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信息不對稱與經濟法

信息不對稱與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1-03-01 18:48:29

『壹』 信息不對稱與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全的區別與聯系

信息不對稱好似是多方對同一類信息的了解途徑有巨大差異,比如生產者和消費者就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全好似是對一方而言的

『貳』 信息不對稱與市場失靈之間有什麼關系

非對稱信息
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買賣主體不可能完全佔有對方的信息,這種信息不對稱必定導致信息擁有方為謀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在舊車市場上,每一輛舊車的質量好壞是不同的,但只有賣者知道車的真實質量,買者對每一輛車的具體情況並不了解,只知道此種車的一般質量,因而願意根據一般質量支付價格,那些低於平均質量的次品車就可以乘機脫手。這種信息不對稱現象在其他市場中也存在。比如,在勞動力市場上,對於僱主來說,面對大量的應聘者,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了解他們的全部信息,只能根據應聘者提供的信息,像學歷、經歷、是否做過學生幹部等有限信息來選擇人員。正是由於勞動力市場上僱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僱主必須靠一種市場信號(比如學歷要大學本科)來進行識別。但實際上所選的大學本科生能力並不一定都強,有的甚至不能勝任工作。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巿場失靈是指巿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

競爭性市場失靈有四種基本原因:市場勢力、不完全信息、外部性和公共產品。

1) 當生產者或要素投入品的供給者擁有市場勢力(market power)時,會產生無效率,因為他在生產X產品時選擇邊際收益(而不是價格)與邊際成本相等的產出量,並以比競爭性市場高的價格PX出售較少的商品。較低的產出意味著較低的邊際成本,結果使X產品對其他產品的邊際轉化率下降(因為),根據埃奇沃思盒型圖分析是無效率的。生產太少的X和生產過多的其他產品都是無效率的。

2) 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可能會給生產者一種刺激,使他們把某些東西生產得太多,而把另一些東西生產得太少。這都可能導致競爭性市場的無效率。

3) 外部性(externality):當某一種消費或生產活動對其他消費或生產活動產生了不反映在市場價格中的間接效應時,就存在外部性。

4) 公共產品(public goods):它能夠便宜地像一部分消費者提供,但是一旦提供就很難阻止其他人也消費它。它是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商品:增加額外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且無法排除人們使用這件商品。

『叄』 信息不對稱市場的表現有哪些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回答

信息不對稱,市場機制有時就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缺乏足夠的信息,生產者的生產帶有盲目性。比如有些產品生產過多,而另一些產品生產過少。消費者的消費選擇也會出現錯誤,買錯錯誤的商品。具體的比如出售勞動力的工人比僱主了解其勞動力的高低。

『肆』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理論

1.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經濟學中一個具有極大開創性的重要理論,基於非完全有效性的資本市場理論,信息不對稱便成為經濟學、金融學和企業財務學領域研究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假設條件。

2.

各國資本融資市場上廣大中小投資者獲得與決策有用性相關的信息主要有四種方式:

(1)一是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主動披露的內部消息

(2)二是資本市場中的上市公司定價機制,當資本市場是半強式狀況下,證劵市場中的投資者只要注意觀察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就能獲得上市公司的大致信息,同時可以進行相關投資決策。

(3)三是資本市場上各種中介機構生成的有增量價值的信息

(4)四是市場中小投資者自己生成的決策有用性信息。

3. 證劵融資市場中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市場參與各方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1)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會計及財務信息披露的還不夠及時和准確。

企業會計准則中、基於決策有用性披露原則沒有達到要求。

(2)資本市場中的定價機制非常重要,而定價機制的基礎就是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

(造假、高折扣率定向增發)

(3)中國的機構投資者與戰略投資者發展較慢,作用和功能也沒有在資本市場中得到體現。

(4)中國證劵融資市場中的主力軍主要還是廣大中小投資者,各種行為的投機性很強,上市公司的股票的波動性極大。

(5)基金公司或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相對廣大的中小投資者還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但是不會把投資決策有用的市場信息傳遞給廣大中小散戶投資者們。

