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中的自然人
A. 法律,基礎,經濟法,句子里矛盾啊,「無國籍人」是公民,但又說公民是「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怎麼解釋
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經濟法的書就不用管了
怎麼說呢,法律教材的編寫組們水平良莠不齊,這種很明顯犯常識性錯誤的,一般屬於水平差的
B. 在經濟法中,自然人與法人的區別是什麼
民事法律關繫上有兩大類主體:自然人和法人,其中自然是也叫公民,沒有什麼可說的,而法人的概念常常被人誤解,特別是法人與法人代表之間的關系。
《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第三十八條規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換言說,法人是一種虛擬的實體,而代表法人組織行使權力的人才是平常的自然人。
在我國,法人共有四種類型: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會法人和社團法人。
法人與自然人相同,可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意義就在於,將組織的責任與個人責任離,從而降低個人承擔的風險,避免個人受到損失。
從主體來區分,所有的企業就可以分為自然人企業和法人企業。
自然人企業而言,最終承擔企業所有管理職能和經營風險的就是企業的所有人,作為自然人,對於企業的發展負有無限責任(比如個體經營者、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假如當一個企業破產清算時,如果是自然人企業,那麼企業的資產不足以清償企業的債務話, 那麼他必須使用自己的個人財產來償還;而對於法人企業來說,只要企業的資產全部清算完畢後實體消失,那麼未能償還的債務從此就一筆勾銷,對於投資者而言,損失的只是投入的那一部分而已,不會威脅到個人其他財產。
企業法人中又分為公司法人和非公司法人(比如中外合作企業),其中我們最常見的,也是最關注的,就是企業法人中的公司法人。
C. 經濟法主體必須具備經濟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這句話參考書上認為是對的,但是經濟法主體也包括自然
如果是無民事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在民法上肯定還是可回以主張權利承擔義務的。答
但是在經濟領域,也就是經商做買賣,如果行為能力有欠缺,肯定是不能正常經營的。即使是普通的買賣行為,也會因為行為能力欠缺,導致民事行為無效或效力待定。所以行為能力欠缺的自然人很難成為經濟法主體。
D. 經濟法哪些個人所得交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暫行條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相關規定。
個人所得稅(Indivial Income tax),是以個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對象徵收的一種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是指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雖無住所但在境內居住滿一年,以及無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滿一年但有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公民、個體工商戶、外籍個人等。
適用稅率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比例稅率。對個人的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中,對稿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稅外,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後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征五成;超過5萬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徵收管理
中國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方式實行源泉扣繳與自行申報並用法,注重源泉扣繳。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方式可分為按月計征和按年計征。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特定行業的工資、薪金所得,從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實行按年計征應納稅額,其他所得應納稅額實行按月計征。
計算方法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扣除標准3500元/月(2011年9月1日起正式執行)(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應納稅所得額=扣除三險一金後月收入-扣除標准
E. 經濟法里的其他個人指什麼人
指自然人哈!
F. [經濟法分析題]自然人宜虎與自然人林琪、自然人豐玄各出資80萬元,設立了某手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3人合作關系,其它債務關系
林琪豐玄都有優先購買宜虎股份的權利,賣股後的錢還馮旺
G. 求解一道經濟法關於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案例
玉器商店應該退還那塊玉。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民事合同行為,父母不追認,則合同不生效。所以,玉器商店,佔有玉器沒有依據,屬於不當得利返還。至於,mp3和文具盒。要看情況。一般而言,14歲的孩子可以獨立進行這些小額交易,所以商場不返還。
H. 經濟法中出現的「......單位和個人」,沒有特指的時候,個人包括個體工商戶嗎
這里說的個人應該是指自然人,總之是包括
I. 經濟法。啥是自然人
「法人」的對來稱。是指源在法律上具有權利主體資格,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有財產權利,擔負義務(包括納稅義務),並能在法院和仲裁機關起訴、應訴的個人。在稅法和稅收條例中所說的個人就是指自然人而言。憲法上所說的公民有納稅義務的公民也是指自然人。自然人是法律關系的主要參加者,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在稅法上,自然人是指負有法定納稅義務的個人和相當於個人的經濟組織,具體如我國公民、居住在我國境內的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在我國境內從事經營活動並取得收入的非居民、個體經營者及其他不屬於法人性質的經濟組織
J. 經濟法中的法人和自然人到底是什麼太抽象了@
法人特指為某個單位,具體指能夠獨立承擔責任的單位,例如某某有限公司專,但某某有限公司屬分公司就不是法人單位,這個可以從分公司的定義看出。
自然人就是活生生的人,例如你我,自然人的范圍廣於公民,例如中國公民,是指具有中國戶籍的人,但你我也可能沒有戶籍,但這不影響我們成為自然人。
我所做的定義是我自己理解的,不作為正式考試的答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