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簡述表見代理的法律特徵
⑴ 表見代理的表見代理具有什麼法律特徵
表見代理具有下列法律特徵:代理人是無權的代理人,即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經終止;但是相對人依據一定事實,相信或認為行為人具有代理權;並且相對人在主觀上是善意的、無過失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
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第一百七十二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
⑵ 試述表見代理的法律效果
表見代理產生的法律後果:1.表見代理成立,訂立的合同有效,表見代理中的相對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8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第2款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以通知對方的方式作出。本條所指的無權代理應當是狹義的無權代理,在此情況下,相對人有撤銷權。而《合同法》第49條規定表見代理的情況雖然也是無權代理,但是這種情況屬於廣義的無權代理,與第48條的規定中的狹義的無權代理不同,其根本區別是:是否存在有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本無代理權的行為人有代理權的客觀事實。表見代理雖屬無權代理,但是,只要存在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事實,表見代理成立,行為人的代理行為就應當按有效的代理來看待;在此情況下,所簽訂的合同就應當是有效合同。所以,相對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撤銷權。
2. 本人(被代理人)對相對人(善意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表見代理被認定成立後,其在法律上產生的後果同有權代理的法律後果一樣,即由被代理人對代理人實施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如前面所舉的構件廠從水泥廠購買水泥的例子,雖然代理人超越了代理許可權,簽訂了一份數量和付款方式都與被代理人真實意思不相符的合同,但是,在表見代理成立的情況下,被代理人也只能而且必須接受這一事實,承擔合同中約定的義務。該構件廠一方不得以業務員越權代理為由拒絕承擔民事責任。
3. 代理人對本人(被代理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被代理人因表見代理成立而承擔民事責任,因此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失的,被代理人有權根據是否與代理人有委託關系、代理人是否超越代理權以及代理權是否已經終止等不同的情況,以及無權代理人的過錯情況,依法請求無權代理人給予相應的賠償。無權代理人應當賠償給被代理人造成的損失。
4.無權代理人對被代理人的費用返還請求權。表見代理的法律後果使被代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時,無權代理人應依法賠償。同時,並非所有的表見代理的法律後果都必然對被代理人不利,當表見代理的法律後果是使被代理人從中受益時,根據公平原則,權利義務應當對等,無權代理人有權要求被代理人支付因實施代理行為而支出的相關的合理費用。
⑶ 簡答題:表見代理的法律效果及構成要件
表見代理是指雖無代理權但表面上有足以使人信為有代理權而須由本人負授權之責的代理。
表見代理的法律效果:1.發生有代理權的效果。2.相對人有撤銷權。
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是:1.以本人名義為民事法律行為。2.行為人無代理權。3.須有使相對人信其有代理權的表徵。4.相對人須為善意。
⑷ 表見代理的條件及法律效力如何
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如下:
(1)無權代理人並沒有獲得本人的授權。在表見代理的情況下,行為人未經授權而以本人的名義實施民事行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表見代理亦屬於廣義的無權代理的范圍。
(2)相對人主觀上須為善意、無過失。所謂主觀上是善意的,是指相對人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無權代理人實際上沒有代理權,所謂無過失,是指相對人的這種不知道並不是因疏忽大意或懈怠造成的。如果相對人明知行為人無代理權,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代理權,卻因過失而不知,則他對無權代理行為亦負有責任,因此在法律上沒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
(3)無權代理人與相對人所訂立的合同,本身並不具有無效和應被撤銷的內容。如果具有上述因素,顯然該合同應按無效和可撤銷的規定處理。
(4)須有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事實或理由。這一要件是以行為人與本人之間存在某種事實上或法律上的聯系為基礎的。這種聯系是否存在或是否足以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應依一般交易情況而定。
表見代理具有以下效力:
對本人來說,產生有權代理的效力,即在相對人與本人之間產生民事法律關系,本人應受表見代理人與相對人之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約束,享有該行為設定的權利和履行該行為設定的義務。本人不得以無權代理為抗辯,不得以行為人具有故意或過失為理由而拒絕承受表見代理的後果,也不得以自己沒有過失作為抗辯。
對相對人來說,既可主張狹義無權代理,也可主張成立表見代理。主張前者,他可向無權代理人追究責任,主張後者,他可向本人追究責任。
(4)經濟法簡述表見代理的法律特徵擴展閱讀:
行為人沒有代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的,該代理行為有效。據此可以看出,表見代理的基本要件是:
1、行為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相對人簽訂合同。
2、相對人與行為人之間訂立合同應當符合和有效的要件要求。
3、客觀上須有足以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情形。
4、相對人必須是善意的,且無過失。
表見代理如何認定,關鍵之處在於對第3個要件的理解,即如何確定相對人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代理人具有代理權。相對人的理由是相對人在主觀上的感受,通過某些事實,經過判斷,足以認為行為人是有代理權的人。但是,這種相對人的主觀判斷的確定標准,並不是主觀標准,而是客觀
⑸ 用經濟法方面回答 簡述濫用代理權、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的區別
