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法律與習俗
① 法理學法律與習慣的區同
法律源於習慣,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義,而習慣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規律,一個是價值准則,一個是行為規律,只能說不能相互排斥,而是共生促進的關系。既然是關系,我就先說一個方面吧,那就是法律不能改變習慣。
何為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何為習慣?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
習慣是指人們在長時期逐漸養成的,一種不易改變的思維傾向、行為模式和社會風尚。
我們一般所講的習慣,並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法的一種。但是在得到國家認可的習慣才能成為習慣法。
法律也不必然就能改變習慣,或者說法律在某些時候不能改變習慣。法律之所以稱之為法律,是因為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它規定的是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然而對於那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特有的,並不影響社會道德和社會利益的行為。法律所做的,更多的是合理范圍的約束和調節,而不是所謂的全盤否定和改變。
總之,法律能夠改變習慣,習慣能夠改變法律,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法律久了就成為了人們得一種習慣,而習慣便是人們制定和實施法律的思想和社會基礎。法律既可以改變習慣,又不能改變習慣。具體問題有待具體情況下的具體分析了。
② 簡述法學與社會學的關系
二者存在著極為密切並相互交錯的關系。法律社會學既是法學的分支版學科,又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權,是介乎法學和社會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作為法學分支的法律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的法律社會學,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需要綜合各種社會因素來研究這些問題,後者則著重研究這些問題的法律方面。
③ 如何看待法律和風俗習慣的關系
我覺得法律源於習慣,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義,而習慣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規律,一個是價值准則,一個是行為規律,只能說不能相互排斥,而是共生促進的關系。既然是關系,我就先說一個方面吧,那就是法律不能改變習慣。
何為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何為習慣?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
古羅馬法中,狄奧多西二世時代,不成文法是習慣確立的法律,因為古老的習慣經人們沿用而具有法律效力,就等同於法律。奧古斯丁也曾說過:「上帝的法律一成不變,不隨時間而更改。但是隨著時代地區的不同而形成各時代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變的是神法的正義,可變的是法律和社會」。另也有觀念認為:「法律久了就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所以法律和習慣不是片面的一方是否能夠改變另一方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離開法律談習慣,或離開習慣談法律都是孤立而片面的。
就法律可以改變習慣來看,很鮮明和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下,不敬、僭越等常常成為致命甚至連帶的大罪,而一夫多妻制則作為一種社會習俗予以廣泛認可。普通人家中妻為正房,地位高貴;妾為側房,地位卑下。妻之子稱為嫡子,妾之子稱為庶子。而在王侯之家,普通的藩王即有正妃一名,側妃兩名,侍妾、侍婢更是無數。更不說皇帝的三妃九嬪了。而一夫多妻制所衍生的嫡庶之分和封建時代特有的各種社會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即便是作為古代中國社會最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隨著人民思想和素質的不斷提高,男女的社會分工不再絕對的明顯化,男女的地位開始逐步走向平等化,而女性的地位也日益得到提高。終於,於是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確立實施一夫一妻制,以保護女性的權利,形成現代的婚姻模式。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中明確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中國作為古老的習慣,延續了幾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度,最終在新中國的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下,也得到了改變。
