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對婚姻法的理解
㈠ 談談你對婚姻法的理解,希望能有專業一點的回答,幾百字吧,萬分感謝!
我有一段失敗的婚姻,經歷告訴我,請你想出軌的時候想想自己的老婆,她把最好的青春留給你,時時刻刻都掛念你,千萬不要傷害她,用你全部的愛,來好好愛她。
㈡ 大學生對婚姻的看法
現在的人都比較有想法的,他們對婚姻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是不會主義者,但是有的人可能早早的就想結婚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㈢ 大學生對婚姻家庭的看法是什麼呢求解!!!!
前幾年,論及在校學生的情感問題,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會擺出「談虎色變」的架勢。在他們眼裡,彷彿在校學生談感情就是不務正業,就象洪水猛獸一樣叫人畏懼。所以在前幾年,幾乎所有的校規校紀里都明明白白寫著「禁止在校學生談戀愛」。
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於2005年3月29日正式出台,新版規定中對於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大學生是否可以結婚」的問題並沒有做出禁止性的規定,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也解釋說,這主要是基於《婚姻法》和《婚姻登記條例》中對公民結婚所作出的規定。新規定出台以後,很多高等院校都修改了原有的學生管理規定,允許在校學生在不違背現行《婚姻法》的前提下登記結婚。規定既出,媒體立即就爆出了天津大學在校學生王洋、劉航登記結婚的新聞。很多學生家長對此表示不理解,認為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沒有半點好處,我看不然。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大多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二十幾歲的年齡,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漸趨成熟,加之社會的影響,情愛之事自然由不得他們不去想。心理學家們經常闡述這樣一個觀點,「你必須要把內心裡郁積的東西釋放出來,否則就很容易形成畸形發展」。學生在學校里偷著談戀愛,對愛情的全過程沒有正確的認識,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認為,愛情是「偷」來的。那麼現今社會上結婚之後偷著養情人的風氣是不是因此而產生的呢?
另外一方面,之所以學校不允許在校學生談戀愛,很重要一點就是擔心男女學生有性行為的發生。學校這方面的擔心也不無必要,學校畢竟是教書育人、傳播科學文化的地方,況且在中國人傳統理念中,正當的性行為是應當發生在建立婚姻之後,所以現在大多數輿論對學生間的性行為持反對意見,認為性在玷污著學問的純潔。且不說性與學問的純潔到底有沒有關系,單說學校、社會的「禁」字當頭,效果怎樣呢?「雷池到底有沒有人敢越」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拿來問我的大學老師朋友,他說:「半步?你太小看現在這些學生了,他們現在都敢到雷池洗澡了」。雖然是句笑話,但也真實反映出當前校園里的實際情況。
事實上,很多學生對學校的「禁」字令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相信你在走訪了高校校園之後,你也會總結出,「禁得越緊,做的越多」。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是,即使對大學生放開婚育限制,大多數人還是不會選擇結婚,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具備成熟的條件。換句話講,在當今尊重法治意識和理念的社會中,《婚姻法》都已經明確規定了適齡公民享有婚育的權利,誰又有權力禁止呢?
我覺得,現在家長、學校、社會在對待這個問題上,要做的首要任務不是一味地禁止,而應該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學生正確認識這個問題,正確理解自己在家庭、社會中所擔負的角色和責任才是最為重要的。這樣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婚姻不是兒戲,才不至於盲目得荒廢了學業。總之一句話,大學生婚姻,宜疏不宜堵。
㈣ 對婚姻法的理解應從哪些方面來談
婚姻法的原則,結合物權法、民法等規定。
夫妻、子女、家庭,財產這樣分類考慮
㈤ 試述大學生應怎樣看待戀愛和婚姻
在社會生活中,無論是青年男女,還是蹣跚老人;無論是白領階層,還是山野鄉民,雖然他們對愛情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對愛情的追求同樣是執著的,他們的情感世界都充滿了青春活力。自古以來,人類為了追求愛情曾上演了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話劇:他們愛得刻骨銘心,愛得轟轟烈烈,愛得無怨無悔。電影熒幕里的愛情,感人肺腑;文學著作中的愛情,充滿傳奇。不管是哪種方式存在,都表現出人類對愛情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沒有討論、品味愛情的資格,因此只有思考愛情了。人生兩大主題也無非就是事業和愛情了,沒有成功的愛情也就無所謂完美的人生。
人來到這個世上,所追求的愛情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尋他(她)的另一半,只有這一半依附在你的身上,你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你。可是愛情是人在性成熟後就追求的,這就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美麗的錯誤,也就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所謂偷吃禁果吧!
