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奴隸制社會法經濟

奴隸制社會法經濟

發布時間: 2021-03-15 18:46:22

A. 奴隸制經濟

奴隸制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報酬沒有人身自由,大部分人作為奴隸沒有任何收入來源,而大量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

這些財富的壟斷者的消費能力極為有限,他們將大量的財富換成土地、黃金等硬通貨,囤積起來,只能起到保護自身財富不貶值的作用,對於刺激國家經濟、增加稅收並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會對現代經濟造成致命的打擊。

B. 奴隸制社會的經濟異化表現方式是什麼

奴隸制社會的經濟異化表現方式是人(奴隸)的財產化與工具化。
奴隸社會中,奴隸是主人的財產,是會說話的工具,不被當作人看待。他們是為奴隸主無償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 其一生緊緊依附於奴隸主,在成為勞動工具的同時也被當成一種有價值的貨物進行贈賜與交易。

C. 奴隸制經濟是什麼

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佔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近古和近代的奴隸多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歐洲的殖民地。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里。古代最典型的奴隸制是羅馬帝國,此外,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戰國以前的中國,南北戰爭以前的美國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國、法國、俄國的殖民地都屬於奴隸制。然而,關於奴隸社會是否為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必經階段的觀點,仍存在著爭議。

D.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經濟特點

奴隸視為是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買賣,奴隸主可強迫奴隸工作,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這樣的社會,叫奴隸社會。夏朝是奴隸社會形成時期,奴隸制建立以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和一系列奴隸國家機器的出現為標志。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奴隸制政治制度、國家機器進一步完善,殘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西周是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奴隸社會的各種制度漸趨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時期達到完善。在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處於瓦解階段,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體現。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開始發生變遷。

原始社會瓦解後出現的人剝削人的社會。以奴隸主佔有奴隸的人身、實行超經濟奴役為主要特徵。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產生和確立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勞動者能夠生產剩餘產品,從而使奴役他人變為有利可圖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剝削

人的形式,即奴隸佔有制。最早的奴隸主是原始社會內部分化出來的氏族貴族。最早的奴隸是氏族部落戰爭中俘虜的外族人。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氏族部落內部貧富分化不斷加劇,富裕的氏族貴族對貧困的氏族成員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債務奴役,無力還債的貧困氏族成員往往被債主賣到其他氏族部落充當奴隸。此外,懲罰罪犯、海盜掠奪、拐賣人口、奴隸買賣、家生奴隸等也是奴隸的重要來源。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
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階級結構和階級斗爭在奴隸社會,居民被分為自由民和奴隸兩部分;在自由民內部一般又可分為佔有奴隸的奴隸主和不佔有奴隸的自力謀生的勞動者;奴隸內部又劃分為若干集團;在自由民與奴隸之間還存在著許多過渡性階層。在自由民內部,存在著面臨淪為奴隸危險的平民與奴隸主貴族的斗爭;在自由民與奴隸之間,在奴隸佔有制國家與被奴役的外邦人或臣民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對立。奴隸反抗奴隸主的斗爭,被奴役的氏族部落反抗征服者的斗爭,往往表現為大規模的起義。但奴隸反抗奴隸主的方式,更為經常的是消極怠工、逃亡、破壞生產工具或殺死個別窮凶極惡的奴隸主。在反抗奴隸主剝削和奴役的斗爭中,奴隸有時與自由民中的平民聯合行動。瓦解隨著勞動工具的改善、生產技能的積累、勞動分工的發展,奴隸佔有制的生產關系日益與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產生矛盾。在奴隸社會末期,出現了一批由奴隸主階級中產生的大土地所有者,廣大自由民逐漸淪為與奴隸處境大體相同的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各奴隸佔有制國家通過長期的不同形式的革命性變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大土地所有者演變為封建主,奴隸和自由民轉化為農奴。以剝削農奴為主的封建生產方式逐漸取代奴隸佔有制為主導的生產方式。
歷史意義
奴隸佔有制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打破了原始社會氏族部落關系的狹隘性,從而有利於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有利於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工的發展,為整個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此次歷史變革中,奴隸主無疑得到最大利益,可以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從事腦力勞動或者不參加勞動,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奴隸也得到了利益,某些戰俘奴隸避免了戰敗被殺的命運,同時生活水平要比原始社會總體要有所提高。

