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不同效力層次的金字塔
1. 行政法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1)行政法不同效力層次的金字塔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2. 制定行政法規的國家機關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國務院可以行使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依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有關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和外事等方面的各類法律法規。由於法律中關於行政權的規定往往更具原則性和抽象性,需要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是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主要形式。
一、簡述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徵。
(1沒有統一完整的行政法規范;(2)行政法規范表現為多種法律形式,是由各種不同效力層次的行為規范構成的統一體;(3)行政法規范眾多,內容廣泛;(4)行政法規范具有明顯的可變性;(5)行政程序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種行為規范,通常與行政實體規范交織在一起,並存於同一法律文件中。
二、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應優先適用行政法規的規定。
地方性法規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
行政法規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城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一般適用於當地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是行政活動的重要依據,其數量、適用范圍和使用頻率在所有行政法形式中居於首位。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依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有關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和外事等方面的各類法律法規。由於法律中關於行政權的規定往往更具原則性和抽象性,需要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是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主要形式。
一、簡述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徵。
(1沒有統一完整的行政法規范;(2)行政法規范表現為多種法律形式,是由各種不同效力層次的行為規范構成的統一體;(3)行政法規范眾多,內容廣泛;(4)行政法規范具有明顯的可變性;(5)行政程序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種行為規范,通常與行政實體規范交織在一起,並存於同一法律文件中。
二、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應優先適用行政法規的規定。
地方性法規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
行政法規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城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一般適用於當地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是行政活動的重要依據,其數量、適用范圍和使用頻率在所有行政法形式中居於首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監察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3. 請問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自治條例有什麼區別呢
上面已有部分回答,還有一個不同就是在訴訟中適用不同,如行政法規在法院庭審中可直接適用,而部門規章在庭審中只是參照適用。
4. 什麼是法律的效力等級
法律效力的等級 標簽: 法律效力
頂[5] 分享到 發表評論(0) 編輯詞條
開心001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20頁。
在法學理論中,法的效力層次有時也被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位階。影響法的效力層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體;(2)適用范圍;(3)制定時間。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即指不同等級的主體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級高的主體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於等級低的主體制定的法。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還存在一些特殊規則:(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2)新法優於舊法;(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頁。
法的效力層次就是指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各種法的淵源中,由於其制定主體、程序、時間、適用范圍等不同,導致各種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個法的效力等級體系。
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1)憲法至上原則;(2)等差順序原則;(3)特別法優先原則;(4)實體法優先原則;(5)國際法優先原則;(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頁。
由於法律本身是有層次或等級劃分的,因而其效力當然具有層次或等級性。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其所轄地方范圍內。全國性法律的效力層次高於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層次。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於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可以根據法律的位階高低來識別法律效力的層次高低。識別法律效力層次高低的具體標准主要有三條:(1)根據主體識別。立法主體的地位高,其制定出來的法律的效力層次也相應比較高。(2)根據立法依據識別。一個法律依據另一法律而制定,則這個法律的效力層次低於另一個法律的效力層次。(3)根據效力范圍識別。如果是全國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全國,法的有效條件是指法律規范得以實施生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法的有效條件就內部環境而言,有以下幾點:(1)必須是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2)必須與上一等級的法律規范不相沖突或抵觸;(3)法律規范必須在它約束的時間、對象和范圍之內才有效。就外部環境而言,其條件為:(1)它必須是在合法政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下產生的;(3)它必須有合法有效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應然法律效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第二個層次是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後失效日之前這一連續的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應然作用力。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後生效日之前這一時間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後因溯及力問題仍被適用而產生的某一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條件下的應然作用力。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由於法律規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按照另一個法律規范決定的方式被創造的,因此,後一個規范便成了前一個規范的效力的理由。調整另一個規范的創造的那個規范和另一個規范之間的關系,用空間比喻語來說,可以表現為高級和低級的一種關系。