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在《挪威的森林》中,承受的不僅僅是孤獨、無奈,逼面而來的還有那與生同在的死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應當怎樣學習、生活和勞動;怎樣培養遠大的理想、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是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戀愛觀、幸福觀,應當怎樣正確地對待和處理青年男女之間的友誼、戀愛、婚姻和家庭。青年男女在對待友誼、愛情和婚姻時的種種表現,青年人應當樹立怎樣的道德觀、戀愛觀和審美觀,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高尚的愛情不僅對現在的各代人來說,而且對未來的各代人來說都將成為幸福的源泉;年青一代對它的態度如何,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幸福,而且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和道德的進步,一個人如果沒有學會真正的愛,他將永遠是野蠻人,而高度文明的野蠻人比處於蒙昧狀態的野蠻人危險百倍。
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呢?愛情絕不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天生感情,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歡愉,愛情必須用高尚的情操精心地加以孕育和培養,愛情是相愛的人之間的一種道德義務和責任,愛情的幸福寓於對人的高度責任感之中,這正是人類的愛情高於動物的本能之處。那麼,高尚的愛情又來自什麼呢?高尚的愛情來自崇高的生活目的。因為,崇高的生活目的是愛情的道德基礎,沒有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是不能體驗道德高尚的愛情的。崇高的生活目的,就是為共產主義奮斗,為人類謀福利。那種把生活的目的僅僅歸結為愛情的狹隘觀點,那種把愛情僅僅看作是接吻、擁抱、爭風吃醋……都是不珍視愛情的表現,正是缺乏崇高的生活目的所造成的。
真正的愛情還必須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充分信任的基礎上。這就十分強調信任在建立真正愛情中的作用和意義了。愛情首先是相互信任,信任是真正愛情的姊妹,道德高尚的愛情的最美好的特點,就是戀人真誠地向愛人傾訴衷腸,把豐富的思想感情獻給對方,相互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做到忠貞不渝、專一不貳、持之以恆、白頭偕老。而與真誠、信任水火不容的則是虛偽、不誠實。這種虛偽包含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在道義上的責任的背叛。因為,虛偽、欺騙,按其本質來說,是同人的最純潔的感情——愛情不相容的。
從人的生理發展來看,人發育到一定時期,就會自然地產生對異性的追求,這是人類所具有的自然屬性,這是產生愛情的重要條件,當然不是唯一條件。我們要善於將這種自然屬性變為道德高尚的愛情,而不是隨意諷刺、指責或者消極防範禁止。我們常常可以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有些青年男女因為擔心被斥為「談情說愛」而迴避異性青年間正常的思想交流,使青年男女疏遠起來,這實際上是一些無知者人為地造成的。在這些人看來,年輕人的愛情是一種不體面不道德的事。有些人不相信有道德高尚純潔的愛情。有這么一所學校,教師們甚至把男學生送女學生回家也當成一件丟臉的事,如若發生此類事,不僅要受到指責甚至要當眾追查,被迫回答一個個傷害自尊心的問題。由於教師在教育上對學生的精神生活採取如此無知的態度,就會在學生中造成對愛情的不正確的看法,就會在男女同學間出現種種不正常的怪誕的現象。
