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法的緣由
㈠ 美國環境法的發展歷史
美國環境法歷史分為三個時代:初始時代、奠基時代、成熟時代。通過對時代的界定就可看出環境法在各時期的發展狀況。如初始時代的美國環境法處於初創時期。此時當代意義上的環境法概念尚不存在,但是已經有了原始的保護環境的法律。初始時代保護環境法律的立法目的並非保護環境,而是商業目的和人類的功利追求。
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如美國一樣能夠在100多年的歷史里將9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環境破壞得如此嚴重,同時又取得舉世公認成就。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在破壞自然環境100年後就開始立法保護自然環境。造成這種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經濟、法律和社會在這100年間的巨大進步。在歐洲移民剛剛踏!幾當今屬於美國的土地時,他們破壞自然的能力還非常有限、在自然面前,他們幾乎不堪一擊。這可以從早期殖民者極高的死亡率得到證實。
』隨著科技的發展,殖民者們破壞自然和保護自我的能力迅速提高,美國的自然環境隨之受到了嚴重破壞。建國後,美國征服並開拓了北美大陸自大西洋至太平洋的廣泛區域,嚴重毀壞了美國的自然環境。此時,美國人開始思考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愛默生的思想和梭羅、繆爾等人的行動將美國人與美國的自然緊密。 聯系在了一起。當美國人認識到這片土地與自己的真實關系後,美國人的國民性格和美國保護自然的思想才開始真正形成並發展。此後,美國保護環境的法律逐步發展,並在特定方面有所完善。如保護森林、野生動物等。但是,美國的環境法無論在初始時代還是在奠基時代,都沒有真正保護環境。這里一個重要原因是環境保護沒有得到全社會的支持。當環境保護只是少部分人的努力時,國家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就是一種空談。這種狀況在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環境問題此時成為了社會重要問題之一。20世紀70年代是美國環境法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制定了美國當代幾乎所有重要的環境法律。
美國環境管理體制:美國聯邦政府一級的環境保護機構有兩個,即環境質量委員會和美國環境保護局,它們直屬總統辦公廳,由總統親自領導。聯邦政府各部門和各州政府也設置環境保護機構,管理各自的環境保護業務。①環境質量委員會,是總統關於國家環境問題的咨詢機構,又稱為環境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設立主任一人和委員數人,它的作用是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編制全國質量報告書,向國家提供製訂環境政策和措施的科學依據,也是環境立法的科學依據。②美國環境保護局,也是直屬總統辦公廳的聯邦政府機構,負責全國的環境管理事務,它是由原屬內部的聯邦水質管理局、農業部的農業登記局、衛生教育福利部的空氣控制局、固體廢物管理局、環境控制局、農葯研究所和標准制定局等15個機構合並組成的。環境保護局下設五個專業室,分管環境規劃與管理水、氣環境的保護。③聯邦各部門也都設有相應的環境保護機構,各有關部(委)也設有環境保護機構分管其業務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全國共有24個部(委)和總局都設有關於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機構。④美國各州都設有環境保護部門,負責制訂和貫徹執行本州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准等。對州際河流和國際河流,則由河流管理委員會對流域內的水量分配、洪水防治、水質控制與污染防治等進行管理。
㈡ 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一)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
「經濟法」一詞最早見於法國空想主義者摩萊里的著作《自然法典》中,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盛行重商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張政府對本國經濟給予扶助,甚至不惜通過戰爭以打擊?排擠外國的同業競爭者?這一時期,經濟法缺乏產生的現實基礎?自18世紀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處於自由市場階段,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亞當·斯密古典市場經濟理論和理性主義國家職能說?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國家充當「守夜人」的角色,政治統治成為國家的中心職能?國家雖然也要對一些社會經濟進行管理,但從屬於國家的政治統治[1]?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行政法尤其是民商法得以高度發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發展沒有為國家干預意義上的經濟法留下多少餘地?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特別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不少國家遭到重創?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危機帶來的問題,紛紛打破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絕對界限而全面介入經濟生活?這時期主流經濟學是國家干預主義說,代表人物為凱恩斯?他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一系列觀點和政策主張?可見,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看不見的手」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要,要解決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只能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由於政府介入經濟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劃分界限,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單純的公法和私法手段都不能解決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需要一個新的法律部門來調整,這就是經濟法?20世紀70年代後,國家干預主義遭到質疑,以供給學派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卷土重來時期,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被新經濟自由主義所取代?供給學派不反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必要的干預,但堅決反對國家過多和全面的干預?認為經濟生活應以市場直接的自我調節為主,國家間接的宏觀調節為輔?