--[奧]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
凡是這樣一個承認規則被接受的地方,就為私人和官員提供了確認主要的義務規則的權威性標准……在一個有各種不同的法的「淵源」的現代法律制度中,承認規則相應地比較復雜:即確認法的標準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個成文憲法,立法機關的法規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將這些標准排列為相應從屬和優先的次序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沖突作出規定。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制度中,「普通法」從屬於「制定法」。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張文顯、鄭成良、杜景義、宋金娜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頁。
5. 行政法概要受什麼觀念影響
個人體會:行政法絕對是部門法中最枯燥、最無味、最難的學科,沒有之一。
一、復習司法考試的時候聽過一個老師講行政法的課,有一句話影響深刻: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背就混,一做就錯。為什麼這么說了:
首先,行政法不同於刑法、民法規定具體明確,行政法規定很抽象,再加上我們平常相對接觸較少。在老師講的時候覺得很簡單,無非就是這個機構該干什麼、能幹什麼、怎麼干、不幹或者延遲干有什麼後果,所以就叫做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次,行政法發條眾多,想像一下中國從中央到地方有多少個行政機關就知道這個概念了,所以背的時候很容易張冠李戴。
最後,為什麼說行政法做題很容易錯了?原因在於,行政法沒有記住你就沒法做題,不同於刑民還可以憑借推理得出答案,行政法是沒法推理的,只有死記硬背。
二、學習方法(經驗之談,均是我自己司法考試復習行政法的時候採取的方法)
1、建框架。就同於修建摩天高樓一樣,首先腦袋裡面要建立一個大的體系,然後慢慢的添磚加瓦。舉個例子,可以按照從中央到地方這種金字塔形式建立框架,中央最大,但是所涉及法條相對較少;地方雖小,但是法條浩如煙海。
2、分層對比記憶。就拿行政許可來講,在國家部委這一層次是怎樣規定的;在省市級是怎樣規定的;在地方又是怎樣規定的。所以需要分層次對比記憶,防止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
3、做題強化記憶。要學好行政法不做題肯定是不行的,做題萬遍,其意自現,見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套路了。不同於法治理論,平時多積累就就可以做的很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可以加我好友,共同進步!正在准備法檢公務員了!
6. 法的效力你了解多少
法的效力你了解多少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通常,法的效力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合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些文件在經過法定程序之後也具有約束力,任何人不得違反。但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適用法律的結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約束力。
來源
1、法的效力來自於法律。法律有國家強制力,法律規定了具體的否定性後果,任何明顯的違法行為都要受到國家相應的制裁——罰款、監禁甚至處死;法律保障社會成員的利益滿足,因此具有效力。
2、法的效力來自於社會道德基礎之上,法律體現公平、正義,因而人們服從政府、遵守法律。
3、法的效力來自於社會。民眾從小就養成了模仿他人所為的習慣,包括按照別人的行為守法的習慣。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社會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
位階
法的效力位階也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層次,是指在一國的法的體系中,具有不同形式的法律規范在效力方面的層級差別。影響法的效力位階的因素主要有法的制定主體、制定時間、適用范圍等。確定法的效力的位階層次,主要是為了便於司法實踐中正確認識和處理法的效力沖突問題。
認定法的效力位階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憲法至上。
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在法的體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法律、法規和規章都不得與其相沖突,不合乎憲法的任何法律、法規和規章,都不應具有法的效力。
第二,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法的效力位階主要取決於立法主體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一般來說,立法主體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越高,法的效力就越高。因此,當下位法和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時,應當適用上位階的法。這是處理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原則。
第三,新法優於舊法。
同一主體按照相同的程序先後就同一領域類的問題制定了兩個以上的法律規定,當兩個都具有法的效力的新舊規定不一致時,應當適用後來制定的規定,即「後法優於前法」或「新法優於舊法」。需要說明的是,新法優先於舊法的規定適用的前提是該新舊法律規定的制定主體是相同的,並且二者之間不存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另外還應當指出的是,新法優於舊法和特別法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定,並無適用上的先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做出決定。我國《立法法》第86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第四,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同一主體在同一領域既有一般性立法,又有不同於一般立法的特別立法時,特別立法的效力通常優於一般性立法,也即所謂的「特別法優於一般法」。但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只限於同一主體制定的法律規范,對於不同主體就相同領域內的問題制定的法律規范,仍然依照制定機關的等級決定法的效力位階的高低。而且,一般法和特別法應當屬於同一性質的法,假如屬於不同性質或不同部門的法,例如行政法和刑法之間,就不存在一般和特別的問題。
第五,國際法優於國內法。
