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當競爭法案例分析經濟法
① 經濟法案例分析。。急。。
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
向銷售者索賠。
② 經濟法案例分析題~~急
1,李紅可以向丁或丙公司要求賠償
2,(1)《公司法》第27條規定,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所以現金出資應該是90萬。
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四條規定,在合營企業的注冊資本中,外國合營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低於百分之二十五。故德國公司出資應該是人民幣50萬元。公司解散是由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解散。
3,該公司屬於募集設立,發起人認購的股份不得少於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五,即是2800萬。
發起人應當自股款繳足之日起三十日內主持召開公司創立大會。
發起人在三十內未召開創立大會的,認股人可以按照所繳股款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要求發起人返還。
4,不是不正當競爭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下列15項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
(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稱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5)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6)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限制本地產品的流出或外地產品的流入;(7)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8)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
5,甲廠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 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所以乙廠有權根據自己的經濟損失要求甲廠賠償損失。
③ 日常生活中違反經濟法的案例有哪些詳細一點的例子,最好有法律的分析。
1、「鮑師傅」商標侵權糾紛案
鮑才勝公司成立於2015年月4日,經營范圍包括餐飲管理、酒店管理、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等。2014年9月28日,彭某麗申請注冊了第12484211號「鮑師傅」文字商標,核定使用在「糕點、蛋糕、麵包、餅干」等第30類商品上。2017年3月20日,彭某麗將上述商標依法轉讓給鮑才勝公司,至此鮑才勝公司成為該商標的權利人。
分析:
法院結合在案證據經審理認為,鮑才勝公司系「鮑師傅」注冊商標的商標權人,其注冊商標專用權依法受法律保護。就17899179號注冊商標而言,盡管該商標核定使用商品范圍包含第30類中的麵包,但該注冊商標為圖形商標,不包括任何漢字,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60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為圖文商標,其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圍包括第32類的礦泉水、果汁等飲料,並不包含麵包、糕點商品。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96號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核定使用范圍包括第43類的餐廳、餐館服務,但現有證據表明被告經營的涉案店鋪提供了麵包、糕點等商品的銷售,且麵包、糕點均是事先製作而陳列在櫃的,與通過及時製作加工、應消費者需求製作並提供食品、設施、消費場所的餐飲服務存在本質區別。
因此涉案標識使用范圍與易尚公司授權其使用的第17899096號核定使用的服務項目不一致。綜上,緣朵飲品店未規范使用易尚公司授權的注冊商標,其將涉案標識使用在其銷售的麵包、糕點上的行為落入鮑才勝公司涉案注冊商標權的保護范圍。
據此,蘇州工業園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緣朵飲品店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鮑才勝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支出共計5萬元。
2、消費者權益保護案
近日,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接到投訴:消費者楊某在薛家灣某農機銷售處購買了一台拖拉機,在使用過程中一直出現高溫情況,幾次找商家處理,但始終解決未果,迫不得已,楊某到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
處理結果:
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在接到投訴之後,立即聯系楊某了解具體情況,並且針對具體情況聯系商家進行核實,確認楊先生所投訴內容真實無誤,確實是商家商品有問題。經過幾次調解,最後達成一致協議,商家給楊某解決拖拉機高溫問題,如不能解決,商家更換發動機,如還未解決高溫問題,商家同意更換新的拖拉機。
案例解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
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第四十八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一)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二)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案例中,因商家商品本身存在問題,所以楊某可以依照國家規定,要求商家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3、中介敲詐案
2018年4月1日,北京市消費者劉先生通過北京市「我愛我家」在西城區四合上院小區租下了一間房屋。據介紹,該房屋是由我愛我家從原房東處包來後,再租給劉先生的。月租金12000元,雙方簽訂1年合同,「我愛我家」收取了相當於1個月房租的中介費。
一年後,劉先生想續租,但被告知房租上漲至12500元/月。
劉先生對租金上漲的問題也沒有太計較。而在劉先生打算交錢時他發現,費用裡面又多出來12500元!一問才知,「如續租還需再繳納一遍中介費」。劉先生一算,這相當於每月多出1000多元租金。
「我愛我家的做法涉嫌利用格式合同,加重劉先生的義務。」
北京市智舟律師事務所律師韓續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中介市場魚龍混雜,盡管監管部門一直在管理,但是仍然有一些中介機構,未提供居間服務,卻在合同中私自標注「中介服務」,強迫消費者繳納中介費,如遭拒,則採取斷水斷電或者強迫換鎖等威脅手段,情節嚴重的已經屬於是一種假借中介服務為名實施的侵犯被害人財產所有權的敲詐勒索行為。
④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經濟法還是民法
