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下的愛情與婚姻

法社會下的愛情與婚姻

發布時間: 2021-03-05 15:42:49

❶ 現行社會體制下的婚姻怎麼個個危如累卵、不堪一擊的還有曠古絕今、堅如磐石的愛情佳話嗎

朋友: 您好.很高興能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縱觀當今社會感情觀與婚姻體制,回愛情與金錢掛鉤,愛情答上的確是危如累卵、不堪一擊的。畢竟80的沉穩.90的火熱.都是在以談戀愛.拍拖為主流。少有為結婚與一輩子為主題而去交往,當我們都為了戀愛而戀愛,發現能真正能一輩子的極少。剔除兩人一起共度患難的那些,所剩的只能是在沒明白感情與婚姻的年輕男女。並不是說他們對感情和對自己的另一半不信任。而是沒能理解愛情的真諦,能一起度過老年搖著搖椅淺談他倆過去的回憶,才能讓他們明白真正的愛是僅剩的那份約定!現在社會不同於父輩那代。他們是為了雙方的幸福而去努力在一起.寬容.關懷.信任。那些曠古絕今、堅如磐石的愛情佳話已經少得可憐。

❷ 談談愛情婚姻家庭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有了愛情才有婚姻,有了婚姻才有家庭,家庭和諧,社會才穩定。所以真的愛情,導致好的社會穩定。

❸ 愛情與婚姻的區別試用辯證法分析這個問題

抄1、 物質決定一切。通常人們把愛情形容的十分美好,浪漫的感覺,甜蜜的經歷,或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傷害,其實是物質決定了一切,物質包括你的經濟實力、工作、等等,不是唯物質輪,但是這些都決定了兩個人面對的事情、經歷、看法、價值觀等等。有些人把感情失敗歸結於感情不和、性格不合、背叛等等。其實,是物質條件的缺乏,導致了很多愛情沒有結果,其他原因都只是導火索,本質原因是物質條件不滿足!
2、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愛情並不是物質條件滿足就可以一帆風順的,物質決定一切,說的是物質條件是主要矛盾,當兩個人的物質條件滿足時,感情作為次要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了,這時候情感因素對愛情和婚姻就起了決定性因素,兩個人彼此珍惜、照顧、理解,就能成就一份婚姻。
3、任何事情都具有矛盾性。愛情不可能一輩子順利,不經歷風風雨雨的愛情是不成熟的。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性,矛盾是伴隨一切事物從始到終的,所以不要期盼尋求的愛情是完美的,那樣只會毀掉愛情和婚姻,當選擇愛情和婚姻後,在享受帶來的美好感受時,也要做好隨時面對問題和困難的心理准備,矛盾是不可能被消滅的,只能轉化,把主要矛盾轉化為次

❹ 愛情與婚姻不需要道德與法律約束的例子

婚姻本來就是個法律概念。如果沒有經過法律程序認可,婚姻關系就不成立。而經過法律程序認可,那麼婚姻就要收到法律的約束和保護。而所謂道德,一部分是人內心的自覺,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承,還有一部分是社會輿論的環境。從內心來說,只要心安理得,就可以認為是不受道德約束,但很少。從文化來說,人無時無刻不處在文化之中,不可能逃避文化的影響。至於輿論,除非像楊過和小龍女終身生活在古墓中,遠離社會,遠離人群,否則也註定收到約束。所以,這樣的例子是不存在的

