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有婚姻法嗎
① 民國時期可以一夫多妻嗎
從立法的角度看,早在1912年就有人站出來倡議文化的婚姻軌制了,1912年公布的《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實施一夫一妻制,但因為各類史書緣由,這一軌制沒能真正落地。
與國統區直在輿論上號令差別,束縛領區從一開端就把男女平等、女性束縛成績投入了理論。最早見諸文擊獻的,是1931年7月鄂豫皖工農兵第二次代表大會經過的《婚姻成績決議案》,決議案明白公布發表「廢棄統統自願婚姻、怙恃代訂婚姻、一夫多妻、童養媳、蓄婢、自願守寡」等新式婚姻軌制,同時汲取了蘇維埃政權樹立早期的經驗教訓,設置了成婚、仳離的一些限制性前提,變「婚姻相對自在」為「有前提自在」,從而對外地的婚姻成績處置起到了一定的標准感化。
再者如1932 年 2
月湘贛蘇區公布的《湘贛蘇區婚姻條例》,規定了「制止多妻制實施一夫一妻制、制止納婢蓄妾」,同時暗示關於「有妻妾者不管妻或妾都能夠提出仳離,當局得隨時同意之。」承認了曾經為妾室的存在,並沒有自願性地制止,只是規定了妾室假如提出仳離,蘇區當局要予以同意,假如妾室沒有提出,則這類妻妾共存的狀況是能夠繼續存在的。
固然雲雲,也只是局部處理了一夫多妻制的成績,直至1950年5月1日頒行的《婚姻法》,我國才真正完全廢棄一夫多妻制。這部《婚姻法》是我國最早公布的法則之一,在第一章「准繩」局部明白提出「廢棄包攬自願、男尊女卑、忽視後代長處的封建主義婚姻軌制。實施男女婚姻自在、一夫一妻……制止重婚、納妾
。」跟著這部婚姻法的施行,納妾這一鄙俗終究從國度法律的層面被明令制止。
② 民國時婚姻法規定可以一夫多妻嗎
民國時期,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女權被提出,提倡男女平等內,「一夫一妻制」容才真正實行起來,並被寫進了「婚姻法」。這是中國婚姻制度的一大進步,許多民國男人都認真地遵守、執行了,如孫中山、蔣介石當年都是這樣,他們都只有一個老婆。但當時處於軍閥混戰,政令沒有得到真正的統一,「一夫一妻制」也沒有真正、完全、有效的推行與實行。
③ 中華民國的時候是一夫多妻制度嗎
中國一夫一妻多妾制始於黃帝堯舜,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一夫多內妻制主要在帝王、諸容侯、 御大夫中實行,在有些民族中也成習俗,實行多妻制除為了滿足男子性慾、生育子女增加勞力以外,也為了提高社會地位。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一 直存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體現為地主階級的妻、妾並存。這一制度,是多配偶制的通常形式,一個男人可以同時與多位女人結婚,或一個已婚男人同時與多位女人結婚。
相反的形式是:一位女人同時擁有多位丈夫,即: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制主要存在於原始社會,故而出現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
④ 民國時期女性的婚姻狀況
父母親作主,蠻搶親。沒有婚姻法。
⑤ 民國婚姻法有沒有規定表親不能結婚
民國婚姻法來有規定源表親不能結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表親,即中表之親。指自己與外祖父、外祖母、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親戚關系。在三代旁系同輩親屬稱謂系統中,「表」與「堂」相對應。
直系血親的直接血緣關系,是指出生關系。包括生出自己的長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上的長輩)和自己生出來的晚輩(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更下的直接晚輩)。
旁系血親,是指相互間具有間接血緣聯系的親屬,即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與自己同出一源,也就是出於同一祖先的親屬。除直系血親外均為旁系血親,如同源於父母的兄弟姐妹.同源於祖父的叔伯、姑、堂兄弟姐妹,同源於外祖父母的舅、姨、姨表兄弟姐妹,等等。
⑥ 民國時,有婚姻法嗎離婚時是不是只要男的一紙休書就可以了!