開設愛情研究這門課程,大抵就是為了通過電影和名著中的經典愛情故事,更好地培養青年在愛情方面具有道德高尚的愛情觀。老師講究分寸,注意教育的技巧和藝術,注意消極防範,避免簡單粗暴。讓我們理解愛情,人類情感方面受益菲淺。
學習這門課程,有效地培養了我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修養,把追求同等的教育程度成為建立牢固的愛情的基礎。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關於愛的思考》一書中,講述了一個十九歲的集體農庄姑娘波利娜與一位剛分配到村裡的年輕醫生的戀愛故事。這兩位青年人真誠地相愛著,然而;年輕的姑娘為了讀完大學,實現當一名教師的願望,拒絕了年輕醫生的求婚。年輕的醫生充分理解自己心愛的姑娘,他支持和幫助姑娘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自己也努力成為了一個技藝精湛的醫生。就在他們結識五年之後,姑娘讀完了中學和師范學院才答應嫁給年輕的醫生。這對年輕人的結合,正是一種純潔高尚愛情的表現。它充分地表明:高尚的道德、共同的文化修養和教育程度是建立純潔高尚的愛情的基礎。沒有這種共同的基礎,愛情之火就失去了「燃料」,很快就會熄滅。
我們應該要把愛情與美結合起來。愛情不僅是對美的崇拜,而且要為美而斗爭。相愛的人的高度美學修養是思想道德境界高尚的表現,是建立純潔而高尚的愛情的重要條件。因為,美學觀點的一致,理解和欣賞音樂、圖畫、建築、雕塑、戲劇、芭蕾舞等方面能力的一致,使人們相互接近,使彼此向對方敞開心靈的隱秘,沒有藝術作媒介,這通常是無法溝通的。因此,應將愛情與美結合起來。年輕人要特別注意在審美觀上把儀表美與心靈美結合起來,青年人需要懂得,外表漂亮、穿著華麗,絕不是全部的生活內容一青年男子如果只以外表美作為迷戀的基礎,那就僅僅是一種生理的本能的滿足,這很快就會為姑娘所看透,就會對其產生一種厭惡的感情。只有把自己內心世界一切美好的東西互相向對方展示出來,外在美才升華為更高尚的美,而這種高尚的美的源泉就是為社會謀福利,為崇高的生活目的——共產主義奮斗。
老師在開講愛情研究課程時,提示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友誼與愛情的關系,要把友誼作為培養道德高尚的愛情的基礎,要珍惜青年人之間的同志情誼;在家庭中與父母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關心、相互體貼、和睦相處,不為小事爭吵不休。我相信,這對我們將來處理好戀愛、婚姻、家庭關系都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我們都有這么一個意識,這個世界有高尚的愛情存在。但是,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愛情這東西和金錢、權勢走到了一起,發生了質的變化。什麼都變得有點假了,有了錢,你可以買到一切一切。金錢萬能論存活的空間是越來越寬廣了。不是嗎?事實勝於雄辯,有許多事例為證。
不知自己的愛情在何方,不知自己愛情的征程還有多長。不知自己的愛人是什麼模樣,不知她關於愛情是什麼樣的思想。真正期待這刻骨銘心一刻的到來。
相愛,就要給對方帶來幸福與快樂。我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么?如果能的話,我想要愛情,如果不能的話,我想愛我自己。愛一個人就應該相信直覺。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不只是因為相互吸引,不只是相互信任,不只是相互尊重,最重要的是能給對方帶來快樂,帶來安全感,帶來「未來」,帶來「沒有束縛」,帶來無限支持。不能做到這些,愛情就無所謂愛情,它是什麼,不過是原始的交配欲罷了,不過是沒有理智的發情罷了。想要愛情,又不想讓別人不開心。我知道,我不開心,愛我的人也一樣會不開心,那麼我愛的人只有離開我後才能開心。在這個世界上,很多的人都會很好地為自己,很好地為所愛的人做點什麼。「愛情」二字,簡單、幸福!就像達芬奇手中的畫筆,每一次觸碰,都留給人生無限美好!擁有愛情的人,會用幸福的眼淚唱出「愛情真偉大」,抒發到極至的情感往往預示著腎上腺激素的瘋狂分泌!