另一個例子便是關於吸毒的不同規定。吸食鴉片這種行為古已有之。魏晉時代開始,由張仲景發明的用於治療傷寒的「五石散」,因其具有神經和身體上的興奮作用,而被士大夫們廣泛服用,引為所謂的真正的名士風范。自五石散的風氣被何晏倡導並開始流行後,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而明清之後鴉片的盛行范圍與五石散相比,有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古代法律之中並沒有將製造、傳播、販賣毒品入罪,還將其作為一種附庸風雅的方式。而近現代以來,打擊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開始提到法律的層面上。在我們刑法中用第三百四十七條到三百五十七條的大面積篇幅規定了有關毒品犯罪的相關細則。而毒品犯罪的懲罰力度也是僅次於殺人、綁架、放火、爆炸、投毒等大型犯罪。這一改變,也可以看做是法律對習慣的一種改變吧。
最後就大的方面來說,自古以來,中國封建社會都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列子·天瑞》有曰:「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儒家的禮教也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的規定,東漢女學者班昭著《女誡》,社會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思想滲透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女性也作為男性的一種附屬品,在古代中國地位低下,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自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提出以來,女性意思開始萌發,女性開始為了謀求自己的合法權利而奔走,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西蒙波伏娃等陸續出現,她們用筆用演說,用各種方式喚醒廣大女性同胞的女權意識。而現今的中國,也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無不昭示著中國女性已經慢慢開始從男尊女卑的社會風俗習慣中擺脫出來。
奧古斯丁說: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和平與秩序,國家法律只有作為維護人間的和平的工具才是正當的」。法律能夠改變習慣,而它改變的這些習慣必然是不適應社會發展,不適應人類進步的習慣。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千百年的演變過程中,探索和發現人類社會存在的各種陋習和問題。只有不斷適應歷史和社會利益的法律內容才會有助於法律的發展。
就法律不能改變習慣來看,目前最明顯的就是關於少數民族的各種風俗習慣。比如寧蒗古老的名族——摩梭族。摩梭族是母系社會,實行母系家長制,孩子跟從母性。摩梭族沒有丈夫,只有幾個「走婚者」,採取走婚制度。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擔撫養長大,而父親這一身份在摩梭族並不存在。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外的少數民族,摩梭族的這一家庭婚姻模式顯然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相關規定,但是千百年來延續的社會制度也不允許法律的強制改變,於是走婚制度便作為摩梭族的特殊習慣得以承認和保留下來。
而前段時間網上熱議的雲南雙柏縣鄂家鎮彝族的傳統文化慶典節日「摸奶節」也被炒得沸沸揚揚。每年陰歷的7月14、15、16三天,「摸奶節」期間,男子以摸到女子的乳房為吉祥,女子們以被摸奶為吉祥,此節日源於隋朝年間,一直延續到現在。就如今的刑法相關法律規定來看,這種行為可以被認定為「猥褻、侮辱婦女兒童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從重處罰。若是按照刑法的相關規定,那彝族的傳統節日中的行為不就成為了犯罪行為了嗎?然後作為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法律之下也有特殊。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法律也不必然就能改變習慣,或者說法律在某些時候不能改變習慣。法律之所以稱之為法律,是因為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它規定的是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然而對於那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特有的,並不影響社會道德和社會利益的行為。法律所做的,更多的是合理范圍的約束和調節,而不是所謂的全盤否定和改變。
綜上所述,我並不認為法律不能改變習慣,我也不認為法律能夠改變習慣,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法律久了就成為了人們得一種習慣,而習慣便是人們制定和實施法律的思想和社會基礎。法律既可以改變習慣,又不能改變習慣。具體問題有待具體情況下的具體分析了。
答題:whacsj1
④ 如何看待法律和風俗習慣的關系需要詳細一點兒
