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違約金和定金案例分析
⑴ 合同法中 定金 違約金 賠償金 的關系 緊急 謝謝~
定金和違約金是較為嚴格的合同法概念。
定金是一種擔保形式,交付一定數回量的定金答,交付定金的人違約,對方可以無償取得定金,收到定金的人違約,要返還兩倍的定金。
違約金,顧名思義,就是合同一方在違約的情況下要承擔的不利於己方的後果,一般也就是給對方一定數量的錢。
再簡單點,違約金是一種對違約者的懲罰,而定金則是對合同順利履行地一種擔保。兩者的確是不能並用的。
賠償金,則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屬於日常用語,跟前兩者不是同階概念,完全可以從字面上理解,一方由於一定先行行為導致對方一定損失,而後續用於彌補對方損失的一定數量金錢。
⑵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違約金和定金,能否同時適用。
根據現行相關法律規定,違約金和定金,不能同時適用。因《合同法》第118條已明確規定:「當事人既主張約定違約金,又主張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定金條款。」
⑶ 合同法里定金、違約金、損害賠償金的問題
定金、復違約金、賠償制金的區別及適用原則,比較如下:
一、違約金與定金
不能同時適用,任選其一,非違約方選擇最有利的一個。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二、定金與損害賠償金
功能上互補,一個是懲罰性的,一個是補償性的,因此可以並用。二者並用的限制:
《買賣合同解釋》第二十八條:定金和損失賠償的數額總和不應高於因違約造成的損失。
三、違約金與賠償金
功能上都具有補償性,原則上不能同時用。
違約金小於損失的,可要求增加;違約金過分高於損失的,可要求適當減少;違約金高於損失但不過分,適用違約金不再調整。
⑷ 合同定金與違約金的問題(如題),求助,要有分析感謝!
不對!因為違抄約金與定金只能二選一。如選擇違約金,定金返還為10+15,25萬元,其中含甲交納10萬,實得15萬。如選擇定金,雙倍返還定金,為20萬元,其中也含甲交納10萬,實得10萬。選擇違約金更有利,但按題目,乙最多向甲支付15萬元,應選A。
⑸ 合同法中違約金和定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總結
定金:定金是先期交付的貨幣保證 。一方違反合同 導致合同不能執行的 如果是交 定金方違反 收定金的就不用退還了。反之 收定金方要雙倍返還定金(即你交100定金 他給你200,注意不是100+200)而違約金僅僅是約定合同違反方賠償的一個金額,不用先期交付。任何一方違反合同時 另一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收取違反方的違約金。違約金金額不能極大超過合同金額的正常范圍。另外 既收了定金 又約定違約金的 由遵守合同的一方向違約方提出其中任意一種方式的賠償而不能兩種方式一起賠償。
⑹ 定金,違約金與補償性損害賠償金的案例
定金,是指合同當事人為了確保合同的履行,由一方當事人按合同標的額的一定比例向對方預先給付的金錢。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的定金數額不得超過合同標的額的20%,超過的部分由收受方退回或抵作價款。給付方不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方不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應雙倍返還定金。因此可以看出,定金責任是一種懲罰性規定,目的在於督促雙方當事人積極履行合同的義務。
違約金,是指合同當事人預先設定的或法律直接規定的,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給付另一方一定數額的金錢。違約金具有補償性特點,並兼有一定的懲罰性。《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因此,主張違約金時,可以實際發生的損失作為要求增加或減少違約金的法定依據。
損害賠償金,是指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法義務而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時,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規定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責任原則上僅具有補償性,以懲罰性為例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在有欺詐行為時,應按消費者的要求以其購買商品價款或接受服務費用的一倍增加賠償消費者的損失,該條是我國法律中惟一的懲罰性損害賠償金。
在定金、違約金和損害賠償金並存時,三者的適用原則應為:在適用定金罰則的情況下,定金不能與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同時適用,即:不能同時主張定金罰和全部的違約金或損害賠償金;定金不足以彌補全部損失的,超出定金數額部分的損失,可以損害賠償金補充。違約金與損害賠償金不能並用,只是對超過違約金部分的損失,可以由損害賠償金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