(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概況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法產生之前,調整經濟關系的主要是民商法?最初,資本主義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秩序規制立法,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強調對經濟實行宏觀管理與監督,著手制訂各種不同的計劃,試圖在「無形之手」和「國家之手」之間找到一個最佳點[2]?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競爭自由與政府調控權威相得益彰?德國經濟法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一戰前),這時期的主要立法是1894年德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的第一部法律——《保護商標法》,1896年出台了《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斗爭法》?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頒布的經濟法有《一般授權法》?《關於限制契約的最高價格的通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一方面廢除了戰時經濟統製法,另一方面又沿襲戰時經濟法的立法原則,先後頒布了《卡特爾規章法》?《煤炭經濟法》?《鉀鹽經濟法》?《防止濫用經濟權法令》等一系列經濟法,從而開創了把經濟法這個概念明確用於立法本身的先例[3]?第三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西德在美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下,走上了「第三條道路」,實行社會市場體制?戰後初期,根據佔領軍的指令,實行《反卡特爾法》?1966—1967年德國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保障經濟持續增長,頒布了《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該法是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法律?日本政府藉助經濟法通過兩種方式介入市場,亦即經濟法通過兩種方法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其一,維持競爭秩序,發揮市場機能;其二,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及市場運行予以規制,發揮政府調控作用[4]?日本經濟法產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初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逐漸形成和壯大?日本的卡特爾在明治中期已產生,最初,日本對卡特爾採取保護與扶植的政策?日本政府先後頒布《出口組合法》和《重要出口商品生產組織法》,它們屬於規制未加入卡特爾的組織使之從屬於卡特爾的強制卡特爾法,1931年《重要產業統製法》和1932年《工業組合法》也是促進卡特卡的法律[5]?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戰後,日本統治者在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非常重視運用經濟手段調整和管理經濟,制定了大量的經濟法?為了防止已被解散的財閥復活壟斷資本,日本政府於1947年頒布了《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正交易的法律》,還頒布了《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1952年始,日本進入20年高速發展期,這時期的重要立法有《企業合理化促進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農業基本法》?《消費者保護基本法》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圍繞擺脫危機?振興經濟?通過立法活動不斷完善原有的各種經濟法,這一時期主要的立法有《投機防止法》?《穩定國民生活緊急措施法》?《石油供應適度化法》?《關於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中小企業破產互助法》?美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至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產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了對自由競爭產生極大妨礙的壟斷,引起了人們普遍憂慮和不滿?美國政府審時度勢,主動出面干預,頒布了一系列反壟斷和反限制競爭的法律?主要經濟立法有:1890年國會通過了《保護貿易和商業免受非法限制與壟斷之害法》,後又通過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第二階段(自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上任後,通過頒布經濟立法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這期間,美國頒布了70多部經濟法令,如《緊急銀行條例》?《金融改革法案》?《產業復興法案》?《土壤保護法》?《新農業法》?《國家勞動關系法》?《恢復和救濟法》等[6]?第三階段%26lt;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26gt;,二戰後,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理論,自覺用經濟立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則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經常性和必然性手段?這時期的主要經濟立法有1981年《經濟復興稅法》?《經濟復興法》和1986年《稅法》等?
㈢ 為什麼中國人社會講政策,而美國人社會講法律
不同國家的治理方式、模式和制度,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客觀因素有回自然地理環境,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等。
主觀因素有,政治文化傳統,傳統文化、國民素質等。
中國的法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政治治理也曾發揮過重要影響。
㈣ 你知道的美國是法制社會嘛
並不是,是白人至上!你要是個黑人、亞洲人,你就得不到公平!