❺ 請論述你對婚姻和戀愛法律的相關理解

對婚姻和戀愛法律的相關理解

事業的成功,往往與美滿的婚姻家庭密切相連.從戀愛到締結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大學階段,妙齡韶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家庭觀,處理好復雜的感情和人際關系,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一、愛情與人生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話題.許多人不惜用最美麗的語言來描繪愛情的永恆和不朽,認為愛情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生活上的充實,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也有人由於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經歷過不幸,對愛情持悲觀的態度,認為美好的愛情只是戲劇中的演繹,而生活中的愛情帶給人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歡愉.
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認識愛情的本質,處理好戀愛關系,愛情就會給人生帶來幸福,不然的話,就可能成為人生不幸的誘因.
(一) 愛情的本質
所謂愛情,是指男女之間基於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性愛、理想和責任是構成真正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性愛把愛情與人世間的其他情感,如親人之愛、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誼明顯的區別開來,使愛情成為特殊的「情愛」.
理想賦予愛情更深刻的社會內涵,是愛情生長的內在依據.愛情是兩個人感情的交融,是愛她(他)和自愛的統一.對方的人品就是我對人品的追求,對方的行為就是我認同的行為標準的體現;對方的言談就是我心聲的表露.這種人格上的相互映襯,志趣上的相互認同,就形成了雙方對生活的共同理想.從而使真正的愛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升華人的品德.
責任是對性愛和理想的升華,責任也因此成為愛情得以長久的重要保障,是堅貞愛情的「試金石」.古今中外,人們所贊美的愛情無不體現著戀人間為對方「忘我」的付出.這種自願擔當的責任,豐富了愛情的內涵,提升了愛情的境界.
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了愛情有機的統一整體,它們的完美結合也就成就了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性愛的吸引,使得愛情打上了情愛的烙印,並把異性間的愛情與異性間的友誼根本區別開來.理想的契合,使得愛情表現著戀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使熱戀中的人們煥發出極大的熱情來克服生活中的消極和頹廢.責任的擔當,則使得愛情不是自私得佔有對方的感情,而是自覺自願地為所摯愛的人付出感情.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人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需要,並通過生活而獲得充實的意義.
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風景.人生在具體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展開,理解和把握愛情真諦或本質,要考慮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考慮到一定的文化傳統、社會心態和風俗習慣的影響.
(二)戀愛中的道德
男女雙方培養愛情的過程或在愛情基礎上進行的相互交往活動,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戀愛.戀愛不是「亂愛」,戀愛必然會受到道德的激勵或約束.戀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因而戀愛中的道德又不同於一般的人際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際交往著重於利益關系的調整,而戀人之間關系的協調更著重於人格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協調.戀愛中的道德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尊重平等人格.戀人間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現,主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重視雙方的平等.戀愛的雙方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如果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對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對愛情實質的曲解.戀愛的雙方在相互關繫上是平等的,都有給予愛、接受愛和拒絕愛的自由,放縱自己的情感或者對對方予以約束和強迫,都不符合戀愛的道德要求.
自覺承擔責任.自願地為對方承擔責任,是愛情本質的體現.無論對方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傷病,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始終不離不棄,自覺地為對方承擔責任.責任地擔當,不是單純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復吟唱,而需要見諸行動的自覺.責任常常就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愛情是風雨里共同撐起的一把傘,是暮色中急切盼歸一份情,是寒夜燈影下溫暖的一杯茶……
文明相親相愛.文明的戀愛往往是對他(她)的戀愛雙方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在態度、舉止、語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縱.戀人在公共場所出入,要遵守起碼的社會公德,不要對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戀人獨處,也要講文明、講道德.
遵從戀愛道德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去維護真正的愛情,這是保持愛情長久的秘密所在.沒有道德的護佑,愛情也不會長久.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愛情之所以瓦解,他們愛的目的沒有得到.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事物的自身,而是那些附帶的,不經久的東西」.[1]
(三)大學生的戀愛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花季,愛情則是艷麗的花朵,花兒都需要精心照料才不至於過早凋謝、枯萎,愛情也需要倍加呵護才不會中途夭折.因而,同學們要妥善對待大學生時代的戀愛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於愛情,從總體上看是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的,能夠正確處理學習和戀愛的關系,以及戀愛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戀人之間的誤會、失戀,等等.大學校園中也不乏動人的「愛情故事」.
大學生應該對愛情持慎重的態度,避免在戀愛問題上把握和處置失當.
不能誤把友誼當愛情.有些同學在與異性同學的交往中,不能區分友誼與愛情兩種性質不同的體驗,給雙方平添許多煩惱.
不能錯置愛情的地位.把愛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行愛情至上主義,沉湎於感情纏綿之中.這樣的戀愛觀,很容易導致對人生目標的誤解,這對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學習上的大學生來說危害尤大;因整天卿卿我我而耽誤學習、虛擲光陰的實例在大學校園中並不鮮見,這樣的戀愛態度也不利於正確對待和處理戀愛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挫折,常常會使一些同學在求愛不成或失戀之後,情緒和行為,甚至出現悲觀厭世的情緒,導致嚴重的後果.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對待戀愛.無論是在自己心中勾畫出一個脫離現實的戀愛偶像,還是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經濟實惠,或者僅僅把戀愛看成是擺脫孤獨寂寞的方式,都無法產生真摯的感情,也得不到真正的愛情.
不能只重過程不求結果.「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曾經是一些人談戀愛的口頭禪.這樣的一些想法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戀愛心態.在現實生活中,把愛情當成游戲既會傷害對方,也會傷及自己.
鑒於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同學們在處理戀愛關系問題上應當處理好這樣的幾對關系:一是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同學們應該把愛情作為奮發學習的動力,同時還應把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習,作為衡量這份愛情的價值的一個重要的、特殊的標准.二是戀愛與關心集體的關系.戀愛中的雙方不應把自己禁錮在兩個人的世界中.脫離集體,疏遠同學,會妨礙自身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三是戀愛與關愛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愛的情感豐富博大,不僅有戀人之愛,還有父母、兄弟、姊妹、同志和對社會、國家之愛.專注於戀愛而忽視對他人和社會的愛,自己的愛情也會顯得很自私和庸俗,相反,對他人和社會具有愛心則會使愛情變得高尚和穩固.
對大學生來說,如果與愛情在大學時代相逢,那就是把它看成人生一份珍貴的禮物,用心呵護,倍加珍惜.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系,是對愛情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未來人生幸福的祝福.
二、婚姻與家庭
戀愛是締結婚姻、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礎,婚姻和家庭則是戀愛的結果.婚姻和家庭是愛情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升華.
婚姻和家庭是兩個既密切相關又具有明顯區別的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夫妻關系.家庭是指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由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婚姻是家庭產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締結婚姻的必然結果,婚姻的成功就體現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滿又彰顯出婚姻的意義.
婚姻家庭關系是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是指婚姻家庭賴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體表現為男女兩性的差別和人類固有的本能,從而構成男女結合的生理基礎和家庭成員關系在生物學上的特徵,也體現了某些自然規律對婚姻家庭所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如自然選擇規律排斥近親通婚等.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是指法律賦予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具體表現為婚姻家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變化,都取決於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並受到上層建築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其依存於一定社會結構,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由此可見,自然屬性僅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屬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質所在.
社會屬性作為婚姻和家庭的本質,就給我們理解和把握婚姻家庭的內涵和價值意義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視角.
人類的婚姻和家庭不是亘古不變的,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內容和價值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進步和婚姻家庭的進步在總的趨向上是統一的.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條件,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婚姻家庭的演變及其價值,不能僅僅局限在婚姻家庭生活的狹小范圍內,而應當從社會發展的廣闊視野中來把握.
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變的規律和現實狀況,妥善協調婚姻家庭關系,既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又關系人際關系的和諧,以至社會的長治久安.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維系和諧美滿的婚姻關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規范是:
尊老愛幼.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講求父慈子孝的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們對需要給予特別關愛的老人和兒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成為世代相傳的道德信念.老人對社會做出過貢獻,又為撫養和教育晚輩無私地付出過心血,當他們年老體弱時,理應得到社會、子女及家庭成員的尊重與回報.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棟梁,是社會和家庭的希望,在他們還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長過程中,強調尊老愛幼也具有很強的社會針對性,它對於解決日趨凸顯的老齡化問題和獨生子女的哺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國重要析法律原則和道德規范,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現在夫妻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表現在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子女.在夫妻關繫上的男尊女卑,在子女問題上的重男輕女,都是在傳統宗法社會中所形成的落後道德觀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僅體現在社會關系中,也體現在家庭關系中.家庭關系中的平等主要是人格平等,是權利和義務的平等,並不是要否定自然的倫常秩序.並不是要否定應有的倫常秩序.
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員,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忠於愛情、互敬互愛,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滿的基礎,中國歷來用「相敬如賓」、「琴瑟和諧」,以及「比翼鳥」、「連理枝」等來比喻和形容夫妻之間的和睦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夫妻和睦往往體現的是妻子對丈夫的絕對依從,即所謂的「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的陳腐的封建道德信條,嚴重地傷害了婦女的身心.今天所強調的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礎上的互敬互愛、互助互讓.
勤儉持家.勤儉是家庭興旺的保證,也是社會富足的保證.常言道「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奢懶敗家門」.勤儉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勞致富,也是量入為出,節約用費.在大學里,經濟條件差的同學應當勤儉以勵志,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也應當勤儉以養德.同學們應當比品德、比學習、比情趣,而不能一擲千金,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負債消費,更不能向父母提出超越正常或超越家庭經濟負擔能力的不合理要求.大學生要尊重父母勞動所得,體諒父母的辛苦操勞,盡量減輕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負擔.「可憐天下父母心」,能認識到這一點並體現在勤儉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父母和家庭最實際的貢獻.
鄰里團結.鄰里之間既無血緣關系又無法定關系,而是一種地緣關系.在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中,鄰里關系處理得好,可互為肋手,互為依靠,得「遠親不好近鄰」之利;鄰里關系處理不好,矛盾叢生,糾紛不斷,則會受「惡鄰相向」之害.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做到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寬以待人,團結友愛.在當代社會,一個家庭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處於多維的聯系之中,當家庭遇到困難甚至發生危機時,首先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鄰居,友鄰的作用常常勝過親戚朋友.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要尊重鄰里的人格、民族習慣、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鄰里之間長期相處,難免產生誤會和矛盾等,要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無理者主動認錯,得理者寬以讓人,這樣才能化解矛盾糾紛,增進鄰里感情.
四、婚姻家庭法律規范
婚姻家庭關系不僅需要道德來維系,也需要法律來調整.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和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就其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只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此外還有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的關系,也有養父母與養子女的關系,等等.
就其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和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調整由此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其中人身關系是主要的,財產關系以人身關系為基礎.財產關系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共有關系和相互扶養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扶養與贍養關系和財產繼承關系等.
(二)我國《婚姻法》的主要內容
結婚.結婚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它包括三層含義:結婚必須是男女兩性的結合;結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並遵守法定程序;結婚是男女雙方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
結婚的法定條件分為: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有三個:一是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這是婚姻自由原則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維護公民的婚姻自主權.二是必須達到法定婚齡.《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三是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當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離婚或喪偶的情況下才能結婚,一方或雙方有配偶者再結婚構成重婚罪,要承擔法律責任.
結婚的禁止條件:一是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直系血親,是指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旁系血親,是指除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二是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疾病若已治癒,則不在禁止之列.《婚姻法》作出這些禁止性規定,對保護結婚當事人的利益和民族的健康都是必要的.
結婚法定程序,是指男女雙方確立婚姻關系必須履行結婚登記的法定程序.結婚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外,還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即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結婚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結婚登記是確立合法、有效婚姻關系的必要法定程序,是婚姻關系成立的法定標志.婚姻登記機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者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在農村是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
無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健兒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無效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達到法定婚齡的.因為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婚姻法有關子女的規定.
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關系.夫妻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個方面.夫妻間的人身關系,是指夫妻雙方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沒有直接經濟內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間的財產關系,是指夫妻雙方在財產、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父母子女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即經濟上的必要幫助和精神生活上的關心照顧,這種義務是無條件的.父母與子女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此外,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的關系、繼子女與繼父母的關系、養子女與養父母的關系,與婚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相同,不得歧視.
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是指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贍養的權利或義務.兄弟姐妹之間有扶養的權利或義務.
離婚.離婚是指夫妻雙方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它涉及離婚的原則、程序和離婚後子女撫養及財產處理等問題.
處理離婚時必須採取嚴肅的態度並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保障離婚自由.夫妻雙方自願離婚或符合法定離婚條件的,應依法准予離婚.二是反對輕率離婚.離婚標志著夫妻關系的解除和終止,從而引起一系列法律後果,對家庭和社會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能濫用離婚自由.
離婚有兩種情況,一是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一是配偶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因此,離婚程序也有兩種:一種是協議離婚,是指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並對子女撫養教育和夫妻財產分割等問題達成協議,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的行為.另一種是訴訟離婚,是指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或雙方雖系自願離婚,但在對子女撫養或夫妻財產分割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婚姻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行為.
為了保護現役軍人和婦女的特殊利益,婚姻法規定: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時,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有重大過錯的除外;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1年內或者終止妊娠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但女方提出離婚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離婚只是從法律上解除了夫妻關系,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並不因此而消除,無論子女由哪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故離婚後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這種權利或逃避這種義務.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離婚後子女撫養問題可以協議解決,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至於離婚後的財產問題,夫妻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則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
《婚姻法》還規定了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當夫妻一方有下列過錯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有過錯方應當向無過錯方支付賠償金.
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生活的兩種重要調控手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保護著婚姻家庭這個人生的港灣.樹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規范,是生活對我們提出的客觀要求.走進大學,離開了養育自己的父母,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也有了對未來的憧憬,大學生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對婚姻和家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❻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戀愛與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規范有哪些

