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析經濟法的再分配功能

析經濟法的再分配功能

發布時間: 2021-03-06 09:38:30

1. 經濟法案例分析!!求答案.

1。有效
2。法院在原告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的情況下應該支持原告的請求。
3。理由版:
根據合權同的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原則,既然被告收了原告的定金就應該按照合同的約定給付標的物,但是在時間到來的時候,被告卻出爾反爾,把報廢了的轎車賣給原告,使原告的信賴利益和實際利益同時受到損害,另據合同法規定,收受定金的一方如果違約應該雙倍返還定金,所以被告應雙倍返還定金即10000元人民幣

2. 弄不明白這題經濟法的案例分析題,求專業的解答。

(1)該協議是否有效,船務公司是否有權利抽回投資?

3.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權利再分配功能

由於分配的最終結果直接反映了社會財富和利益在一個國家的所有社會成員之間的最終佔取專狀況,直接影屬響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與發展的切身利益,而且這種結果又反過來影響著社會再生產活動的效率提高和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長,因此在初次分配貫徹市場化分配原則勢必造成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一旦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造成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機制和安全目標的破壞進而反過來影響效率的情況下,經濟法的再分配功能起到了彌補缺陷、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

4. 經濟法案例分析。(需要比較詳細的回答)

區分原則,張三與李四買賣合同成立;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版李四取得所有權;權銀行與張三的抵押合同生效時,是否適用善意取得而取得汽車的抵押權尚有爭議;李四已取得汽車所有權,有權要求張三協助變更登記,亦有理由拒絕銀行實現轎車的抵押權。

5. 經濟法在社會經濟中的特有作用

經濟法的來特有功能,主源要包括社會經濟協調、利益資源分配、維護市場秩序以及宏觀管理規范的集成功能。與經濟學追求效率優先、社會學追求行為公平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法的適用特點不同,具有比較優勢。改善民生與社會和諧發展。
(一)、經濟法的平衡協調功能
經濟法的經濟社會屬性與公私融合屬性決定了經濟法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平衡協調功能。經濟法調整經濟生活既以平衡協調為目標,也以平衡協調為手段,促使社會與私人、私人與私人之間達成某種共識和妥協,以實現最大化的社會福利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經濟法的穩定風險功能
當經濟社會轉型期同時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外部經濟沖擊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內部市場結構調整問題時,穩定經濟風險尤為重要。只有在經濟法框架下,充分發揮其穩定經濟風險的特有功能,才能營造法治規范的市場環境,解決內部供需關系平衡問題、消費群體收入差距過大問題、發達國家轉嫁經濟風險問題和有效抵制貿易保護等問題,從而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和較快增長,為改善民生和積累社會財富保駕護航。
(三)、經濟法的提升效率功能
經濟效率的提升取決於市場主體經營自主的私權利和國家介入干預的公權力之間在制度上的高效合理與運行上的規范系統。

6. 關於經濟法案例分析,求答案

[案例題4答案]
該公司上述活動中,存在著以下與《公司法》規定不相符之處:
(1)《公司法》規定,以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認購的股份不得不於公司股份總數的35%。該公司設立時總股本3000萬元,其中向社會募集2200萬元,發起人認購的僅為800萬元,僅占公司股本總數的26.7%。
(2)《公司法》規定,公司發行新股應與前一次發行間隔1年以上。該公司1996年1月8日增發新股,與上次發行間隔時間不足1年。
(3)《公司法》規定,公司合並,應當自作出合並協議之日起10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30日內在報紙上至少公告3次,未接到通知書的債權人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公司不清償債務或者不提供擔保的,公司不得合並。該公司在合並過程中,其通知債權人的時間、公告發出時間及公告次數均與法律規定不相符。該公司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未滿90日進行合並的工商登記也與法律規定不相符。
(4)《公司法》規定,董事因故不能出席董事會,可以書面委託其他董事代為出席董事會會議。因此,甲的委託合法有效;而乙和丙委託非董事出席,其委託違法無效,因為被委託者無權出席董事會會議。
(5)《公司法》規定,董事會會議應由1/2以上的董事出席方可舉行。該公司董事會成員為15人,合法出席會議的為7人(即本人出席者6人,甲委託出席1人),不足董事會成員人數的一半,董事會會議的召開不符合法律規定。
(6)議事日程事項中第(2)項屬於股東大會的職權,第(4)項為公司經理的職權,不應由公司董事會討論決定。
(7)董事會會議決議應經全體董事過半數通過,而不是出席會議的董事半數通過。

