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的公約
❶ 國際經濟法中公約不適用的6種情形問題
❷ 國際經濟法;《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對口頭發價必須立即接受是什麼意思
我按照上面你說的例子來解釋口頭發價必須立即接受。發價人電話發價(版即要約),被發權價人應該即刻作出接受或不接受的決定(即是否承諾)。如果被發價人幾天後才作出接受,一般是無效的。因為被發價人超過了對口頭要約進行承諾的合理時間。因此,你問的「口頭發價必須立即接受」,這里的「必須立即接受」不是指接受任何條件,而是必須立刻作出決定是否承諾。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❸ 海洋公約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嗎
海洋公約屬於國際公法的范疇,但是法律淵源也包括國際公約這一類,個人覺得海洋公約一般不規范國際經濟法的問題。
❹ 國際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有約必守
有約必守原則
「有約必守」是一條很古老的民商法基本原則。後來,又被運用於國與國之間外交關系,成為國際公法上的一條基本原則。通常又稱「條約必須遵守」或「條約必須信守」。 就國家間的條約而言,「有約必守」指的是當事國一旦參加簽訂雙邊經濟條約或多邊經濟條約,就在享受該項條約賦予的國際經濟權利的同時,也受到該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必須信守條約的規定,實踐自己作為締約國的諾言,履行自己的國際經濟義務。否則,不履行條約所課予自己一方的國際義務,就意味著侵害了他方締約國的國際權利,構成了國際侵權行為或國際不法行為,就要承擔由此引起的國家責任。
自然人、法人相互間或他們與國家之間的合同(契約)而言,「有約必守」指的是有關各方當事人一旦達成協議,依法簽訂合同,它就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非依法律或當事人重新協議,不得單方擅自改變。任何一方無合法原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時,對方有權請求履行或解除合同;並有權就不履行或遲延履行所造成的損失要求賠償。 對於有約必守原則,不能絕對化,必須受到其他法律原則的制約。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合同或條約必須是合法、有效的
1.就合同而言,違法合同和缺乏其他必備條件的合同,都是自始無效的。不適用有約必守原則。但是,由於各國社會、經濟制度的不同,政治、法律體制的差異,法學觀點的分歧,以及當事人利害的沖突,往往產生種種矛盾和爭端。對什麼是合法的合同和違法的合同,其根本界限和判斷標准,往往因國而異,因時而異。
在通常情況下,除當事人依法自選准據法外,根據沖突規范,一般應以東道國法律作為准據和標准。但是,發達國家往往以東道國法制「不健全」、「不完備」、「不符合文明國家公認的一般法律原則」之類的借口和,力圖排除東道國法律的適用。可見,只有緊密地結合經濟主權原則和公平互利原則,才能對有約必守原則作出正確的理解和正確的運用。
2.就條約而言,要貫徹有約必守原則,其前提條件也在於條約本身必須是合法、有效的。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專門針對條約的違法和失效問題,列舉了八種情況,比如錯誤、詐欺、強迫和違反國際強行法諸條款,尤其值得注意。
歷史上和現實中一切以詐欺或強迫手段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切背離主權平等原則、侵害他國經濟主權的國際經貿條約,都是自始無效的或可以撤銷的,它們絕對不在「有約必守」之列,應當把它們絕對排除在「有約必
守」的范圍以外。發展中國家有權根據國際條約法和國際強行法的基本規定,廢除弱肉強食的新、老殖民主義條約。
總之,國際經濟法上所稱的「約」包括具體的條約和契約。「約」與「法」二者並不屬於同一層次,總的說來,「法」(合法性)高於「約」。合法的「約」具有法律約束力,違法的「約」毫無法律約束力,依法自始無效,或者可以依法撤銷、廢除。
(二)合同或條約往往受「情勢變遷」的制約
「情勢變遷」原是民商法上的一種概念,指的是在合同(或契約)依法訂立並且發生法律效力以後,履行過錯畢以前,當初作為合同訂立之基礎或前提的有關事實和情勢,由於不能歸責於當事人的原因,發生了無法預見的根本變化。如果仍然堅持合同一切條款原有的法律約束力,要求全盤履行原有的約定內容,勢必顯失公平。因此,允許當事人對合同中原有的約定內容,加以相應的變更而不必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許多國際法學者把原來適用於合同(契約)的上述民商法法理原則,引進國際法領域,認為國際條約也適用同一法理。其合理之處在於訂約之後,由於發生了締約當時完全不能預料到的根本性情勢變化,使前者與後者在權利義務的利害關繫上出現嚴重的不對等、不平衡、不公正,則前者可以援引「情勢變遷」原則,以保護本國的正當權益。但是,困難在於如何客觀地判斷立約當初的基本事態或基本情勢究竟是否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霸權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曾經多次歪曲和濫用「情勢變遷」原則,作為背信棄義、片面撕毀國際條約的借口,為其侵略擴張政策服務,因此,對於此項原則,國際法學界見解不一。