㈤ 美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是怎樣的
美國的社會政治制度包括以下基本的內容: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
政權組織形式:
採用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實行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平衡;國會有立法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權否決,國會又有權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總統有權任命高級1,但須經國會認可,國會有權依法彈勁總統和高級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並經國會認可,最高法院又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憲為由宣布無效。
國家結構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國為邦聯制國家,1787年制定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改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在建立統一的聯邦政權的基礎上,各州仍保有相當廣泛的自主權;聯邦設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但有統一的法和法律,是國際交往的主體;各州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和政府機構;若各州的憲法和法律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發生沖突,聯邦憲法和法律優於州的憲法和法律。美國憲法列舉了0享有的權力,如征稅,舉債,鑄幣,維持軍隊,主持外交,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等;不經憲法列舉的其他權力,除非憲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為州政府保留;州的權力主要是處理本州范圍內的事務,如以地方名義征稅,管理州內工商業和勞工,組織警衛力量和維持治安,等等;聯邦中央和地方的具體許可權,200年來不斷有所變化。
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1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政黨制度:
採用兩黨制,美國憲法雖然沒有規定政黨地位,但政黨是美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滲透於其他各種政治制度,兩黨制在美國成立聯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戰爭後,兩黨制正式形成;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兩大政黨控制整個國家政治機構,操縱全國政治生活;兩黨的主要職能是操縱和包辦選舉,特別是總統選舉,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長期輪流執政;美國政黨除兩大黨外,還有其他一些政黨,但它們都無法影響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地位。
公民權利制度:
美國憲法和法律條文規定,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最終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受憲法和法律限制的,聯邦憲法和法律一方面規定公民享有人身保護、言論、出版、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財產權和選舉權等權利;另一方面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1和1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此外,各州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也有規定,實際上公民的權利受制於個人擁有的財產,享有充分自由權利的只能是資產階級。
㈥ 美國憲法草案頒布的原因,過程,和影響分別是什麼
我覺得美國心臟草案頒布的原因過程影響分別是彈幕的原因是為了智力三權分立過程的,也就是通過了個大審批。
㈦ 美國憲法長期實施的原因與歷史作用
美國憲法長期實施的原因:
首先,美國憲法自身具有優良品質。
其次,憲政制度對憲法穩定性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和作用。
最後,美國憲法之所以長久存續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一個更大前提和更大社會歷史背景之上的,那就是美國社會的平穩發展,「憲法的穩定性與其說是取決於其形式,倒不如說是取決於憲法的社會和經濟力量。」
作用及意義:美國憲法的頒布,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部「人權宣言」。它影響深遠,為後來各資本主義國家立法提供了一個範例。
1. 分權制衡。美國實行總統制,這在實際生活中產生了分權制,使得國家權力平衡運作。聯邦制又為中央與地方分權開辟了奇徑,並使中央與地方權力達到均衡;
2. 具有革命性的權利法案。
3. 有強制力的司法保障制度。美國的違憲審查是成功的。對於各個憲政國家來說,都有巨大的影響與借鑒作用。
㈧ 美國法律制度是什麼
1)美國法律的發展
美國法來源於英國法,又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作了較多的改變。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美國法律制度的發展大約經過了四個時期: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法;獨立戰爭後的美國法;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法;現代美國法。
2)美國法律的性質
它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擁有英美法系以英國為中心、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以判例法為主;變革相對緩慢,具有保守性法律發展中法官作用突出;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注重程序的訴訟主義等共同的特點,同時也擁有自身的特點。
3)美國法律的特點
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聯邦除在國防、外交、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等方面外,無統一的立法權;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權基本上屬於各州。盡管官方和非官方機構提出過不少供各州立法參考的模範法典草案,但各州採納程度不一。路易斯安那州原為法國屬地,保留了法國法傳統;西南部各州的親屬法則具有法國法和西班牙法的色彩。
4)我個人理解的美國法律的優點
首先是強調程序正義,這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不至於被濫用;
其次是判例制度和成文法結合,具有廣泛適用性,不容易被鑽了條文的漏洞,也不容易導致權力尋租;
其三是強調人文關懷和教育性,讓普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有真正被視作「人」而不是被圈養的畜牲。人道主義源於本來是殘酷為本質的「專政」工具法律,確實讓人有點敬仰;
其四是公民陪審團制度,保證了法律不會成為某個統治階層的專有工具,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正義的可能性。
純屬就事論事,並不意味著本人對現行制度的不滿,謝謝!
㈨ 美國是法治社會
追根溯源 回到孟子的話 人性善惡的問題。西方國家認為人性惡 而我們則人為專 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我屬們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既然人性是惡的(信仰基督教的都是這觀點) 就要有監督約束,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他,搞多黨制,最後達成了條條框框的白紙黑字。如果去過西方國家或讀過他們的法律就知道有多苛刻的條條框框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相互猜忌。不講人情應該是對的。
㈩ 美國的社會保障法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有什麼影響
當時由於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美國受到嚴重沖擊,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動盪內,羅斯福事實新政,力圖拯容救美國經濟,社會保險法的頒布,規定了政府實施養老金和失業保險制度,對弱勢群體提供救濟,緩和社會矛盾,實際上當時美國的主義制度受到嚴重威脅,社會保障法的頒布實際上是一種妥協,從此產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