7. 什麼是經濟法經濟法的功能

經濟法:是國家及政府經濟領導部門和經濟組織的領導者運用法律內手段管理和協調經濟容活動、維護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障。

經濟法的功能:

法律的功能外化為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決定與法律的功能。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根本功能在於促進社會整體利益的進步,不同的法律部門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作用,經濟法的功能反映了其區別於其他法律部門的價值。而經濟法的功能在於保障和規范國家對市場的介入。這種規范和確認起到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作用。

8. 從經濟和法的雙重視角,分析經濟法的作用

(一)綜合性

經濟法的綜合性表明其不限於單一的范圍,主要表現在:

1.在調整手段上,經濟法將各種法律調整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對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這主要表現在經濟法往往運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程序的、專業及技術的等手段作用於某一經濟領域,以達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目的。

2.在規范構成上,經濟法既包括若幹部門經濟法,又包括有法律、法令、條例、細則和辦法等許多規范形式的經濟法律規范;既包括實體法規范,又包括程序法規范;既包括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又包括指導性規范和誘導性規范等。

3.在調整范圍上,經濟法調整的內容既包括宏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調控關系,也包括微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協作關系,具體包括工業、農業、商貿、財政、稅收、金融、統計、審計、會計、海關、物價、環保、土地等范疇。

(二)經濟性

經濟法直接作用於經濟領域,並具有經濟目的性,故經濟法的經濟性是不言而喻的。經濟法的經濟性的重要表現是經濟法往往把經濟制度、經濟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直接規定為法律。此外,經濟法反映了經濟生活的基本經濟規律,並服務於經濟基礎,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和制約。任何經濟法律規范都不是立法者主觀意志的隨意編造,而是取決於客觀經濟條件是否成熟和客觀經濟形勢是否需要。再之,經濟法調整的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即以經濟規律和經濟現實為依據而確立的具有經濟內容的手段,這與行政、刑事手段不同。

(三)行政主導性

經濟法是國家管理、干預、從事經濟活動,參與經濟關系的產物,因此,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的過程中直接體現了國家的特殊意志。作為國家特殊意志在法律上的反映,經濟法更濃重地體現了法的強制性、授權性、指導性的色彩,並多以限制或禁止性規定來規范主體作為或不作為,以此來限制或者取締某種經濟活動和某種經濟關系的發生或者存在,還常以獎勵與懲罰並用的方法來促進主體的行為符合社會經濟利益的整體需要,藉以達到促進與支持某種經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的目的,並為處理經濟糾紛提供相應的依據。這與民法規范不同。

(四)政策性

經濟法是國家自覺參與和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因此,其重要任務是實現一定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要求,這就使得經濟法具有顯著的政策性特徵。這主要表現在經濟法隨時根據國家意志的需要賦予政策以法的效力,並根據政策的變化而變化,在經濟法的執法和司法力度方面,也無不受政策的影響。

9. 高分幫忙找論文!完成後再加分!

