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損害賠償認定
1. 關於離婚損害賠償中過錯方的過錯責任如何認定的.
暴力行為的表現形式依照上述司法解釋有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及其他手段。前者即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等實際上是屬於身體暴力的范疇;後者即其他手段可包括語言暴力和性暴力。因為,後這兩種暴力形式在婚姻家庭中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是家庭暴力中除身體暴力外的另兩種表現形式。那麼,語言暴力、性暴力在審判實踐中如何來認定?筆者認為,語言暴力,一般是以威脅、恐嚇、謾罵、挖苦、侮辱等方式來威嚇、虐待對方,造成受害一方長期在精神、心理方面產生壓力與痛苦;性暴力是指丈夫為滿足自己的性慾,在妻子病重、經期、產期、哺乳期等特殊情況下,違背妻子意願,經常強迫其從事性行為或用殘暴的方式傷害妻子的生殖器官,使其身心受到極大損害的行為。家庭暴力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並非是一切家庭暴力行為都能提起損害賠償的,只有那些施暴行為足以導致夫妻感情破裂並造成一定的傷害後果時,過錯方才應承擔起賠償責任。但「一定的傷害後果」其標準是什麼?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此未做出明文規定。筆者認為,由於婚姻損害賠償包括物質與精神賠償兩個方面,因此,其傷害後果的標准也應當以這兩方面的損害事實作為參考指數即包括肉體損害和精神損害的事實。而肉體損害事實筆者認為可依照刑事法律標准分為重傷、輕傷、輕微傷來認定。因為刑事法律這種區分肉體傷害程度不僅是比較科學的,而且依照其標准來作為確認離婚損害賠償中家庭暴力之傷害結果並無不妥;同時,在審判實踐中民事損害的賠償依據也往往是借鑒或參照刑事傷害這一標準的。因此,只有依照刑事傷害的法律標准,才能在審判實踐中對「一定的傷害後果」作出科學且公正的界定。精神損害事實筆者認為,可依照醫學上的標准分為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精神錯亂等。但要明確肉體上的損害結果如輕傷並不一定就給受害者造成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等後果即肉體上的損害與精神的損害並不都是一致且並不都是具有因果關系。只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受害者的精神損害是同過錯方實施家庭暴力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的,人民法院才可以認定。由於家庭暴力有法定性及權威性的損害結果作為參照依據,這樣,在司法實踐上,認定實施家庭暴力者的過錯責任就比較容易掌握,其所造成的傷害結果及程度就易於明了,從而不會陷入盲目及主觀臆斷的誤區。2、關於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過錯責任如何認定的問題。《〈婚姻法〉解釋(一)》第1條在界定家庭暴力行為的同時,認為「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這說明,虐待是家庭暴力的經常性表現形式,也是家庭暴力的最高表現形態。但「持續性、經常性」的標准又是如何確認的?筆者認為,其時間標准應以一年以上為宜,即只要行為人實施的家庭暴力行為連續達一年以上的就可以認定為虐待。因為整年都對無過錯方實施家庭暴力,說明行為人主觀惡性大及情節較為嚴重,對這種不分四季的惡劣行為,宜於重罰。但必須明確,如果以虐待的過錯責任論處後,就不能也不應該再以實施家庭暴力的過錯責任來論處了,因為一種過錯行為不能受兩次處罰。認定虐待如此,那麼,對遺棄家庭成員的過錯責任又如何認定?這就需要明確遺棄這一概念,所謂遺棄,就是指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者拒絕撫養、贍養、照顧,情節較為嚴重的行為。首先,從其概念來看,遺棄的主體只能是有撫養能力的配偶,其他家庭成員即使有遺棄行為,但都不是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中所規定的遺棄主體;其次,被遺棄的對象既包括年老、患病的父母、未成年的子女,也包括患病或沒有生活經濟來源的配偶。再次,這種遺棄行為已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後果,如造成年老、年幼或患病者飢餓、挨凍、流浪、病重及死亡等。此外,遺棄在時間上顯然是要達到一定的期限,否則不會出現嚴重的後果。從此我們可能看出,遺棄相對於實施家庭暴力來講,它所侵害的對象與范圍比實施家庭暴力行為所侵害的對象與范圍要廣泛,理由是實施遺棄者往往是離家外出或不共同生活在一起,無過錯方的賠償請求是基於撫養子女、贍養年老或生病的父母的需要而提出的,負有撫養義務一方不能逃避此責任;同時,撫養、贍養既是一種法定義務,也是傳統的孝德,有撫養能力的配偶喪失了這種孝德,則不僅要受道德的譴責,而且要受法律的制裁。
2. 離婚訴訟中,什麼情況下可以要求損害賠償
現實困惑
女子李某所住的村子地處偏僻,人們受傳統教化影響很深。後來,李版某與同村的吳某結婚,結婚一權年後,李某生下一個女孩兒,滿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丈夫吳某將女嬰扔進了深山。李某得知此事後,將孩子抱回,但孩子不久就死了。李某痛不欲生,遂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並要求損害賠償。李某可以要求賠償嗎?