E. 奴隸社會的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是什麼

在奴隸社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雖都為奴隸生產,但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分工促進了生產和生產技術,特別是手工業技術發展迅速。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現了金屬礦砂,並掌握了冶煉和鑄造技術,這就為雕鑄青銅器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青銅器是我國古代奴隸階級在長期的辛勤勞動中所創造的燦爛藝術遺產之一,它與原始時代的陶器製作同樣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以種類繁多,造型新奇,紋飾精美而著稱,在中外文化藝術史上,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很高的藝術成就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而著名於世。」(《中國古代青銅器》——《人民畫報》1972年第六期)有的歷史學家把我國夏、商、周奴隸社會時代也稱之為「青銅時代」。共所以名為「青銅器」,是因為它是用銅與錫合金鑄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類別的需要而有差異。這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在冶煉技術方面已具有合金的科學知識。至於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花紋的設計、雕模等藝術和技術,無疑是在長期塑造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史籍記載,殷商時代,為奴隸主服務的官府手工業,有土,金,木,石,獸(皮革),草(葦席)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毛)等八材之分。所有這些手工藝多與雕塑藝術有直接關系。其中最著稱的是工奴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經過長期勞動實踐,發揮集體智慧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器雕鑄藝術。
中國奴隸社會時代大量製作的青銅器,不僅為奴隸主階級所佔有,而且是他們統治勢力的象徵。當時的奴隸主貴族,往往由於各種政治特權,如祭祀,戰功、冊命、賞賜等,驅使奴隸工匠雕鑄各種各樣的青銅器。另外還有樂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等等,其名稱和造型樣式,遠較原始社會的陶器為繁復多樣。這類青銅器,性質上雖屬於工藝品製作,但從設計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紋裝飾,都屬於雕塑藝術的創作范圍。商、周青銅器製作特點,主要表現在器形和紋飾的構成上,是運用對稱、連續等富有裝飾性的藝術手法,用變化多樣的曲線、弧線,構成各種形象的浮雕、線刻。不論器形整體或紋飾部分,都顯示出渾朴、莊重和精緻、瑰麗的氣質,但同時也具有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奴隸主階級的階級意識和審美觀點。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只是「一般地受支配」,並不完全消除被統治的工奴們對藝術創造的才智,這是可以理解的,並且是可以從青銅器藝術上得到印證的。商、周青銅器與原始時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鑄技術上遠為進步。而有關青銅器的製作過程也遠為復雜。從器形花紋設計到雕模鑄造,特別是花紋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來決定花紋的內容和形式,分別施以不同的陽線、陰線和浮雕等手法。如此,製作一件青銅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來集體完成。它的製作目的和要求,雖然是受著奴隸主階級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種多樣的器形和花紋的設計製作中,也體現了身受壓迫的工奴們的藝術才華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依照現在公認的歷史斷代,中國的奴隸社會,除夏代尚少發現遺物外,由商、西周到春秋,共歷一千一百多年(公元前16世紀——前476年),其間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識,更因地區、風習、愛好的不同,審美觀點各異。這反映在供奴隸主享用的青銅器上,包括盛酒器、飲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個不同時期的製作,不論是器形或紋飾,都有程度不同的變化。在器型類別上,商代最多見的是鼎(方形四足)、尊、爵、觚、觶、觥、偃、簋、彝、豆等,西周和春秋的青銅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襲用商器之外,常見的有鼎(圓形三足)、鬲、匜卣、瓿、壺、盤、盂、甑、鈁、敦、鑒等。另外還有屬於兵器的戈、矛,屬於樂器的鍾、鐃、等。在紋飾方面,由早期多見的雲雷紋、饕餮紋、夔龍紋、鳳鳥紋、蟬紋、蠶紋,到後期的蟠螭紋、環帶紋等等。其組織結構形式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和單獨紋樣多種。據統計,商、周青銅器花紋的種類名稱,不下數十種之多。在造型風格上,早期的紋飾多奇幻譎詭,顯得嚴肅神秘,隨後則逐漸變為精巧,簡練,手法細致,並且漸趨寫實。這都反映了不同歷史時代和社會條件所形成的思想意識、審美觀點和對於自然現象的不同理解。另外,夏代的青銅器雖未發現,但從殷商青銅藝術已經燦爛發展來說,在其前必有一個創始階段,應是一般的歷史發展規律。
在青銅器中,四足或三足兩耳的鼎是最多見的,其造型也有多樣。如商鼎特別庄嚴,典重,具有一種端莊穩重、屹立不拔的氣質,猶如一件堅實的雕像。西周、春秋以後,形制漸異,特別在諸侯稱霸時期,地方特色顯著,如安徽出土春秋時期的楚國鼎,只從形象上就能看出當時楚國國力強大,具有雄視一世的氣魄。如以之與造型圓熟的戰國鼎作一比較,更令人覺得它們雖屬一件實用器物,但似乎又是賦有性格內容的人像雕塑作品。其它的青銅器,在不同時代的紋飾上,各具有不同的特點,如1970年在湖南寧鄉出土的一件商代提梁卣,1966年在湖北京山出土的一件西周方形壺和1955年在安徽壽縣出土的一件春秋時代的蓮瓣紋圓壺,從繁縟的夔龍夔鳳紋轉變為細致精練的螭雲紋。到春秋時代,紋飾變得細小,同時用立體的圓雕以作為裝飾之風盛行,並且多用現實中的動物題材,在造型上和整體結構上,都顯得形象生動而富有藝術手法。從以上三件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上,也可以看出在時代變化上的一些特點。