(6)資本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由此便產生了。

『伍』 信息不對稱如何導致市場失靈,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

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

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

收入分配不公或經濟波動

由於市場存在的局限性,如果僅僅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解決方法

政府還需要利用利率、國債、匯率、稅收、預算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熨平」經濟周期,使經濟導入持續穩定的發展。

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以國家的宏觀目標和總體要求為主要依據,發揮財政政策的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調節收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保持幣值穩定、貨幣供求總量的平衡。

(5)信息不對稱與經濟法擴展閱讀

主要類型

條件性市場失靈

1、不完全競爭

2、外部效應

3、信息不充分

4、交易成本

5、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場失靈

1、收入分配不公

2、經濟波動失衡

假如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不存在,經濟運行存在無效率、不公平問題。

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市場不存在,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影響。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陸』 政府在經濟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談到經濟法主體的范疇,一般認為十分廣泛,包括國家經濟管理機關、企業、其他經濟組織、進行經濟活動的非經濟組織以及公民。然而有的學者認為經濟法的本質就是「確認和規范政府幹預經濟之法」⑴,「是以國家對經濟干預之法為中心而形成的」。⑵依照這種觀點,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中必定有一方為國家(如未另做說明,本文所指「國家」乃是狹義的具有經濟管理職能的國家行政機關。),也就是說經濟法律關系必須由國家為一方主體構成。誠然,國家成為經濟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必須由國家作為一方主體才能構成經濟法律關系呢?一、區分國家在經濟法主體中不同地位的必要性大陸法系國家將法律區分為公法(jus publicum)和私法(jus privatum),這種劃分始於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他的劃分標準是:「規定國家公務的為公法,如有關政府的組織、公共財產的管理、宗教的祭儀和官吏選任等法規;規定個人利益的為私法,如管理家庭、婚姻、物權、債權、債務和繼承關系等的法規。」⑶這是一種以利益的差別作為劃分標準的學說,遭到後世很多學者的批判,後來資產階級學者對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與羅馬法比較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標准有主體說、性質說、目的說等,而最普通的學說就是「主體說」。這種學說認為「公法所規律的法主體,最少有一方是國家或是由國家予以國家的公權者,反之,私法所規律的法主體,直接地都是個人或非『國家公權的主體』的團體,國家只當第二次的(換言之,就是在直接受規律的法主體再沒有維持那法的力量,因而得到關系者的保護請求時)才受到其規律。區別公法和私法的基本標准,即在於此。」⑷由此可見,如果肯定了國家作為經濟法律關系一方主體的必然性,就是肯定了經濟法本質的公法屬性。因此,明確國家在經濟法主體中的地位就與明確經濟法的本質是公法還是私法等同起來,那麼區分經濟法的本質是公法還是私法是否有必要呢?奧地利法學家凱爾森(Hans Kelsen)就堅決地否定公法和私法的區別,他認為公法和私法都是國家法,依據這些法律,無論是人民之間,還是國家和人民之間都是權利義務關系,因而無必要區分。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則指出凱爾森在方法論上的問題:過於強調法律的觀念性,而忽視了實在的世界,他認為「公法和私法的區別,實可稱為現代國法的基本原則。國法的一切規律,無不屬於公法或私法之一方,且因所屬而不同其意義」。⑸「公法和私法都是屬於國家法(美濃部達吉在這里所說的「國家法」有特定的含義,他在其《法之本質》一書中談到:法的觀念或本質,和國家沒有必然的聯系,有社會就跟著有法,在與國家沒有關系的社會中也有其特定的法。但是,與國家沒有關系的社會的法,沒有區別為公法和私法的必要。)的,但其所以尚有區分之必要者,……,完全是因為私法在第一次的是關於其他社會——特別是個人相互間的意思和利益之交涉的法,原則上是由那社會本身的力量維持,只當那社會的力量不足以資維持時,才第二次地由國家去當其適用維持之任的緣故。不錯,廣義地說來私法亦是國家法,但那是『第二次的』國家法,在這點,是應當和公法區別的。」⑹ 在我國,公法與私法劃分必要性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平息。過去我國法學理論由於受前蘇聯理論的影響,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認為公法、私法的劃分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在社會主義國家一般不作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甚至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公法,沒有私法。隨後,在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人們對於公私法的劃分及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又產生了另一種片面認識,認為搞市場經濟主要靠私法,公法可有可無,從而導致一個時期人們重私法、輕公法的現象。毫無疑問,這兩種觀點都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要求,都是沒有正確地理解區分公法與私法必要性的表現。