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

社會法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1-03-06 18:12:38

① 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工人運動的不斷興起;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斷暴露;三大自然定律的發現。

19世紀40年代,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法、德也相繼進入工業革命階段。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確立,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

19世紀30、40年代發生的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織工起義,表明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這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同時代人相比,具有高度的理論素養,有強烈的實踐願望,正是在他們進行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1)社會法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主辦的理論刊物。1983年10月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成立時辦的《科學社會主義通訊》是它的前身。

後更名為《科學社會主義》,公開發行,曾由中國工運學院承辦。1991年經新聞出版總署重新登記,改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承辦,2001年轉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承辦。

其宗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宣傳、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探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際問題。

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評價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各種思潮,為堅持和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陣地服務。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和文風,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注重內容的科學性、現實性、創新型,注重理論性與政治性、學術性與知識性、嚴肅性與可讀性相統一。

經濟法和社會法作為後起的法律,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1)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地或者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回加以組織協答調的職能。(2)社會經濟及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

③ 簡述韋伯理解社會學的主要內容及產生的時代背景(30分)

馬克斯.韋伯可能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最大影響的古典社會學家。《經濟與社會(第1卷)》原著1921~1922年出版。韋伯在書中全面而系統地表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和對現代文明本質的見解。首先對社會學的定義、對象、方法以及一些基本范疇和概念作了詳細闡釋,統稱為社會學的基礎。然後分別又互有交叉地闡發了他的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思想。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主張社會科學必須運用「理解的方法」。社會學不應當僅僅局限於發觀支配社會行動的一般規則,它還應當試圖去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意向和動機。這些主觀動機在下一個階段可以被視為社會行動的原因,可以發展為一種因果性的社會說明。社會學(這個高度含混的詞在此意義上被使用)是這樣一種科學,它試圖對社會行動意義理解,以期由此達到一種關於它的過程和結果的因果說明」。
注意兩點:出發點就是通常所謂的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社會學關注的是有動機的行動,自然科學關注的無動機的事件(比如地球,星球的運動)人類行動的意義特徵在自然界沒有對應者。

④ 「依法治國」是在什麼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

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

「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牢固樹立法制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民主化與法治化。

(4)社會法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發展人民民主和建設法制國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事實上,新中國在成立後至1957年夏反右斗爭擴大化之前的7年時間里,是比較注意法制建設的。

這期間,不僅制定了1954年《憲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規、命令,而且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遵守革命法制,實行憲法,依法辦事。這可以從當時一些領導人在講話中看得很清楚。1949年初,謝覺哉同志就說過,我們不要資產階級的法治,但我們確要我們的法治。

1954年9月17日,彭真同志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審議憲法草案時,專門就「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了發言,指出「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在法律上平等,應當是,也必須是全體人民、全體國家工作人員和國家機關實際行動的指針」。

在改革開放以前,各種條件決定了我們黨和國家不可能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當然更不可能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在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沒能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提出來。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也不是一下子就輕而易舉地提出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際上,這一基本方略的提出,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和發展

⑤ 1853的法國時代背景是什麼法國當時處於一個什麼時期社會環境怎麼樣

1852年11月,拿破崙·波復拿巴的侄制子路易-拿破崙尊自己為「拿破崙三世」。12月,登基稱帝,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1853年,與西班牙貴族小姐歐仁妮結婚。1854年,聯合英國對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⑥ 時代背景,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是什麼意思

1、時代背景: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比如在近代,我們中國的時代背景就是身處帝國主義和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壓迫的國家。

2、歷史背景:一般指某一個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

3、文化背景:指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形成產生影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所創造和積累、發展起來的文化彼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人類文化隨著發展出現不同的類型,對人的發展便構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6)社會法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一、時代背景例句:

1、吳晗《明代民族英雄於謙》:於謙的建議到了北京,早上到,晚上就批准,是有其時代背景的。

2、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二章:性格是隨時代背景而改移的。

3、艾蕪《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說是以新加坡為時代背景,寫失業的華僑工人,談礦工和海員的艱苦生活。

二、歷史背景:如鴉片戰爭背景。

1、國內背景:清朝統治走向衰落。經濟上,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土地兼並嚴重,政治上,清朝統治的腐朽日益暴露,軍事上,裝備陳舊,營務廢馳;財政上,國庫虧空,入不敷出,思想上,閉目塞聽,愚昧無知。