律師答疑
李某可以要求損害賠償,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明確規定,一方有虐待、遺棄家庭成員行為的,另一方離婚時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本案中李某剛出生的孩子被丈夫扔進了深山,直接導致了孩子的死亡。因吳某有遺棄家庭成員的惡劣行為,依照法律規定,應該給予李某賠償。
法條鏈接
《婚姻法》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法理薈萃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因為夫妻一方法定過錯離婚的,過錯方應該就自己的過錯給另一方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
3. 新婚姻法對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怎樣規定
龍某(男)與紀某(女)相識,一年後結婚。後來,龍某與本村女青年鄭天亮關系密切,經常在一起吃飯、看電影,繼而發生兩性關系致鄭天亮懷孕。龍某怕姦情暴露,偽稱他和鄭天亮是未婚夫妻,帶鄭天亮去醫院做了人工流產。龍某和鄭天亮相約,與妻子離婚後雙方結婚。於是,龍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與紀某離婚。法院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對鄭天亮破壞他人家庭的行為和龍某違反一夫一妻制度原則與他人通姦的行為,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同時法院向龍某和鄭天亮所在單位的領導提出司法建議,要求對他們二人的違法行為進行批評教育,斷絕往來,改正錯誤,同時調解龍某和紀某和好。但龍某與第三者暗中繼續往來,始終堅持離婚,並和鄭天亮公開同居。紀某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與龍某繼續生活,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同意與龍某離婚,並要求龍某進行損害賠償。
問題:紀某這樣做,有法律依據嗎?
答:這樣的案例如果發生在新修訂的《婚姻法》生效之後,則紀某在離婚分割財產時,不僅可以根據照顧女方、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適當多分,而且還可以根據新婚姻法請求龍某損害賠償。
新婚姻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後,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這是新婚姻法增加的內容,是針對離婚時無過錯方有權提出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據有關部門統計,在離婚案件中25%起因於家庭暴力、婚外戀、通姦、姘居、重婚等,這種導致婚姻破裂的趨勢有增無減。婚姻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因一方的過錯導致婚姻破裂,對他方造成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損害。因此,受害方有權提出損害賠償之訴,惟其如此,才能體現當代婚姻家庭法的公平原則和保護弱者原則。從現實來看,如果法律對此不作出規定,會導致離婚的成本過小,受害人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這里的賠償是補償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
4. 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如何認定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5. 離婚損害賠償的賠償認定的誤區,難點有哪些
1、男方和另一女方沒有重婚也沒有同居,離婚時無過錯女方不能要求經濟和版精神賠償權。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2、小孩未滿一歲,男方是不能提出離婚的。
《婚姻法》第三十四條 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6. 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如何認定
婚姻法及其解釋中對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做了明確規定,即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權主體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有過錯一方的配偶,也就是有賠償義務的有過錯的一方
7. 關於離婚損害賠償中過錯方的過錯責任如何認定的問題