F.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啊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同,奴隸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奴隸主對奴隸的完全剝削,然後分配勞動成果。封建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地主以地租的方式進行剝削農民,按以前的生產力,農民可以保留一點勞動成果。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資本家主要以剩餘價值的方式對工人進行剝削。

2、實行的制度不同,奴隸社會的制度:奴隸主私有制,奴隸主擁有土地和生產工具,那些奴隸只能在奴隸主的土地上勞動,沒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勞動所得歸奴隸主所有,而最大的奴隸主就是當時的國王,因此此時期實行奴隸制度。

封建社會的制度: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土地歸地主階級所有。農民有人身自由。但沒有土地,只能租用地主的土地勞動並交一定的收入作為租金。封建社會實質就是最大的地主階級就是皇帝,因此實行君王封地給封建主,封建主壓榨農民剩餘勞動力的封建制度。

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土地不再是經濟的決定性因素,是很多的生產資料中的一種,資本家擁有資金等一切的生產資料,農民只有出賣勞動力生活

3、四者的歷史意義不同,奴隸社會的歷史意義:奴隸佔有制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打破了原始社會氏族部落關系的狹隘性,從而有利於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有利於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工的發展,為整個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此次歷史變革中,奴隸主無疑得到最大利益,可以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從事腦力勞動或者不參加勞動,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奴隸也得到了利益,某些戰俘奴隸避免了戰敗被殺的命運,同時生活水平要比原始社會總體要有所提高。

封建社會的歷史意義: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組織。

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意義:商品生產發展到最高階段,成為社會生產普遍的和決定性的形式。資本佔有生產資料。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與現代化社會形態的統治形式相適應,近代以前的各種上層建築被適應人類文明發展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產生了人類文明的國家政權、法律制度和思想體系,形成包括現代社會和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社會制度。

(6)奴隸制社會法經濟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在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把從前個人的生產資料變為社會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生產本身也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成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產品從個人的產品變成社會的產品。

但是,這些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和產品卻不是歸那些真正使用生產資料生產這些產品的勞動者所共有,而是歸資本家所有。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產生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G. 如何認識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周朝一切土地屬於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權,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納一定的貢賦,這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這是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奴隸主利用井田制,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這是產品分配形式。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它一旦瓦解,奴隸制度也隨之消亡。

H. 結合西方奴隸制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背景,分析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藝術發展和教育狀況

