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賴利益合同法
『壹』 信賴利益的含義
信賴利益一詞源於大陸法的損害賠償制度,如果是買賣合同,被欺詐方的信賴利益是基於對對方合理的信賴而對履行合同做的必要准備而支持的費用,信賴利益的賠償原則就是使善意的被欺詐方的地位恢復到訂約之前。履行利益則是在合同如期履行後當事人所獲得的全部利益。國外的立法一般是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履行利益,如果信賴利益超出履行利益,實際上就超出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就是不合理的。 信賴利益:是指一方基於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
期限利益指的是因延遲給付物或貨幣所取得的利益。
由於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資金或貨物可以作為投資的基礎,短期擁有大量資金做投資使用可以獲得較多的投資回報,所以,人們認為給付遲延的物或貨幣可以取得一定的利益,這就是期限利益。
所以,很多企業還錢的時候都是一拖再拖,為的就是期限利益的最大化。
『貳』 合同法締約過失責任中信賴利益的范圍
(二)締約中信賴利益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
第一,賠償范圍應以信賴利益確定。既然是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就只能以信賴利益來衡量,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至於締約上過失賠償責任中,有人認為應以履行利益作為確定損害賠償責任的標准,筆者認為是值得商榷的。前文已經提及,締約上過失的賠償責任實質上是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責任,而非履行利益之賠償。以履行利益來確定賠償標准,不符合這一制度理論基礎上的基本要求,也同其所對應的法律基礎背道而馳。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發生締約上過失賠償的時候,許多合同都尚未成立,已成立的也有不少尚未履行,有的甚至連成就的條件也沒有具備,在這種情況下,以履行利益作為損害賠償標准,顯然是不合理的,也常常會導致對於信賴利益受損害的一方當事人而言不公平的結果。
第二,賠償的具體數額應由受害人的實際利益損失確定。關於這一點,我國《民法通則》雖未明確規定,但從我國民法對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貫態度及信賴利益的基本內涵分析可以得出此結論。具體而言,賠償的具體數額一般應當包括以下幾項:一是締約人支付的締約費用;二是締約人所遭受的人身、財產利益的直接經濟損失;三是工資或其他勞動收入的損失,這主要是指受害人正在從事或即將從事某項工作所能給他帶來的勞動收入;四是法定孳息和自然孳息的損失;五是利潤損失即經營主體在其現有的條件下從事正常經營所能獲得的利潤。
第三,賠償的總額一般不應超過履行利益。對此,我國《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在理論中也存在較大的爭議。許多人認為賠償的數額應根據受害方所受的實際損失來確定,少則少賠,多則多賠,並不應以履行利益為上限,以保證其所受損失能獲得充分的賠償。對於這種觀點,筆者亦認為值得商榷。依照實際賠償的原則,固然應當以實際損失額來確定賠償數額。但是,一方面,在現代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里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締約人締結合同的目的在於獲取合同生效後的履行利益,這種履行利益實際上也是締約人所預期獲取的最高利益。一般而言,締約人的信賴利益不能高於其履行利益,否則,就必然違背經濟學上「成本低於收益」的一般原理,也勢必抹煞締約人從事商品交易的最初目的。另一方面,法律在保護信賴利益受損方的同時,也應該同樣保護締約過錯方的合法利益,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能一概以犧牲後者合法權益為代價換取前者信賴利益的全額賠償。我們承認締約一方的信賴利益,也必然應該承認另一方的信賴利益。而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就在於,對其相對方的信賴利益保護應限定在其所能合理預見的范圍之內;這種合理預見的范圍,除人身保護的情形外,一般都不能超過其所能預見的履行利益。因此,筆者認為,除人身損害賠償外,信賴利益損害的賠償均不能高於相應的履行利益。
第四,締約人已經得知相對方存在締約過失,仍然不採取必要的積極措施和消極措施以避免其信賴利益受到損害,或者致使損害擴大的,則不得就該部分損失請求賠償。這里存在一個不真正義務的問題。{29}從學理上說,所謂不真正的義務是指權利人負有對自己利益維護照顧的義務,違反此種義務,僅使權利人遭受權利受損和喪失的不利後果,而不發生損害賠償問題,因為不真正義務雖由相對方的締約過失所致,但本質上屬於權利人對於自己權利或事務的疏忽,因而由此導致的結果不可歸責於相對方。另外,雙方均存在締約過失以致互相產生信賴利益損害的,應該根據各自享有的信賴利益及受損害程度來確定各自應獲得的損害賠償額,再分別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來確定應承擔的相應責任。
『叄』 什麼是民法上的信賴利益
民法上的信賴利益是指一方基於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
信賴利益一詞源於大陸法的損害賠償制度和英美法上的違約救濟制度。如果是買賣合同,被欺詐方的信賴利益是基於對對方合理的信賴而對履行合同做的必要准備而支持的費用,信賴利益的賠償原則就是使善意的被欺詐方的地位恢復到訂約之前。履行利益則是在合同如期履行後當事人所獲得的全部利益。國外的立法一般是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履行利益,如果信賴利益超出履行利益,實際上就超出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就是不合理的。
傳統民法對信賴利益有所保護,主要體現在善意取得制度上。近現代民法對信賴利益有了越來越多的保護。締約過失責任,先合同義務和後合同義務都是信賴利益保護的產物。
信賴利益保護還被視為公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行政機關做出行政行為,如果該行為無效或被撤銷,相對人基於對行政行為信賴的利益損失應得到補償,但相對人造成的無效或撤銷除外。
所謂信賴利益損失,指一方實施某種行為(如訂約建議)後,另一方對此產生信賴(如相信對方可能與自己立約),並為此發生了費用,後因前者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導致合同未成立或者無效,該費用未得到補償而受到的損失。
『肆』 勞動合同締約過失責任的信賴利益是什麼賠償原則是什麼
首先,勞動合同是合同。盡管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勞動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但勞動合同作為僱傭雙方確定勞動關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文件,是建立在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平等協商、交換意思表示、達成協議的基礎上,即建立在要約和承諾的基礎上的。所以,勞動合同不可能擺脫債權法上合同的本質屬性。而且,從勞動合同的內容來說,除勞動法第19條規定的7項法定條款,其他條款當事人可以協議約定,只要此約定不違反法律規定,即為有效。
