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國頒布社會救濟法
⑴ 我國於哪一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1995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新中回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保險答基本法。
2002年10月,針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對保險業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保險法》進行了修正。這是《保險法》的第一次修改。
2004年10月,中國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正式啟動《保險法》第二次修改的准備工作,2005年底形成了《保險法(修訂草案建議。稿)》並上報國務院法制辦。此後,國務院法制辦組織聽取各方意見,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訂草案)》。
2008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修訂草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第三次審議通過,並於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希望對您有幫助。有錢花作為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品牌,為用戶帶來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聯網信貸服務,最高可借額度20萬。
⑵ 中國社會救助政策是什麼時候發布的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
這書裡面說版的
你對權中國這方面的歷史了解嗎??!!
近代中國就有社會救濟制度 老實說一千多年前就有
只是建國初期才完善 所以非要說個時間
1941年政府組織了一些專家學者,准備制定《社會救濟法》。1943年《社會救濟法》公布實施。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濟貧大法。
那就1943年吧
⑶ 我國現行憲法那一年頒布
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頒布實施的,並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訂。
⑷ 英國歷史上頒布的關於社會救濟的法律。產生於16世紀,一直延續到1948年。16世紀英國圈地運動迫使眾多農民
The law about social relief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was proclaimed in the 16th century and lasted till the year 1948. The Enclosure Movement of Britain forced a lot of farmers to flow into cities, deserting their homes, which resulted in a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⑸ 我國現行憲法是那一年頒布的
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憲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1982年12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告公布施行。
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憲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1982年12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公告公布施行。
⑹ 我國社會救助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從國際社會救助制度的建設和發展的歷程看,社會救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對於國家的繁榮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當下,對貧困者和弱者進行社會救助,要有嚴格的資格審核制度,使真正有需要者得到救助。為完善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突破現有的發展困境,筆者認為應從如下方面著手:
理順管理體制,健全運行機制。建立協調平台和落實平台,構建跨部門的社會救助管理體系,保證各項救助政策的落實,形成社會救助工作合力,實現社會救助工作組織體系與救助工作的專業化。
進一步推廣社會救助的分類分層管理。適當區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專項救助,推廣分類施助和差異施助。建立「以人為本,重在服務」的管理理念,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制度的作用。建設正式救助與非正式救助相結合的制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
積極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立法。加強社會救助的法制建設,建立中國社會救助的法律法規體系,盡快推動社會救助法的出台,使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社會救助的公正度進行監督,逐步完善現有的具體救助政策和措施,確保社會救助制度的長效性和權威性。完善稅收調節制度,通過稅收手段調節國民的收入分配,進而籌集救助資金,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減緩社會救助的壓力。
實現社會救助方式的多元化。建立規范靈活的救助機制,改變以往的資金籌集方式,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積極開展社會募集,合理分擔中央與地方政府責任。
保障社會救助的公平性。保障城鄉發展的均衡性,促進城鄉共同進步。改變「城鄉分治,公民不同權」的理念,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努力實現社會救助的均等化。經濟發展是社會救助政策實施的重要基礎,未來中國應更加重視社會救助制度效率的提升,著力解決公平問題,注重貧困緩解,堅持走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救助發展模式,更加關注兒童和未成年人的發展問題。
⑺ 我國傳統的社會救助制度是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當時稱為社會救濟,什麼時候改
我國傳統的社會救助制度是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當時稱 社會救濟,1996年正式改稱社會救助
社會救助制度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在公民不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時,由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的標准向其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資金和實物救助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救助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私人援助。社會救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保障。一般認為,它起源於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出於人類惻隱之心或宗教信仰而對貧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業。在美國的《社會工作網路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些歷史事實:公元前1750年,巴比倫漢姆拉比國王發布的公平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們在困難時互相幫助的條款。公元前1200年,在以色列,猶太人被告之,上帝要求他們幫助窮人和殘疾人。公元前500年,希臘語中意為「人類博愛行為」的慈善事業在希臘城邦國家裡已經制度化,鼓勵公民為公益事業捐款並且在供貧民使用的公用設施中備有食物、衣服和其他物資。公元前300年,中國的孔子在<論語>中宣稱人是通過「仁」這種表示愛心的方式來相互約束的社會的人。公元前100年,羅馬帝國確立了所有羅馬公民在貧困時可得到由貴族家族分發的穀物的傳統。這個階段的求助具有道義性和施恩性。
第二階段:國家立法濟貧。它實質上是狹義的社會救助。開現代社會救助制度之先河的,是16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國家濟貧制度,即由國家通過立法,直接出面接管或興辦慈善事業,救濟貧民。當時,工業革命引發的激烈的社會變遷,使原來由教會或私人興辦的慈善事業無法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因而國家不得不將救濟貧民視為己任。國家濟貧是現代社會救助制度的直接前驅。法國率先進行濟貧改革。但1601年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制定的濟貧法案在歷史上更為著名,後世稱「伊麗莎白濟貧法」。濟貧法規定了救濟對象、採取的救濟措施。但是,濟貧法也以其「懲戒性」、「恩賜性」著稱於世。濟貧法普遍實施之後,不但沒有使有勞動能力的貧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反而使他們淪為永久的貧民。當然,濟貧法的問世也有進步意義。它奠定了英國乃至歐美各國現代社會救助立法的基礎,開創了用國家立法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先例。濟貧法的弊端引起貧民的不滿與反抗。1832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命令組織「濟貧行政與實施調查委員會」,決心改革濟貧行政,此次調查的結果被編製成一項法案,最後為國會通過,即新濟貧法。新濟貧法只是將濟貧權力由分散改為集中,對救濟對象來說,它並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它強迫貧民回到條件空前惡劣的貧民習藝所去,則更引起貧民的反抗和要求改革者的抗議。此階段,公民權利的社會救助理念缺乏。
第三階段:公共援助或社會救助。20世紀初,以「自助助人」為旗幟的社會工作在歐美各工業化國家已成氣候,它作為一門專業和學科以及社會工作者作為一項職業為社會普遍認可。社會工作者提出了「公共援助」這一新概念,後來逐漸為官方所認可。「公共援助」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件是1909年英國的「濟貧法和濟貧事業皇家委員會」的報告,這個報告的主要政策建議是:廢除以懲戒窮人為主要目的的濟貧法,代之以合乎人道主義精神的公共援助。「公共援助」一詞以後又衍生出「社會救助」一詞,兩者基本上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的。19世紀末,德國俾斯麥政府創建了社會保險制度,並很快在歐洲各工業國流行。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在建立福利國家的過程中,都把社會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主體加以突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率的普遍提高,當時甚至有人預言,社會救助將會被社會保險完全替代。但是,這種觀點很快就被證明是錯誤的。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救助仍然在整個社會保障體制中起著「保底」的作用。在認識到這些問題以後,有些國家,如英國,在1966年乾脆將社會救助制度改稱「補充津貼」,美國也制定了一種補充收入保障項目以代替部分社會救助制度。
⑻ 《社會保障法》在我國是不是沒有相關具體法條的頒布
我只找到這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勞動內法是調容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有關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以及《失業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等。
⑼ 我國傳統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