事實上,區分公法與私法是建立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前提,它已成為現行法律體制的一個基本假設。雖然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立法明文規定公法或私法概念,但是現代法以區分公法私法為必要,乃是法律上的共識。公私法的區別,是現代法律秩序的基礎,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區分公法私法的必要性,在於市場經濟本身的性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兩類性質不同的法律關系,一類是法律地位平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另一類是國家憑籍公權力對市場進行干預的關系,由此決定了規范這兩類關系的法律法規性質上的差異,並進而決定了兩類不同性質的訴訟程序和審判機關。對於任何法律法規,若不究明其屬於公法或屬於私法,就不可能正確了解其內容和意義,不可能正確解釋和適用。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要求以承認公法與私法的區別並正確劃分公法與私法為前提。但區分公法與私法的現實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為司法的技術操作提供指導,更重要的是促進一種理性的制度建設,為社會生活提供尺度,它將與個體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發生根本的關聯。由此可見,當前強調公法與私法的區分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所以對經濟法而言,只有通過明確國家在經濟法主體中扮演的角色,才能確定其本質,從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充分發揮經濟法的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二、國家在經濟法的不同分部門中主體地位不同既然法律按照主體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公法和私法,那麼經濟法本質應該屬於公法還是私法呢?根據主體說的區分方法,如果像有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國家必須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那麼經濟法顯然屬於公法范疇。但是筆者認為將國家作為經濟法律關系必然的一方主體,亦即將經濟法歸為公法,無論在法理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有不妥之處。經濟法學界一般將經濟法分為宏觀調控法與市場管理(或稱規制)法兩大部分。這種劃分方法是以經濟學上所說的國家干預理論以及相關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市場失靈理論主要是有關市場調節無法解決社會產品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的問題及其政府運用經濟政策來解決這一總量失衡問題的理論;而政府失敗理論,只要是有關政府運用經濟政策調節社會產品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問題方面出現的調控失敗及官僚主義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理論。⑺因此所謂宏觀調控法和市場管理法就是確認和規范國家分別以間接的經濟政策與直接的經濟管理手段來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有關宏觀調控法的理論,學界基本達成了共識,國家的確必然作為宏觀調控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所以宏觀調控法應該屬於公法,因此本文不做贅述。但是有關市場管理法的理論卻頗受爭議,按照上述標准對經濟法進行劃分所得出的市場管理法,它的調整對象與傳統行政法調節的經濟法律關系的界限就很模糊了。因此筆者認為,由國家直接干預經濟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不應該屬於經濟法調整對象,而是行政法所管理的范疇,正是因為沒有將二者區分開來,導致了市場管理法理論體系的混亂。經濟法應該分為宏觀經濟法與微觀經濟法,宏觀經濟法就是通常所說的宏觀調控法,它所調整的對象是國家為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而採取調控措施進行利益再分配的經濟法律關系。由此不難看出,宏觀經濟法具有社會公共經濟管理的性質,因此國家必然作為宏觀經濟法調整對象中的一方主體,這是經濟法作為一種公法屬性的重要體現。至於微觀經濟法則與目前所說的市場規製法有很大差別,它的調整對象並非國家直接干預經濟活動而與市場主體之間產生的法律關系,而應該是國家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通過立法和司法的手段調整平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正如美濃部達吉所言,私法是「第二次」的法,而「第一次」的法是個人相互間的意思和利益之交涉的法,原則上是由個人本身的力量維持,只當個人的力量不足以維持時,才第二次地由國家通過司法手段去解決。微觀經濟法正是這種「第二次」的法,筆者認同「經濟法是調整人們在社會化生產中的增量利益關系的法」⑻的觀點,而增量利益關系的產生就在於增量利益的協作生產、競爭、消費(分享)、再協作生產、……這種循環不息的過程之中,而微觀經濟法就是直接調整協作生產、競爭、消費這三個環節中的平等市場主體之間的增量利益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根據調整對象的不同微觀經濟法主要分為企業法、競爭法、消費法三個部分。在這些法律領域中,應當由國家通過法律明確賦予市場主體平等的生產、競爭、消費增量利益的權利。在這些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市場主體可以依靠本身的力量自己解決,只有在私權利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才「第二次」地去尋求國家司法機關的保護,正是一種私法本質的體現。由此可見宏觀經濟法屬於公法,微觀經濟法屬於私法,但是經濟法與傳統公法和私法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正如前文所說區分法律的標准有主體說和性質說、目的說等,美濃部達吉認為應該將各種不同的標准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那麼按照主體標准劃分,經濟法確實分為公法與私法兩個部分;而按照性質說和目的說,卻體現了經濟法作為現代法與傳統法的區別所在:按照調整對象來區分,經濟法調整的是增量利益關系,這是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才出現的新型經濟關系,是傳統法律所沒有考慮也很難以「現代化」的;按照規定利益來區分,由於現代社會大都採取協作生產的方式,經濟法所要保護的利益已不是像過去小商品生產時代那樣簡單——非國家利益則個人利益,而是與公益相關的私益——即通過社會整體利益為媒介而最終獲得的個人利益。