第一節 適應人生新階段
一、認識大學生活特點,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一、樹立新的學習理念,培養優良學風
三、確立成才目標,塑造嶄新形象
第二節 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一、思想道德與法律
一、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節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和方法
一、認識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意義
二、掌握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
第一節 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義與特徵
二、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一、認識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二、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
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第三節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
一、堅持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統一
二、立志高遠與始於足下
三、認清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
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 弘揚中國精神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一、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二、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三、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
第二節 新時期的愛國主義
一、愛國主義與經濟全球化
二、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
三、愛國主義與弘揚民族精神
四、愛國主義與弘揚時代精神
第三節 做忠誠的愛國者
一、自覺維護國家利益
二、促進民族團結
三、維護祖國統一
四、增強國防觀念
五、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
第一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人生觀的科學內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四、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五、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
第二節 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一、人生價值的標准與評價
二、人生價值實現的條件
三、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第三節 科學對待人生環境
一、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
二、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
三、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四章 學習道德理論 注重道德實踐
第一節 道德及其歷史發展
一、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二、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三、道德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三、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第三節 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
三、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
第四節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一、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二、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第五章 領會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體系
第一節 法律的概念及其歷史發展
一、法律的詞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義
三、法律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法律精神
一、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
二、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
三、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
第三節 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
一、我國憲法的特徵和基本原則
二、我國的國家制度
三、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
第四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徵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
第六章 樹立法治理念 維護法律權威
第一節 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一、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意義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三、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第二節 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方式
一、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和特徵
二、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
三、培養法治思維方式的途徑
第三節 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一、維護法律權威的意義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為法律權威的堅定維護者
第七章 遵守行為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
第一節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關法律
第二節 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二、職業生活中的有關法律
三、大學生的擇業與創業
第三節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戀愛、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規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法律
第四節 個人品德養成中的道德與法律
一、個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個人品德與道德修養
三、個人品德與法律修養
結束語 立志做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❼ 法律意義上的婚姻與「愛情」,只與「權利與義務」有關系,對嗎