暴力行為的表現形式依照上述司法解釋有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及其他手段。前者即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等實際上是屬於身體暴力的范疇;後者即其他手段可包括語言暴力和性暴力。因為,後這兩種暴力形式在婚姻家庭中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是家庭暴力中除身體暴力外的另兩種表現形式。那麼,語言暴力、性暴力在審判實踐中如何來認定? 筆者認為,語言暴力,一般是以威脅、恐嚇、謾罵、挖苦、侮辱等方式來威嚇、虐待對方,造成受害一方長期在精神、心理方面產生壓力與痛苦;性暴力是指丈夫為滿足自己的性慾,在妻子病重、經期、產期、哺乳期等特殊情況下,違背妻子意願,經常強迫其從事性行為或用殘暴的方式傷害妻子的生殖器官,使其身心受到極大損害的行為。 筆者認為,由於婚姻損害賠償包括物質與精神賠償兩個方面,因此,其傷害後果的標准也應當以這兩方面的損害事實作為參考指數即包括肉體損害和精神損害的事實。而肉體損害事實筆者認為可依照刑事法律標准分為重傷、輕傷、輕微傷來認定。因為刑事法律這種區分肉體傷害程度不僅是比較科學的,而且依照其標准來作為確認離婚損害賠償中家庭暴力之傷害結果並無不妥;同時,在審判實踐中民事損害的賠償依據也往往是借鑒或參照刑事傷害這一標準的。 因此,只有依照刑事傷害的法律標准,才能在審判實踐中對一定的傷害後果作出科學且公正的界定。精神損害事實筆者認為,可依照醫學上的標准分為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精神錯亂等。但要明確肉體上的損害結果如輕傷並不一定就給受害者造成精神衰弱、精神失常等後果即肉體上的損害與精神的損害並不都是一致且並不都是具有因果關系。 只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受害者的精神損害是同過錯方實施家庭暴力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的,人民法院才可以認定。由於家庭暴力有法定性及權威性的損害結果作為參照依據,這樣,在司法實踐上,認定實施家庭暴力者的過錯責任就比較容易掌握,其所造成的傷害結果及程度就易於明了,從而不會陷入盲目及主觀臆斷的誤區。 《〈婚姻法〉解釋(一)》第1條在界定家庭暴力行為的同時,認為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這說明,虐待是家庭暴力的經常性表現形式,也是家庭暴力的最高表現形態。但持續性、經常性的標准又是如何確認的?筆者認為,其時間標准應以一年以上為宜,即只要行為人實施的家庭暴力行為連續達一年以上的就可以認定為虐待。因為整年都對無過錯方實施家庭暴力,說明行為人主觀惡性大及情節較為嚴重,對這種不分四季的惡劣行為,宜於重罰。但必須明確,如果以虐待的過錯責任論處後,就不能也不應該再以實施家庭暴力的過錯責任來論處了,因為一種過錯行為不能受兩次處罰。 認定虐待如此,那麼,對遺棄家庭成員的過錯責任又如何認定?這就需要明確遺棄這一概念,所謂遺棄,就是指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者拒絕撫養、贍養、照顧,情節較為嚴重的行為。首先,從其概念來看,遺棄的主體只能是有撫養能力的配偶,其他家庭成員即使有遺棄行為,但都不是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中所規定的遺棄主體;其次,被遺棄的對象既包括年老、患病的父母、未成年的子女,也包括患病或沒有生活經濟來源的配偶。再次,這種遺棄行為已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後果,如造成年老、年幼或患病者飢餓、挨凍、流浪、病重及死亡等。此外,遺棄在時間上顯然是要達到一定的期限,否則不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從此我們可能看出,遺棄相對於實施家庭暴力來講,它所侵害的對象與范圍比實施家庭暴力行為所侵害的對象與范圍要廣泛,理由是實施遺棄者往往是離家外出或不共同生活在一起,無過錯方的賠償請求是基於撫養子女、贍養年老或生病的父母的需要而提出的,負有撫養義務一方不能逃避此責任;同時,撫養、贍養既是一種法定義務,也是傳統的孝德,有撫養能力的配偶喪失了這種孝德,則不僅要受道德的譴責,而且要受法律的制裁。
8. 離婚損害賠償怎麼規定的,
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內權請求損害賠償:(一)容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根據此規定,有權要求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人僅指合法婚姻關系中的無過錯方,無過錯方損害賠償的請求只能向自己的配偶提出,而且必須是由於對方的上述四項規定的過錯導致離婚的才可以提出損害賠償請求,對於並非因上述四項規定的情況而離婚的,不能提起損害賠償。
在離婚訴訟中,人民法院在受理離婚案件時應當將《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中當事人的有關權利義務書面告知當事人。並分三種情況做出具體規定:①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是在提起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②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離婚,也不基於《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可以在離婚後一年內就此單獨提起訴訟;③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案件,一審時被告未基於《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告知當事人可在離婚後一年內另行提出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