1、表見代理制度是基於本人的過失或本人與無權代理人之間存在特殊關版系,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無權代權理人享有代理權而與之為民事法律行為,代理行為的後果由本人承擔的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
2、無權代理與濫用代理權是兩種不同的制度。其主要區別是:(1)性質不同。無權代理是沒有代理權而進行的所謂代理;而濫用代理權則屬有權代理,只是代理權行使不當。(2)情形不同。無權代理包括未經授權的代理、超越代理權的代理、代理權終止後的代理;而濫用代理權則包括自己代理、雙方代理和代理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本人利益的行為。(3)法律後果不同。無權代理並非絕對不能產生代理的法律效果;而濫用代理權的後果情況較為復雜。
⑹ 經濟法中的表見代理的含義
"表見代理來"是三種無權代理中的自一種。但法律後果上,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可見,法律後果上,表見代理認定成立後,具有同「有權代理」一樣的法律效力。所以又可以認定為一種特殊的無權代理。
⑺ 表見代理的法律特徵
表見代理的特徵表現為:
(1)行為人實施無權代理行為,即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
(2)相對人依據一定事實,相信或認為行為人具有代理權,在此認識基礎上與行為人簽訂合同。相對人依據的事實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被代理人的行為,如被代理人知道行為人以本人名義訂立合同而不作否認表示;其二是相對人有正當的客觀理由,如行為人持有單位的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等。
(3)相對人主觀上善意、無過失。既然屬於一種無權代理,本應由無權代理人自食其果方為允當。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由於被代理人的作為和不作為,製造了代理權存在的表面現象,並且引起了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後者的利益關繫到市場交易安全的問題。
相對人可以基於表見代理對被代理人主張代理的結果。因此設立表見代理制度的目的在於保護合同相對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依誠實信用原則使怠於履行其注意義務的本人直接承受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為代理行為而簽訂的合同的責任。
⑻ 試述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極其法律效果
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理論商一直存在兩種主張:單一要件說和雙重要件說。單一要件說認為:客觀上代理人必須有足以使相對人合理相信代理權存在的事實,即無權代理人必須有被授予代理權的外表或假象,同時,這種假象必須達到一定程度,即另任何善意第三人處於同樣的環境下都會合理的信賴代理權的存在。這一要件的成立應當以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或曾經存在某種事實上或法律上的聯系為基礎。,在具體認定這一要件時,應依當時一般交易情況而定。通常認為持有代理權證明意義的文件、印鑒,或者有被代理人向相對人所作的授予其代理權的通知(但事實上並未授權),或者無權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為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勞動僱傭關系等,這些都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擁有代理權。主觀上相對人必須善意且無過失,即相對人不知無權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欠缺代理權,而且,相對人的這種無知不可歸咎與他的疏忽或者懈怠。雙重要件說認為,表見代理的成立除要具備授權外觀、相對人善意外,被代理人主觀上亦需善意且無過失。也就是說,只有被代理人主觀上存在過錯才能成立表見代理。
單一要件說完全不考慮被代理人的過錯,一概要求被代理人承擔責任,對被代理人而言確實有失公平。在表見代理中,相對人具有選擇權,相對人可以在被代理人和無權代理人中選擇對其有利的一方承擔責任,以實現對相對人最大限度的保護。此外,根據舉證責任的分擔,相對人對其善意無過失基本上是採用事實自證的方法,只要相對人有充分得力有證明有使其相信代理人具有代理權的客觀事實,即可推定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而被代理人要否認表見代理,必須證明相對人惡意或是重大過失。與相對人相比,被代理人的舉證責任要艱巨得多。若采單一要件說,則進一步加重了被代理人的責任承擔。雙重要件說將被代理人的過錯作為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又會危及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甚至會危及整個代理制度的存廢。在公平與秩序的矛盾中,表見代理制度將何去何從?各國代理法一直堅持不懈的探索。英美法沒有表見代理概念,與之相似的是不容否認的代理,不容否認原則根源於衡平原則,以公共政策、公平交易、善意和公正為基礎。其基本功能是防止欺詐的發生,以提高司法的公正,促成雙方當事人之間本應達成的結果。適用該原則應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被禁止人實施了虛假行為。這里的行為應作廣義解釋,既包括他的言行、書面、積極的行為,也包括其有義務陳述事實時保持沉默的消極行為。2、被禁止人明知道或應知道事實真相。3、請求禁止反言一方善意的依賴對方的行為和陳述,並基於此依賴而為一定的行為。4、請求禁止反言的一方不了解真相,也不具備了解事實真相的條件。適用於代理,不容否認的代理的意思是,假如某人向另一人聲明某人是他的代理人,導致第三人根據該聲明改變了處境,委託人不得對第三人否認代理關系。這里的聲明包括:(1)以言語作的聲明,(2)以行為作的聲明,又分為積極行為作聲明、消極行為作聲明和疏忽行為作的聲明。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不容否認的代理中,被代理人是有過錯的。大陸法系如德國、日本都規定了表見代理制度。大陸法系在理論上均不要求被代理人的過錯,但其列舉的表見代理類型又都離不開被代理人的過錯。可以說,大陸法系在理論上傾向於單一要件說,而實踐中又偏離單一要件說傾向於雙重要件說,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背離在現代民法中日益凹顯,對單一要件說也是質疑不斷。表見代理理論與實踐的背離與代理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密不可分。
⑼ 表見代理的概念、特徵(條件)、效力(法律後果)是什麼意思
