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合同法中違約責任

經濟合同法中違約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06 15:49:00

① 經濟合同法里的違約金是怎麼規定的,不能按合同日期交貨的該按多少百分比向對方提出賠付違約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4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我國《合同法》對違約金的規定強調違約金補償性的理念,同時有限地承認違約金的懲罰性。一方面,違約金的支付數額是「根據違約情況」確定的,即違約金的約定應當估計到一方違約而可能給另一方造成的損失,而不得約定與原來的損失不相稱的違約金數額。另一方面,如果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的數額低於違約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適當增加,以使違約金與實際損失大體相當。這明顯體現了違約金的補償性,將違約金作為一種違約救濟措施,既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又激勵當事人積極大膽從事交易活動和經濟流轉。同時《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又規定:「……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實際損失的,當事人可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即一般高於實際損失則無權請求減少,這一方面是為了免除當事人舉證的繁瑣,另一方面表明法律允許違約金在一定程度上大於損失,顯然大於部分具有對違約方的懲罰性。
由於違約金是當事人通過約定而預先確定,並且違約金在彌補守約方損失的同時,還具有對違約方的懲罰作用,因此,筆者同意違約金具有擔保屬性的觀點。違約金既是一種責任形式,又是一種獨特的擔保合同履行的方式。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那麼擬違約的一方就會衡量其違約的後果,如果約定了明顯具有懲罰性的違約金,尤其是違約金超過了因違約而帶來的利益時,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會在權衡利弊後選擇繼續履行合同。因此,違約金具有擔保屬性,且懲罰性越強,擔保效力越強。

