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大明婚姻法

大明婚姻法

發布時間: 2021-02-06 11:29:49

Ⅰ 離婚協議上車子歸男方,女方遲遲不肯過戶怎麼辦

可以起訴,申請強制執行。如果離婚協議上車子歸男方,且雙方已經辦理離婚手續的,則該離婚協議有效,雙方當事人應該履行協議。

《機動車登記規定》
第二十一條 被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沒收並拍賣,或者被仲裁機構依法仲裁裁決,或者被人民法院調解、裁定、判決機動車所有權轉移時,原機動車所有人未向現機動車所有人提供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或者行駛證的,

現機動車所有人在辦理轉移登記時,應當提交人民法院出具的未得到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或者行駛證的《協助執行通知書》,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執法部門出具的未得到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或者行駛證的證明。

車輛管理所應當公告原機動車登記證書、號牌或者行駛證作廢,並在辦理轉移登記的同時,補發機動車登記證書。

離婚協議的效力不應等同與一般民事上的合同、協議,它具有特殊性。

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顯然,婚姻關系包括涉及婚姻的身份關系和財產關系的處理應適用《婚姻法》、《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而不應適用合同法的有關精神。

(1)大明婚姻法擴展閱讀: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9條規定,男女雙方協議離婚後1年內就財產分割問題反悔,請求變更或者撤銷財產分割協議的,法院應當受理;法院審理後,若未發現在訂立財產分割協議時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的,應當依法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一般在兩種情形下,當事人對離婚財產分割協議能請求變更或撤銷(更改離婚協議):欺詐、脅迫。以顯失公平為由申請撤銷離婚財產分割協議不能獲支持,因為顯失公平不是撤銷離婚財產分割協議的法定事由。

參考資料:網路-離婚協議

Ⅱ 明朝女子平均幾歲結婚

明朝女子平均在15歲結婚
不過根據家境的不同,
出身的不同也不一定
小的只有7.8歲
大的也有二十多,
可平均在15歲左右就到了出閣的年紀
明史中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但不是很詳細!

Ⅲ 時至今日也不知道中國的婚姻法是保障什麼的,能持續下去的婚姻還需要你保障領證就是想相互有個約束,可

沒有婚姻法就更亂了,成為夫妻雙方要互相敬愛對方,要思進取才是,如果忙一個人不思進取,而又有別的人代替那麼只能說活該了

Ⅳ 幫忙分析一下婚姻法案例

說一點自己的意見
(1)司法實踐中是以當事人購買房屋取得房產證的時間來確定是否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根據題目意思,應該是不屬於婚內共同財產的,不能分割。
(2)不能。《婚姻法》規定共同財產包括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內繼承、遺贈取得的財產,但當事人指定夫妻一方繼承、遺贈的除外。所以屬於陳大明的個人財產。
(3)屬於夫妻共同財產。訴訟未做出離婚判決前或依法判決駁回訴訟請求,二人夫妻關系繼續存續。期間,肖志英繼承的遺產當然為共同財產。
(4)不應支持。《婚姻法》規定的夫妻離婚時,一方給與另一方經濟幫助僅限於對方有經濟困難,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肖志英辭去工作是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其後果應由自己承擔,而不能成為請求經濟幫助的理由。

根據最高院司法解釋,當事人立有多份遺囑且內容相沖突的,以最後公正的遺囑為准。小洋樓應按公正的遺囑處理,即由乙繼承。遺贈丙的遺囑合法有效,即小汽車由丙接受遺贈、銀行存款由乙丁按比例繼承。其他金銀首飾也由甲的合法繼承人——乙、丁繼承。 至於甲的口頭遺囑效力問題,《繼承法》要求口頭遺囑需有兩名以上見證人、見證人簽字及具體的時間日期,案例中的四名見證人,其中丁女兒、丁的合夥人都是丁繼承的利害關系人,為法定的不具見證效力的人,此口頭遺囑因形式不合法而無效。

Ⅳ 明朝關於婚姻方面的法律是怎樣規定的

明朝關於婚姻方面的法律規定,據《大明律·戶律三·婚姻》規定:凡男女訂婚回之初答,如有疾殘?老幼?庶出?過房?乞養者,務要兩家明白通知,各從所願,寫立婚書,依禮聘嫁;若許嫁女方已報婚書及有私約,或雖無婚書但已接受聘財而悔婚者,笞50?