所以說經濟法的本質既非傳統的公法也非傳統的私法,它是新型公法與新型私法的融合,也是任何傳統公法或者私法所無法取代的。三、國家不應充當微觀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如前所述,在微觀經濟法中所調整的對象應該是平等市場主體之間的增量利益關系,國家不應當充當微觀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微觀經濟法我國目前實在寥寥無幾:企業法中,雖然我國與企業相關的法律可謂名目繁多,但是要麼以民商法的形式存在,要麼以行政法的形式存在,而調整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協作生產關系,保證個人不因協作生產而損失其應該獲得的增量利益的法律卻幾乎沒有;競爭法中,我國現在有一部《反不正當競爭法》,但是這部法律只是民商法條款與行政法條款的簡單拼湊,其中並無實體的經濟法權利義務也沒有獨立的經濟法責任,國家在競爭法主體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往往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之間追究,予以行政處罰,市場主體在競爭法中只是處於被動的受控狀態,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與此同時不正當競爭行為屢見不鮮;而消費法中,我國目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也處於和競爭法同樣的尷尬境地。本文試圖從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切入分析,論證國家應當退出微觀經濟法主體,同時應當盡快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微觀經濟法體系。(一)反不正當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繫到底應當是市場競爭主體之間的,還是國家與不正當競爭者之間的?為了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由國家直接採取措施對不正當競爭者主動追究法律責任,某種程度上固然可以達到目的,但是這種手段是否是最公平、最效益的呢?是否可以讓國家退出這個法律領域,而改由法律賦予每個競爭者平等的權利,當他們被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了利益時可以直接向行為者主張自己的權利,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筆者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主體應當是平等市場主體之間的,國家不應該過多的直接干預,而應退出這個領域,原因如下:第一,從性質上來看,市場競爭指的是商品生產經營者之間的一種經濟狀態,不正當競爭也應當是商品生產經營者之間的一種經濟狀態,屬於一種市場行為。而國家作為市場經濟的組織者、管理者,如果作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主體,顯然會使該法名不副實。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要保護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競爭關系,將國家與經營者之間帶有隸屬性質的不平等關系作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調整對象顯然是不合適的。第二,從成本上來看,不正當競爭行為是發生在市場競爭活動中的,而國家一般不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活動,所以對單個市場競爭行為的具體信息並無從了解,也沒有必要了解。而出於自身利益的驅動,處於市場競爭活動中的經營者卻對相互之間的行動時刻密切關注,因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最大化的利潤。所以一旦有不法經營者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最先發現的一定是利益受到侵害的其他競爭者,其敏銳程度要大大高於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因此,國家如果要及時地發現和追查市場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就需要組織專門的力量對市場進行監控,這必然造成反不正當競爭的成本大大增高。而如果由法律賦予競爭者相應的權利義務,一旦市場中出現不正當競爭行為,被侵害利益的競爭者肯定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直接向不正當競爭者發難,其成本顯然要低出很多。第三,從效果上來看,反不正當競爭法制定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目的,而由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對不正當競爭者追究法律責任,往往既不能懲罰不正當競爭者也不能補償利益受損的競爭者,根本無法很好地限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根據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規定,追究不正當競爭者的法律責任,其往往簡單地處以罰款或採取其他行政措施進行處罰,而利益受損的競爭者並未得到補償,這顯然是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則的。而且,實踐證明,在執行中還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對不正當競爭者處以一定數額的罰款,不正當競爭者被處以罰款之後,繼續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甚至變本加厲,要將罰款的損失補回來。而在一次罰款之後,面對不正當競爭者的行為,國家機關往往保持沉默,二者保持一種微妙的「默契」。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國家經濟管理機關與不正當競爭者之間不但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反而通過罰款,雙方處於一種「雙盈」的局面:通過罰款國家經濟管理機關獲得了利益,而不正當競爭者所承擔的責任可能遠遠低於獲得的非法利潤。