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善意第三人舉例
㈠ 關於買賣合同法律效力的問題,牽涉到善意第三人
你可以仔細閱讀下《合同法》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專或屬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
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第四十九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
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如果B是以A的名義與C簽訂合同的,B沒有代理許可權的,需要經過A的確認。
而B是以自己的名義與C簽訂合同,而古董屬於動產,B持有古董並對此作出處分,C有理由認為B是所有權人並以合理的價格善意取得,因此,買賣合同有小,A只能向B要求賠償,而不能要求C返還。
㈡ 如何理解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請舉例說明 多謝
若甲乙簽訂了購房合同,乙方支付了款項,但一直沒過戶登記,甲方又將房屋賣給了丙,丙對甲乙的合同完全不知情,且甲方將房屋過戶給了丙方,則丙作為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房屋所有權。
㈢ 在合同法中,善意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第三人」、「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回概念,有民法答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規則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㈣ 經濟法:物權法中的不動產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有例子最好!
以機動車轉讓為例,
第一,登記不是機動車物權轉移的法定義務。法律沒有就機動車物權轉移必須進行登記作出明確的規定。是否登記,由當事人作出選擇。不能說沒有登記就認定機動車的物權沒有轉移。是否登記,不是判斷機動車物權轉移的標准。
第二,判斷機動車物權轉移的標准最主要的是交付。只要機動車從出賣人手裡交付給買受人,機動車物權就轉移,買受人就取得機動車的物權,而不管是否進行了登記。是否進行了過戶登記,不影響機動車物權的轉移。除了交付之外,登記當然也發生機動車所有權轉移的結果。
第三,機動車交付之後,新的物權人就該機動車享有的物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善意,就是第三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機動車的物權已經轉讓。它包括這樣兩個內容。一是第三人不知道該機動車已經由出賣人通過簽訂書面協議或口頭約定的方式出賣給了買受人。二是第三人不知道出賣人已經將該機動車交付給了買受人。換句話說,第三人如果只是知道出賣人准備將該機動車出賣給買受人,而不知道交付的這種事實,那麼,第三人就是善意。只有第三人既知道出賣人要將該機動車出賣給買受人,又知道已經交付的事實,這時才認定第三人不是善意,而是惡意。
因此,所謂的善意第三人,除了具備善意的這一要件外,還應具備合法要件和登記要件。合法,是指出賣人和第三人簽訂的機動車買賣合同合法。登記,是指第三人已經將機動車登記到自己名下。如果機動車還沒有登記到第三人名下,這時的第三人還不是物權法第二十四條中規定的善意第三人。
㈤ 解釋並舉例《合同法》 第四百零三條 委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及第三人選擇相對人的權利
《合同法》第四百零三條
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
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
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解析:
本條規定了委託人的介入權和第三人的選擇權。
1.委託人介入權的行使需要具備的條件:①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②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不知道受託人和委託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③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④受託人在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時,向委託人披露了第三人;⑤不存在「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情形。在委託人行使介入權時,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
2.第三人選擇權的行使需要具備的條件:①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②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不知道受託人和委託人之間存在代理關系;③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④受託人向第三人披露了委託人。第三人可以在受託人和委託人中選擇一方作為相對人主張權利,但不能同時選擇受託人和委託人為共同相對人,且第三人在作出選擇後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
㈥ 法律中的「善意第三人」指什麼能舉例說明嗎
例:甲欠乙10萬元,以自己所有的一輛汽車為乙設立抵押,但沒有辦理登記。抵押期間專,甲未經乙的同意,以屬9萬元的價格擅自將汽車賣於不知該汽車已設有抵押權事實的丙,並貨款兩訖,乙幾天後知曉此事訴至法院,稱自己不同意甲出賣該汽車,主張甲與丙的買賣無效。法院對於乙的請求不予支持,因為乙的抵押權由於沒有辦理登記,所以不得對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丙。此案中,丙就是第三人,並且是善意第三人。如果丙在買甲的汽車時知道該汽車設有抵押權並購買,那麼他主觀上就屬於惡意,而此時法院就會支持乙的請求,保護乙的抵押權。善意第三人,即:該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
㈦ 物權法24條中善意第三人的范圍是什麼如何判斷結合不同的交付方式,有哪些善意第三人並舉例。
1、物權法來中的善意第三人自是指不知情、無惡意的第三人。例如:你借東西給你朋友A,A將這個東西賣給B,但B不知道A沒有處分權,也不知道該東西是你的所有物。此種情況下,B為善意第三人,B取得你的東西的所有權。2、如果B知道A要賣的東西是你所有的,那麼B就是知情的,明知A沒有處分此物的權利,而賣此物,則B不成立善意第三人,B不能得到此物的所有權,有義務返還你的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