2、國際背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

3.鴉片戰爭的原因: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迫切要求開拓世界市場。英國希望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的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禁煙運動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

三、文化背景:德國哲學家、史學家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把人類文化分為 8 種類型,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等。英國早期經濟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把人類文化分為 26 種類型。

⑦ 勞動合同法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產生的社會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的不斷版深入,我國企權業勞動關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也日趨凸現。企業勞動關系不和諧不僅影響著勞動者的收入和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而且還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由於企業勞動關系的不和諧而導致的罷工和集體辭職事件無疑會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不可估計的損失。

當前,由於我國企業勞動關系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了我國勞動者權益被侵害的現象頻頻發生,企業勞動關系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勞動爭議案件大幅增加。只有建立和諧的企業勞動關系,企業的勞動質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業才能創造出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物質和文化基礎。而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只有建立了和諧的企業勞動關系,才能夠激發廣大員工的工作熱情,才能夠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⑧ 《法經》的歷史背景及其本質是什麼

《法經抄》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是李悝為魏文侯師時編纂的,這時正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過渡時期。
其本質和特徵是:
簡朴性。這是指構成古代法律秩序的法律規范體系並無科學的分類和層次,體現在法典的體例上就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實體法程序法不分。《法經》的主要內容是以罪名為基礎的刑法條文,內容上,可以認定整個《法經》是一部民、刑、刑訴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從結構上看,李悝的立法思路也只是從其在魏國變法的最急切之處入手,先規定《盜法》、《賊法》;為了劾捕盜賊,再規定《囚法》、《捕法》;而後又將其他一些罪名統統收入《雜法》,最後將相當於後世的名例篇或刑法總則的《具法》列為尾篇。可見李悝在法典結構上還遠未達到中國封建法律體系高峰時的水平,尚處於比較凌亂的階段。
原始性及野蠻性。《法經》誕生於戰國初期,正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雖然《法經》擺脫了《周禮》及《尚書·呂刑》中以刑統罪的刑法體系,改為以罪統刑,但是在對待刑罰的態度上卻沒有絲毫轉變。《法經》充分體現了法家重刑主義的思想。散發出原始氏族征戰與統治的血腥氣息。

⑨ 《社會保障法》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被通過的由此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首先,是哪國的社會保障法 中國是沒有
比較著名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濟貧法,德意志帝專國時期頒屬布的一系列社會保障條例和後來美國頒布的社會保障法
歷史背景嘛 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激銳 社會不穩定
歷史影響嘛 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社會積極發展勢頭 代價是日益增高的社會保障費用

⑩ 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的學說。它以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發展規律的科學。又稱科學共產主義。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指馬克思主義的整體,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3個組成部分;狹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指馬克思主義的3個組成部分之一,即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相並列的科學社會主義。人們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即作為運動或制度的社會主義,通常是從狹義上來理解的。

科學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科學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規律,闡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為無產階級指明了徹底解放的道路。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是西歐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物質生產、階級斗爭和思想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領域實行偉大變革的結果。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已佔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內部矛盾日益尖銳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高漲。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當時階級斗爭的實踐。在此基礎上,周密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繼承了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1867年發表的《資本論》和1875年撰寫的《哥達綱領批判》,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原理進行了深刻的論證。

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歷史轉折時期。產業革命一方面促進了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加劇了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一方面創造出一個富有的工業資本家階級,另一方面創造出一個貧困的產業工人階級。從1825年起,連續爆發的三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開始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轉向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如果說1825年是歐洲經濟的轉折點,那麼,1831年就是歐洲政治的轉折點。從這一年起,連續爆發的三次大規模工人運動,表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資本主義向何處去?工人運動向何處去?已有的理論不能回答這些重大的時代課題。封建階級的復古主張開歷史倒車,空想社會主義的方案不切實際,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理論紛紛破產。時代的劇變呼喚人類思想的革命性變革,工人運動的發展需要科學理論的武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成為歷史的定勢。

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對我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分析它產生時的經濟、政治和理論背景有助於我們更好的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學習,分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社會階級基礎和理論前提。

一、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社會經濟條件

14世紀和15世紀的歐洲,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的擴大、商品生產的增長和國內外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資本主義的手工業代替了封建的行會經營方式。然而,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能再滿足需要了。於是,蒸汽機的發明出現了,它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

18世紀歐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動力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帶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到了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英國處於工業革命的完成階段、大工業在經濟中占據了統治地位。法國和德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從手工工場到大機器生產的轉化,極大提高了資本主義生產力水平。