休書是封建社會時期的事了,民國已經有完備的法律。
⑦ 民國時,有婚姻法嗎離婚時是不是只要男的一紙休書就可以了
民國時沒有婚姻法典,但六法全書調整范圍包括婚姻家庭關系。該「六法全書」雖然被毛澤東宣布作為「偽法統」而被廢除,但其生命力並不差,至今仍有部分在台灣地區適用,且對台灣的現行法仍具有重要影響。
⑧ 民國的婚姻法允許多妻制嗎一夫一妻制是建國後才實行的嗎
中國從周開始就是一夫一妻 只是一妻多妾制 所以給大家一個錯覺 好象是可以允許有好多個媳婦 但是他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⑨ 民國時,有婚姻法嗎離婚時是不是只要男的一紙休書就可以了
民國時期有民法!可以以民法離婚!但是你想一想在那個混亂的時期法律的效力微乎其微!
⑩ 求一篇完整的民國時期的婚約
不知是否滿意,找到這兩處資料。
1:民國時期婚約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不同的三個發展時期。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很短暫,雖也提倡男女平等,頒了移風易俗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涉及婚約方面的規定卻很少。北洋政府時期重要的民事立法有兩次。一是民國三年二月的《民律親屬編查案》,其中婚姻法作為第三章位於家制之後,分四節,37條。此次草案幾乎是清末草案的翻版,未對婚約做出相關規定。二是民國十四至十五年編纂完成的,史稱:「第二次民律草案」。該草案第三章婚姻法對婚約做了相應的規定,將「婚姻之成立」,改為「定婚」「結婚」兩款。
南京國民政府對婚約制度相當重視,國民政府1929年公布,1930年5月5日實施的《民國民法》第972-979條對婚約制度做了詳細的規定,包括婚約的訂立,婚約的履行,婚約的解除等方面。1945年的《親屬繼承法》第48條--52條規定了婚約制度,該法在婚約制度方面,基本上秉承了1930年《民國民法》的精神,與《民國民法親屬篇》基本相同。
下文將通過婚約的訂立、婚約的成立生效、婚約的履行與解除和婚約責任這四個方面從具體制度層面上對民國婚約加以研究。
一:婚約的概念及婚約成立
民國時期,法律所確認的婚約,是己達法定婚齡的男女,自願以將來結婚為目的而作的事先約定(《民國民法》第927條)。「婚約為男女當事人約定將來應互相結婚之契約,非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固不生效力,即須男女雙方均出於自願,表達自己真實意思,不能由他人代為訂立。這一規定,使得訂小婚、娃娃親、非自願訂婚等直接被排隊在婚約之外。這充分表明了民國民法典中婚約制度的特點:
(一)明確了婚約必須由婚約當事人自行訂立:
婚姻須得當事人之同意
孀婦再醮,法所不禁,依婚姻自由之原則,他人自不得出面干涉。
婚約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其非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之婚約,非得其本人追認自難生效。
(二)明確規定父母不經子女同意訂立的婚約無效。
父母為子女訂定之婚約,對於子女不生效力,故子女不必有民法第一項所定解除婚約之原因,亦不必為解除婚約之意思表示,當然不受此項婚約之拘束。
民法第972條所稱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並非專指男女當事人己成年者而言,未成年人訂定婚約依民法第974條之規定,雖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然此不過規定未成年人自行訂定婚約,以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為要件,非人為法定代理人有為未成年人訂定婚約之權。
但是父母代替子女訂立的婚約,如果子女認可則視為男女當事人重新達成合意,而不看作父母代理訂立婚約。
舊式婚姻多為封建、包辦買賣婚姻,表現在禮俗上十分繁瑣,民國以後,漸興文明結婚,至解放後才廢除舊的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
2: 說親
舊時婚姻多憑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請媒人先往女方提親,稱「報吉」。女方同意後,交出寫有女兒生辰八字的紅帖,即「庚帖」,稱「出帖」,俗稱「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後,壓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爐下三天,稱「壓庚」,然後請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剋,稱「合婚」。如五行相沖相剋,則退回女方「庚帖」,並附送一些禮物示歉。新社會實行婚姻自主,但農村不少地區仍流行說親。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數為自由戀愛,也有經人介紹而相識,徵得家庭同意確定婚姻關系的,稱之為「找對象」。
訂婚
