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

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

發布時間: 2021-11-23 23:31:20

⑴ 如何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

把法的本質首先歸結於統治階級的意志,是較淺層次的「初級本質」,而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則是法的更深層次的本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培植了人們的法律需要,同時又決定著法的本質.因此,
法是由特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的物質制約性包含兩層意思:(1)統治階級的意志由統治階級的利益所制約的.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這種意志的表現,就是法律」.(2)統治階級利益又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所謂的社會生活條件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馬克思曾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的恣意橫行.」
在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是符合客觀經濟條件和經濟規律的要求;②法有物質的制約性,並不意味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外的因素對法就沒有影響.除了物質生活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③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就沒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法具有繼承性和自身發展的規律.

⑵ 如何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

把法的本質首先歸結於統治階級的意志,是較淺層次的「初級本質」,而法的物質制約性本質則是法的更深層次的本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培植了人們的法律需要,同時又決定著法的本質。因此,
法是由特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的物質制約性包含兩層意思:(1)統治階級的意志由統治階級的利益所制約的。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這種意志的表現,就是法律」。(2)統治階級利益又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所謂的社會生活條件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馬克思曾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的恣意橫行。」
在理解法的物質制約性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是符合客觀經濟條件和經濟規律的要求;②法有物質的制約性,並不意味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外的因素對法就沒有影響。除了物質生活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③法受到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並不意味著法就沒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法具有繼承性和自身發展的規律。

⑶ 為什麼說法的內容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為什麼法律只能反映社會,不能改變社會可以舉個通俗易懂的例

法的現象是直觀的、感性的,又是具體的、豐富的。對法的現象的准確把握有助於揭示法的本質,對法的本質對科學抽象又有助於說明法的現象。但是,研究法的現象與研究法的本質有著不同的領域、思路與意義。法學研究有所深化的標志之一,就是藉助現代方法論變革的成就、立足於法的意義,探索、開拓法的現象領域。從法的意義出發.法的現象是綜合的、整體的、動態的范疇,而法律的意義則是在法律與其它各類社會規范的比較之中獲得的。只有把法律視為並實際作為法的現象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法律與法的現象的其它要素相結合,才能顯示出法律的作用及法的現象的整體效應。我國法學研究的進一步繁榮、法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都與法的現象觀念的整體變革密切相關。
作者葛洪義,1960年生,1987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現為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教授;陳年冰,女,1962年生,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講師。
法的現象是具體的、活生生的、瞬息萬變的。它每時每刻都在具體的社會與歷史條件下,在不斷地發展運動中創造和豐富自己。直觀並不意味著簡單,最具體的常常又是最復雜的。因此,對於法的現象研究,人們理應給予重視,同時,重要的不是探討現象本身是什麼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而是探究如何揭示有意義的法的現象。本文僅就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法的現象與法的意義的關系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法律哲學的若干理論與方法問題談些自己的認識,也可以說是,試圖對法的現象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做些論證工作。

一、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
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既是法的概念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又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范疇。它們具有不同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意義。
法的現象是指能夠經驗的、憑直觀的方式可以認識的法的外部聯系的總和,是直觀的感性對象--法本身;法的本質則是深藏於法的現象之後以至憑借直觀的方式無從把握的法的內在聯系,是人們對可感知的法的外部聯系的真實本源的一種主觀把握和理性抽象。所以,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作為獨立的范疇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科學的法的定義既要能夠反映法的現象的最一般的內容與特徵,又要能夠透過現象的表面關系揭示其深層次的本質。離開了現象,法的本體認知就無所謂意義;離開了本質,法的本體認知就無所謂價值。兩者相互制約,構成統一的法的本體認知的兩層次。同時,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又是兩個相互獨立、認識上不宜合而為一的范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經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與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①法的現象研究既可以用於科學地闡述法的本質,又有自己直接的現實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質或許有助於深刻認識法的現象,然而卻不能代替法的現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研究混為一談.其結果只能是或者將本質視為現象,或者將現象視為本質,從而導致認識上的混亂與錯誤。因此,法的現象有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
法的現象與法的本質還遵循著兩種不同的研究思路。從法學發生學上看,各國法學幾乎都出自一個共同傳統,即對法的真實本源和假想中的作用的追尋,而作為感性對象的法本身則變成了次要的、派生的。如古代思想家對法即公平正義的普遍認同、經院哲學大師托馬斯·阿奎那的支配人法的神意、歐洲啟蒙思想家的理性、黑格爾關於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等觀點,顯然已經都遠遠超出了感性對象本身的范圍,而是試圖表徵法的深層本質的一種抽象。它一開始就不是感性現象的符合而是對法的現象背後的萬變不離其宗的基始的探究,是試圖用某種永恆不變的人類的精神力量去闡釋、規范、限制豐富多彩的生動的法的現象世界.這就難怪黑格爾寧願把法哲學視為哲學的分支。康德則承認了現象研究的價值,他無奈地宣布:本體屬於彼岸世界,只能信仰不能認識,現象才是知識的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19世紀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無疑具有變革精神。盡管這一學派的思想家因主張法的性質存在於法自身而法又是主權者的命令或規范體系以致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他們確實憑借對法的現象的研究推動了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進程,強有力地論證了法的現象的獨立性。馬克思、恩格斯首創的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是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揭示法的本質的。他們指出:「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針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集大成者施蒂納把法歸結為自由意志、把現實的法歸結為統治者的意志的唯心主義法律觀,明確指出:國家權力與法的現實基礎是個人的物質生活,即他們之間相互制約的生產方式與交往形式,「而且在一切還必需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階段上,都是完全不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些現象的關系決不是國家政權創造出來的,相反地,它們本身就是創造國家政權的力量。」③這些觀點一方面指出了以往的思想家們關