一般而言,國際法既不高於也不從屬國內法,同時國內法也不從屬於國際法。面是在特定情形下,凡主權國家簽署或批准、認可的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對國內也有約束力,即使同一問題既有國際法規定又有國內法規定而兩者相沖突時,國內法律規范不得與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相抵觸。當然,國際法優於國內法並不是絕對的,對於主權國家聲明保留的條款,就不適用該原則。
第六,強制性規定優先於任意性規定。
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法規中的義務性或禁止性規定,該類規定,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任意性規定是指法為當事人的行為提供了可以選擇的空間。當然,正因為是任意性規定,所以,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排除該規定的適用。不過,任意性約定不得違背禁止性規定。對某一事項有強制性規定時,應優先適用強制性規定。
根據我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我國法的效力層次可以概括為:
1、上位法的效力高於下位法,即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決定於其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
2、在同一位階的法律之間,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即同一事項,兩種法律都有規定的,特別法比一般法優先,優先適用特別法;
3、新法優於舊法。
種類
法的效力可以分為三種,即對象效力、空間效力、時間效力。
對象效力
法律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人。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即屬人主義、屬地主義、保護主義和以屬地的原則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這四種原則。
根據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公民的效力和對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效力兩個方面。
1、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使身在該國領域內也不適用。
2、 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是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3、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4、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即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我國採用的是第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對象效力包括兩個方面:
1、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但是,這里存在著適用中國法律與適用所在國法律的關系問題。對此,應當根據法律區分情況,分別對待。
2、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效力。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這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必然要求。
空間效力
法律的空間效力,也即法律發生效力的地域范圍,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法的空間效力范圍主要由國情和法的形式、效力等級、調整對象或內容等因素決定。
通常有三種空間效力范圍:
第一,法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即在一國主權所及全部領域有效,包括屬於主權范圍的全部領陸、領空、領水,也包括該國駐外使館和在境外航行的飛機或停泊在境外的船舶。這種法一般是一國最高立法機關制定的憲法和許多重要的法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一般也在全國范圍有效。中國憲法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除本身有特別規定外,都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第二,法在一定區域內有效。
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地方性法律、法規僅在一定行政區域有效,如中國有關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一是有的法律、法規雖然是由最高國家立法機關或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但它們本身規定只在某一地區生效,因而也只在該地區發生法的效力。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經濟特區的立法就只適用於一定的經濟特區。
第三,法具有域外效力
如涉及民事、貿易和婚姻家庭的法律。一國法的域外效力范圍,由國家之間的條約加以確定,或由法本身明文規定。
時間效力
法律的時間效力,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時間
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
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在沒有明確生效時間規定時,根據慣例,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法律條文中自行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3、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立法機關另行發布專門文件規定法律的生效時間)。
(二)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具體形式主要有:
1、法律法規本身規定了有效期,有效期屆滿,從而自動失效;
2、新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自本法實施之日起,舊法律法規立即失效;
3、法律法規據以存在的時代背景或者條件消失,或者其所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或者其使命完成,使法律法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而自動失效(比如當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一些特殊法律規定);
4、權力機關進行法律法規清理,對外公布某項法律法規作廢;
5、隨著新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相關內容與已生效的新法抵觸的舊的法律法規自動失效。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關於法律的溯及力問題,一般通行兩個原則: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國家不能用現在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由於人們過去從事某種當時是合法而現在看來是違法的行為,而依照現在的法律處罰他們。其次,作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補充」,法律規范的效力可以有條件地適用於既往的行為。從我國有關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則的規定,一般採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具體表現在,就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適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