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社會生產方式的關系

法與社會生產方式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3-05 17:38:52

❶ 法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專的起源和經濟根源屬。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❷ 法律與生產方式的一般關系

法律與生產方式的一般關系,即:
生產關系決定法律的形式,而法律又對生產關系起促進作用。

❸ 簡述生產方式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其物質內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容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第一,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一切其他社會活動的首要前提。第二,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結構和面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人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與此相應的意識形態,也直接反映於他們的生產關系。概言之,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階級結構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觀點,歸根到底決定於社會的生產方式。第三,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社會生產是不斷發展的,生產的變化必然導致其生產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那麼社會形態也跟著發生改變,社會由此進到高一級的程度。可見生產方式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和高級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❹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❺ 簡述生產方式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其物回質內容是生答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第一,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一切其他社會活動的首要前提。第二,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結構和面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人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與此相應的意識形態,也直接反映於他們的生產關系。概言之,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階級結構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觀點,歸根到底決定於社會的生產方式。第三,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社會生產是不斷發展的,生產的變化必然導致其生產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那麼社會形態也跟著發生改變,社會由此進到高一級的程度。可見生產方式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和高級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❻ 經濟關系和生產方式什麼關系

樓主你這個問題要講起來就是一篇論文了,這里簡單的說下生產資料所有制」,不要加「關系」,否則贅余.因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簡稱"所有制")本身就是一種經濟關系.
「所有制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的客觀依據」這個的邏輯關系如下.1、生產關系的不同可以區分生產方式的不同.2、生產關系決定社會經濟結構.3、所有制決定了生產關系.
首先,從第三個說起,即所有制決定了生產關系:
①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定生產關系產生和形成的社會前提和條件,它決定了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決定了直接生產過程中人們的不同地位和相互關系,從而也決定了人們在交換和分配過程中的關系.②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一定生產關系的基本特徵和本質,決定了社會各個階級的劃分和它們的不同物質利益.③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根本改變必然導致生產關系的一系列變革.
其次,第一個命題,生產關系的不同可以區分生產方式的不同:
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所以一句生產關系的不同可以區分生產方式的不同.
最後,第二個命題,生產關系決定社會經濟結構:
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所以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經濟結構.

❼ 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區別和聯系如下:

  1. 生產力: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生產關系:人類在消費生產分配交換的過程、生產方式:創造產品的方式。

  2. 生產方式是一個具有獨立性的概念,它由生產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構成。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構成都包含在生產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之中,因此,兩者中的任何一方發生變化都會導致生產方式變化,即兩者都是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

  3. 因為生產力的技術構成方面在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是外生的,才導致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這樣一個公式。但是,由於生產力社會構成本身是以生產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且是內生於馬克思的經濟系統的,再用"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這個公式就很牽強了。

  4. 生產方式就是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各種交換競爭合作僱傭被僱傭的關系.做生意的人應該最明白這些東西.那些生意人都是善於交際的一類

  5. 和生產關系直接對應的是生產力,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生產力發展了,可以推動生產關系的進步;生產關系進步了,又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比封建主義要進步得多,所以它的生產力的發展就比封建主義要快得多。

(7)法與社會生產方式的關系擴展閱讀:

  1. 生產關系是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基本范疇。主要內容: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和產品分配方式三項內容

  2. 生產關系是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具體表現:物質利益即經濟利益是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它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人們在社會生產體系中所佔的地位決定的。物質利益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物質動因。動物進行生產活動,物種內進行等級斗爭,這和人類的階級斗爭不同。物種間進行生存斗爭。物種間的生存斗爭當然不屬於社會范疇,而屬於群落范疇

  3. 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個體間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

  4. 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當然,消費系人類特有)等諸多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

參考鏈接:生產關系-網路

❽ 生產方式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其物質內容是版生權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第一,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一切其他社會活動的首要前提。第二,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結構和面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人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與此相應的意識形態,也直接反映於他們的生產關系。概言之,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階級結構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觀點,歸根到底決定於社會的生產方式。第三,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社會生產是不斷發展的,生產的變化必然導致其生產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那麼社會形態也跟著發生改變,社會由此進到高一級的程度。可見生產方式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和高級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❾ 論述社會主義法與經濟的關系

如果一個黨理論體系封閉,這個黨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回革命和建設的答86年歷史過程中開創了三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一條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指引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使命。第二條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它指引中國人民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第三條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它正在指引中國人民為爭取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小康社會藍圖而奮斗。這三條道路都是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結合,創造性的發展馬列主義的結果。
十七大在科學分析今天黨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在總結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馬列主義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

❿ 法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說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法的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

本質由三個方面一.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二.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一種形態,即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三.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因此法律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絕不是憑空產生的,也絕非不受制約的,而是由統治階級所賴以存在的社會物質</B>生活條件決定的。探討>法的本質必須進一步深入把握決定和制約統治階級意志的<物質的因素。因此將<B 法的本質</B>歸結為統治階級意志,盡管是對的,對並不是最深層的本質,還應該看到,統治階級的意志根源於統治階級所賴以生存的社會<B 物質</B>生活條件。只有深入到這一層次,我們才能看到決定法的內容的真正力量。因此,法的第三層次本質表明法的內容最終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到經濟、政治、宗教、歷史、地理環境等等許多方面。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方式中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法律又直接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就有什麼樣性質和內容的法。無論從理論還是從歷史事實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任何掌握政權的階級都不可能離開其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而隨心所欲的立法。「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

熱點內容
行政法不同效力層次的金字塔 發布:2025-09-17 09:04:28 瀏覽:867
海正法院 發布:2025-09-17 09:00:07 瀏覽:109
關於報飛機票勞動法 發布:2025-09-17 08:54:29 瀏覽:591
經濟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5-09-17 08:48:00 瀏覽:772
法院拍賣公告時間 發布:2025-09-17 08:41:32 瀏覽:216
法學屠龍技 發布:2025-09-17 08:36:02 瀏覽:514
社會與法欄目劇全集消失的妻第四集 發布:2025-09-17 08:34:54 瀏覽:47
jm法律碩士雙證 發布:2025-09-17 07:51:14 瀏覽:178
勞動法休日加班 發布:2025-09-17 07:45:32 瀏覽:376
經濟法產生的條件與必要性 發布:2025-09-17 06:58:25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