此外,不得收留在逃女囚為妻妾,不得強占良家妻女為妻妾,府州縣長官不得於任內娶部民婦女為妻妾,監臨官也不得娶為事人妻妾或婦女為妻妾,違犯者依法論罪?

在爵位和宗祧繼承方面,明律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如無嫡子,可立嫡長孫,或立庶長子,違者處刑?明律規定,立嫡子違法者,杖80;立異姓義子者,以亂宗論,杖60?

在財產繼承方面,仍實行諸子均分制?明律規定,嫡庶子男,不問妻妾婢生,只以子數均分;對戶絕財產,無同宗應繼者,由所生親女承受;無女兒,財產入官?妻子是特殊順序的繼承人,寡妻如有子,由寡妻掌管家產,並不發生析產問題;如無子守志,寡妻應與族長擇同宗應繼之人立為亡夫嗣子;如無子而招進贅婿,必須為死者另立嗣子,家產均分?

Ⅵ 明朝時禁止指腹為婚,簽訂婚書也不一定要結婚嗎

明代有專門關於男女婚配的法令,並嚴格規定男女雙方的結婚年齡,若達不到結婚年齡,是禁止結婚的,且連娃娃親都禁止,《大明令·戶令》就載:“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時,或有指腹割衫襟為親者,並行禁止”,意思就是男女結婚必須達到法定年齡,年齡不合格者不得締結婚姻,且禁止男女雙方的家長在孩子幼年時私定娃娃親。

那在明代,男女雙方到了什麼年齡才能結婚呢?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定製:“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就是男女雙方若想結婚,男方必須達到十六歲,而女方必須達到十四歲,只有這樣才能締結婚姻。

當然,在明代,不是說男女達到年齡,就能立刻結婚,男女雙方要想結婚,還必須完成各種繁瑣的流程。

首先,要想結婚,就必須先訂婚。

《大明律·戶律》規定,要想結婚,就必須經過“寫立婚書,依禮聘嫁”的流程,之後方可締結婚姻。就是說,男女雙方在結婚前,要互相交換婚書,也就是先訂婚,之後方可進行接下來的婚娶。如若沒有先訂婚,就立刻結婚,這是要受到明律的懲罰的。

而在明代,其訂婚所需的條件是很多的。

明女服

到了第二天,男方就會在選好的良辰吉日出發,前往迎接新娘回家行拜堂禮。以明代南京地區為例,男方前往女方家迎親時,花轎多是在會下午四到五時發轎,新郎會頭戴狀元帽,身著龍鳳紅袍,腰持紅花前往迎接新娘,且在轎子前面有鼓樂齊奏。而後當轎子來到女方家門口時,女方家人就會用鏡子照向轎中,然後再點燃爆竹置於轎內,藉此避邪,此謂之“搜轎”。之後,新娘就會換上新鞋或由喜娘扶著,或由家中的兄弟背上花轎。再之後,在花轎出發前,女方還會燃放鞭炮以求吉利。

當然,對於迎親一事,因風俗問題,明代每個地區都有一些差別,有些地區由男方家長輩帶著禮物、花轎到女家中迎娶新娘,新郎則不參加親迎。而有些地區的新娘會有由其母親隨送至男家,舅姑設宴款待女方母親。

再之後,當男女雙方完成迎親的流程後,還需要完成至少三個流程:“婦見姑舅”,就是新人要在第二日清晨拜見公婆姑舅,奉水奉飯。“廟見”,就是在第二天,男方家的主人要帶著與新人去祭拜祖廟以告祖先。“婿見婦之父母”,在結婚後的第四天,新郎需要跟隨新娘回娘家拜見岳父母。

如此,在完成了以上的全部流程後,才算婚成。

此外,明代是可以離婚的,也就是說結婚後並不是說一定就要終老,不合適的時候,在滿足一定條件,還是可以離婚的。當然,明代的離婚是對男方而言的,而不是對於女方,女方是不能提離婚的。當時,只要女方滿足“無子(沒有兒子)、淫佚(通姦)、不事姑舅(不孝順長輩)、多言(大嘴巴)、盜竊(小偷小摸)、妬忌(妒忌)、惡疾(有重病)”這七條中的任何一條,男方都有權與女方離婚。