我覺得法律源於習慣,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義,而習慣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規律,一個是價值准則,一個是行為規律,只能說不能相互排斥,而是共生促進的關系。既然是關系,我就先說一個方面吧,那就是法律不能改變習慣。
何為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何為習慣?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
古羅馬法中,狄奧多西二世時代,不成文法是習慣確立的法律,因為古老的習慣經人們沿用而具有法律效力,就等同於法律。奧古斯丁也曾說過:「上帝的法律一成不變,不隨時間而更改。但是隨著時代地區的不同而形成各時代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變的是神法的正義,可變的是法律和社會」。另也有觀念認為:「法律久了就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所以法律和習慣不是片面的一方是否能夠改變另一方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離開法律談習慣,或離開習慣談法律都是孤立而片面的。
就法律可以改變習慣來看,很鮮明和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下,不敬、僭越等常常成為致命甚至連帶的大罪,而一夫多妻制則作為一種社會習俗予以廣泛認可。普通人家中妻為正房,地位高貴;妾為側房,地位卑下。妻之子稱為嫡子,妾之子稱為庶子。而在王侯之家,普通的藩王即有正妃一名,側妃兩名,侍妾、侍婢更是無數。更不說皇帝的三妃九嬪了。而一夫多妻制所衍生的嫡庶之分和封建時代特有的各種社會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即便是作為古代中國社會最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隨著人民思想和素質的不斷提高,男女的社會分工不再絕對的明顯化,男女的地位開始逐步走向平等化,而女性的地位也日益得到提高。終於,於是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確立實施一夫一妻制,以保護女性的權利,形成現代的婚姻模式。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中明確規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中國作為古老的習慣,延續了幾千年的一夫多妻制度,最終在新中國的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下,也得到了改變。
另一個例子便是關於吸毒的不同規定。吸食鴉片這種行為古已有之。魏晉時代開始,由張仲景發明的用於治療傷寒的「五石散」,因其具有神經和身體上的興奮作用,而被士大夫們廣泛服用,引為所謂的真正的名士風范。自五石散的風氣被何晏倡導並開始流行後,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而明清之後鴉片的盛行范圍與五石散相比,有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古代法律之中並沒有將製造、傳播、販賣毒品入罪,還將其作為一種附庸風雅的方式。而近現代以來,打擊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開始提到法律的層面上。在我們刑法中用第三百四十七條到三百五十七條的大面積篇幅規定了有關毒品犯罪的相關細則。而毒品犯罪的懲罰力度也是僅次於殺人、綁架、放火、爆炸、投毒等大型犯罪。這一改變,也可以看做是法律對習慣的一種改變吧。
最後就大的方面來說,自古以來,中國封建社會都尊崇男尊女卑的思想,《列子·天瑞》有曰:「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儒家的禮教也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的規定,東漢女學者班昭著《女誡》,社會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思想滲透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女性也作為男性的一種附屬品,在古代中國地位低下,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自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提出以來,女性意思開始萌發,女性開始為了謀求自己的合法權利而奔走,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西蒙波伏娃等陸續出現,她們用筆用演說,用各種方式喚醒廣大女性同胞的女權意識。而現今的中國,也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無不昭示著中國女性已經慢慢開始從男尊女卑的社會風俗習慣中擺脫出來。
奧古斯丁說: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和平與秩序,國家法律只有作為維護人間的和平的工具才是正當的」。法律能夠改變習慣,而它改變的這些習慣必然是不適應社會發展,不適應人類進步的習慣。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千百年的演變過程中,探索和發現人類社會存在的各種陋習和問題。只有不斷適應歷史和社會利益的法律內容才會有助於法律的發展。