屬於經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⑤ 從管理的角度看經濟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
3、 調整關系之差異:
凡是參加市場競爭的經營者,無論經濟實力強弱,市場份額多少都可能成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它們之間形成的競爭關系都是不正當競爭法調整的關系。而反壟斷、限制競爭行為法所調整的則往往是經濟實力強、市場份額大的經營者以它們為中心,憑借其占據市場支配地位或交易優勢地位與弱小經營者之間形成的不平等主體間的競爭關系。從某種程度當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案更多地替名牌企業、大企業著想,而反壟斷法則體現著對中小企業的保護。
三
對於那些是不正當競爭行為,那些是壟斷行為,各國法律均給予了明確的界定,狹義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採用欺騙的手段進行交易的行為,如經營者通過假冒、仿造等方式銷售產品;詆毀競爭對手的行為,如詆毀、貶低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妨害其正常的經營活動,而為自己謀取非法的利益;商業賄賂行為,如通過不正當手段收買客戶的雇員或代理人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為自己獲得交易機會;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如不正當地獲取、泄露或使用他人的商業秘密;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廣告的行為;巨獎銷售行為;製造困難,妨害競爭對手正常經營的行為,等等。這些都屬傳統意義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定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包括的內容。而反壟斷法中則包括了壟斷和限制競爭行為兩項內容。其中典型的壟斷行為有:獨占企業濫用經濟優勢的行為;以壟斷為目的的兼並行為;股份保有,即一個企業不正當地佔有另一個企業的股票或資本份額,也包括兩個企業彼此佔有對方的股票或資本份額;獨家交易,即生產某種特定產品或系列產品的廠商,只允許它的銷售商經銷其一家的產品,而不允許經銷其它同類競爭者的產品;不同企業董事的交叉兼任。典型的限制競爭行為有:限制轉售價格的行為,即生產企業在向批發商或零售商提供產品時,要求他們必須按其限定的價格銷售產品;差別待遇,即企業沒有正當理由,同條件相同的交易對象,就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或其他交易條件,給予明顯的有利或不利的區別待遇,最常見的差別待遇是價格歧視;掠奪式定價,即經營者為了擠垮競爭對手,而在一定的市場或一定的空間內,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的行為;搭售或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即經營者利用其經濟優勢,違背交易相對人的意願,在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搭配出售其它商品或服務,或就商品的銷售地區或銷售對象進行不合理的限制的行為;強制交易,即經營者利用利誘、脅迫或其它不正當交易手段,促使其它交易者從事損害競爭的交易行為,主要包括使他人與自己進行交易,使他人不與自己的競爭對手進行交易;安排他人之間的交易。阻礙他人之間的交易;聯合行為,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營者,以合同、協議等方式,共同決定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或就商品的產銷量、生產技術標准、銷售地區或銷售對象等進行限制,以損害競爭對手的行為。
四
早在1987年我國就以開始准備將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一部法律來頒布,但是1993年只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當時主要考慮到兩個基本點因素:一是當時雖已有不正當競爭行為及限制競爭行為不斷出現,但是那些典型的被各國競爭立法所規范的壟斷行為在我國表現的尚不夠充分,沒有反壟斷的急切性;二是中國普遍存在的是行政性壟斷行為,其突出表現為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保護主義,行政特權成為反壟斷法出台的羈絆。
但自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起,我國就把反壟斷問題提上日程,開始採取一系列政策,培育市場環境,鼓勵公平競爭。特別是近一兩年來,過去一向被稱為「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電訊、郵政、金融、電力、鐵路運輸和出口等六大國有企業和行業,紛紛分拆改組,引入競爭機制,國有企業壟斷的「冰山」正在悄悄融化。
而近年來國內外的一系列事件則加速了有關部門反壟斷法案的起草工作。美國司法部起訴微軟壟斷市場案給國內巨大沖擊,而國內九家家電生產企業涉嫌實行變相壟斷的「價格聯盟」亦受到輿論的非議。在面臨加入WTO的背景下,為防止外國資本借技術經濟優勢壟斷本國市場,保護國內市場的有效競爭,也急需一部反壟斷法。
但客觀地說,壟斷有其弊也有其利。作為一種市場機制,壟斷的積極作用是能夠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首先,它通過多角化經營能夠節省市場交易成本;其次,它為技術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物質基礎;再次,它具有規模效應。尤其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一定程度的集中經營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因此,專家們建議,我國的反壟斷法應介於嚴厲和溫和之間。既可避免因嚴厲而傷及高效率的企業與造成市場上的過度競爭,又可避免因溫和而放縱對一些限制競爭行為的禁止與造成市場上的競爭減少。我們的反壟斷法將只禁止濫用壟斷地位的行為,而不禁止壟斷狀態本身。壟斷企業本身的增長過程若是合法的,企業獲得市場支配力便不受譴責,若壟斷企業實施了違法行為,限制了市場競爭,反壟斷法案才起而攻之。
參考資料:
《競爭法研究》,戴奎生、邵建東、陳立虎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反不正當競爭法講座》,黃勤南主編,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
《現代競爭法的理論與實踐》,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條法司編,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反壟斷法研究》,曹士兵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反不正當競爭法概論》,王明湖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4年版。
文章摘要: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均屬調整市場競爭關系的法律,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在立法思想、調整角度及調整關系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我國的《反壟斷法》應該採取介於嚴厲和溫和之間的行為主義標准,不反對壟斷本身,只反對濫用壟斷特權的行為。