不過,我們需注意的是,明代對於婦女還是存在著一些尊重的,在當時若婦女滿足“三不去”的條件,只要不是淫佚(通姦),男方都不能提出離婚。這“三不去”就是有所娶無所歸(無娘家可歸的),不去;與更三年喪(曾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Ⅶ 簡答唐朝有關化外人的法律制度

「化外人相犯」這一法律術語最早出現在《唐律疏議》之中,其根源於中國古代的「因俗而治」思想。唐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策開明,大量化外人紛紛進入唐境內經商、求學、旅遊。唐承前代思想並結合自身境況,形成了一系列與化外人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障化外人在唐的權利並規范其行為。

唐政府以規范的形式應對化外人法律問題,其唐律、令、格、式均有涉及到對化外人的規定。同時設有主管化外人的行政機構,如鴻臚寺、主客司、地方州府以及化外人自治機構——蕃坊。明確各管轄機構的職責,規范化外之人在唐境內的行為。為使化外人更好地在唐生存發展,唐政府賦予其應有的權利,相應地也要求其承擔一定的義務。

(7)大明婚姻法擴展閱讀:

對涉及化外人的案件,唐政府以《唐律疏議》中「化外人相犯」條確定其適用原則,即同類相犯,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則依唐律論。

並以地方州府為化外人案件受理的前置機構,以鴻臚寺為其上級機構,負責對地方州府審理的化外人案件進行審核。此外對影響較大的涉外案件,皇帝亦會過問審理,或出於審理的公平公正考量,或基於政治原因的考量。

唐代司法機構較尊重化外人語言及習俗,在訴訟中設有翻譯人員——譯語人,在執行中變通適合化外人的執行方式。唐代化外人法律制度作為古代法中優秀的一部分,為後世王朝所繼承與發展,同時也對唐王朝周邊國家及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日本,仿唐鴻臚寺、市舶使等涉外機構設置了大宰府、交易唐物使等涉外機構,還依唐律令制定了《大寶令》等涉外律令。當今世界,國際交往頻繁,外國人入境人數增多,涉外糾紛在所難免,妥善處理涉外摩擦與沖突,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唐代化外人法律制度作為古代優秀的法律文化,其中所蘊含的法制精神與理念對解決涉外糾紛與制定涉外法律規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國際交往頻繁,外國人入境人數增多,涉外糾紛在所難免,妥善處理涉外摩擦與沖突,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唐代化外人法律制度作為古代優秀的法律文化,其中所蘊含的法制精神與理念對解決涉外糾紛與制定涉外法律規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Ⅷ 明朝時期,男女雙方幾歲才能結婚,有何流程

明代,有專門關於男女婚配的法令,並嚴格規定男女雙方的結婚年齡,若達不到結婚年齡,是禁止結婚的,且連娃娃親都禁止,《大明令戶令》就載:“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時,或有指腹割衫襟為親者,並行禁止”,意思就是男女結婚必須達到法定年齡,年齡不合格者不得締結婚姻,且禁止男女雙方的家長在孩子幼年時私定娃娃親。

那在明代,男女雙方到了什麼年齡才能結婚呢?

明太祖洪武三年,朱元璋定製:“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就是男女雙方若想結婚,男方必須達到十六歲,而女方必須達到十四歲,只有這樣才能締結婚姻。

當然,在明代,不是說男女達到年齡,就能立刻結婚,男女雙方要想結婚,還必須完成各種繁瑣的流程。

首先,要想結婚,就必須先訂婚。

《大明律戶律》規定,要想結婚,就必須經過“寫立婚書,依禮聘嫁”

的流程,之後方可締結婚姻。就是說,男女雙方在結婚前,要互相交換婚書,也就是先訂婚,之後方可進行接下來的婚娶。

如若沒有先訂婚,就立刻結婚,這是要受到明律的懲罰的。


再之後,當男女雙方完成迎親的流程後,還需要完成至少三個流程:一)

“婦見姑舅”

,就是新人要在第二日清晨拜見公婆姑舅,奉水奉飯。

Ⅸ 明朝真的出現了性解放嗎 不是程朱理學盛行嗎

中國歷史上,「男風」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普遍流行於朝廷和民間,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和明清時期。這種風氣是受當時的動盪的社會環境,嚴苛的性禁錮的政治制度、崇尚人性自由的文化背景影響的。它的盛行在破壞封建禮教的同時,也繁榮了同性文學。然而人們對同性之愛充滿排斥的同時,也應該要正視這種社會現象的正常性,為百年男風探索新的正規出路。