② 如何認定經濟合同中的違約責任

一、什麼是違約責任我國合同制度的核心是合同責任制度問題。按照《民法通則》的觀點,所謂合同責任即違約責任。既然是違約損害賠償責任,那麼前提得是違反已經成立的合同約定。締約過失責任也應屬於合同責任范疇,由於當事人一方在訂立合同過程中主觀上存在侵害對方權益的故意或者過失,此時合同尚未成立,因而不存在違約責任問題,應根據「誠實信用」原則處理。因此,違約責任的內涵應小於合同責任的內涵。在違約責任中,損害賠償亦只是其中承擔責任的方式,不能涵蓋所有的違約責任,比如還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給付違約金等違約責任方式。這樣看來,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應當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應依法或依合同賠償對方當事人所受損失的財產責任。損害賠償的前提是一方當事人受到損害。所謂損害是指一方當事人的財產或利益因對方當事人的故意或過失行為所遭受損失的狀態。損害賠償的實質就是強制違約方當事人給付受害方當事人一筆金錢,以賠償受害方的損失。二、如何認定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一)違約行為違約行為是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首要條件,是指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由於違約所指向的義務不同,違約行為也呈現多種形態。對於違約行為形態的劃分,各國並無統一標准,不同法系乃至同一法系的不同國家,由於受社會經濟狀況、歷史發展、法律傳統等諸因素的影響,對違約形態的分類也不相同。總體而言,大陸法比英美法更注重違約形態的抽象劃分,而英美法則更注重違約形態的實際用途和效果。我國合同法借鑒兩大法系的劃分經驗,結合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違約行為的現狀,規定二類違約形態。第一,實際違約。根據《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包括不履行和履行不符合約定。不履行的行為實質是不按合同約定的標的履行,從而使當事人無法實現訂約的根本目的,因此也稱根本違約;履行不符合約定是較為寬泛的概念,也就是不按合同約定的數量、質量、價款和報酬、履行時間、地點和方式等合同項下的義務加以履行,包括瑕疵履行、加害履行、遲延履行、部分履行、方法不當的履行和地點不當的履行。第二,預期違約。該制度首創於英美法系,亦稱先期違約。我國《合同法》第108條對之也加以規定,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有「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對方可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此項規定表明,預期違約包括明示毀約與默示毀約,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當事人向對方作出「明示」,明確表示自己不能或不願履行合同,這是明示預期違約;而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當事人從對方的行為獲得確鑿證據,足以證明對方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此種行為即構成默示預期違約。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的根本區別在於,它們發生的時間不同。預期違約發生在合同成立以後、履行期到來之前,而實際違約發生在履行期到來之時。那麼,合同義務未加以履行是否必然構成違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里涉及到不可抗力法律制度。不可抗力制度起源羅馬法,並被後世立法廣泛採用。我國《合同法》第117條所使用的「不可抗力」概念盡管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非所能控制的障礙」法律術語不同,但其實質都是一致的,即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發生後,當事人可以視合同不能履行的具體情形解除合同或予以免責,包括全部免責、部分免責和遲延履行的免責。在認定違約行為構成時,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1、當事人雙方訂立的合同不違反法律規定,表明合同的有效性;2、當事人一方存在違反合同約定致使合同無法全面履行或按期全面履行;3、一方當事人的違約可能造成對方當事人的經濟損失;4、一方當事人的違約如系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即構成免責條件),則不構成行為違約。(二)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違約損害賠償的前提,即受害方必須存在損害。損害包括受害人財產的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它是違約給債權人造成的一種利益損害狀態。如果違約發生以後,債權人未遭受財產上的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那麼就認為沒有遭受損失。根據英美法的規定,假如原告並沒有因被告的違約行為而蒙受損失,原告只能得到象徵性的損害賠償,其數額由法官依裁量權確定,在美國通常為六美分或一美元,在英國一般是二英鎊。判決象徵性賠償的意義在於確認被告違約的事實。筆者認為:我國在合同法中可參照英美法確立象徵性賠償的規定,這樣做一方面可促使合同當事人誠實信用,促使他們養成遵守合同約定的習慣,另一方面更好地體現合同的公平原則。關於違約損害賠償中的損害,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點加以理解:1、損害是實際發生的損害,對於尚未發生的損害,不能賠償。一方當事人即使預見到自己的利益將因對方不能履約而遭受損失,在此情況下,只能要求對方提供履約擔保,而不能要求對方賠償損失,因為損失並沒有實際發生。2、損害是可以確定的。損害的確定性首先是指損害能夠通過金錢計算加以確定,所以對於違約造成的人身傷害只能轉化為能以金錢計算的財產損失,如醫療費,誤工費等,才能要求賠償。關於損害的分類問題。一般將損害分為財產損失,人身損失和精神損失;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等。由於我國學者受大陸法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分類的影響,一般將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與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概念相等同。筆者認為,將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可得利益的損失)的劃分等同於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劃分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間接損失不能等同於可得利益的損失,一方面,間接損失是與違約行為直接引起損害的後果相對應的,這種損害可能是現有財產的損害,只不過損害在發生過程中發生了其他因素,假如把間接損失等同未來可得利益的損失,對於大量的因違約行為間接造成的損害則難以在法律上找到歸屬,因為它們既不能包括在直接損害里,又不能包括在可得利益損害中,因此這種分類不能概括所有的損害現象。另一方面,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所做的分類,具有不同的意義。直接損失是違約行為直接造成的損害後果,而間接損失是介入了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後果。因此,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劃分不能代替積極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的劃分。《合同法》第113條指出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這就清楚地表明,可以要求損害賠償的損失既包括積極損失,也包括消極損失(可得利益的損失)。在認定損害事實的構成時,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1、損害事實是由違約方的違約行為造成。2、受害方存在實際的損害後果。3、損害的後果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經濟損失,包括積極損失、可得利益的損失。(三)過錯的問題確定包括賠償責任在內的違約責任,主要考慮違約的損害結果是否因違約行為所致,那麼違約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狀態是否涉及,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問題。我國合同法在起草過程中,指導思想是改變原《經濟合同法》中過錯責任與《涉外經濟合同法》中的無過錯責任原則並存的狀況,目的是要統一適用嚴格責任原則,許多學者亦稱之為無過錯責任,它不考慮違約方主觀上是否有故意或過失,只要其不履行合同義務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了損害,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筆者認為:該歸責原則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理由是:違約責任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是簡單的賠償問題。在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給付違約金等三種違約責任形式上,適用嚴格責任是可以的,只要債務人違反約定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無論有無過錯,都應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將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也適用嚴格責任,則極不恰當。比如合同法第113條第2款規定的商業欺詐行為的懲罰性賠償中的「欺詐」條件,則是以故意為構成要件,自然不能採用嚴格責任原則為歸責原則。有人認為,將過錯作為違約責任的一個要件,難免會形成違約者不受追究的現象,因此我國《合同法》順應《公約》的立法原則採行嚴格責任,將有助於合同的履行和責任的追究立法者的意圖是希望通過嚴格責任原則,免除受害方的舉證責任,以使違約方盡快受到追究。事實上,在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違約方均有明確的故意和過失,只要存在違約事實,這種「故意」或「過失」,均是顯而易見的,並不需要守約方花費過多精力與金錢去搜集證據。換句話說,沒有違約的「故意」或「過失」,也就不存在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問題。因此,違約方的主觀過錯應當是構成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要件之一。(四)因果關系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違約方的違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在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因果關系是歸則的重要前提。因為,一方面,任何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要確定責任,必須確定引起損害後果發生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因果關系對於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違約行為引起非違約方現有財產的損失,因果關系明顯。那麼違約行為造成受害人未來可得利益的損失如何計算,涉及到賠償范圍確定的問題,這就需要確定違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結合前文中闡述的意見,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違約方因故意或過失引起的違約行為是引起受害方財產損失的原因,受害方財產損失是違約行為引起的必然後果。確定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要依據違約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為判斷標准