就法律不能改變習慣來看,目前最明顯的就是關於少數民族的各種風俗習慣。比如寧蒗古老的名族——摩梭族。摩梭族是母系社會,實行母系家長制,孩子跟從母性。摩梭族沒有丈夫,只有幾個「走婚者」,採取走婚制度。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擔撫養長大,而父親這一身份在摩梭族並不存在。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外的少數民族,摩梭族的這一家庭婚姻模式顯然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相關規定,但是千百年來延續的社會制度也不允許法律的強制改變,於是走婚制度便作為摩梭族的特殊習慣得以承認和保留下來。
而前段時間網上熱議的雲南雙柏縣鄂家鎮彝族的傳統文化慶典節日「摸奶節」也被炒得沸沸揚揚。每年陰歷的7月14、15、16三天,「摸奶節」期間,男子以摸到女子的乳房為吉祥,女子們以被摸奶為吉祥,此節日源於隋朝年間,一直延續到現在。就如今的刑法相關法律規定來看,這種行為可以被認定為「猥褻、侮辱婦女兒童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從重處罰。若是按照刑法的相關規定,那彝族的傳統節日中的行為不就成為了犯罪行為了嗎?然後作為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法律之下也有特殊。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法律也不必然就能改變習慣,或者說法律在某些時候不能改變習慣。法律之所以稱之為法律,是因為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它規定的是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然而對於那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特有的,並不影響社會道德和社會利益的行為。法律所做的,更多的是合理范圍的約束和調節,而不是所謂的全盤否定和改變。
綜上所述,我並不認為法律不能改變習慣,我也不認為法律能夠改變習慣,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法律久了就成為了人們得一種習慣,而習慣便是人們制定和實施法律的思想和社會基礎。法律既可以改變習慣,又不能改變習慣。具體問題有待具體情況下的具體分析了。
⑤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內容
法律社會學的基本內容:
1.法律是統治階級專政的主要工具。
2.法律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3.法律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人權。
4.法律保障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
⑥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法律與社會
怎樣才能超越「法庭與律師的社會學」呢?德國社會學家盧曼在30年前提出的這個問題,在今天,大概仍然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學者所不得不深思的。
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和歷史學進入法律領域,固然增加了我們對法律的社會「面目」的認識,但同樣也導致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危險:各種法律關系中的法本身趨於剩餘化和邊緣化。從法律現實主義到批判法學運動,以及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法和經濟學等研究,都試圖將法律研究納入一個「開放的社會科學」之中,或至少使法學具有鮮明的社會科學色彩。但在法學援引社會學經濟學道德哲學以及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傳統(無論是概念理論還是學科特有的方法,定量統計或歷史學或民族志的敘事)時,當法學重新進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時,法學本身是否會喪失其獨特的研究傳統呢?畢竟,法學的研究傳統並非僅僅意味著盲點,它同樣具有洞察力。跨學科的研究往往能夠提醒我們注意到法律對各種社會領域造成的意外的後果,注意到法律現象往往於各種政治文化於社會的關系交織在一起,甚至把法律看作是根植於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系統環境的子系統,但在強調法律的社會性政治系和文化性的同時我們仍然欠缺真正的法律社會的理論來幫助我們理解法律的法律性而這恰恰是法律最重要的社會特徵和政治特徵。法律與社會的研究,並不僅僅要關注在歷史的不同階段或者在不同文化中法律的種種面目,還要關注化身在這些千變萬化面目中法律的本身;不僅要要理解,法律過程同時也是社會過程、經濟過程、政治過程或文化歷史過程,更要理解,在現代社會中,法律過程為什麼沒有變成上述這些過程的「附庸」或者所謂「附屬現象」,正如盧曼、哈貝馬斯等許多當代社會理論家所指出的,是理解復雜分化的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環節。