關鍵詞: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壟斷,限制競爭行為,競爭機制
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企業僅是執行指令性計劃的工具,企業的行為均由國家計劃決定,企業之間也就不存在競爭。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以來,隨著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經濟利益的獨立化,市場主體為追求自身利益而相互展開激烈的競爭也就不可避免。人們也逐漸認識到,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它普遍作用於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和環節。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經營者為了使自己能夠在市場中生存、發展,就會利用各種手段來參與市場競爭。競爭機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市場競爭給經營者以壓力和動力,促進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經營者的不當壟斷、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不僅僅損害其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而且會導致整個市場秩序的紊亂,妨害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以法律的形式,藉助國家強制力來規范、引導競爭機制來發揮其積極作用。
一
國家用以調整競爭關系的法律規范稱作競爭法。競爭法包括兩大部分,一為反不正當競爭法,一為反壟斷法。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各國的競爭立法模式已基本定型。由於各國不同的社會制度、立法傳統,競爭法在立法模式上可分為三種,即:分立式、統一式和混合式。
1、分立式:即將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分別立法。這種立法模式比較典型的國家是德國和日本。其中又以德國的競爭立法最具典型意義,日本、韓國等國的競爭立法都仿照德國的立法體例。德國現行的競爭立法制度,主要規定在1909年制定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1957年的《反限制競爭法》中,而日本則分別規定在1934年制定的《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和1947年的《關於禁止私人壟斷和確保公平交易的法律》。
2、統一式:即將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兩部法律規范所調整的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為合並在一起,制定一部市場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不正當壟斷和限制競爭進行統一的調整。即凡有關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方面的社會關系均由這個統一的法律加以調整。如匈牙利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我國台灣省的《公平交易法》就是採用這種方式。統一式的競爭立法模式的優點是法律規范集中,對執法和司法工作較為有利。
3、混合式:這種立法模式沒有確定那些行為屬不正當競爭,那些行為屬限制競爭行為,那些行為屬壟斷行為。對於違反公平交易的行為,既沒有分別專門立法規范,也沒有集中統一立法加以規范,而是分別針對各種妨害市場秩序的行為,制定若干法律加以規范,這種立法模式的代表是美國。美國最早頒布的有關公平競爭的法規《謝爾曼法》,主要是針對當時托拉斯這種壟斷組織對市場競爭秩序的破壞制定的。在1914年美國又制定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和《克萊頓法》,構成了美國競爭法的基礎。後來鑒於市場競爭形式的多樣化,美國又隨後對上述法律進行了相關的補充修訂及相關立法,如《魯賓遜-帕特曼法》、《惠勒-李法》以及《威爾遜關稅法》等。此外,法院關於各類反限制競爭案的大量判例也是美國競爭法的表現形式。在歐洲也有些國家採取混合立法的形式,但不同與美國。這些國家一般將妨害市場競爭秩序的行為分門別類,由專門的法律調整特定的違反競爭秩序的行為。如以民法來調整有關部門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由商標法來調整有關部門侵犯商標專用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由專利法來調整侵犯專利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二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均屬競爭法之列,調整的都是競爭關系,其主體和客體也是相同的,規范的都是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的競爭關系,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都是競爭機制的兩種消極後果,競爭過濫引發不正當競爭,限制競爭則引發壟斷,壟斷在限制競爭的同時,加劇了不正當競爭手段的運用。這樣一來,有時候,經營者的某些行為既含有壟斷的性質,又有不正當競爭行為,兩者很難截然分開。而且,兩者都強調市場競爭應遵循的平等、自願、公平、誠信等原則,兩者都禁止損害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正當權益,保護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但是兩者之間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立法思想之區別: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一條對立法目的作了明確說明:「為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其著重點在於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
目前,在我國經濟領域里,不正當競爭行為已具有相當普遍性,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消極後果。這些消極後果是競爭機制本身所無法克服的,這就要求國家以強制力對競爭秩序進行必要的干預,以排除妨害競爭的不正當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正是在促進和保障競爭的同時,起到了抑制競爭中產生的消極影響的作用。
而反壟斷法則基於經濟自由主義和經濟民主主義的理論出發,其目的在於保障企業自由,打擊壟斷,消除企業間的差別待遇。
競爭的過程也是自然壟斷形成的過程。反壟斷法的精神在於它保障企業獲得公正的競爭能力和競爭機會,保障企業平等地進入市場,打擊和控制自然壟斷及政府支持的行政壟斷,消除企業間的差別待遇,實現企業間的公正、自由、平等基礎上的競爭。