法律上的婚姻應該是在愛情的基礎下,我國法律保障婚姻的各種權利和義務,但並不代表著婚姻與愛情就只有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首先在結婚的時候,男女雙方應該是同意這門親事,並且也達到了我國結婚規定的年齡,而且自願的要求是男女雙方都要自願,而不是一隻有一廂情願,也不是因為旁人的意願,也不是因為勉強同意,完完全全是因為自己願意,在自願的要求下,就保障了男女雙方必須在有愛的前提下,讓人才能夠自願的結為夫妻。

在以往的時候,人們單純的認為結婚只是為了繁衍子嗣,有沒有愛情都不重要,能夠吃飽飯就好,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下,大家主要都是干農活來維持生計,這時候就非常需要有勞動力,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的人都喜歡男孩兒的原因,而繁衍子嗣就是為了讓家裡能夠多一些幹活的人,但是這並不符合婚姻的規定,而且也有違人性,所以漸漸的這種觀念就逐漸的被廢除。婚姻應該是高潔的,純粹的,我們要因為愛對方,所以想要跟對方走進婚禮的殿堂,和他一起去品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他一起攜手走過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

❽ 結合婚姻法以及身邊婚姻家庭案例談談對戀愛 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的認識

事業的成功,往往與美滿的婚姻家庭密切相連。從戀愛到締結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大學階段,妙齡韶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家庭觀,處理好復雜的感情和人際關系,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一、愛情與人生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話題。許多人不惜用最美麗的語言來描繪愛情的永恆和不朽,認為愛情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生活上的充實,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也有人由於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經歷過不幸,對愛情持悲觀的態度,認為美好的愛情只是戲劇中的演繹,而生活中的愛情帶給人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歡愉。

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認識愛情的本質,處理好戀愛關系,愛情就會給人生帶來幸福,不然的話,就可能成為人生不幸的誘因。

(一) 愛情的本質

所謂愛情,是指男女之間基於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性愛、理想和責任是構成真正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性愛把愛情與人世間的其他情感,如親人之愛、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誼明顯的區別開來,使愛情成為特殊的「情愛」。

理想賦予愛情更深刻的社會內涵,是愛情生長的內在依據。愛情是兩個人感情的交融,是愛她(他)和自愛的統一。對方的人品就是我對人品的追求,對方的行為就是我認同的行為標準的體現;對方的言談就是我心聲的表露。這種人格上的相互映襯,志趣上的相互認同,就形成了雙方對生活的共同理想。從而使真正的愛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升華人的品德。

責任是對性愛和理想的升華,責任也因此成為愛情得以長久的重要保障,是堅貞愛情的「試金石」。古今中外,人們所贊美的愛情無不體現著戀人間為對方「忘我」的付出。這種自願擔當的責任,豐富了愛情的內涵,提升了愛情的境界。