歐洲主要國家的產業革命不僅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而且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使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給勞動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集中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弊病。

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經濟危機,以後每十年都發生一次,1836和1847年的經濟危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許多工廠倒閉,產品滯銷,工人失業,生活沒有著落。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巨大打擊和心理恐慌。這是資本主義當事人完全預料不到的事情。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本主義的所有制關系,這些曾給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出巨大財富的資本主義制度,現在卻也給其自身製造了麻煩。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同生產的社會化已經發生尖銳的沖突,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已經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外殼不能相容了。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生產力武器,而且鍛煉出一個能運用這種武器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現代工人階級。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

二、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社會階級基礎

資本主義越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跟著發展;資產階級越是發展,無產階級的隊伍就越是從其他階級中得到補充。小工業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紛紛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中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和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最初是個別工人,然後是某一工廠的工人,在後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勞動部門的工人,同直接剝削他們的個別資產者作斗爭。他們不是攻擊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而是攻擊生產工具本身,如搗毀機器,燒毀工廠,等等。工人的斗爭造成了他們之間日益擴大的團結,這種團結由於大工業所造成的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而得到發展。工人們彼此聯合起來了,許多性質相同的地方性斗爭回和成全國性的斗爭,匯合成階級斗爭,而一切階級斗爭都必將發展為政治斗爭。

19世紀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先後發展成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的1834年法國里昂紡織工人起義,1836年至1848年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1844年6月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三次大規模的工人起義的工人運動雖然都失敗了,但卻開辟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新紀元。和早期的工人運動相比,近代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標志著工人階級的成熟。

在這三大工人運動中,歐洲無產階級顯示了自己的偉大實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階級已經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闊步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但是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又表明了,無產階級要達到爭取解放的目的,必須有科學的、革命的理論指導。空想社會主義沒有能給無產階級指明正確的方向。由此,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已成為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馬克思通過參與和組織了19世紀的國際工人運動的實踐,並總結和吸取了19世紀國際工人運動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例如:法國工人起義組成「巴黎公社」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等人進行空想社會主義實踐失敗的教訓,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擬訂了《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第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這部著作在1848年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三、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理論前提

狹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關於勞動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理論,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三大發現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大發現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規律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哲學的理論基礎。

廣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空想社會主義無情地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基礎,幻想地描繪未來社會的藍圖,「提供了啟發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1],但是不具備科學的實踐的品格。他們看到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命運,卻未能揭示資本主義滅亡的經濟根源;他們要求埋葬資本主義,卻看不到埋葬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他們憧憬取代資本主義的理想社會,卻找不到通往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而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成為科學,則是因為他們在深入社會實際、積極投身工人運動、繼承人類優秀科學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

科學社會主義主要是在吸收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科學的材料和論據。產生於17世紀下半葉而完成於19世紀初葉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為剩餘價值學說的產生提供了有益材料。19世紀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則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直接的思想來源。科學社會主義同時也吸收了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領域里的許多重大發現的成果。

科學社會主義於19世紀40年代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後,在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在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在與各種非科學、反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潮或者流派的斗爭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國主義的經濟政治特徵、基本矛盾及其本質,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階段,是壟斷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國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及其與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聯系,作出社會主義可以先在幾個或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首先在不發達的俄國取得勝利的論斷。並領導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變成現實。列寧之後 ,斯大林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 ,捍衛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

總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如同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從此,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無產階級開始由自在的階級變為自為的階級,社會主義運動由歐洲逐漸擴展到整個世界。

熱點內容
工期違約金最高限額合同法解釋 發布:2025-09-17 02:39:53 瀏覽:154
2018年修改後婚姻法 發布:2025-09-17 02:39:00 瀏覽:853
行政法的本級 發布:2025-09-17 02:25:37 瀏覽:952
學習准則及條例課件 發布:2025-09-17 02:25:27 瀏覽:785
立法座談提綱 發布:2025-09-17 02:24:47 瀏覽:107
上海勞動合同法培訓內訓 發布:2025-09-17 02:15:56 瀏覽:9
法規建成區 發布:2025-09-17 02:05:47 瀏覽:286
最早的法官 發布:2025-09-17 01:54:26 瀏覽:390
婚姻法律援助熱線12348 發布:2025-09-17 01:52:59 瀏覽:9
行政法的內容包括行政組織法 發布:2025-09-17 01:52:52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