一、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社會保障」系由英語中「Social Security」一詞翻譯而來的,亦可譯為「社會安全」。社會保障,是指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由政府和社會依法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各國社會保障的項目廣泛繁雜,各有差異,概括起來一般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互助和優撫安置等幾大體系。
在現代社會里,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國家通過立法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法就是調整在社會保障中發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同時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當代各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西方大陸法系國家對法律部門的劃分,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既不屬於公法,又不屬於私法,而是屬於社會法的范疇,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很重視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設,這是因為,國家對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待遇標准只有通過立法才能加以確定和公之於眾,國家對需要保護的特殊群體給予的幫助只有通過建立法律制度才能得以強制施行。因此,國家制定和實施的社會保障措施都被納入到了法制化的軌道。
建立對公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憲法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有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國家和社會保障殘疾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上述憲法規定,是中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根據和最高法律准則。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應當包括如下基本內容:
第一,社會保險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對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即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制度。
第二,社會救濟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對公民在遭受自然災害或者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的情況下獲得經濟幫助,即建立災民救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濟、城鄉特殊貧困人員救濟等制度。
第三,社會福利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對不同的社會成員在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方面獲得的經濟幫助,即建立老年福利、托幼福利、殘疾人福利、社區服務、城鎮居民福利津貼等項制度和設立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等社會公益設施。
第四,社會互助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由不同的社會組織建立其成員之間相互提供幫助,如工會組織建立的工會會員互助金制度。
第五,社會優撫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由國家和社會對軍人和其家屬提供社會優待和經濟幫助,即建立優待軍人和軍人家屬、軍人轉業和退伍安置、軍人傷殘撫恤和死亡撫恤等項制度。
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
現代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邁進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在自然經濟社會里,社會成員的生活保障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體現為家庭自我保障,並未形成規范化、法制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開創了現代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先河。
國家通過立法使社會保障成為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並使之具有強制性、普遍性、互濟性和社會性。起源於19世紀末葉歐洲工業社會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經過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推行到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帶有國際性的一項制度,成為各國政府治國安邦的一項基本手段。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與否,已經成為體現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標志之一。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歷史進步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保護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所形成的優勝劣汰,必然會造成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勞動崗位,從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於生存危機;社會保障通過提供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的物質資料,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從而使勞動力的再生產成為可能。
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勞動力合理流動機制,社會保障通過建立全社會統一的保障網路打破了勞動者自我保障或企業保障的局限,使勞動者在更換勞動崗位和遷徙時沒有後顧之憂,促進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合理配置。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增多的社會保障項目,必然給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服務,而社會保障的服務性工作的增多,也會增加勞動者的就業機會。
市場經濟要求平衡社會供求關系,保持投資結構的合理化和保證投資收益。社會保障的支出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或下降的運行變化情況而增減的。在經濟發展強勁、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進行相應的縮減,社會保障基金的存儲規模必然會因此增大,從而減少社會需求的急劇膨脹;而當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相應地增多,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相應的購買能力,喚起社會的有效需求,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經濟復甦。可以說,社會保障具有調節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蓄水池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經濟過熱或過冷的現象,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社會保障基金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投資融資的一大財源。如果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比例,指導投資的方向,會促進社會保障基金向國家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同時,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資收入,也會使社會保障基金本身保值增值。
目前,國際社會對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即社會保障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對國家的一種負擔,而應該把它看作是為了在經濟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動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國家缺少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缺少產業工人的社會保險,那麼,這個國家構建任何一種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不可能的。這種認識,值得我們深思。
2、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社會公平的調節器
社會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客觀產生的一種需要。社會公平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主要是社會成員之間沒有過分懸殊的貧富差別,即所謂「不患貧患不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機制與競爭機制相聯系,必然形成社會成員之間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十分懸殊,強者成為富翁,弱者陷於困境。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就需要運用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通過提供社會保障措施,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收入進行必要的再分配調節方式,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適當轉移給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會成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緩和社會矛盾,以促進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3、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網
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社會保障則是社會穩定的重要防線。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安全體系,它通過對沒有生活來源者、貧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勞動者在失去勞動能力或工作崗位後提供救助,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以維護社會穩定。因此,社會保障又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
⑽ 社會救助法的介紹
社會救助法是一部涉及民生的大法,因此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注意。據悉,第八屆、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均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濟法》(當時的名字)列入五年立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