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了愛情有機的統一整體,它們的完美結合也就成就了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性愛的吸引,使得愛情打上了情愛的烙印,並把異性間的愛情與異性間的友誼根本區別開來。理想的契合,使得愛情表現著戀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使熱戀中的人們煥發出極大的熱情來克服生活中的消極和頹廢。責任的擔當,則使得愛情不是自私得佔有對方的感情,而是自覺自願地為所摯愛的人付出感情。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人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需要,並通過生活而獲得充實的意義。

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風景。人生在具體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展開,理解和把握愛情真諦或本質,要考慮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考慮到一定的文化傳統、社會心態和風俗習慣的影響。

(二)戀愛中的道德

男女雙方培養愛情的過程或在愛情基礎上進行的相互交往活動,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戀愛。戀愛不是「亂愛」,戀愛必然會受到道德的激勵或約束。戀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因而戀愛中的道德又不同於一般的人際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際交往著重於利益關系的調整,而戀人之間關系的協調更著重於人格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協調。戀愛中的道德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尊重平等人格。戀人間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現,主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重視雙方的平等。戀愛的雙方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如果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對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對愛情實質的曲解。戀愛的雙方在相互關繫上是平等的,都有給予愛、接受愛和拒絕愛的自由,放縱自己的情感或者對對方予以約束和強迫,都不符合戀愛的道德要求。

自覺承擔責任。自願地為對方承擔責任,是愛情本質的體現。無論對方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傷病,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始終不離不棄,自覺地為對方承擔責任。責任地擔當,不是單純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復吟唱,而需要見諸行動的自覺。責任常常就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愛情是風雨里共同撐起的一把傘,是暮色中急切盼歸一份情,是寒夜燈影下溫暖的一杯茶……

文明相親相愛。文明的戀愛往往是對他(她)的戀愛雙方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在態度、舉止、語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縱。戀人在公共場所出入,要遵守起碼的社會公德,不要對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戀人獨處,也要講文明、講道德。

遵從戀愛道德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去維護真正的愛情,這是保持愛情長久的秘密所在。沒有道德的護佑,愛情也不會長久。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愛情之所以瓦解,他們愛的目的沒有得到。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事物的自身,而是那些附帶的,不經久的東西」。[1]

(三)大學生的戀愛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花季,愛情則是艷麗的花朵,花兒都需要精心照料才不至於過早凋謝、枯萎,愛情也需要倍加呵護才不會中途夭折。因而,同學們要妥善對待大學生時代的戀愛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於愛情,從總體上看是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的,能夠正確處理學習和戀愛的關系,以及戀愛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戀人之間的誤會、失戀,等等。大學校園中也不乏動人的「愛情故事」。

大學生應該對愛情持慎重的態度,避免在戀愛問題上把握和處置失當。

不能誤把友誼當愛情。有些同學在與異性同學的交往中,不能區分友誼與愛情兩種性質不同的體驗,給雙方平添許多煩惱。

不能錯置愛情的地位。把愛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行愛情至上主義,沉湎於感情纏綿之中。這樣的戀愛觀,很容易導致對人生目標的誤解,這對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學習上的大學生來說危害尤大;因整天卿卿我我而耽誤學習、虛擲光陰的實例在大學校園中並不鮮見,這樣的戀愛態度也不利於正確對待和處理戀愛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挫折,常常會使一些同學在求愛不成或失戀之後,情緒和行為,甚至出現悲觀厭世的情緒,導致嚴重的後果。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對待戀愛。無論是在自己心中勾畫出一個脫離現實的戀愛偶像,還是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經濟實惠,或者僅僅把戀愛看成是擺脫孤獨寂寞的方式,都無法產生真摯的感情,也得不到真正的愛情。

不能只重過程不求結果。「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曾經是一些人談戀愛的口頭禪。這樣的一些想法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戀愛心態。在現實生活中,把愛情當成游戲既會傷害對方,也會傷及自己。

鑒於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同學們在處理戀愛關系問題上應當處理好這樣的幾對關系:一是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同學們應該把愛情作為奮發學習的動力,同時還應把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習,作為衡量這份愛情的價值的一個重要的、特殊的標准。二是戀愛與關心集體的關系。戀愛中的雙方不應把自己禁錮在兩個人的世界中。脫離集體,疏遠同學,會妨礙自身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三是戀愛與關愛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愛的情感豐富博大,不僅有戀人之愛,還有父母、兄弟、姊妹、同志和對社會、國家之愛。專注於戀愛而忽視對他人和社會的愛,自己的愛情也會顯得很自私和庸俗,相反,對他人和社會具有愛心則會使愛情變得高尚和穩固。