③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有哪些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章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九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一百一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一百一十一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一百一十五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一百一十七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一十八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一百一十九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一百二十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④ 合同法中違約金是怎麼規定的

律師解答:
合同法對於違約金問題的主要規定如下:
(1)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金的,違約金等於違約所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對違約金進行約定。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減少。」要正確適用該條,關鍵在於正確解釋該條違約的性質。
該條規定的違約金屬於約定的違約金,而不是法定的違約金,沒有爭議。但該條規定的違約金性質上是屬於賠償性違約金,還是懲罰性違約金,亦或二者兼有,則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大多數學者認為,該條款規定的違約金,在實質精神上是以賠償違約金為原則的。理由是違約金與損失懸殊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減,違約金是對損失額的預定。
另外合同法解釋二還有規定,條文如下:
第二十七條當事人通過反訴或者抗辯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調整違約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八條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後的違約金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後,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⑤ 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

比如說,商店從工廠來買一批貨物,2000元;源按市場價,這批貨物可以獲益1000元
現在,工廠不交貨,商店為了買到這批貨而花費的諸如車費等費用就是其實際的損失。1000元利潤就是「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假如說,這批貨突然漲價,可以獲利3000元,這就不是「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得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還是只能按1000元算。

⑥ 違約責任是經濟合同的必要條款嗎

是必要條款,但不是充要條款。
也就是說,沒有違約責任合同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沒有違約責任的合同是存在重大缺陷的。一旦實施中發生違約,很多情況下無法統計實際損失的。比如說一方已經進入了生產計劃階段,而另一方卻違約不執行合同。比較明顯的是房屋買賣合同,如果市場價格漲了,房屋出售方違約終止已經簽署的合同的執行。這種情況下,很難舉證實際損失,但違約條款就有了制約作用。當然,在合同進行中,一方違約可能導致另一方損失超出約定賠償額度,這種情況下可起訴至法院對實際損失加以評估,判決賠償。因此違約條款它不是充要條款,但卻是必要條款。

⑦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採用什麼原則及意義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採用的原則及意義:
1、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應當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
(2)嚴格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是指不論違約方主觀是否有過錯,只要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合約定,就必須承擔違約責任。
(3)損失彌補原則。即一方違約的,要賠償另一方因違約而遭受的損失。需要賠償的損失不僅包括直接損失,而且還包括可預期利息的損失。

2、意義:
(1)能體現國家對違約行為立法政策的選擇。如嚴格責任在於合理補充債權人的損失,體現了維護非違約方利益,保障社會公平的旨趣;而過錯責品交易中所提倡的道德價值觀念相一致,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則能體現合同責任的懲罰和教育功能。
(2)理論意義。由於歸責原則所解決的是合同責任的責任根據或標准,它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歸責原則也就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任何人對違約責任制度予以探討,都不可能迴避歸責原則問題。
(3)司法意義。司法人員正確掌握歸責原則,有利於從案件伊始判明非違約方有無證明違約方過錯的義務,從而正確司法。
(4)對當事人的意義。當事人明確自己案件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利於收集有利於自己主張的證據,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提出合理的訴訟請求。

熱點內容
博物館條例全文 發布:2025-09-16 07:57:10 瀏覽:664
法官助理權力 發布:2025-09-16 07:50:48 瀏覽:220
民事訴訟法第64條兒 發布:2025-09-16 07:50:01 瀏覽:297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陌生的 發布:2025-09-16 07:48:30 瀏覽:384
勞動法年底雙糧 發布:2025-09-16 07:45:45 瀏覽:340
明年的民法典婚姻法幾月開始實行 發布:2025-09-16 07:32:59 瀏覽:166
中國人民刑法訴訟法117條 發布:2025-09-16 07:02:37 瀏覽:945
會計從業財經法規視頻 發布:2025-09-16 07:01:56 瀏覽:778
幼兒園法律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5-09-16 07:00:31 瀏覽:156
趙子龍法院 發布:2025-09-16 07:00:22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