曾經有一個很好的辯論題目:到底是物質支撐著愛情還是精神支持著愛情。如果精神支持著愛情的話,這段感情肯定會被餓死;如果物質支持愛情的話,用時下流行的詞語來形容彼此的話就是「二奶」「小白臉」。我又一次站在了極端的路口,請不要讓我辨證的看待問題,因為至此我還堅持愛情本身就足夠極端!
大學生追求愛情,一切好像都是那麼理所當然。我卻認為,大學愛情的基本元素只有一樣——荷爾蒙!荷爾蒙漫天飛的大學校園,愛情成了最好的屏障,遮擋住了每個人內心的瘋狂,將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演繹到了及至。很實在!為什麼不?我所追求的完美愛情,是在大學里擁有中學里的愛情!中學的愛情,無非好奇,是生理發育的具體表現。男孩兒足夠沖動,女孩兒天真爛漫,為了愛情不顧一切。這些,都構成了中學愛情的基本元素,在之乎者也間迸發出許多悲歡離合!那是多麼地簡單、清澈,一個眼神都會讓我們吃吃一笑,一個動作會讓我們不可救葯!我懷念那種因為一句話而使心緒久久不能平靜的感覺,因為波瀾不驚的生活已使我厭倦到了極點。同樣懷念因為一個人而徹夜難眠的感覺,因為我現在更像在愛情世界裡冬眠,對於一切都是那麼麻木!
也許少點荷爾蒙,多點本性,愛情也許會簡單許多。
有人認為愛情是無法思考的。這就牽涉到一個這樣的問題:想得太多,變得理智,便失去了沖動,想得太少,又會懷疑自己是否仍然愛著對方;不想的時候相互愛得最率真。愛情畢竟需要一點任性的,但亦不缺乏理性。不為什麼而去愛對方,也不期盼會有將來,兩人一起度過了年年月月。不為其他,只為了自己,愛情還是要思考的。
這是一場賭博輸了的話,也許是因為彼此都有另外更適合的人。思考愛情,不只是哲學家和小說家的工作,凡人不能只管去愛。當愛的感覺消逝,也不是憑著思考便可以重燃愛火的。
所以說,人生需要思考,愛情更是值得思考的!
愛情,
你像天邊遙遠的星光,
是我永遠不能實現的夢想。
㈥ 求一篇《大學生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800字左右…
我是一個大一的法學學生,這個學期呢,學校開了《婚姻家庭關系法》這門課程,而我們習老師呢,在教了我們一段課程之後呢要我們寫一篇關於婚姻的論文。但怎麼說呢?論文我是寫不出來了,只好寫一寫自己粗淺的看法吧。 課本上有很多對婚姻的定義,我也記不請了。我個人認為的婚姻是很簡單的(個人知識有限吧)就是一男一女在一起過。這「過」呢,又有許多的含義在其中,比如要自願的過,合法的過,互相扶持的過,無償提供性等等。 我呢,有必要強調一下,本人是反對同性戀婚姻的。個人認為婚姻必須是兩性的結合,而丹麥少數國家的兩性婚姻,我覺得是一種區別於婚姻的另一種二人結合形式。 下面,講正題。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對婚姻的看法到底是什麼呢?我問自己,一時又不知如何回答。一方面,自己閱歷和經驗不夠,另一方面,對婚姻本身的關注也少。常聽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是講一個人一旦結婚,可能就會失去愛情;或者說婚姻里沒有愛情。看《圍城》里,也有對婚姻的經典描述:圍城外的人想進去,圍城裡的人想出來。或許,這就應正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吧。但我想這也不盡然吧,應為作者本人和楊絳的愛情因婚姻而更加幸福美滿啊。 這就讓我迷惑了,因為我本人是相信浪漫的愛情與完美的婚姻的。但現實是,社會在發展,感情在衰落。很多人,對婚姻沒有信任感、責任感,閃電式結婚,閃電式離婚。更有甚者,在婚前,簽訂財產協議,害怕因婚姻而損失自己的財產。向最近的電影《游龍戲鳳》中米蘭(舒淇飾)因為仲森(劉德華飾)的一份婚前協議二產生不信任感而出走。由這部影片多少可以反映出一些問題。
㈦ 當代大學生的婚姻觀念
大學生戀愛觀現狀分析及對策
摘要:對當代大學生戀愛觀呈現的特點進行分析,進一步揭示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的現狀及其原因,並在此基礎上
探討培養大學生健康戀愛觀念的對策。大學生戀愛觀受個人生理和心理的成長、學校以及社會影響的原因,相對不
夠成熟,需要學校、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觀;現狀;對策
在當今大學校園里,大學生戀愛現象構成了一道同
學羨慕、家長疑慮、老師無奈的獨特風景線。隨著上世紀
90年代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響,傳統的愛
情觀、婚姻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懷疑。高校作為
一個小社會勢必會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對於人生觀、世
界觀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當代大學生戀愛觀呈現出的特點