對大學生來說,如果與愛情在大學時代相逢,那就是把它看成人生一份珍貴的禮物,用心呵護,倍加珍惜。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系,是對愛情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未來人生幸福的祝福。

二、婚姻與家庭

戀愛是締結婚姻、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礎,婚姻和家庭則是戀愛的結果。婚姻和家庭是愛情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升華。

婚姻和家庭是兩個既密切相關又具有明顯區別的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夫妻關系。家庭是指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由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婚姻是家庭產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締結婚姻的必然結果,婚姻的成功就體現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滿又彰顯出婚姻的意義。

婚姻家庭關系是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是指婚姻家庭賴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體表現為男女兩性的差別和人類固有的本能,從而構成男女結合的生理基礎和家庭成員關系在生物學上的特徵,也體現了某些自然規律對婚姻家庭所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如自然選擇規律排斥近親通婚等。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是指法律賦予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具體表現為婚姻家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變化,都取決於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並受到上層建築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其依存於一定社會結構,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由此可見,自然屬性僅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屬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質所在。

社會屬性作為婚姻和家庭的本質,就給我們理解和把握婚姻家庭的內涵和價值意義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視角。

人類的婚姻和家庭不是亘古不變的,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內容和價值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進步和婚姻家庭的進步在總的趨向上是統一的。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條件,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婚姻家庭的演變及其價值,不能僅僅局限在婚姻家庭生活的狹小范圍內,而應當從社會發展的廣闊視野中來把握。

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變的規律和現實狀況,妥善協調婚姻家庭關系,既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又關系人際關系的和諧,以至社會的長治久安。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維系和諧美滿的婚姻關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規范是:

尊老愛幼。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講求父慈子孝的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們對需要給予特別關愛的老人和兒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成為世代相傳的道德信念。老人對社會做出過貢獻,又為撫養和教育晚輩無私地付出過心血,當他們年老體弱時,理應得到社會、子女及家庭成員的尊重與回報。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棟梁,是社會和家庭的希望,在他們還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長過程中,強調尊老愛幼也具有很強的社會針對性,它對於解決日趨凸顯的老齡化問題和獨生子女的哺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國重要析法律原則和道德規范,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現在夫妻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表現在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子女。在夫妻關繫上的男尊女卑,在子女問題上的重男輕女,都是在傳統宗法社會中所形成的落後道德觀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僅體現在社會關系中,也體現在家庭關系中。家庭關系中的平等主要是人格平等,是權利和義務的平等,並不是要否定自然的倫常秩序。並不是要否定應有的倫常秩序。

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員,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忠於愛情、互敬互愛,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滿的基礎,中國歷來用「相敬如賓」、「琴瑟和諧」,以及「比翼鳥」、「連理枝」等來比喻和形容夫妻之間的和睦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夫妻和睦往往體現的是妻子對丈夫的絕對依從,即所謂的「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的陳腐的封建道德信條,嚴重地傷害了婦女的身心。今天所強調的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礎上的互敬互愛、互助互讓。

勤儉持家。勤儉是家庭興旺的保證,也是社會富足的保證。常言道「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奢懶敗家門」。勤儉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勞致富,也是量入為出,節約用費。在大學里,經濟條件差的同學應當勤儉以勵志,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也應當勤儉以養德。同學們應當比品德、比學習、比情趣,而不能一擲千金,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負債消費,更不能向父母提出超越正常或超越家庭經濟負擔能力的不合理要求。大學生要尊重父母勞動所得,體諒父母的辛苦操勞,盡量減輕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負擔。「可憐天下父母心」,能認識到這一點並體現在勤儉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父母和家庭最實際的貢獻。

鄰里團結。鄰里之間既無血緣關系又無法定關系,而是一種地緣關系。在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中,鄰里關系處理得好,可互為肋手,互為依靠,得「遠親不好近鄰」之利;鄰里關系處理不好,矛盾叢生,糾紛不斷,則會受「惡鄰相向」之害。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做到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寬以待人,團結友愛。在當代社會,一個家庭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處於多維的聯系之中,當家庭遇到困難甚至發生危機時,首先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鄰居,友鄰的作用常常勝過親戚朋友。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要尊重鄰里的人格、民族習慣、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鄰里之間長期相處,難免產生誤會和矛盾等,要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無理者主動認錯,得理者寬以讓人,這樣才能化解矛盾糾紛,增進鄰里感情。

四、婚姻家庭法律規范

婚姻家庭關系不僅需要道德來維系,也需要法律來調整。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和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就其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只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此外還有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的關系,也有養父母與養子女的關系,等等。

