人的分類
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該第三人既不同意原告的訴訟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答辯意見,對原被告的訴訟標的享有獨立的請求權。在民事訴訟中處於類似於原告的法律地位、而本訴中的原被告處於類似於共同被告的訴訟地位。
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該第三人對本訴中原被告的訴訟標的並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本訴中案件的處理結果對其有有利或不利的後果產生。其又可分為原告型第三人(第三人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協助原告的主張,幫助原告勝訴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和被告型第三人(第三人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協助被告反駁原告的訴訟主張,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二、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法律地位,與本訴中原被告的區別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一條、第八十一條規定:
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法院提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提出調解或和解;申請撤訴;提交證據;進行答辯;申請迴避;提出管轄權異議;提出上鎮拍襲訴等,第三人與本訴中的原被告民事訴訟權利義務基本相同。但第三人行使這些權利的目的並不同於原被告,而是維護自身的權益。
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基本和本訴中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相同。不同的方面是:(1)只有當法院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時候,該第三人才能夠提起上訴;(2)無權提出管轄權異議;(3)無權變更或放棄訴訟請求;(4)無權申請撤訴。
三、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原告起訴時直接在民事訴狀中將第三人列在其中,對此,司法實踐中一直存在爭議,有的觀點認為,直接在訴狀中列明第三人剝奪了法院審查的權利;有的觀點認為在訴狀中直接列明第三人是當事人的權利,無需審查直接針對第三人送達即可。直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公布實行,這一爭議才得到解決。該解釋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原告在起訴狀中直接列寫第三人的,視為其申請人民法院追加該第三人參加訴訟。是否通知第三人參加訴訟,由人民法院審查決定」,因此第三人參與訴訟,審查權仍在法院。第三人參加訴訟不同於本訴中的原被告,應當進行嚴格審查。
1、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由此可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須滿足以下條件:
(1)原告已經起訴到法院,且案件已經由法院受理;
(2)第三人主張的請求權必須針對是本訴的訴訟標的提出(但不是基於同一法律關系);
(3)第三人主動提出參加訴訟,法院不能依法追加第三人,否則違反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的原則」;
(4)第三人認為對原被告訴爭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是否有請求權由法院最終裁決)。
法院無權追加或原被告無權申請追加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
2、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第二款的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一條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由此可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原告已經起訴到法院,且案件已經由法院受理;
(2)由訴訟當事人提出申請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民事訴訟法中對由那一方當事人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並無明文規定,筆者認為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分如下情況:A、原告申請追加第三人;B、被告申請追加第三人;C、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對於上訴三種情況,原告、被告、第三人申請後,法院應作初步的審查,如果法院認為案件的處理結果與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則同意其申請,否則法院可決定不予追加,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當事人濫用該權利,拖延訴訟;
(3)法院依職權追加第三人。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如發現案件的處理結果與案外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依職權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
因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是否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應該根據案件是否涉及第三人利益由法院最終進行決定。
四、對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的完善
因為第三人制度具有經濟性和便捷性的特點,故實踐中列第三人參與訴訟的例子並不少見,而我國民事訴訟法又沒有明確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而對第三人訴訟權利上的限制又決定了第三人的訴訟地位並不如在另案中明確作為被告有利,這樣為了保護不應當被列為第三人參與訴訟的案外人的合法權益,我們應當完善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第三人必須由人民法院審查後才能參加訴訟。
1、追加第三人的申請應當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齊全。申請人應向法院遞交追加第三人的書面申請,申請中應列明被追加的第三人的基本情況、追加理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
2、被追加的第三人應符合嚴格的條件。對於第三人應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法律並非在什麼情況下都明確進行了規定,如何確定第三人主要依靠法官對立法精神的理解,對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的認識。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1)被追加的第三人與原被告正在進行的民事訴訟的法律關系在主體、權利義務和法律事實上要有牽連;(2)被追加的第三人是造成原被告之間糾紛形成的主要過錯方,不追加其參加訴訟就不能分清當事人之間責任的大小;(3)被追加的第三人不參加訴訟,案件事實難以查清。
3、追加第三人的操作程序。申請人在合理期限內向法院遞交書面申請並提供相應證據後,法院應當進行認真的審查,必要時可以聽取當事人的陳述,認為申請人提供的證據證明案件有追加必要的,要及時追加,並以筆錄的形式告知原、被告,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同時將起訴狀、答辯狀、追加申請等應訴手續送達被追加的第三人。對遞交了書面申請,但沒有說明追加理由,也沒有提供相關證據的,或者提供了相關證據,但經法院審查,被追加的第三人與原、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沒有牽連,沒有追加必要的,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七十三條的規定,裁定駁回申請人的申請,不予追加,而且該裁定法律沒有賦予當事人上訴權。

熱點內容
28年刑法 發布:2025-09-13 23:51:21 瀏覽:902
中國法律知識庫 發布:2025-09-13 23:51:18 瀏覽:285
南潯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3 23:49:53 瀏覽:929
民法典主題 發布:2025-09-13 23:46:27 瀏覽:620
司法考試2018年真題 發布:2025-09-13 23:45:45 瀏覽:588
新刑事訴訟法釋義八十七條 發布:2025-09-13 23:43:36 瀏覽:731
北京通州區法律援助中心收費標准 發布:2025-09-13 23:18:35 瀏覽:154
望埠法院 發布:2025-09-13 23:17:40 瀏覽:316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跟第一百零九條 發布:2025-09-13 23:02:59 瀏覽:527
下列關於行政法淵源 發布:2025-09-13 22:49:30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