利益分配的核心在於對集團利益的分配,利益分配的對象是集團利益,而不是社會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如果說經濟法利益分配的目標是公平與效率的話,那麼平衡正是經濟利益分配的新價值目標。在一些情況下,經濟法利益分配的目標既不是公平也不是效率,而是利益的平衡性。
〔關鍵詞〕 經濟法;集團利益;利益分配;經濟立法

法律歷來是利益矛盾的反映,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早就指出,法律的目的是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實現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結合。〔1〕從法與利益的關系出發,經濟法有兩種最基本的功能,即分配利益的功能與維護利益的功能。人們通常更關注法律維護利益的功能,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利益的分配功能,但在經濟關系日益復雜的今天,經濟法的利益分配功能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法律關系的焦點。本文著重分析經濟法的利益分配功能。

一、集團利益———利益分配之對象

經濟法利益分配的核心在於對集團利益的分配,利益分配的對象是集團利益,而不是社會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基於經濟法與集團利益自身的特點所得出的結論。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形式,具有明顯的社會公共性。〔2〕這種公共性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經濟法以直接促進市場經濟的整體發展為目標;第二,經濟法所要解決的社會矛盾都不同程度地帶有社會公共性質;第三,經濟法所要維護的秩序屬於宏觀經濟秩序;第四,經濟法以平衡帶有社會性的利益為使命。上述四點證明了經濟法的社會公共屬性,並為人們所認可。由於社會公共性質的決定,經濟法不僅需要通過對利益進行分配發揮對經濟的影響,而且需要通過對利益的分配實現對經濟宏觀運行的影響,而不是具體分配個體間的利益。這決定了其所分配的利益不僅是一種中介性利益,而且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所分配的利益必須具有可分配性;二是所分配的利益具有宏觀范疇的意義,即利益的分配必須能夠影響經濟的宏觀運行。

集團利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所產生並逐漸壯大的一種新的利益形態。①在傳統的利益結構中,人們通常將利益分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兩個經典性的種類。利益法學派的代表人物耶林與赫克都認為法律以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為目的。〔3〕但這種傳統的觀念是從終極性劃分利益類別的,不能完全適用於對經濟法利益分配功能所進行的解釋,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與合作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自治程度也隨之增強,大量社會自治性的經濟主體出現,不同的利益集團開始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很多利益不再單純屬於社會意義或個人意義的利益,而是以一種集團利益的狀態存在,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某些利益只有納入到集團利益中才有意義。例如,單個勞工的利益僅僅體現在其與僱主所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屬於普通意義上的合同利益。但勞工作為一種弱勢群體,他們具有相對於僱主的集團利益,即所謂勞工法上的勞工利益。如果勞工利益脫離了勞工這個集團概念,便不再具有合同利益以外的任何其它意義。這種集團利益的保護也正是勞工法存在的基礎。

集團利益不僅是一種團體性利益,而且在利益結構中處於一種中介地位,是一種中介利益,即聯結社會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集團利益的進一步公共化就轉化為社會公共利益,其再分配即具體化為全體性利益,所以,集團利益具有可分配性是毫無疑問的。另一方面,集團利益雖然不如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公共化程度高,但仍然具有相當程度的公共性,即集體性。在生活中,集團利益通常表現為消費者利益、投資者利益、股東利益等形態的利益。集團利益的集團性使其對市場經濟具有宏觀意義上的影響,也可以說,不同集團利益的分配,可能會直接影響經濟運行的狀態。例如,如果法律過多地分配給消費者利益,必然影響生產者的積極性,並進而導致生產率的下降。因此,集團利益符合經濟法利益分配對象的兩個基本條件,並成為經濟法的利益分配功能的直接對象。

集團利益作為中介性利益,是社會公共利益的再分配。集團利益的分配實際上最終會導致社會利益的變化。換言之,經濟法如果想要影響社會公共利益,也必須從集團利益分配入手,而不能通過個體利益的分配來實現。這也是經濟法利益分配應當以集團利益為對象的原因之一。

在利益結構的三種利益中,社會公共利益具有最為明顯的社會公共性,並對市場經濟的運行有著明顯的宏觀意義上的影響作用,為此,人們通常將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視為經濟法的基本功能。然而,社會公共利益不具有可分配性,即社會公共利益作為利益結構中最為公共層面的部分,是社會所有或絕大多數成員的共同利益,是利益結構的一個終結點,其主體是邊界較為模糊的社會公眾,不能用來分配與再分配,所以不能作為經濟法利益分配的直接對象。如果必須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分配的話,應將其分配到各集團或個人,這實際上不再是對社會利益的分配,而轉化為集團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分配。因此,社會公共利益由於其自身不具有可分配性,不能作為經濟法利益分配的對象。如果說到經濟法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應當說經濟法負有確認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使命,但不能分配社會利益。在實踐中,也很難發現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分配的例證。有人可能認為,俄羅斯曾將所有的公有財產分配給個人,實行所謂的私有化,應當屬於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分配。從表面上看,這的確是對社會公有財產的分配,但由於所分配的財產是國有財產,仍然是對集團利益的分配,①即將國有財產分配給作為個體的公民,而不能視為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分配。