進入奴隸社會的希臘半島,建立了200多個奴隸制城邦國家,每一城邦以城市為中心連同城郊農村組成大小不等國家,各自為政。其中最強大的是雅典和斯巴達。由於國窮民貧,為了生存和發展,各城邦之間不斷發生戰爭,弱肉強食,為了保存自己,掠奪財富,城邦國家實行強國強兵政策,在城邦內部實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參與城邦治理,十分重視民族體格素質的鍛煉,所以管理國家、鍛煉身體是每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希臘本土氣候宜人,陽光充足,溫度適中,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適宜於戶外裸體鍛煉比賽。由於裸體運動,改變人們的觀念,不以露體為恥,反以健美身體為光榮,這引起美學家們的關注和藝術家的表現,美學家們發現人體美,藝術家們創造美的人體。大政治家伯里克利斯說:「我們是愛美的人。」希臘民族是愛美、創造美的民族。 希臘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臘人把強健的身體看成是一切善與美的本原,而把希臘神話視為藝術的精神本源,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臘藝術主要成就表現在神與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廟建築。希臘美術的主要特點是無所不包的和諧與規律性,還有庄嚴與靜穆。它主要標志是人體美,希臘人為人類貢獻了高不可及的藝術典範之作。
古希臘美術的發展歷程
1.愛琴文化時期(公元前31世紀~前13世紀)
這是希臘美術的前源。愛琴文化的發現,得力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和英國學者伊文思。由於他們深信荷馬史詩中所描述的英雄神話真有其事,便隨史詩所描述的線索進行考古工作,從而使過去一直被認為僅僅是荷馬藝術幻想的情景,突然以確鑿的實物給予證實。愛琴文化的發現,使人們了解到,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人就從石器時代轉到青銅時代,此後1000多年間,克里特、邁錫尼,還有季克拉基斯群島曾有過十分發達的經濟與文化。
2.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
這是古希臘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傳說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吟唱過兩部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這部史詩成為今天研究當時社會狀況的主要文獻資料,因此歷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荷馬時期」。 荷馬時期在文學、藝術上的突出成就是神話和史詩,美術上的成就可謂黯淡無光。自從北方來的部落統治希臘以後,希臘美術既見不到克里特那種快樂的風格,又失去了邁錫尼藝術的寫實性,在幾個世紀里,作品相當粗糙和簡陋與原始。從目前遺留下的藝術作品上看,大部分都是僵硬的幾何形,沒有對細節的描繪和刻畫。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是用於敬神和陪葬的陶瓶。這些陶瓶造型簡朴,大膽地描繪的對稱圖案形成一種勻稱的表面結構。因此,荷馬時期在美術史上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
3.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
此時的古希臘,不僅正式確立了奴隸制的城邦國家,而且完成了它在地中海及黑海沿岸的移民過程。這在社會發展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在藝術創造上也是再生的開端。在頻繁的東西貿易交往中,東方文化不斷傳入,並希臘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希臘藝術生長的土壤畢竟與東方先進國家不一樣,它不能完全照抄東方文化,而是吸收東方文化的長處,另一方面盡量擺脫東方文化的影響,發展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藝術風格的變化也十分迅速,這集中反映在瓶畫、建築和雕刻方面不斷創新所取得的成就上。
4.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公元前5世紀前期的希波戰爭,拉開了希臘古典時期的帷幕。這場戰爭由於希臘各城邦之間非凡的合作,最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希臘人的民族優越感。可是,戰爭帶來的和平和安寧並不持久,它很快的被曾在反波斯戰爭中扮演領導角色的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爭奪所取代。此後,希臘城邦之間的不和帶來了不少的騷亂。就在這一時期,希臘進入了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雅典為代表的奴隸制民主政治進一步成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特別是在文學藝術上,迎來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可以說,古典時期的美術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雕刻和建築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5.希臘化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公元前334年,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繼承父親的遺志,率領軍隊發動戰爭,侵略東方,進攻波斯。他的霸業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是把東方文化帶到了希臘,同時又把希臘文化傳到了東方。因此,在歷史上一般把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到公元前1世紀希臘歷史結束,稱為「希臘化時期」或「泛希臘時期」。