大學生戀愛是大學校園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
已成為大學校園生活的聚焦點。據不完全統計,到大學
畢業時,談過戀愛的學生高達總人數的80%,女生的比
例還要略高於男生。大學校園是各種思想文化交融的地
方。當代大學生戀愛呈現出的特點也有所不同。
1.戀愛人數上升,「初戀」年紀下降
過去高校的思想和行為約束比較嚴,學生一般在大
學高年級甚至是即將畢業時才談戀愛。如今,受性生理
成熟提前、高校思想解放和校內同學戀愛行為的影響,
有些學生剛入學不久就開始「物色」戀愛對象,在戀愛年
紀低齡化趨勢的影響下,戀愛的人數逐漸上升。
2.戀愛行為公開化
盡管高校對於學生在校期間談戀愛的態度由「反
對」到「不贊成、不反對」,但校園戀愛者多以「學校不反
對」進行自我暗示,從而既不害怕學校的紀律約束,也
不擔心老師的批評,更不在意同學的議論,反而以談戀
愛為榮,無人喜歡為恥。在高校,不談戀愛的人往往被
視為弱者,不談戀愛被視為不正常行為。因此,大學生
戀愛行為公開化,出入成雙成對,行為上也不遮掩,攜
手漫步於校園,上課、吃飯、自習形影不離,甚至置校紀
校規於不顧。
3.戀愛態度趨於輕率
當代大學生在戀愛的過程中,戀愛觀念日趨放開,情
緒化很重。有些學生以選擇理想對象為由,見異思遷,頻
繁更換對象;少數學生出現「三角戀」和「多角戀」,甚至
在同學之間造成感情糾紛,以至發生沖突,釀成悲劇。大
學生在戀愛過程中,易追求愛情的浪漫,而忽視愛情的
義務和道德,認為戀愛與婚姻無關。孰不知,人類的任何
情感都是具有一定道德責任的,只有以高尚的道德為基
礎建立起來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4.性觀念的開放程度變化顯著
性觀念是人們對性問題的較為穩定的看法及所持
有的態度評價,既包括個體的性觀念,也包括在一定時
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性問題的評價、態度、看法的總
體趨勢。當代大學生受西方思潮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
響,傳統道德逐漸淡化,對婚前同居、婚前性行為持開
放、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在一項對婚前性行為態度的調
查中,支持婚前性行為的佔到25%,持無所謂態度的有
30%。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環境發生的變化,當代大學生
的性觀念也日益開放。
5.戀愛目的多樣化
戀愛雙方要具有相互的道德責任感,而現實調查
中,當代大學生單純因為感情戀愛的不到一半,其他原
因如「體驗愛情的甜蜜」「、證明自己魅力」、「滿足虛榮
心」等戀愛原因佔了大多數。有的大學生很少顧及戀愛
的責任和義務,功利化色彩越來越明顯,交往對象的家
庭背景和經濟狀況往往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把前途寄
托在從對方那裡得到好處。顯然,這樣的感情往往禁不
起時間的考驗。二、對當代大學生戀愛升溫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生理的發展是戀愛活動的誘因
大學生的年齡界限已跨過青春期並進入成年期,進入了人體發育的第二高峰,這一時期的少男少女有了接
近異性的慾望,對性的體驗十分敏感。調查顯示,有83%
的大學生有和異性交往的強烈願望,渴望擁有愛情。滿
足性沖動是促使青年投入戀愛活動的重要誘因,在這一
原因的驅使下,青年開始脫離群體化的兩性活動而單獨
約會。因而在異性吸引、彼此產生好感的基礎上,談戀愛
的想法逐漸成形。
2.當代大學生戀愛是趨從於心理的需求
1.尋求歸屬感在戀愛過程中,戀愛雙方形成了一
個親密關系極強的小群體,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渴求互相
的理解與關懷,排解內心的寂寞,兩人共同分享生活中
的大部分東西:感情、財產、秘密等。戀愛能直接滿足歸
屬感的需要。
2.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學生進入校園以後,意味
著脫離了以前的群體,進入了獨立的生活環境。個人心
中的煩惱不願向長輩傾訴,但又急切希望新的社會環境
和關系的認可。當親密關系的需要顯得尤為迫切的時
候,孤獨的大學生走向戀愛是極其自然的事情。大學生
在思想、處境上的相似性,使得他們在戀愛問題上表現
出明顯的從眾傾向。戀愛對象的出雙入對,容易使孤獨
者萌生羨慕感和攀比心,甚至自卑心理。受這種群體氛
圍的影響,不少人開始尋求異性朋友。
3.對於浪漫的追求在現實生活中,表現青年戀愛
的文藝作品和影視作品很多,加上互聯網上大量關於兩
性及感情問題的探討,激發了大學生的好奇心理。他們