其次,勞動合同是債的合同的異化。勞動合同一經簽訂,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質的轉化。由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轉化為隸屬關系、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也就決定了勞動合同與民法上崇尚契約自由、意思自治的合同是不一樣的。勞動法的任務一方面要實現權利義務的創設自由,另一方面又要矯正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不平等。其矯正手段就是國家通過創設法律規范來對個別意志進行限制。在勞動關系的調整模式中體現為法定權利義務對約定權利義務的限定。而這種法定權利義務應該視為法律賦予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默視責任」。而締約過失本身即基於合同當事人違反默視責任條款義務而創設法定強制責任,所以在勞動法是社會法的范疇內,仍然可以從理論上推定作為民法歸責的締約過失的可適用性。
但勞動合同畢竟不同於民事合同,不能將《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相關規定照搬過來,勞動合同締約過失責任有其特殊性。
首先,民事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雙方地位平等,互負締約過失責任。而勞動合同屬於社會法的范疇。雙方當事人是表面平等而實質上是不平等的。勞動法作為矯正這種不平等的社會法律規范,賦予勞動者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的義務,相反,用人單位承擔較多的義務,享有相對少的權利。從而達到保護弱者,實現社會利益的目的。(6)因此,在締約過失責任的構建上也應該體現這一精神,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應該適用不同的規定。
其次,締約過失責任是在合同訂立過程中產生的,但一般的勞動合同都規定有試用期。《勞動法》第21條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該法第25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32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可見,在試用期內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可以不受誠實信用原則的約束。然而,勞動締約過失責任設立的價值是使誠實信用原則從履行合同階段延伸到合同訂立階段,如果在試用期內當事人可以不受誠實信用原則的約束,必然使勞動締約過失責任的設立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勞動締約過失責任如何協調試用期這一特殊階段也是其特殊性之一。
『伍』 合同的履行利益、期待利益、維持利益(固有利益)及信賴利益的含義各是什麼
履行利益,又稱為積極利益或積極的合同利益,是指債權人基於債務人的履行行為直接獲得的利益。履行利益獲得賠償的結果是讓債權人處於如同債務被履行的狀態,因而,保護債權人履行利益的最好方式是繼續履行。法律依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期待利益,源於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的「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中排除履行利益即為可得利益,僅指未來可以得到的利益,不包括履行利益本身,可得利益的典型即利潤,這里的利潤通常指凈利潤,不包括取得利潤而支持的費用,同時,在考慮可得利益時要注意市場價格、原料供應、生產條件等因素。
固有利益源於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里的「對方人身、財產權益」就是所謂的固有利益,又稱維持利益或者完全性利益,是指債權人享有的不受債務人和其他人侵害的現有財產和人身利益。與固有利益對應的違約形態為加害給付,而加害給付與瑕疵給付的區別在於固有利益與履行利益和可得利益的區分。瑕疵給付侵害的是債權人的履行利益,致使該給付本身的價值或者效用減少乃至喪失,而且也有可能進一步損及債權人的可得利益,加害給付侵害的卻是債權人的固有利益。
信賴利益,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該條確定了合同當事人承擔地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這里涉及的受害方利益就是信賴利益,在學說上又被稱為消極利益或者消極的契約利益,對信賴利益進行賠償的結果是使受害人因其信賴合同能夠有效成立而受到的損失得以補償,使當事人達到合同未曾發生時的狀態。
『陸』 經濟合同案,信賴利益損失、合同可期待利益損失。所依據法律是否這些還有哪些法律
消費者權益保護是在消費領域,為個人或家庭自用購買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經濟合同一般不會進入到消費領域。你的前提有些混亂。
『柒』 民法中的「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是什麼意思
您好:
1、首先要了解下什麼是「善意相對人」:「善意相對人」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
簡單的說就是:合同或者其他法律行為中「沒有過錯的一方」。
2、其次「信賴利益」是指:是指一方基於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
3、所以,「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可以簡化為:合同或者其他法律行為中「沒有過錯的一方」基於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
4、比如A與B訂立買賣合同,A把本屬於C的一件物品賣給B,但B並不知道A不是物品的所有權人(這里的B就是「善意相對人」,而其「基於對B的合理信賴而可以取得本屬於C的物品」即是「信賴利益」。
這里主要涉及到「善意取得制度」:動產佔有人以動產所有權的移轉或其他物權的設定為目的,移轉佔有於善意第三人時,即使動產佔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另外保護「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制度的存在,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市場交易!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捌』 信賴利益是什麼意思
信賴利益一詞源於大陸法的損害賠償制度和英美法上的違約救濟制度。如果是買賣合同,被欺詐方的信賴利益是基於對對方合理的信賴而對履行合同做的必要准備而支持的費用,信賴利益的賠償原則就是使善意的被欺詐方的地位恢復到訂約之前。履行利益則是在合同如期履行後當事人所獲得的全部利益。國外的立法一般是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履行利益,如果信賴利益超出履行利益,實際上就超出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就是不合理的。 信賴利益:是指一方基於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