因此,關注「法律與社會」這一研究傳統的學者,不僅要棉隊法學內部的排斥,對法學傳統中法律的核心性、中立化和理性的想當然假設重新加以反思;同時,也要警惕來自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的「引誘」,對以這些研究傳統為基礎的任何還原論做法,對任何有意或者無意的忽視法律理性中應然與超越性因素的分析,都同樣要持有反思的態度。因為,跨學科或多學科的研究,往往並不能實現一種開放的社會科學,爾只不過是用另一種受到專業分工的紀律束縛的研究傳統,取代了現在這種研究傳統,用另一種封閉性取代了這種封閉性。所以,「法律與社會」所要克服的就不僅僅是來自現代法學內部的「樸素」態度,也要克服來自那些促請法律學者關注所謂法律的「社會」、「文化」或「歷史」因素的學科自身內部的「樸素」態度。探討法律的社會性,並只是探究法律如何影響法律之外的其他社會領域,或者反過來社會中的所謂「外在」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法律;「法律與社會」需要承擔更為艱巨復雜的任務。
自80年代以來,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以及整個批判法律運動,已經不在是「前衛」的法律思想,而有淪為成詞濫調的危險。所謂「內生變數」與所謂各種社會「法律與社會研究的危機」,其表現就是簡單地將法律地「性的」「外生變數」聯系起來,這種簡單套用各種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是遺棄了法學這門所謂「最古老的社會科學」與社會理論之間的內在關聯,使「法律與社會」的研究即處於法學理論,也處於社會理論的邊緣地位,將法學變成了一門社會理論的應用學科,無力推動法學理論和社會理論的發展。在《北大法律評論》的這期專號中,我們選擇的文章,盡管不夠全面,但關注的問題卻有共同之處,就是如何思考所謂「法律」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法律作為社會理論的核心理論提供「理論的想像力」和「經驗的感受性」。
當然,這種「法律與社會研究的危機」,還有某些更深刻的背景。今天,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強調「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視角,並不等於法律的實質化,並非只有哈貝馬斯所謂「社會福利」範式的法律才具有社會性,「自由派——市民範式」的法律和程序取向的法律同樣展現了法律與社會的關聯,只是關聯的形式更復雜、更微妙。因此,法律的自主性,並不象有的「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者認為的那樣,表明法律缺乏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聯,換言之,是指法律的非社會性,而是盧曼所言,代表了功能分化社會的歷史進化結果。就中國的現實處境和具體問題而言,「分化」並非一個尚待理解的事實,而是一個尚待實現,甚至在某些時候被認為是不應實現的理念。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與社會」的研究視角就更容易帶有濃厚的「實質化」色彩,甚至「去法律化」的色彩,隱含了危險的政治意涵。因此,這種研究就尤其要重視法律與社會的深刻/復雜,而非簡單直接的關聯;要重視法律的規范努力和建構作用,而不僅僅是法律的經驗處境。
當然,從學科背景來看,也許法學出身的學者,更願意藉助「法律與社會」的研究,拓展或校正法律研究中常見的技術偏頗與過度規范化的取向;而所謂「社會科學」背景的學者更願意藉助這種研究,來重新理解現代社會的規范性與各種程序技術,彌補70年代以來社會理論的「規范化不足」和喪失理解應然問題的社會性能力等諸多欠缺。套用英國著名法律史學者milsom的一句話,「社會理論家看到的法律現象,太大了,以致於正在思考的律師根本就看不見」。所以,如果說「法律與社會」的研究是要給理論和實踐中的「律師」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視野的話,他同時也意味著為法的思想傳統於實踐技術找到一個更寬廣的活動空間;而接納法學的社會科學或社會理論,並不只是一味的向這個回家的戰士講述自己的故事,也同樣需要傾聽正義女神子孫們的聲音,它們從中得到的,或許比法學所得到的更多。
⑦ 法律社會學
http://wenku..com/link?url=-Hw2Y_Va9fhZi-_XzY7
http://wenku..com/link?url=a9h9Luv7eYh3VjTs0-Q__mFUE--u38m
⑧ 法律社會學與法學的區別和聯系
(一)法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重要的具有綜合意義的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結版構、社會活動及其進權程的宏觀問題。法學與社會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一方面法學是要研究社會中的法,把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另一方面,社會學要通過法律來研究社會,因此兩者有著極其廣泛的共同論題。
⑨ 簡述法律社會學和法律人類學之間的區別
法社會學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Law and Society),或「法學與社會科學」(Law and Social Science)。
法律人類學
legal anthropology
在費孝通學習人類學的年代裡,「法律人類學」(legal anthropology)尚未成為研究與教學的專門類別(據說這個概括是20世紀40年代初才出現的),且費孝通本人一向不願輕易將自己的研究視作是某一學科...