個體性利益作為利益結構的另一終結點,雖然具有可分配性,但由於個體利益不具有社會公共性質,對其進行分配不能實現對市場經濟宏觀上的影響。即使個體利益分配的最終結果是個體利益的變化,但經濟法自身並不直接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個體利益也不能作為經濟法利益分配的直接對象。

在此還必須注意,集團利益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集體利益不完全相同。集體利益在總體上是一種社會組織的利益,沒有超出個體利益的局限,僅是個體利益的一種。而集團利益是由眾多個人與組織利益構成的利益,不再屬於組織利益和個體利益的范疇。國家作為一種特殊的主體,國家利益可能與社會公共利益有很大范圍的重疊,但仍然屬於一種特殊的集團利益,而不能納入社會公共利益的范疇。

二、利益不對稱———利益分配的新原因

在利益的分配問題上,我們自然會將其與利益的不公平聯系起來。這種觀念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僅僅將利益分配的原因歸結為利益的不公平,就無法解釋利益分配中的某些現象。例如,我國正在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國家通過經濟法律手段分配了一些利益,以促進西部的發展。雖然這種利益的分配與再分配與東西部地區利益的不公平有關,但絕不能認為不公平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很多問題已經不再是用公平與效率所能解釋清楚的。因此,理解經濟法對利益進行分配的原因時,我們不妨引入利益不對稱的概念與觀點,以尋求對利益分配原因的新解釋。著名社會學家科爾曼曾對利益不對稱的現象進行了詳細的闡明,並用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利益不對稱在社會決策中的作用。〔4〕我們將利益不對稱的概念引入到經濟法的理論中,是將其作為利益分配的原因來分析的。

利益不對稱指利益由於集中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利益在集團間及集團成員間分配的不平衡性,通常存在於生產者與消費者、大股東與小股東、中小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勞工與僱主、外資公司與本地公司、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等不同的集團之間。②這些利益雖然從實質上講仍然是利益矛盾的范疇,但卻不能用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的矛盾來解釋,也不能用個體利益之間的矛盾解釋。總之,這種利益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不能將其歸化為傳統的利益矛盾中看待。所以,利益不對稱實際上成為現代社會一種特殊的利益矛盾現象,是現代社會必須面臨與克服的問題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利益矛盾與我們所說的公平可能沒有必然的聯系,而需要從新的視角去認識與解決它,這個新的視角便是前面已經提到的利益不對稱問題。

利益不對稱通常存在於集團利益中,並具有以下屬性:第一,集團性,即利益不對稱是以集團為主體劃分的,是集團利益矛盾的反映,既包括集團利益分布的不對稱,也包括集團內部不同部分主體間利益的不平衡,而不是單個主體間利益分布關系;第二,不平衡性,即利益分布的主體數量與集團內成員的利益分布量差別很大,少數人可能獲得大量的利益,多數人卻只能獲得少量利益。例如,在證券市場中,中小投資者與大投資機構所投資的業務額度可能是相當的,但中小投資者往往獲得較少的利益。第三,互動性,即不對稱的利益是相互聯系與互動的。例如,消費者與生產者兩大利益集團的利益存在不對稱問題,但他們的利益又是相互依賴和消長的。

利益不對稱包括了兩個基本層面:一是集團間的利益不對稱,即少數利益主體分享大量的利益,而多數主體分得相對少的利益。例如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利益即為一例。二是同一集團內部利益的不對稱。例如在生產者之間,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間的利益差別也很大。