古羅馬藝術的起源:
1、古代羅馬藝術的根源
羅馬文化有二個重要的源頭:伊特魯里亞文明和希臘文明。
伊特魯里亞藝術
西元前700年左右,伊特魯里亞(Etruria)人已定居在義大利北部,靠貿易和農耕迅速繁榮起來,西元前7-5世紀是其強盛時期,但沒形成統一的國家。因貿易的關系,藝術受到外來影響很大,尤其是希臘藝術。
伊特魯里亞的墓葬石棺雕像(BC6世紀),表現一對夫婦親密地依偎在一起,臉上都掛著古風式的微笑,顯得個性開朗、樂觀,絲毫無悲哀氣氛。
青銅雕塑《母狼》(BC500),是羅馬城的象徵,因傳說羅馬城創始者羅慕洛斯是由母狼哺育長大的。母狼神態兇殘、四肢健壯,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顯的相當真實。
塔爾奎尼亞(Tarquinia)的漁獵之墓的壁畫(BC520),再現人們捕魚、射鳥的場景,生動自然。
伊特魯里亞的城門(BC515-490),是建築對拱卷形式的成熟應用,
羅馬人的興起與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西元前八世紀時羅馬規模很小,在西元前五世紀以前還處於氏族部落時期,以後經歷了共和時期(BC509~BC30)和帝國時期(BC27~AD476),西元265年滅伊特魯里亞,帝國時期的羅馬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西元前27年以前為共和國,以後為帝國。一、二世紀間多賢能皇帝,建築上有輝煌的發展。三、四世紀帝國缺乏憂患意識、重享樂,因而政局不穩,經常政變換皇帝,文化漸衰,直到四世紀相信基督教以後才有改變。
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希臘人征服。羅馬人崇拜和模仿希臘藝術,由於民族性重實用,因此大量引用希臘藝術形式,而甚少獨創的風格。
2、古羅馬藝術的特性
羅馬人不同於希臘人,羅馬人較現實,講究實際,喜歡具體的、實在的東西;希臘人重理想,藝術中喜歡抽象、概括的理念。
希臘藝術主要用於敬神,圍繞神廟和祭祀、紀念活動進行創作,帶有理想的色彩。羅馬藝術大多是給予帝王歌功頌德和滿足羅馬貴族奢侈的生活需要。
希臘雕刻強調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羅馬人要求的是個性特徵鮮明的肖像,藝術家不僅要求外形要逼真,更重視人物個性的刻畫。
羅馬人最有成就的是建築。在技術上首先運用三合土,大量使用拱卷結構,使建築類型比希臘豐富。因為疆域廣大,所以羅馬藝術氣魄上,超過希臘,可以說是規模宏大。
羅馬盛世相當於中國漢朝時代(西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元一到四世紀是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文化的搏鬥期。重視實用性類似中國文化,大半能和生活有關。
3、藝術表現
建築
西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已累積建築拱門與拱頂的經驗,並開始使用水泥製作混凝土,因此能建造出各種形狀與體積的建築物,所以建築是羅馬藝術上最大的成就。
廟宇∶西元前二世紀,山牆和柱子與希臘相同,只是地基變高了,常用來當戰利品的倉庫(實用價值)。圓形建築變大,是因材料用「混凝土」之故,外表貼上大理石,最具代表性的廟宇是《萬神廟》(西元118-125)。
其他建築有市場、廣場、澡堂(公共交際場所)、運動場、競技場(約80,羅馬)、斗獸場等。
另建有碑林,將羅馬法記其上。水利工程、以水道、噴泉作得最好。
巴西利卡(法庭),後來變成基督教堂。
公寓房子、一般澡堂內有嵌畫居室內,地上也有嵌畫,壁上則畫建築圖,以增加空間感。
雕刻 特性是:
寫實,不喜歡美化人體,只表現現實,也不掩飾缺點,文藝復興是從此作風出發。
實用,如紀念用,表現凡人的形象,真實感較強。
羅馬人本來就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他們忙於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中,遇新葬禮時把列祖列宗的雕像都拿出來參加儀式。早期的肖像雕塑是根據死者面部翻下來的面模製作的,不加任何美化,表情死板,缺少活力,只有感到逼真而已。希臘雕刻技術傳進來後,開始美化雕像,但還是以逼真和表現個性為主。
著名作品:
《凱旋門》(14-37,羅馬),獨創,門上雕征伐紀錄。
《天柱》(114,羅馬)雕打仗的功績,好像是電影記錄片,西元二世紀最好,是歐洲史上最大的浮雕。雕工是近東俘虜,共雕人物千人以上,描述戰爭前後整個過程,後來英法均有仿造,特點是∶雕工精細,場面浩大。
《和平石碑》(廟形),雕的形象和日常生活有關。人像雕刻特性∶很像真人,帝國的盛衰,可由人像的表情看出。
《奧理略騎馬像》(2世紀,羅馬),是歐洲第一座騎馬立體像,(西元二世紀)。文藝復興作品仍無法超越其成就,以後的騎馬像均以此雕像為樣本。三世紀人像有心理的描寫,是因政治混亂,社會腐化,表情有不安的恐懼感。
四世紀有穩定的變化,但技巧退化,沒有肌肉感,《君士坦丁大帝》(4世紀,羅馬市政博物館)如朴克牌般,精神上表現宗教理想,兩眼望天(上帝),無表情。
繪畫
壁畫的特性是:牆上有許多建築圖形,好像「開窗」的效果。建築物圖像有透視學的表現,但卻無焦點,不合邏輯。人物光影矛盾,光源不統一,筆觸也沒統一感。技巧上,光影的感覺影響文藝復興,故文藝復興的技巧,實源於羅馬藝術。
代表作品∶《建築圖》(前1世紀,龐貝附近壁畫,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龐貝壁畫《執面紗的婦女》(約70)。
嵌畫精細寫實,用礦石做的。
肖像畫用斜線筆觸表現光影,到達文西、塞尚都延用此法,可謂之「地中海素描」風格,如《男孩肖像》(約2世紀,木板臘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有些用蠟畫像,是油畫的前身。西元四世紀曾流行鈕扣肖像畫。