關鍵詞:中國歷史;男風

男風,指同性戀現象或同性戀活動。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對「男風」抱以排斥態度,然而中國歷史上的「男風」記載卻是不絕於史書的,由此可見「男風」在古代之盛,以及古人對「男風」的贊同態度。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寵大興,甚於女色」① 的記載。此外,不少文人墨客的詩文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當時歷史時期人們對「男風」的態度看法,如阮籍在他的詩《詠懷詩·三》里對「安陵」、「龍陽」這些事情加以吟詠贊美: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澤若九春,磐析似秋霜。流盼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月衣裳。願為雙鳥飛,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男風」,根據其中有無同性之愛可分為兩種:一、強權下的無愛之愛這種借風氣往往出現在君王貴族這樣的上流社會,他們權勢剝奪他人的性選擇,迫使年輕俊美的男子供其褻玩,其中的明正德皇帝武宗可堪稱一最。武宗喜年少英俊的孌童,其男寵不計其數並且到處搜羅男寵,其一是從宮里的太監中鱗選孌童作貼身隨從,當然也與之進行性活動:「武宗初年,選內臣俊美者以充寵幸,名曰「老兒當」( 「老兒當」是當時男同性戀的代名詞。由於男風泛濫,當時對男同性戀有不少代名詞與「雅稱」),猶雲等輩也。時皆用年少者,而曰老兒,蓋反言之。」②徐充《曖姝由筆》卷三亦曰:「正德初內臣最寵狎者入老兒當,猶等輩也,然實不計老少,惟寵狎是尊。余近訪知老兒當皆選年少俊秀內臣為之,豈閎孺、籍孺之類歟?」而且,武宗獵艷對象也不限於內臣,當其外出遊幸活動中亦四處搜羅孌童:「武宗南幸,至楊文襄家,有歌童侍焉。上悅其白皙,問何名,曰楊芝。賜名曰「羊脂玉」,命從駕北上。先是上出宣府,有歌者亦為上所喜。問其名,左右以「 頭上白」為對,蓋本代府院中樂部,鎮守太監借來供應者,故有此諢名。上笑曰:「頭既白,不知腰間亦白乎?」逮上起,諸大璫遂閹之。蓋慮聖意或欲呼入內廷,故有此問。③眾多的孌寵,或為功名利祿,或為榮華富貴,或屈服於強權之下,只有少數奮起反抗。公元370年,苻堅的前秦一舉摧毀了慕容家族的前燕帝國,前燕的一對皇族姐弟:十四歲的清河公主和十二歲的慕容沖也落入苻堅之手。苻堅貪戀兩人的美貌,對這小姐弟非常寵愛,當時長安城中就有歌謠「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但是這一雌一雄豈願意充當符堅的性童呢?最終慕容沖反叛,苻堅倒台。慕容沖用自己的怒火宣告了一個事實:被權力污染的性愛,帶給人們只有屈辱與痛苦。二、惺惺相惜的有愛之愛元代林載卿的《誠齋雜記》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士人階層中潘章和王仲先從相見到相愛,情同夫婦,甚至同死的事情。他們倆合葬的墓冢後來還長出一棵枝葉相抱的樹,可謂死後仍相愛如故,貞誠感天,這棵樹也稱為「共枕樹」。這個故事雖趨於神話了點,但我們仍能從中看到潘章於王仲先之間深厚的愛情。另外漢哀帝與董賢的故事也是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董賢,字聖卿,雲陽人也,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說其儀貌,拜為黃門郎,由是始幸。問及其父,即日征為霸陵令,遷光祿大夫。賢寵愛日甚,為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累巨萬,貴震朝廷。常與上起卧。又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④由此可見哀帝對董賢的情誼之深。孔子在《論語》中說:「不有祝佗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以色於今之世!」墨子亦雲:「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為政,無故富貴,面目佼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慧哉!王公有所愛其色,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於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於萬人之官。」由此可見「男風」是有違禮法的。那麼,在中國古代,這么一個無處不充斥著封建禮教思想的社會中,這種完全違背禮教思想的同性之愛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乃至自成一「風」的呢?