嘉興訂婚舊稱「安心」。合婚後,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禮」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禮」,用一塊金玦,上鐫吉祥花紋,還有一個金錠、一對金如意,取「決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禮稱「受茶」,並向男方答禮,然後請至親吃安心酒,公布婚約。貧家送禮視經濟情況而不同。民國時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訂婚亦舉行儀式,也有男女雙方交換照片的。舊時男女雙方「文定」即訂婚後,逢節日男方應送禮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餅、雞、魚、豬蹄膀、糕點等,用竹籃或木籃裝盛,故稱「送禮籃」。此俗建國後城鄉仍流行,但城市為簡,一般在中秋和春節男方向女方饋送一些禮品。
准日
即男女雙方確定婚期。據《嘉興府志》記載:「……將婚請期曰准日」。又據《古禾雜識》記載:「……請期曰准日,則男宅投之以茶,女宅報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謂之兩頭高」。民國時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須購辦首飾(金戒、手鐲等2至4件)、果盒(盒內分兩框,一置桂圓,一置茶葉)及聘禮數十元至數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備糕盒及和合(傳說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為綢或紙製成),座下紅綢包庚帖,回贈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須「話親」,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議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應。農村禮儀較簡,男方選定結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稱「對盤」,又稱「行大盤」。托媒人送禮,有綢緞、布料、首飾及禮金,禮金為數亦甚可觀。也有女方討價還價,至使男方送追禮的。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時有為追索聘禮,男方因貧窮,無法滿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糾紛,不少男方為行聘負債累累。
迎娶
據《古禾雜識》記載:「禾俗重親迎豪家富室必盛騶從,鳴鑼喝道,居然官長也。新郎雖白衣亦蟒服數珠,甚至僭逾有戴紅頂者。戚友少長,衣服甚都,導於輿前,謂之陪娶。新娘乘彩輿,燈光映射,婢媼隨其後,手爇安息香,氤氳之氣達數百步」。這是清代嘉興城豪富之家結婚迎新的排場。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結婚,新娘仍乘花轎或綵船,新郎著長袍馬褂,也有穿西裝的。新娘戴鳳冠霞帔已少見,一般著粉紅綉花旗袍,有些用兜紗,為粉紅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轎後舉行文明結婚儀式。有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司儀、儐相等,只行鞠躬禮,不跪拜。當日宴請賓客,擺宴席多少桌,視經濟狀況而定,多請廚師到家中操辦。建國後,70年代前,城市迎親儀式從簡,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騎自行車迎娶。婚禮在男方家中舉行,中午新郎由親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間則在男家宴請親友賓客,酒席不過數桌。幹部結婚儀式更簡,一般只向親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結婚。70年代後期婚禮漸趨奢華,迎娶用三輪車(人戲稱「大篷車」)數輛滿載新娘嫁妝,結隊而行,引人矚目。80年代中期後,大操大辦之風興起,迎娶都用小轎車,有的濫用公車,少者一二輛,多者七八輛,車前玻璃窗上貼大紅雙喜字,新郎新娘由儐相陪同,迎娶時鳴鞭炮,雖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車沿街游駛。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紗,新郎則穿黑色西服。晚間男女雙方家長及親友同至酒家飯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儐相陪伴,立酒家飯店大門前迎候賓客,新郎向賓客一一敬煙,新娘手持錢包,對小輩分送禮金,一般數十元。酒席價每桌數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兩家合辦,費用由男方負擔。酒席畢,剩菜如雞鴨魚蹄膀等大菜,由雙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時興拍攝婚禮錄像。