就其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和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調整由此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其中人身關系是主要的,財產關系以人身關系為基礎。財產關系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共有關系和相互扶養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扶養與贍養關系和財產繼承關系等。

(二)我國《婚姻法》的主要內容

結婚。結婚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它包括三層含義:結婚必須是男女兩性的結合;結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並遵守法定程序;結婚是男女雙方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

結婚的法定條件分為: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有三個:一是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這是婚姻自由原則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維護公民的婚姻自主權。二是必須達到法定婚齡。《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三是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當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離婚或喪偶的情況下才能結婚,一方或雙方有配偶者再結婚構成重婚罪,要承擔法律責任。

結婚的禁止條件:一是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直系血親,是指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旁系血親,是指除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二是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疾病若已治癒,則不在禁止之列。《婚姻法》作出這些禁止性規定,對保護結婚當事人的利益和民族的健康都是必要的。

結婚法定程序,是指男女雙方確立婚姻關系必須履行結婚登記的法定程序。結婚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外,還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即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結婚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結婚登記是確立合法、有效婚姻關系的必要法定程序,是婚姻關系成立的法定標志。婚姻登記機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者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在農村是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

無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健兒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無效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達到法定婚齡的。因為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婚姻法有關子女的規定。

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關系。夫妻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個方面。夫妻間的人身關系,是指夫妻雙方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沒有直接經濟內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間的財產關系,是指夫妻雙方在財產、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父母子女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即經濟上的必要幫助和精神生活上的關心照顧,這種義務是無條件的。父母與子女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此外,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的關系、繼子女與繼父母的關系、養子女與養父母的關系,與婚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相同,不得歧視。

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是指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贍養的權利或義務。兄弟姐妹之間有扶養的權利或義務。

離婚。離婚是指夫妻雙方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它涉及離婚的原則、程序和離婚後子女撫養及財產處理等問題。

處理離婚時必須採取嚴肅的態度並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保障離婚自由。夫妻雙方自願離婚或符合法定離婚條件的,應依法准予離婚。二是反對輕率離婚。離婚標志著夫妻關系的解除和終止,從而引起一系列法律後果,對家庭和社會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能濫用離婚自由。

離婚有兩種情況,一是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一是配偶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因此,離婚程序也有兩種:一種是協議離婚,是指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並對子女撫養教育和夫妻財產分割等問題達成協議,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的行為。另一種是訴訟離婚,是指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或雙方雖系自願離婚,但在對子女撫養或夫妻財產分割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婚姻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行為。

為了保護現役軍人和婦女的特殊利益,婚姻法規定: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時,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有重大過錯的除外;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1年內或者終止妊娠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但女方提出離婚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離婚只是從法律上解除了夫妻關系,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並不因此而消除,無論子女由哪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故離婚後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這種權利或逃避這種義務。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離婚後子女撫養問題可以協議解決,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至於離婚後的財產問題,夫妻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則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

《婚姻法》還規定了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當夫妻一方有下列過錯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有過錯方應當向無過錯方支付賠償金。

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生活的兩種重要調控手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保護著婚姻家庭這個人生的港灣。樹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規范,是生活對我們提出的客觀要求。走進大學,離開了養育自己的父母,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也有了對未來的憧憬,大學生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對婚姻和家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❾ 愛情與婚姻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

愛情是維持幸福婚姻狀態的必要條件,沒有愛情哪來的幸福婚姻有了婚姻就專有了一個個家庭而屬社會就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一個體,而一個個小家庭就像細胞一樣試想,如果一個生物他沒有細胞,會形成這個生物的產生么,不會所以婚姻與愛情在社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形成社會

熱點內容
海正法院 發布:2025-09-17 09:00:07 瀏覽:109
關於報飛機票勞動法 發布:2025-09-17 08:54:29 瀏覽:591
經濟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5-09-17 08:48:00 瀏覽:772
法院拍賣公告時間 發布:2025-09-17 08:41:32 瀏覽:216
法學屠龍技 發布:2025-09-17 08:36:02 瀏覽:514
社會與法欄目劇全集消失的妻第四集 發布:2025-09-17 08:34:54 瀏覽:47
jm法律碩士雙證 發布:2025-09-17 07:51:14 瀏覽:178
勞動法休日加班 發布:2025-09-17 07:45:32 瀏覽:376
經濟法產生的條件與必要性 發布:2025-09-17 06:58:25 瀏覽:356
法治和人治的界限 發布:2025-09-17 06:53:59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