這里不得不提到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時期:玄學興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實行性禁錮的明清時期。一、魏晉南北朝時期1、動亂的年代男風的形成和當時的政治動亂,軍閥割據,民無所從的形勢分不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政治黑暗,統治階級無暇顧及對倫理道德方面的教化,導致禮教鬆弛,人們的婚愛狀況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不少人以頹廢、放浪、利己的態度對待人生,「風流相放,唯色是尚」,甚至「以男為女」,又或者自形女色以求慰藉。另外,此時期可謂士人天堂,天下寒士尚玄學,好清談,講風度,求自由,由此形成了當時放浪形骸,人性自由達到到極致的社會風氣。正史上有段關於文學家庾信與梁宗室蕭韶同性之愛的有趣的記載:「韶昔為幼童,庾信愛之,有斷袖之歡,衣食所資,皆信所給。遇客,韶亦為信傳酒。後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經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別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徑上韶床,踐蹋餚饌,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時賓客滿坐,韶甚慚恥。」⑤這段資料描述了當時庾信因為蕭韶對自己的冷落,致使雙方發生矛盾沖突,甚至於侮辱對方。可見,當時男風不僅盛行,而且其深入程度已經非表面作秀,而是如同男女之愛一般,禮遇冷淡之時,會有怨恨甚至爭吵沖突的現象出現。2、玄學的興盛間玄學的興起,使人們開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審察、批判過去的一些道德觀和世界觀。與何晏並為玄學宗師的王弼,提出了「崇本息末論」,強調以自然無為為「本」,名教禮法為「末」,強調人的自然性。嵇康則更是明確地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在玄學理論的強盛影響下,一些知識分子首先接受了這種觀念,開始強調人的真情實感、自然之性和個性,基於這個前提,追求聲色也是自然而然,而且是名正言順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以前名教經學桎梏及名利的束縛。所謂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既然要追求自然和人性,那當然也包括了性愛在內。因此我們可以說魏晉名士們在追求人性自然、思想道德解放的同時,也追求著肉體上的解放。
3、獨特的審美出於對生命的珍惜和留戀,魏晉士人重視外貌打扮,在塗脂抹粉中尋求生命的美感。《晉書·潘岳傳》曰:「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⑥這種以男子修飾儀容、敷粉裝扮為美的社會風氣造成了當時社會上的男子脂粉氣過重,偏向女子的陰柔。而這種現象正是促進了男子同性之愛的發展。二、明清時期1、物極必反的性禁錮明代謝肇制所著的《五雜俎》中,詳細地闡述了男同性戀作為一種歷史傳統發展至明代的情形:「男色之興,自伊訓有比頑童之戒,則知上古已然矣。安陵龍陽,見於傳冊,佞幸之篇,史不絕書,至晉而大盛,世說之所稱述,強半以容貌舉止定衡鑒矣。史謂咸寧、太康以後,男寵大興,甚於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海內仿效,至於夫妻離絕,動生怨恚。宋人道學,此風亦少衰止,今復稍雄張矣,大率東南人較西北為甚也。」由此可見,明代時男風仍是十分盛行的。但是,眾所周知,明代繼續受程朱理學、封建禮教的影響,「存天理,滅人慾」,實行著非常嚴酷的性禁錮:明宣宗以後,朝廷頒布法令,裁汰官妓,且對此項條令嚴格執行。無論官員士子,凡有宿娼者,亦或稍有不正當性行為,輕則貶謫,重則加以革職,且永不錄用。然而,恰恰就是這種性禁錮促使「男風」的發展和盛行,玄德皇帝意欲重歸道德的初衷不但沒有實現,反而南轅北輒,適得其反。因為在封建社會中,婚姻是不自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促成的夫妻之間感情往往淡薄。恩格斯說過賣淫和通姦是一夫一妻制的補充。現在宿娼這條「補充」之路既斷,於是只好在同性之間發泄了。《五雜俎》中有以下一段論述:「衣冠格於文網,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桑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之所以日盛也。」即是說,與嫖妓相比,男風在當時既沒有和法律抵觸而且也花費較少的錢。此外,男子相親,妻子很難過問、追究、反對,家庭矛盾也不會十分尖銳。對宗室而言,同性之愛不會誕生後代,造成血統紊亂,這對滿清統治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滿族人重視血統,尤其是皇族,為保持自己滿族人的皇族血統,滿清朝廷嚴禁滿漢通婚。