⑷ 為什麼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第一,法的內版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權活.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⑸ 簡述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

嗯,簡述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嗯,這是歷史法學問題。

⑹ 法律權利受到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

在物質生活條件制約下,你的權利同樣受法律保護。

⑺ 法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特定物質生活是指什麼

本質首先歸結於統治階級意志,較淺層初級本質,物質制約性本質則更深層本質.社物質條件培植律需要,同決定著本質., 由特定社物質條件所決定. 物質制約性包含兩層意思:(一)統治階級意志由統治階級利益所制約.馬克思認,奮斗切,都同利益關;由統治階級共同利益所決定種意志表現,律.(二)統治階級利益由定物質條件所決定.所謂社條件指與類存相關理環境、口物質資料產式,其物質資料產式決定性內容.馬克思曾說,社律基礎,家幻想,相反,律應該社基礎,律應該社共同,由定物質產式所產利益需要表現,單恣意橫行. 理解物質制約性,應注意幾問題:①受物質條件制約,並意味著符合客觀經濟條件經濟規律要求;②物質制約性,並意味著社物質條件外素沒影響.除物質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素統治階級意志律制度產同程度影響;③受物質條件制約,並意味著沒自相獨立性.具繼承性自身發展規律

⑻ 法的本質由特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論述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專所決定的統治階段意志,屬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行為規范體系。 \r\n一、共同本質: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 \r\n二、基本特徵:\r\n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r\n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r\n3、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r\n4、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r\n三、規范作用:作為由國家制定的社會規范,法具有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和強制等規范作用。\r\n四、社會作用:場范冠蝗攉豪圭通氦坤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執行社會公共事務。\r\n\r\n綜上所述:法律關系是以現行法律存在為前提的社會關系,離開現行法律根本無確定法律關系可言。

⑼ 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是什麼

對事物進行系統周密的考察和了解的方法。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也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


法的本意並不指法律,比如「方法」、「辦法」詞彙中的「法」。國家法律只是社會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產生的引申意義。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但人們對於法的概念的理解,古今中外並不一致。

法的概念因為學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實證主義者認為法是權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會實效(social efficacy)。

而在法實證主義者中,區分法的概念有兩大類: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非實證主義者的法的概念中不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而且可以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

熱點內容
法律服務所做公證方 發布:2025-05-02 13:37:12 瀏覽:346
法院書記員申論 發布:2025-05-02 13:37:11 瀏覽:429
尋烏人民法院判決 發布:2025-05-02 13:37:11 瀏覽:50
朱曉宇律師 發布:2025-05-02 13:33:34 瀏覽:118
有刑法專業 發布:2025-05-02 13:23:20 瀏覽:373
電力設施保護條例2011 發布:2025-05-02 13:03:29 瀏覽:503
洪山法院張 發布:2025-05-02 12:30:02 瀏覽:294
合川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02 12:02:22 瀏覽:386
倫理道德定義 發布:2025-05-02 11:58:59 瀏覽:747
勞動法成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原因在於什麼 發布:2025-05-02 11:53:57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