嚮往浪漫的愛情經歷,嚮往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知音
相伴,持這種觀點的大學生,一旦遇到合適的異性,就容
易萌發愛情。
3.當代大學生畸形戀愛觀是出於對物質的追求
少數大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就業壓力大或者愛慕
虛榮、沉迷於高消費等原因而選擇戀愛。他們企圖通過
戀愛來解決經濟上的困難或者在經濟上賺取利益,有的
甚至不惜名譽,採取欺騙的方式同時進行幾段「戀情」。
為追求享樂和地位而戀愛,是一種畸形的戀愛觀。
三、培養大學生健康戀愛心理與行為的策略
由於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並沒有完全成熟,戀愛過
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戀愛觀和戀愛行為的偏離不僅會
給學生的精神生活帶來影響,甚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事
業和前途。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應當予以高度關注,對
學生戀愛表現出來的不健康傾向應積極地加以引導。
1.加強大學生戀愛道德和責任教育
真正的愛情是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礎上的,它是
理想、道德、義務、事業和性愛的結合。大學生正值人生
觀形成的關鍵年齡,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
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戀愛觀。隨著大學生價值觀念多元
化趨勢的發展,戀愛觀也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表現出
實用性和功利性,戀愛不以感情為基礎,而看重戀愛對
象是否有「利用價值」。因此,要加強大學生戀愛道德和
戀愛責任教育,使他們懂得戀愛是以純潔的情感、共同
的追求、相互的信任和責任為內容的,具有專一性、持久
性和道德性的特點,促使他們在戀愛中對他人、對自己
和社會持有高度負責的態度,培養健康文明的戀愛行為
方式,學會自律、自重和自愛。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有
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大學生的校園生活;通過各種形
式的教育和引導,讓大學生懂得如果在大學階段花費大
量的時間和精力談戀愛,勢必會分散精力影響自己的學
習,從而引導他們處理好事業和愛情的關系;多營造健
康、開明的校園文化,通過開設愛情婚姻專題講座、人體
生理學和性健康教育等課程,消除他們對於愛情的困惑
和焦慮,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3.發揮社會輿論對健康文化的宣傳功能
在經濟轉軌和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以贏利為目的的
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廣播、電視的普及和互聯網的迅速
發展,使得社會文化的受眾群和傳播效率大大增加。目
前,大學生獲取性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和一些
不良雜志,而部分新聞媒體背離行業道德和倫理修養,甚
至個別媚俗刊物違法傳播不健康文化,給年輕一代造成
了不可磨滅的瘡疤。因此,社會輿論應該在是非、善惡、
美醜面前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肩負起社會繁榮、健康
文化氛圍的營造功能。
4.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
心理咨詢在我國是一項新興的醫療服務,目前對於
人們心理健康的輔助作用在我國並不十分明顯。一是因
為國人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不願以這一方式表達出
自己內心的問題;二是心理咨詢這一服務的宣傳力度還
不夠,人們對其持有偏見,認為有精神疾病的人才會接
受這種治療;三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數量有限,發揮的
作用有限。因此,針對大學生提供性愛方面的咨詢和幫
助,是大部分國內高校的空白。在這方面,高校作為科學
知識的傳授地,應該發揮專業人士雲集的優勢,開啟校
際間、學校與社會之間合作的橋梁,吸納專業人才,設立
專門的咨詢中心,甚至校際心理咨詢流動站,為學生提