利益不對稱通常由兩種原因造成:一是市場自身的缺陷;二是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市場缺陷主要指信息偏在、自然壟斷與外部效應三種人們所熟悉的事實,這三種缺陷通常被視為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信息偏在與自然壟斷都是利益獲得條件的差別,這些條件的不同必然進一步加劇利益的集中程度,使利益更為不對稱。外部效應雖然不屬於利益獲得條件的范疇,不會直接導致利益的不對稱,但可能會不合理地轉移負擔,同樣會產生利益不對稱問題。所謂制度安排不合理,是指因國家提供了不恰當的制度或不恰當地提供了制度,導致利益的不對稱。最為典型的情況有:一是國家在提供製度時的立場不中立,偏袒某一集團的利益。例如,我國在證券上市制度中,曾經只允許國有企業上市,而不允許民營企業上市,從而導致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利益的不對稱。二是制度自身存在缺陷。此外,由於社會現代化生產的高度集中,導致資源的集中,並最終出現集中化利益與分散化利益間的不平衡。

利益不對稱可能會直接導致三個不同的後果:一是導致利益結構的不平衡,引起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矛盾並加劇這種矛盾;二是導致弱小利益集團的不滿,降低了社會對現行制度的認同的程度,出現制度不均衡現象;三是當制度出現不均衡但又不能通過制度變遷作出及時和恰當的反應時,可能導致制度的失靈與失效。從上述三點可以看出,利益不對稱的最終後果是影響生產率的提高。因此,經濟法的利益分配功能應當是對利益不對稱進行矯正,使其重新處於相對的狀態。利益不對稱與利益不公平有明顯的區別。從一般意義上講,利益的不公平通常會表現為利益不對稱,但利益不對稱並不完全等同於利益的不公平。利益不公平通常指利益交換或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包括條件與結果的不公平或程序的不公平。利益不對稱既有因不公平導致的不對稱,也有非歸因於公平的其它原因造成的不對稱,對於這些利益不對稱現象,很難從法律上認定為是因不公平所致。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1] [2] [下一頁] [尾頁]

10. 經濟法案例分析..

選擇丙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主張
1、甲主張設立普通合夥企業,各個合夥人應回該對合夥債答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所以對於剛剛創業的大學生來說以後的壓力很大,所以不主張採用普通合夥的形式。
2、乙主張設立有限合夥企業,這種合夥形式雖然為我國法律所認可(新《律師法》規定特殊的普通合夥就是其中一例),但是該項制度在我國還不是很完善,法律對這種形式缺少體系的規定;另一方面,有限合夥形式是指整個合夥企業整體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在內部允許有承擔有限責任的合夥人存在,但是它的主要存在形式還是對外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並不是很多人誤解的合夥企業只承擔有限責任,所以對於有限合夥企業,甲乙丙三人在內部沒有分清誰承擔有限責任誰承擔無限責任之前不宜採用。
3、 丙主張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提議可以採納,根據06年新修訂的《公司法》規定,公司的最低注冊資為3萬元,其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在校畢業大學生畢業以後自主創業,所以降低了資本門檻;另一方面公司只是承擔有限責任,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所以選擇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熱點內容
東莞勞動法關於產假的規定 發布:2025-09-17 04:41:07 瀏覽:897
南開大學經濟法考研紅寶書 發布:2025-09-17 04:41:06 瀏覽:175
經濟法階段練習一及答案 發布:2025-09-17 04:40:30 瀏覽:253
南大經濟法2018 發布:2025-09-17 04:39:42 瀏覽:292
合同法與合同管理考試題目 發布:2025-09-17 04:39:00 瀏覽:200
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試題 發布:2025-09-17 04:34:07 瀏覽:616
雲夢法院網 發布:2025-09-17 04:33:27 瀏覽:315
考研經濟法是統考嗎 發布:2025-09-17 04:17:23 瀏覽:997
法律顧問意見書表 發布:2025-09-17 04:17:16 瀏覽:719
自考國際經濟法2018年10月真題 發布:2025-09-17 04:08:08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