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中文合同模板
『壹』 【國際經濟法】2004年A國某公司和我國某公司簽訂了一份貨物買賣合同
1.構成根本違約,因為我方公司遲延交貨導致合同的根本目的不能實現。所以A國某公司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賠償損失。
2.A國公司可以與我方公司協商,協商不成的合同有沖裁協議約定的,可以申請沖裁。沒有的又不能達成仲裁協議的,可以向我國有管轄權法院起訴。
『貳』 (國際經濟法案例)印尼某公司與非洲某公司簽訂一份FOB合同。
FOB術語由賣方負責將貨物裝上買方指定的貨船運輸,賣方負責該批貨物的出專關清關手續和費用,屬買方負責入關清關手續和費用。貨物運輸保險由買方負擔。
本案中,非洲公司未及時通知印尼公司輪船船號,到達時間和到達港,因此應當承擔貨物丟失的損失。另外,貨物的海上運輸保險應當有買方在收到賣方提供的發貨單據後自行聯系辦理。
希望可以幫到你!
『叄』 國際經濟法之貿易術語
小瀟瀟~~E 啟運合同F 裝運合同 主要運費未付C 裝運合同 主要運費已付D 到貨合同以賣方責任由小到大排列~~
『肆』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2009年,中國A公司與新加坡B公司簽訂了合同,B公司向A公司出口1000袋麵粉
CFR是指賣方必須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期內,在裝運港將貨物交至運往指定目的港的船上,負擔貨物的一切費用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並負責租船或訂艙,支付抵達目的港的正常運費。
1 收貨人無權向承運人索賠,該合同條件下,保險由賣方辦理;
2承運人只能依據保函向托運人索賠,因為保函托運人是出具給承運人的;
3保險公司不承擔賠付責任,水漬是在堆放而不是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
『伍』 怎麼用國際經濟法術語對國際貨物進口合同評價
進口合同
是指中國境內的中方與中國境外的外方之間就我方接受進口貨物並支付貨款而達成的協議。在進口合同中,大多數是使用F.O.B.價格條件成交,只有少數零星進口商品使用C.I.F.條件,支付條件絕大多數是使用信用證方式。進口合同格式一般由我方備制,一式二份,經我方簽章後,遞交對方簽回一份,留檔備查。一般進口合同多使用「購貨確認書」,數量較大或交易條件復雜的合同,則多使用正式的進口合同。 進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開立信用證、催裝、催交、租船訂艙、通知船期、投保、審單付款、報關卸貨、檢驗收貨、撥交和索賠等。其中最基本的環節是:
1.開立信用證:我方應按合同約定期限,填寫開立信用證申請書向中國銀行辦理開證手續。
2.租船訂艙:F.O.B.條件下,由我方負責。
3.進口保險:F.O.B.條件下,由我方辦理。
4.審單付款:中國銀行收到單據後,對照信用證規定審查單據後接我方公司通知付款。
5.報關卸貨:進口貨物到岸後,進出口公司填具「進口貨物報關單」,經海關查驗無誤後放行。
6.進口索賠:包括「損失賠償」與「權利要求」兩項。
你可以從核心條款作出解釋,並且從代表買方利益予以分析,要指出國際貨物買賣風險的規避策略.
『陸』 國際經濟法案例
你可以申請有管轄權的法院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的款項,但限於開征申請人、開證專行、和其他屬利害關系人。但是申請中止附加了很多限制條件,如未進行付款、未承兌、未保兌、未議付。同時需要法院有管轄權,申請人提供確切的證據,情況緊急,不中止將會造成重大損害,申請人提供可靠、充分的擔保。如有疑問可具體詢問
『柒』 國際經濟法,合同是否訂立!!