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及時解決他們的各種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必廷延.校園戀愛的兩個悖論[J].中國青年研究,2003(5):54-
57.
[2]李小玲.社會文化對大學生戀愛傾向的影響[J].濰坊教育學院
學報,2006(2):60-61.
[3]宇業力.論大學生的戀愛道德[J].理論界,2006(11):107-108.
[4]馬福全.大學生戀愛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
㈧ 當代大學生對婚姻的看法
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對於外貌的偏好差別基本一致,但也表現出一些差別。經分析,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更加重視其結婚對象的外貌,話雖如此,現階段已有不少女大學生加入了「外貌協會」,但從第三張比較圖來看,外貌成分比重似乎還不是很大,這說明咱們大學生重視內涵的還是大有人在的。同時,大部分女生都認為順眼就行,以自身的舒適度為主。至於無要求這一選項,則是幾乎沒人選擇,試問:哪位大學生在規劃自己的婚姻時絲毫不重視自己結婚對象的相貌呢?至少,才華或樣貌任選其一。
當代大學生對其結婚對象外貌的看法:
據以上餅狀圖的分布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對於另一半樣貌的要求大部分都是「順眼就行」,所謂順眼,就是不論對方長得丑或美,都能夠在婚後的日子裡對對方不離不棄,而且對方一定有其自己獨特的氣質或特質,因為你被吸引了。我想,當代大學生們的對此的看法也應不外乎此。然而,欣賞美是每個人的權利,讓我們也支持這類外貌至上者吧!
2、年薪方面:
男女大學生分別對其結婚對象年薪的看法:
當代大學生對其結婚對象年薪的看法:
從上述數據顯示,男方比女方年薪高將近佔了50%,而且從主動性上來講,男大學生認為女方比男方年薪高的比重為0,說明當今男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普遍比較強,另外,也凸顯出其大男子主義思想尚存。就女大學生而言,有相當一部分認為男方年薪比女方高是理所當然的,這也體現了女大學生們對未來丈夫的依賴性,然而,其中也不乏少數「女中豪傑」,認為女方年薪要比男方高。但在目前這個男女平等的時代,男女雙方年薪基本相當的趨勢想必在將來應該更為樂觀。
3、房產(婚前)方面:
男女大學生分別對婚前房產問題的看法:
當代大學生對婚前房產問題的看法:
通過調查,女生中,將近49%左右贊成婚前男方有房,女方無房,這還是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難道女方就不應該主動承擔一些責任嗎?其實,大多數男大學生也是贊成男方有房,女方無房,綜合前面的1、2兩點,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在婚姻這個問題上,還是如履薄冰的,簡單來說,就是女方總是習慣性的依賴男生,而男生由於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也很願意讓女生依靠,大家在婚姻觀上還是較為傳統的。
4、教育程度方面:
男女大學生分別對其結婚對象受教育程度的看法:
當代大學生對其結婚對象受教育程度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64%的大學生們期待自己的另一半與自己水平相當,女生更甚,很顯然,共同語言是維持一段美好婚姻的絕對保證,另一半會理解你的各種想法,如此一來,家庭紛爭自然會相對減少,想來,當代大學生在這一方面還是比較成熟的。19%認為比自己水平高的更適合自己,而17%的當代大學生的看法是無所謂。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到目前為止,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沒有人願意自己未來的結婚對象受教育水平比自己低的。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在擇偶條件的選擇方面相對明智、成熟,但也不夠大膽、開放。
(二)關於考慮結婚對象時是否考慮父母的意見
男女大學生對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是否考慮父母意見的看法:
當代大學生對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是否考慮父母意見的看法:
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普遍較強,但又有一定的道德責任感,那他們對於這個問題會有怎樣的特別的看法呢?以上圖表是我們走訪不同學齡層次,男女比例相近的情況下做出的統計。可以發現,會稍微考慮一些父母意見的大學生佔大多數,但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更加獨立,幾乎沒有男生願意完全聽父母的,而女生就不一樣了,她們心思細膩,有些過早地意思到父母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自己好。相對地,男生比較叛逆,他們有人會從來不考慮父母的意見,在女生中就很難發現。其實,後兩者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大學生們要想婚姻久長,父母的意見要進行必要地參考
㈨ 大學生學習家庭婚姻法的意義
婚姻家庭法,指調整婚姻家庭法關系的法律,此類法律有不同的名稱,其涵義也不盡相同。我國的婚姻家庭法是規定婚姻家庭關系的發生和終止,以及婚姻家庭主體之間,其他近親屬之間的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婚姻家庭法是民法中的一項基本制度。
婚姻家庭法學是以婚姻家庭法律規范和婚姻家庭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基礎法學學科。本門課程介紹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產生及發展歷史、立法體例、基本原則和法律措施,研究親屬制度、結婚制度、夫妻關系制度、離婚制度、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關系制度、收養制度、監護制度、保護婚姻家庭成員合法權益的法律救濟措施制度、涉外和涉港澳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等內容。學習婚姻家庭法,對於學生培養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和法律意識,運用婚姻家庭法律知識解決婚姻家庭領域的法律問題、維護公民在婚姻家庭領域中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婚姻家庭法經由以195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初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滯、以1980年《婚姻法》為標志的恢復和發展,至90年代逐漸形成了以《婚姻法》為主幹、以《收養法》和《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為配套、以其他部門法相關規范和各個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淵源為補充的分散化結構態勢。與此相伴隨,法學界關於修改婚姻家庭法的研究從80年代末拉開序幕,90年代中期趨於共識,至今已提上立法工作議程,初步完成了「專家試擬稿」,並正在展開討論。參與這一跨世紀的重要立法研究活動的學者,理應感受到一種學術的沉重和歷史的責任。為此,筆者特就中國婚姻家庭法宏觀定位的五個方面提出粗略思路,以期學界同仁加以提升和深化,並納入到具體法律制度的建構之中。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現。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從調整對象的性質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關系,又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夫妻財產關系。
㈩ 婚姻法解釋三對青年女大學生擇偶觀的影響可以從哪幾方面回答
1,首先來大學生走不自再以富二代為唯一標准,法律上明確劃分了婚前財產的范圍。2,逐漸會從經濟能力向社會能力上傾斜。3,在共同財產的約定,上會在感情和經濟上出現沖突。4,使的婚前的贈與行為合法化。5,同樣會使一些沒有能力,沒有法律知識的弱勢群體很難得到保護。6,任何事情在使用起來都是一把雙刃刀,在正確的理解方面,我們可以理解該解釋,更大程度上保護了個人財產不受侵害。同業打擊了以婚姻做交易的不法行為。但是我們還不能看出,在女方需要保護自身的權益是,同樣會影響到感情,例如約定男方個人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只有正確的面對婚姻觀,社會觀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合法的權益,才能使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以保護。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