國家與不正當競爭者各取所需,而二者所獲得的利益,恰好卻是那些合法競爭者的!如果能夠由法律賦予競爭者平等的權利,讓競爭者之間自行調節經濟關系,則可能更加公平合理。因為競爭者參與市場競爭活動就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天然對立的。只要一方被發現實施了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被侵害利益的一方就絕不會手下留情,肯定會充分利用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盡可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從而在實質上體現了法律的公平理念。(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情況類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調整的對象應當是經營者與消費者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而我國目前該法所調整的對象卻主要是國家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人,國家經濟管理機關的干預結果往往是一罰了事,而至於罰款的數目是否令經營者受到了處罰,又或消費的利益是否得到了補償就不是經濟管理職能范圍之內的事了。實際上,為什麼我國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愈演愈烈?因為很多情況下,一方面侵害消費者利益的人即使受到法律制裁還是有利可圖;另一方面被侵害權益的消費者即使提起訴訟卻得不償失。此消彼長之下,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又如何能夠達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與競爭法中所述理由相似,無論從性質、成本還是效果上來說,國家都不應該充當消費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但是由於消費者相對與經營者身份的特殊性——其弱勢地位,所以要求國家以特殊的形式作為消費法律關系主體出現。由於經營者通常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基本目標;而消費者則通常是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兩類市場主體之間在追求的目標上是存在沖突的。經營者為了營利,極可能置誠實信用等商業道德於不顧,通過非法的、不正當的手段去侵害消費者的利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向消費者隱瞞有關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格等各方面的信息,從而會導致在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出現「信息偏在」或稱「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由於這種問題的存在,消費者與經營者雖然在形式上處於平等地位,但實質上是不平等的,消費者始終處於弱勢。一旦國家退出調節這種法律關系之後,僅僅依靠國家制訂消費者保護政策和立法是遠遠無法改變消費者這種弱勢狀態的。那麼是否有一種新的經濟法主體的出現來幫助或者代理普通的消費者處在一種相對平等的地位上來對抗經營者呢?有學者提出經濟法主體中應當包含一種名為「社會中間層」的組織,即一種社會中介性質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一部分的國家經濟管理職能。在我國,消費者協會應該屬於這種組織,但是現在的消費者協會,基本上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對於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案件一般是「不告不理」的,這顯然不符合現今消費者權益受損嚴重的狀況。同時,最近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組織——「打假公司」,以營利為目的為消費者提供打假服務,這應該也可以成為「社會中間層」,但是這種新興的組織顯然還缺乏規范,難以達到與經營者對抗的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將消費者協會與打假公司相結合,官方組織與民間團體取長補短,形成一種專業化、商業化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正是由於它的專業化和商業化,保證了這種中介組織有能力去收集市場信息,幫助消費者擺脫「信息偏在」的狀態,使消費者和經營者達到一種平等的地位。相較於國家和個體消費者,這種「社會中間層」應該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柒』 微觀經濟學中,外部性、信息不對稱性對資源配置的影響(解釋+舉例)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有時也被稱為價格理論(Price Theory),主要研究個體消費者,企業,或者產業的經濟行為,及其生產和收入分配..什麼是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的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同時,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 ——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微觀經濟學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進行的供給和收入分配。
「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Pareto) 有效的。.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數值的決定。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 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 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捌』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是什麼 關於微觀經濟學的簡答提。急求解