法律人類學連接"法律條文"與"社會"
法律人類學從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的角度,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解釋法律問題。一般認為,1926年馬林諾夫斯基的《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的發表,是法律人類學在學界取得獨立地位的標志。「從馬林諾夫斯基的著作開始,法律人類學家開始運用人類學方法對法律領域拓荒。」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吳大華表示。
法律人類學強調法律多元,強調對法律進行動態性的研究,主張通過綜合運用國家法律與非國家法律來解決糾紛,維護社會秩序。法律人類學家注重田野調查,通過個案研究,將法律條文與社會相連接。
「活的法」:立足於經驗和感受
傳統法學重視規范的意義,將「法」限定為國家意志,而人類學方法的引入拓展了傳統法學的視域。法律人類學多立足於經驗和感受。吳大華認為,這種對傳統法學從概念、體繫到方法的全方位的批判引發了法學理論的革命。
法學不再僅僅表現為法律條文與規范的狹窄框架,法律多元為人們理解人類社會的法律運作行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角。人類學展現了非西方社會的法律及其文化背景的多樣性,法律不僅僅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初民社會同樣存在規則與秩序。在不同的地域,法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比如,東方社會的法具有禮的內容,有時會「禮法不分」;西方社會的法含有宗教的元素,教會法與世俗法並行。學者表示,如果把所有爭端都訴諸法律,定會產生訴訟成災、效率低下的後果。在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謝暉看來,作為交叉學科的法律人類學,更關注人們實際的法律(規范)生活是怎樣的,以期「開發」出人類法律(規范)生活的多種面目、多個面向。
學者表示,法律人類學習慣於進行比較研究,對存在於不同時間、地點和社會形態中的各種法律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整體化地看世界,在動態的過程中把握法的實質及其發展,關注法律行為及其相互之間的變化過程,關注「活的法」。
吳大華認為,注重以參與觀察為特徵的田野調查方法是法律人類學的一個基本特徵。只有對法律制定之前的准備工作和實施之後的後續調查工作進行細致的研究,才能避免出現法律與社會脫節的情況,這正是注重田野調查的法律人類學的優勢。不過,田野調查不能走過場,不能拿著結論尋找有利的數據與案例,應當擬定調查提綱,選擇采訪方式與技巧,最大限度地克服先入為主的主觀因素,獲取第一手資料並通過科學分析獲得結論。吳大華認為,20世紀60年代後期,法律人類學從研究原始法、部族法的模式轉換成研究糾紛及其解決的方式,人們將研究國家法律定式化的規則演變為研究糾紛及其解決與處理的「過程」,關於處理糾紛的典型案例分析正是開拓新的法律人類學研究疆域的重要工具。
超越「問題個案」研究
法律人類學的研究史就是個案的研究史。所謂個案研究,就是以一個整體的單位作為觀察和描寫對象,其目標在於了解被研究的單位,重復發生的生活事項或重要部分,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以解釋現狀或描述探索足以影響其變遷及成長諸因素的互動情形。
法律人類學家將傳統「案例教學法」通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進一步發展成為「問題個案」分析法,這是早期法律人類學研究法律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但也由此限制了法律人類學的發展,使它變成了對沖突和糾紛處理過程的專門研究。
以格拉克曼為代表的曼徹斯特學派是新功能主義的重要力量,他們倡導的延伸個案研究法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問題個案的困境。延伸個案研究法是曼徹斯特學派在非洲研究中開創的研究路徑,這種方法注重對個案進行歷史學意義上的分析,要求對個案涉及的原則與價值進行持續性分析,把糾紛視為一種社會過程,把主要的研究點從社會組織轉移到了社會過程。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趙旭東表示,將案例放在一個相互影響的社會關系網路裡面,放到它所涉及的社會經濟地位、歷史發展脈絡、文化背景中去分析才有意義,才能更好地推動法律人類學研究的發展。
⑩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法社會學是專門以社會學的眼光分析法律的一門交叉學科。
對於法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學派與理解,最普遍的解釋是: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對於最普遍的解釋,社會學在這幾個方面有著與其不同的獨特解釋:
1.法的產生。普遍解釋認為,法是由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但就社會學的研究來看,一些社會習慣與社會道德也能發揮法的作用,也具有調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這在學術界稱為習慣法,它並不是由國家制定和實施的,但實際上發揮著法的作用。成文法雖然是國家制訂和實施的,但它的制訂和實施仍然不能脫離社會,否則人民不會遵守,人民不會遵守的法律,也不能稱之為法。因此,法社會學認為,法是產生於社會的。
2.法的主要屬性。普遍解釋認為法的階級屬性是法的主要屬性,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社會學認為,法的主要屬性是社會屬性,因為法歸根結底是規范社會秩序,只反映階級屬性的法律脫離社會,不會被人民所接受。
3.法與道德的關系。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即國家意志的表現,和道德無關,只要是國家制訂和實施,就是法,即惡法亦法。但自然法學認為,只有為人民所接受的法才能稱為法,認為道德與法有關,即惡法非法。法社會學在這一問題上傾向於自然法學派並進一步進行了發展,對於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階層,法社會學認為只有在社會階層,法與道德的聯系才最為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