一,概念代位權是指債務人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但是由於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債權,而危及到債權人的利益的時候,債權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或仲裁機關向第三人提起訴訟,請求其償還債務人之債。 二,要件代位權發生的條件有四個方面:一是債務人對第三人事有債權,且該債權是非專屬於債務人本身的權利;二是需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債權,即債務人應當而且能夠行使債權但不去行使;三是債務人怠於行使自己的債權已害及債權人的債權;四是需債務人已遲延履行。債務人的債務未到期和履行期間未屆滿的,債權人不能行使代位權,但債權人專為保存債務人權利的行為,如中斷時效,可以不受債務人遲延履行的限制。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且通知債務人後,債務人的權利並沒有喪失,但債務人處分機的行使應受到限制,即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行使其權利。倘若妨害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如兔除第三人的債務,則債務人不得為之。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不能因此獲得優先受償的權利,只能與其他債權人處於同等地位受償。 三,法律效力 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會對債務人、第三人以及債權人本人產生不同的法律效力: 1、對債務人的效力 我國《合同法》對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未作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後其效果歸屬於何人,不甚清楚。查我國合同法有關立法資料,可以發現《合同法》(建議草案)第 72條第3款規定:「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於債務人」,《合同法(試擬稿)》第53條第2款和《合同法》(徵求意見稿)第50條第2款,都規定:「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歸債務人後再清償債權。」而到《合同法》公布時這一條被刪掉,這反映了立法者內心的矛盾,即是否賦予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就其行使代位權所得到的給付以優先受償的權利?對此問題,存有爭論,有人認為債權人辛辛苦苦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權,其效果卻歸屬於債務人,作為所有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對使代位權的債權人而言不公平,而且會使債權人喪失行使代位權的積極性,這一思想甚至影響了我國的司法解釋,具體表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第300條上。該條規定,被執行人(即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即債權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即債權人)履行債務。顯然,根據這條司法解釋的規定,債權人(申請執行人)可以從第三人為履行債務人的債權而為的給付中直接受償。 我們認為,賦予債權人就第三人所為給付優先受償權是不妥當的,因為代位權行使的目的在於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而債務人的財產則是所有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各個債權人不論是否行使代位權,都應依據債權平等原則,就債務的財產平等受償,如果允許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優先受償,則不符合債權的性質,也會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9]同時,也違背了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宗旨。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效果應直接歸屬於債務人,第三人履行債務也應向債務人本人為之。如果債務人怠於受領,債權人可代位受領,但債權人不得以該受領物全部抵充清償自已的債權或者優先受償,而必須與其他債權人平等受償。同時,債權人代位受領後,債務人仍有權向債權人請求交付所受領的財產。 債務人的權利經債權人行使後,債務人對其權利的處分是否受到影響,這在學理上存在兩種主張:一是否定說。該說認為。既然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於債務人,債務人仍得處分其權利,但如其處分行為有損於債權,債權人則可再次行使撤銷權;二是肯定說。該說認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後,如果債務人的處分權不受限制,仍得拋棄、免除或者讓與權權利,則代位權制度將失去其效用。[10]筆者接受肯定說,並認為否定說純粹為邏輯推演的結果,徒增司法之成本,且有閹割生活之嫌。 2、對第三人的效力 債務人對於第三人的權利,無論是自己行使還是由債權人代位行使,對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其利益均無影響。因此,凡第三人得對抗債務人的一切抗辯,如訴訟時效屆滿之抗辯、抵銷之抗辯、同時履行之抗辯,均得用以對抗債權人。但此種抗辯僅以代位權行使之前所產生的為限。[11]那麼代位權行使以後或者行使通知債務人以後,第三人對於債務人才取得的抗辯權,能否以之對抗債權人呢?對此應區別不同情況對待:(1)代位權行使後,第三人因債務人的處分行為,取得對債務人的抗辯,不得以之對抗債權人,因為此時債務人已喪失了處分權;(2)第三人因對債務人為清償而取得的債務消滅抗辯權,可以之對抗債權人。 第三人對於債權人的抗辯,則不得於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對抗債權人。 債權人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權須通知債務人,通知債務人,通知後第三人對債務人開始有抗辯權。 3、對債權人的效力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不得超出債務人權利的范圍,債權人也不得擅自處分債務人的權利,債權人不得請求第三人向自己履行給付義務。因為第三人對於債權人本無給付義務,債權人也沒有受領清償的權利。債權人在債務人怠於受領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時,雖然可以代位受領,但受領的財產利益不得專供自己債權的清償,也不得自行抵銷自己與債務人的債務。如欲以所受領的財產利益清償自己的債權,需經債務人同意;在有多數債權人的情形下,則只能依強制執行程序受償。 我國《合同法》第73條第二款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所支出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同時因為這筆必要費用,對於所有的債權人而言是共益費用,所以由此而形成的債權應優先於其他債權而受清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