I. 奴隸制,封建制,資本制,社會制的法律有什麼區別。

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佔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近古和近代的奴隸多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歐洲的殖民地。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里。古代最典型的奴隸制是羅馬帝國,此外,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戰國以前的中國,南北戰爭以前的美國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國、法國、俄國的殖民地都屬於奴隸制。然而,關於奴隸社會是否為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必經階段的觀點,仍存在著爭議。
「封建制」也稱「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封建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即相當於中世紀歐洲諸王國與羅馬教廷的關系,即現代意義上的聯邦的基礎。周王是共主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禹為最後的氏族共主)。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
所謂授權資本制是指公司設立時,雖然要在公司章程中確定注冊資本總額,但發起人只需認購部分股份,公司就可正式成立,其餘的股份,授權董事會根據公司生產經營情況和證券市場行情再隨時發行的公司資本制度。
社會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社會需要,在各個社會中具有普遍性、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里具有穩定性的社會規范體系。人類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它是由一組相關的社會規范構成的,也是相對持久的社會關系的定型化。

J. 雅典的奴隸制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經濟也獲得了巨大的進展。在公元前5世紀伯里克利當政期間,正是這個工商業城邦的社會經濟進人繁榮的歷史時期,這是雅典通過自己的經濟實力,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通過對提洛同盟成員國的壓榨來實現的。手工業發展迅速,行業繁多(當時雅典已有二十幾種),分工精細,產品質量精美,光彩奪目,盛銷海外。雅典商業也非常發達,在地中海與黑海沿岸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商人的足跡,比雷埃夫斯港成了一個國際商埠,進出口的中介貿易十分興旺。雅典的造船業水平很高,已能製造排水量達250噸的商船,建造的戰艦稱「長身船」,可使用50個劃船手。商品貨幣關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與這一時期雅典國家的對外擴張息息相關。反對波斯入侵者的勝利,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這種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商品貨幣關系對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給雅典公民中的那些貧困階層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來源,而公民職業與謀生手段的多樣化,有利於維持城邦和雅典民主政體的穩定。

熱點內容
合同法及司法解釋pdf 發布:2025-09-15 21:15:18 瀏覽:339
民事訴訟法的舉證條款 發布:2025-09-15 21:06:09 瀏覽:625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