1、要建設良好的企業信息環境。

(1)、企業內部信息流通渠道的構建與疏通,以保證信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得到傳遞,使相關部門及時了解管理、技術、市場等方面的信息。

(2)、企業信息文化的建構與改進。信息常常意味著權利,開放的企業信息文化能提供一個透明的信息環境,減少官僚主義,使企業員工更有積極性,共享企業理念、關心企業發展、發揮創造能力。

(3)、必須有落到實處的企業信息制度,制定相關的信息政策,比如商業秘密保護,員工的在職培訓,合理化建議的獎勵制度,以及有益的企業文化生活等,最終創造出良好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氛圍。

2、設計有效的委託代理機制,提高企業的信號傳遞能力。

其主要目標是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經濟學意義上的委託人和代理人分別指在非對稱信息交易中,不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和具有信息優勢的另一方,關鍵是代理人所具有的私人信息能夠影響委託人的利益。解決委託代理問題的關鍵是激勵機制的設計,以誘使代理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託人最有利的行動。

(8)信息不對稱與經濟法擴展閱讀

信息不對稱可能產生問題:

1、代理人問題:代理人並不總是為了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經理作為全體股東的代理,但是可能不會始終維護股東的利益,在決策時盡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託代理關系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契約並不完整,需要依賴經理人的「道德自律」。

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希望其持有的股權價值最大化,經理人則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的行為。這也是股權激勵的原則。

2、道德風險問題:信息不對稱狀態在交易完成之後會使交易雙方面臨「道德風險」問題。道德風險問題是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來的問題,經濟學家經常用道德風險概括人們「偷懶」,「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

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議,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

3、逆向選擇: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發表著名著作《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作了進一步闡述。

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信息不對稱市場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經濟學方面解釋,就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雙方處於不平等地位。

『玖』 信息不對稱與信息不完全是公司金融的第幾章內容

信息不對稱與信息不完全是公司金融里邊的第9章內容,你可以翻一下你們的教材。

『拾』 怎麼用微觀經濟學知識證明外交部信息不對稱問題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有時也被稱為價格理論(PriceTheory),主要研究個體消費者,企業,或者產業的經濟行為,及其生產和收入分配..什麼是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的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同時,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使用的生產要素數量和利潤如何確定;生產要素供應者的收入如何決定;單個商品的效用、供給量、?需求量和價格如何確定等等。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微觀經濟學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進行的供給和收入分配。「微觀」是希臘文「μικρο」的意譯,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一個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數值的決定。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熱點內容
代繳社保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05:02:59 瀏覽:523
經濟法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是什麼 發布:2024-05-05 02:06:04 瀏覽:816
法律援助農民工存在問題 發布:2024-05-05 01:13:58 瀏覽:438
審計法治建設路徑 發布:2024-05-05 00:23:17 瀏覽:79
司法考試主觀題答案 發布:2024-05-04 23:13:15 瀏覽:229
民法典動遷 發布:2024-05-04 19:58:22 瀏覽:567
刑事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4-05-04 19:49:23 瀏覽:60
注會經濟法有幾道大題 發布:2024-05-04 17:49:19 瀏覽:640
社會與法河北邢台 發布:2024-05-04 15:26:45 瀏覽:823
中國第一部有關公司的法律是 發布:2024-05-04 15:26:43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