(一)來這個要看英文原件。從你表自達意義來看,合同未訂立。理由:美方回函中提出」Packing in New Bags「,可視同為新的要約;由於未對新要約確認,合同未訂立。
(二)合同未訂立。B10月5日復電中增加了新的條款」兩個月內交貨「,因此,A可將B的答復(第一次)可視同為合同未訂立。B10月7日復電可視同為要約邀請。
(三)合同未訂立。理由同(二)。
(四)合同未訂立。B的回電」:接受發盤,立即裝運「為新的要約邀請。
(五)因未訂立合同,賣方無責任。
『捌』 國際經濟法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與國內貨物買賣合同的比較
1、交付義務中交貨地點的差異。當合同當事人對交付貨物的四點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時,《合同法》和《公約》對此採用了不同的補缺原則。《合同法》採用的是「約定———推定———法定」順序補缺,盡可能充分的尊重當事人的真實意圖。在履行地點不明確時,首先採用補充協議。只有在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在採用推定方式,即依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如果仍然無法確定,才適用合同法第62條第(3)款或第141條的法定方式。而《公約》則不同,因為《公約》調整的合同雙方當事人處於不同國家,因而補充協議顯得不太實際,而且耗時較長,故《公約》沒有採用補充協議的補缺方式,而是採用剛性的規定方式。如:《公約》在第31條明確規定了三種情況下的履行地點。以期盡量縮短交易周期,降低交易成本。
2、貨物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不同。在貨物買賣合同中,貨物的權利保證儀是賣方的一項主要義務。合同法和公約對此規定有較大的差異。 《合同法》第150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另有規定的除外。買受人在訂立合同時知道或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買賣的標的物享有權利的,出賣人不承擔上述的權利保證義務 . 《公約》則規定,賣方所交付的貨物 ,必須是第三人不能提出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除非買方同意在這種權利和要求的條件下,收取貨物,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根據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但以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權利或要求為限,而且這種權利或要求是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 由此可見,在貨物權利保證方面,《合同法》與《公約》存在著的主要差異在於(1)在《合同法》中,賣方免責的條件是在訂立合同時,買方知道或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買賣的標的物享有權利,而在《公約》中,賣方免責的條件是即使有第三人提出權利要求,但買方同意並收取貨物。(2)《公約》特別規定了賣方對於貨物的知識產權的保證義務,但在《合同法》中無此特別規定。
(二)買方義務的比較
貨物買賣合同作為一種雙務合同,買賣雙方的義務都是相對應的。買方的基本義務主要有兩項,一項是支付價款,另一項是受領貨物。公約與合同法對此規定是最主要的區別在買方的付款義務上。
1、在國際貿易中,買方支付貨款的義務不僅僅是支付貨款這么簡單,還應包括按照合同或任何法律,規章的要求履行相關的步驟及手續,以便使貨款得以支付,因為國際貿易付款程序遠比國內貿易復雜,並且涉及到外匯的使用,如果買方不履行必要的付款手續,到時可能付不了款。此外,買方支付貨款的時間和條件也與國內貿易有所不同 .
2、合同法規定,在當事人未約定或價款約定不明確時,當事人可以協議補充約定,未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合同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確定價款,但公約無此種規定,盡管公約並不禁止當事人以補充協議的形式來約定價款。
1、承諾生效問題
《合同法》第28條、29條是關於逾期承諾的效力問題。上講逾期承諾有三種情況,即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況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因其他原因超出期限後到;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但按照通常情形也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到達。《合同法》第28、29兩條只規定了前兩種情況,而未論及第三種情況,而《公約》中則將一、三兩種情況概括為正常情況下的逾期一同加以規定體現了以上三種情況,本人認為這實際是立法技術上的問題,也是《合同法》相對於《公約》不足之處 .
2、知識產權擔保問題
《合同法》中規定賣方義務時指出賣方有按時交送貨物的義務,有對貨物所有權提供擔保的義務,卻沒有像《公約》第41條那樣對貨物的知識產權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這一點顯然是不適應國際貿易中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買賣合同日益增多的趨勢。
3、意思自治問題
《合同法》第126條第(1)款將涉外合同的當事人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的自治權利限制於「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有違合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精神。如前所述,市場是自由競爭的經濟。作為市場主體發生經濟關系進行經濟交往的最重要的手段,合同也以自由為其旗幟。相應地,合同當事人意思自治是合同法的靈魂。作為規范市場主體合同行為的法律,《合同法》應首先確立並保護意思自治的原則,其次才是著眼於防止當事人合同自由權利的濫用。唯有如此,才能調動當事人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合同法》所追求的效率目標。由獨立,平等、自由的各方當事人自己決定合同主體資格、訂立和履行、解釋、爭議的解決等事項所適用的法律,正是意思自治原則的必然要求和主要,也是世界各國立法和國際公約中通行的准則。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採取的「處理合同爭議」的限制性作法罕有先例可循,雖然這一規定在我國存在已久(見於《涉外經濟合同法》第5條、《民法通則》第145條和《海商法》第269條等)。 此外還有國家規定當事人只能選擇與合同有客觀聯系的國家的法律,但是如我國這樣將當事人選擇法律的自由限制在「處理合同爭議」,實無必要,應該予以修改。修改後的文字表述形式可以是「當事人可以選擇合同所適用的法律」,也可以仿照《公約》的用語,即「合同適用當事人選擇的法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法律選擇規則對國際民商事關系全過程、而不僅僅是對爭議解決的規范作用。
4、我國《合同法》中的瑕疵擔保責任制度還有很多漏洞,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合同法》只是規定對於標的物的狀況出賣人對買受人應承擔什麼義務,買受人對出賣人享有什麼權利。因我國尚未制定物權法,而且現有法律中也未明確對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問題,實踐中處理這一問題也不很統一。因此亟需指定物權法對此明確規范,這就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深入,包括借鑒各國立法經驗,使之臻於完善。
5、在國際貿易實踐中,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適用公約的很少,甚至合同中沒有法律適用條款,往往由仲裁庭來發現公約的適用,這反映了我國當事人對法律選擇的意識不夠 .
『玖』 國際經濟法
C
《合同法》
第十八條 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內知之前到達容受要約人。
B
第五十二條
(2)如果賣方交付的貨物數量大於合同規定的數量,買方可以收取也可以拒絕
收取多交部分的貨物。如果買方收取多交部分貨物的全部或一部分,他必須按合同價
格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