這樣一來,同性戀就成為一種為統治者所默許的滿漢之間的性關系,於是社會就在嚴格控制異性性愛行為的同時,放寬了對同性之愛的限制。這樣,男風就越刮越盛了。2、思想解放以明朝哲學家王陽明(1472—1528)為代表的,崇尚「心即理「一派,逐漸沖破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宋儒理學的束縛,伸張自然情慾的主張開始萌芽。王陽明崇尚個人表現和個性發展,而他的追隨者隨後發展了這種哲學。他們提出慾望和情感是人的本性,壓抑使人無為,人應該表達和釋放來自內心和本性的情慾。宮廷中的同性戀風氣固然會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但真正使男風盛行的還是整個社會的性觀念和性取向的改變,尤其是廣大士人和官員的積極參與。在中國古代,士人是社會潮流的領導者,他們的趣味和傾向有時往往會比朝廷的詔令更具號召力。除了那些以正統自居的道學家之外,明清士人通常不僅不排斥或譴責同性戀,反而常把它作為一種風流韻事而津津樂道,並加以倡揚。這種道德觀念上的開放,導致了同性戀之風在明清兩代的空前繁盛。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里,曹雪芹就描寫了寶玉和秦鍾、寶玉和蔣玉涵的戀情。清朝乾隆年間的學者袁枚的《子不語》中載有大量的同性戀故事,而袁枚本人與吳下秀才郭淳之間就有一段同性戀情。著名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自敘「余好色,尤喜餘桃口齒,椒風弄兒之戲。」⑦算是承認了他也好男風。清代同性戀文學中一批專門描寫同性戀愛的《宜香春質》、《龍陽逸史》和《品花寶鑒》等作品的出現無疑反映了當時的男風之興盛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縱使男風在中國古代盛極一時,但是,基於男風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迷戀年輕男色為核心,享樂性和短暫性是其特點,它盛行百年,卻始終沒有形成一種社會力量,或形成以同性聯姻為主的家庭模式,或者婚姻機制,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清末以後男風的衰微。
從文明發展上看,同性之愛在中國受到壓制是中華民族百年悲劇的一部份。封建社會時期,同性戀者往往成為社會運動的犧牲品。男風興盛,招引了統治者的注意,使自身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相比之下,古希臘的斯巴達同性情人軍團在保家衛國方面創下了豐功偉績,在這種環境下,同性戀受到社會的寬待以至贊美,可謂實至名歸。洋炮轟鳴下姍姍來遲的戊戌變法不幸胎死腹中,使當時康有為提出的婚姻法(包括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內容)未能在神州大地實行。五四運動提倡向西方學習,然而不幸的是當時的西方普遍視同性戀之愛為病態,而五十年代西方興起的同性戀正常性和健康性研究以及後來的平反政策,卻因學術交流的中斷而未能及時吸收,「斷章取義」的學習使同性戀至今在中國仍然被列為病態。而現如今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周年,部分中國人民已經漸漸重新認識同性戀的正常性,為同性之愛平冤昭雪。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了解和理解同性戀,社會也漸漸開始接受同性戀。我想,我們作為國家的新一代,國家的未來,也有必要正視同性之愛,以史為鑒,在我們追求異性之愛的同時,也幫助這些長期受到歧視的群體探索出一條讓他們能長期健康安定生活的生存道路。

熱點內容
公證關系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6 05:52:20 瀏覽:588
今年司法考試報名人數 發布:2025-09-16 05:45:51 瀏覽:490
社會保障法全文2018下載 發布:2025-09-16 05:45:50 瀏覽:927
2016年2月1號起實施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6 05:39:34 瀏覽:222
外國刑法名著 發布:2025-09-16 05:34:45 瀏覽:621
疫情期間法院會受理案件嗎 發布:2025-09-16 05:30:27 瀏覽:504
行政法熱點論文案例 發布:2025-09-16 05:25:43 瀏覽:786
重慶市法院官網 發布:2025-09-16 05:21:42 瀏覽:123
哪裡查詢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6 05:21:37 瀏覽:64
律師培訓視頻 發布:2025-09-16 05:15:58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