1969年5月通過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對於上述爭論作出了重要的初步結論,承認可以援引「情勢之根本改變」作為終止條約或退出條約的根據,從而使「情勢變遷」原則正式成為國際上的實體法規范。但在條文措詞上,採取極為審慎的態度,使此項原則的適用受到相當嚴格的限制。
1986年3月通過的《關於國家和國際組織間或國際組織相互間條約法的維也納公約》也作了類似的規定:
1.發生情勢變遷的時間必須是在締約之後;
2.情勢變遷的程度必須是根本性的;
3.情況必須是當事國所未預見的;
4.結果必須是喪失了當事國當初同意接受該條約拘束的必要基礎或基本前提;
5.影響必須是勢將根本改變依據該條約尚待履行的義務的范圍或程度;
6.原因必須不是出於該當事國本身的違約行為;
7.適用的對象必須不是邊界條約或邊界條款。
但是,在國際實踐中,也必須注意防止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勢力歪曲和濫用《公約》對「情勢變遷」原則的限制性規定,以繼續維持弱肉強食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可見,在國際經濟法中作為「有約必守」原則之例外的「情勢變遷」原則,也不是孤立自在的。只有緊密地結合前述經濟主權原則和公平互利原則,才能對「情勢變遷」原則及其限製作出全面的理解和正確的運用。
❺ 國際經濟法
C
《合同法》
第十八條 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內知之前到達容受要約人。
B
第五十二條
(2)如果賣方交付的貨物數量大於合同規定的數量,買方可以收取也可以拒絕
收取多交部分的貨物。如果買方收取多交部分貨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他必須按合同價
格付款。
❻ 國際經濟法范疇的法律規范是什麼
從法律抄規范層級來說,有國際公約、國際習慣與慣例、各級組織的決定等等。
其實最主要的是以WTO為核心的法律規范體系
其中很多個方面,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海事。國際爭端解決等等,要看你主要用哪個領域的東西了~~
❼ 國際經濟法:保護國際投資的國際公約是哪4個
保護國際投資的國際投資法體系不止四個公約,它是由調整國際投資關系的國內內法規范和國容際法規范綜合形成的一個法律體系,由5個方面構成.
一是資本輸出國關於外國投資的法律規范.
二是資本輸出國關於對外投資的法律規范.
三是資本輸出國與輸入國間的雙邊投資協議.
四是國際投資的多邊條約.主要包括:<<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端公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以及世界貿易組織體系下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服務貿易總協議>>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等.
五是國際慣例.
❽ 國際戰爭法條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哪個不是國際經濟法淵源
國際經濟來法的的法律淵源包自括與經濟相關的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各國國內法,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也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而國際戰爭法條約雖然也是國際條約,但是由於其是關於戰爭法的條約,與經濟貿易不相關,故不是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淵源。
以上法律意見供你參考。
❾ 國際經濟法中為什麼海運公約體系與航空公路差異大
我就請你發貨,有什麼好用功?優點是有空公路橋,一旦錯過就今晚為什麼還要面對這些,光顧著他和他交個勞動過去把他告了。很空地區的礦物,我又過頭溝通過的他。東北姑娘就是胖的,她也不知道去哪裡。
❿ 國際經濟法中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合同成立時間為什麼時間
逾期的接受是無效抄的。除非賣家及時通知買家說這個逾期的接受是有效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買家發出的接受如果傳遞正常,它本來是能在發價的有效期內到達的,那麼這個接受雖然逾期了,它也是有效的。但是如果賣家及時通知買家說他的發價已經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