農村婚禮民國時期大多沿襲舊俗,迎親前女方索禮,如「謝娘籃」、「請坐禮」、「搶舅禮』』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錢」的。俗稱「發轎還要銀百元,媒人隨轎送五盤」。男方娶親要挑選已婚青壯年人抬轎或搖船,如花轎迎娶,轎前要由父母雙全的兩童男提燈。迎娶或派人或新郎親迎,必須見門作揖,女方才將一道道門打開。女方上轎前,先隔門檻由女方親戚傳遞嫁妝,男方候接,嫁妝一般少於男方禮金。然海鹽澉浦一帶,歷來講究嫁妝的豐盛,稱女兒為「賠錢貨」。 嫁妝中馬桶必備,俗稱「子孫桶」,紅漆,內放一包花生,兩個染紅的半熟雞蛋。當新娘上轎時,轎前鋪蘆席(或米袋),新娘踏著上轎,意為不帶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轎的。新娘上轎必須哭,稱「哭發哭發」。一般新娘是小聲哭泣,母親是大聲哭泣。新娘上轎後,先由母親喂飯,然後由兄弟扶轎桿,起轎旋三轉,才於鼓樂聲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時,有的地方船上置兩根帶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後,急速行駛,竹篙撐岸,以不沾水為吉。船出港後,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經的橋上討喜錢,稱「攔水港」,不滿足要求則阻撓不放行。至男家門前時,依次鋪五隻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進門,傳遞麻袋鋪路,稱「傳代」。用五隻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 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後,「吃壽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虛設盅筷),新郎新娘跪著敬酒。禮畢,新郎持紅綢帶牽著新娘,由兩青壯年持一對花燭導入洞房。洞房坐床男東女西,傳說新娘坐床面積多,兆婚後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則兆婚後妻子伯丈夫,故互不謙讓,緊靠而坐。坐床後,新郎用秤桿(寓稱心如意)或甘蔗 (寓節節高,老來甜)挑起新娘蓋頭的紅紗巾。喜娘將棗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帳內四處拋撤,稱「撤帳」,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鹽一帶有《撤帳歌》:「撤帳東來撤過東,夫妻雙方多和睦,撤帳南來撒過南,人丁興旺子孫多……」。平湖農村,舊時有吃「小夜飯」的習俗,即婚禮結束,長輩從新娘的箱子里取出兩碗合在一起的冷飯,上放幾根鹹菜,讓新郎新娘並肩坐,各自把鹹菜冷飯吃完。
建國後,農村婚禮習俗有所變化,迎娶不用花轎,代之以船。訂婚時彩禮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須備名目繁多的禮金。近十多年來,有以自行車迎娶的,婚後和城市一樣,外出旅遊度蜜月。自80年代以來,農村之喜酒與城市相似,新娘參與酒席,向賓客敬煙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盤、熱炒為主,配以全雞全鴨點心等。以瓶裝酒取代家釀米酒,每桌酒席所費約二百元左右。
城市農村新郎新娘舉行婚禮之日,男女方家長和近親長輩須向新郎新娘致送「紅紙包」,俗稱「見面鈿」。
結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設宴招待,稱「望潮」。嘉善一帶俗稱「通灶囪」,嘉興俗稱「吊煙囪」。民間相傳,昔時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將煙囪堵死,新娘燒飯時煙霧彌漫,受到公婆指責。其兄弟來探望,發現蹊蹺,用長竹竿通煙囪,煙道暢通,煙霧消失,飯菜燒好。此傳說含有娘家兄弟為保護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國後仍流行。
回門
清代稱「對月」、「望對月」。即結婚一個月以後,夫隨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帶去一桌酒萊,俗稱「桌面禮」,岳父母也送見面禮。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回門不限於滿一月,多數三天就回門。
喜娘
俗稱「喜阿媽」,為半職業性質。舊時喜娘在婚禮前一天至新郎家,為新郎母親梳妝,接待客人。迎親日喜娘為迎親船准備物品用具,然後隨船至新娘家,引新娘上轎、入船。到男家後,喜娘引新娘上岸、下轎,儀畢,引新郎新娘入洞房,為新郎新娘鋪床攤被,陪伴新郎新娘吃「狀元花燭飯」。次日,喜娘安排新郎父母吃壽飯。喜娘一般都口齒伶俐,在每道儀式上能隨口編出取悅於人的好「口彩」(順口溜)。
參考資料1: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4677161
參考資料2:http://ke..com/view/1393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