2、 調整角度之比較: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都是保護公平競爭的重要法律,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保障和促進公平。反競爭法是從規范形形色色的不正當競爭入手,通過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避免有失誠信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對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危害,並締造自由、公正的競爭秩序,體現的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對市場進行微觀調控。而反壟斷法則是從規范限制競爭的狀態和行為出發,通過對壟斷和限制競爭的行為和狀態進行規制,防止出現少數經營者控制和操縱市場,限制競爭,從而維護經濟的自由、民主和公正的競爭秩序,體現的是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反不正當競爭法只著眼於對競爭秩序的保護,而反壟斷法則體現著對企業自由和市場競爭的雙重保護。
⑥ 關於經濟法中反不正當競爭法和企業破產法的一些問題
1.ABCD
2.ACD
3.AC
4.B
5.BCD
6.B
⑦ 經濟法案例分析 不正當競爭
XX市自來水公司自1998年以來一直使用XX市給水設備廠生產的2KG一B型全自動給水設備,1999年1月,市自來水公司與某電腦給水設備廠達成代銷其給水設備的協議,銷售利潤實行3:7分成,自來水公司每名職工集資入股300元成立了「XX電腦給水設備加工廠」,經查該廠無廠房,無設備,根本不生產給水設備,只是代銷某電腦給水設備廠的設備而從中獲利。為了取得銷售優勢,市自來水公司和市給水辦於2000年11月5日聯合下發《關於實驗二次加壓給水設備統一管理規定的通知》([2000]5號)並於11月19日至28日在該市電視台播發。該《通知》第二條規定:「二次加壓給水設備必須採用指定的定型產品,我市一律用某電腦給水設備廠生產的DWS系列定時、定壓、高頻調速全自動節能型微機控制給水設備,一律取消氣壓式給水設備,如採用氣壓式給水設備,自來水公司將不予供水,節水辦不予辦理各種用水手續。」該文件的實施,影響了該市另一給水設備廠的產品銷售。
該市工商局為了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二十三條之規定,作出以下處罰決定:
一、責令市節水辦、市自來水公司停止實行(2000)5號文件中第二條規定;
二、責令市自來水公司在該市電視台發表聲明或公告,消除影響,以正視聽。由於XX電腦給水設備加工廠無廠房、設備、注冊後也從未生產給水設備,該市工商局依法吊銷該廠的營業執照。
分析:
本案涉及到經營者利用其獨佔地位強迫進行交易的法律後果及其責任承擔問題。
第一、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行為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規定:「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關於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該條中所謂「公用企業」是指城鎮中為適應公眾的生活需要而經營的公共利益性質的企業。本案中XX市自來水公司供給自來水,辦理用水手續,是典型的公用企業。該強迫用戶必須購買其代銷的設備,並以不給供水,不給辦理用水手續為要挾,其目的也是為了排擠該市另一給水設備廠的產品銷售,因此自來水公司的上述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規定,根據該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可以由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可根據情節處以5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同時市節水辦作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商品,也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七條規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而市節水辦正是政府所屬部門之一,其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的行為已經構成濫用其行政權力,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三十條規定,應由其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⑧ 誰有稍微新一點的經濟法案例的分析啊,不用太長,加案例500字左右就好啦,感謝啊
某男子在取款機看到里邊插了張卡,先取了一部份錢,然後修改密碼,後來又取了幾次,總共5次,共取9000,後於拾卡後第二天主動歸還失主,2個月後,該男子被抓,以信用卡詐騙定罪.
公安局進行刑事偵察,轉移到檢察院;檢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訴。
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詐騙數額特別巨大。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1)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
(2)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
(3)詐騙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急需的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損失的;
(4)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
(5)揮霍詐騙的財物,致使詐騙的財物無法返還的;
(6)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7)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
(8)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9)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⑨ 經濟法案例求助!!!!!
答:
1) 某公司違法行為有:①採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②抽獎式有獎銷售最高獎金超過了5000元。③利用廣告對其有獎銷售活動進行虛假宣傳。
2) 某公司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
3) 責任: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對某公司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三條規定進行有獎銷售的,工商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同時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對某公司利用廣告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以上兩種違法行為合並處罰應為10萬元至20萬元之間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