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根本違約
⑴ 合同違約行為有哪些,如何認定合同根本違約
您好,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回合同義務或答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即構成違約行為。
依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對違約行為可以作出如下的分類:
一是,單方違約和雙方違約。這是根據違約行為的主體進行的分類。所謂單方違約,是指違約是由一方當事人的行為造成的。在單方違約的情況下,應由一方承擔違約責任。所謂雙方違約,是指雙方當事人的行為都構成違約。
二是,根本違約和非根本違約。這是根據違約行為所致後果的嚴重程度進行的分類,這種分類標准突出了違約行為與合同目的間的相互關系。
三是,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這是根據違約行為發生的時間進行的分類。所謂預期違約是指在履行期到來之前的違約,包括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所謂實際違約,是指在履行期到來以後因為一方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而構成違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⑵ 根本違約與合同解除有什麼關系
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目的」,此時合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 學理界對於此項規定有不同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是我國《合同法》對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債務人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作為解除條件的承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它實際上是對根本違約的明確規定,這一項規定實際上賦予了非違約方在對方的違約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的情況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筆者認為,這項規定賦予了債權人在債務人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債務人的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並導致根本違約的條件下,行使合同解除權解除合同的權利。其中的原因,將於下文做出分析。 有學者認為,由於根本違約是從違約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方面對違約所作的分類,那麼它是可以與其他標准對違約行為所作的描述和分類並存的,比如根本違約可能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並存以及不完全履行並存。但筆者認為此處學者所言「並存」的概念似乎並不明確,因為「根本違約」是根據違約結果嚴重程度對違約行為所做出的分類之一,其相對概念應該是一般違約或者普通違約。而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等概念均是違約行為的某種具體方式,它們之間的區分標準是違約的方式不同。故而根本違約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是不同意義上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並存」,莫如說是當合同當事人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結果達到一定嚴重程度時(如使合同相對人合同目的落空時),則其行為可被視為根本違約。 故而,有學者將根本違約分為四類,即「遲延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不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不完全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履行不能的根本違約」。這樣的分類方式很好地詮釋了根本違約與遲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間的關系。 一、遲延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 在本文第二章第四節中,筆者曾對遲延履行做出過分析,認為遲延履行並不必然產生根本違約,如果債務人的遲延履行使債權人的合同目的落空,則債務人的行為可被視為根本違約,債權人可因此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這種情況應由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3項、第4項的規定進行規制。 二、履行不能場合的根本違約 當事人履行不能使整個合同目的落空時,也可能陷於根本違約。 在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場合,比如當事人不能履行若是因為不可抗力所致,則當事人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這種情況應屬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1項規制。 在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是由於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場合,法律應將其履行不能視為「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事由,屬《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段的規定。合同相對人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 三、不完全履行場合的根本違約 不完全履行並不必然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債務(通常是給付義務)造成合同目的的落空,或當事人不履行附隨義務危及了作為合同關系基礎的信賴關系時,筆者認為該當事人的行為就應該被視為根本違約,屬於因「其他違約行為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由《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段的規定來規制。合同相對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預期違約場合的根本違約 預期違約的問題於本文第二章第三節已作專門討論。無論是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抑或是預期履行不能,如果嚴重地侵害了合同相對人的債權期待,可被視為 「根本違約」,合同相對人可以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在我國適用《合同法》第94條第2項的規定。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本回答由法律法規分類達人 趙婧推薦
⑶ 根本違約怎麼認定,需要考慮哪些
您好,
一、 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界定問題
我國理論界並沒有對根本違約做出明確的定義,在各國的立法上也有著不同的表述。在英國普通法上,合同條款分為違反條件和違反擔保,違反擔保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次要條款或則從屬性條款,但最終並不影響合同成立的目標。違反條件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條款中根本、重要的條款,影響合同成立的目的。在美國判例立法中,規定了重大違約和輕微違約制度。前者指一方違約,使另一方沒有從合同中取得重大利益。《公約》的第25條也規定:「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印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的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英國普通法中的違反條件和美國判例法中的重大違約及《公約》第25條規定,都是各國及相關條約對根本違約制度的規定。根據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從該條款上看出這是我國立法對根本違約的法律定義,也是法定解除權行使的兜底條款。從這些條款中可以看出其對根本違約的核心的觀點表述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客觀主義,即違約行為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就構成根本違約,例如英國普通法、美國判例法中及我國《合同法》對此的規定,還有一種是主客觀相一致,例如《合約》中表述為影響了當事人有權期待的東西並且合同的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這種表達式就是體現了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有權期待的東西是客觀的表述,是當事人通過合同可以認定的客觀標准,而一方不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惰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這顯然是一種主觀的認定,因為這需要通過人們心裡探析才能得出結論,基於每一個人的認知、預知標准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種預知具有不確定性。這種標准也體現了《公約》強調的過錯責任原則。基於我國《合同法》對違約行為造成合同不能全部履行,歸責原則是是無過錯原則,並且利用主觀標准認定重大違約會帶來認定的不確定,所以在我國對重大違約行為認定中應以無過錯為原則,強調客觀的標准。這種客觀的標准也是區分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關鍵,即違約行為是否影響合同的目的的實現。
二、如何准確認定合同目的
確定合同的主要類別是確定合同目的一種重要方法。合同類別不同,合同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我國《合同法》理論界對合同類別分類有許多種,例如:1、以雙方是否互負給付義務,劃分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2、以一方當事人從合同中取得利益是否需要向對方支付相應的對價為標准,劃分為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3、以對該合同是否在法律上確定了一定的名稱及規則為標准,劃分為有名合同及無名合同,在我國的《合同法》上規定了15種有名合同。4、以合同雙方的給付是否在合同成立時同時完成,劃分為清結合同與非清結合同。如果在雙務合同中,負有給付義務的當事人沒有及時有效的給付,那麼他的行為就影響合同目的實現,可能構成根本的違約。在有償合同中,如果一方當事人沒有及時給付合同約定的利益就可能構成根本違約。如果在有名合同中,一方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規則履行合同,就可能構成違約。對於無名合同,判定合同目的主要依據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內容並分析雙方的權利義務。
⑷ 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根本違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行為致使該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 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是一般違約的構成要件加上因違約行為導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 其法律效果是 當一方根本違約時 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根本違約是從英國普通法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制度,這一制度有著比較重大的影響力,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及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中均有所體現。根本違約將合同後果與合同目的實現結合起來,以此作為確定違約嚴重性的依據,從而為確定合同解除的要件,限定法定解除權的行使奠定了基矗根本違約制度,一方面作為一種法定的合同解除權的發生事由,另一方面實際上又對解除權的行使予以了非常有必要的限制,對於促進交易、限制解除權的濫用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合同的全部意義和終極目的在於履行。合同成立生效後,當事人應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全面適當地履行合同義務。然而由於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主客觀世界紛繁復雜,所以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違約行為時有發生。按違約後果的嚴重程度將違約分為根本違約與非根本違約,是國際上常見的一種方法。那麼如何認定根本違約?其法律後果又是怎樣?筆者將從一則因一方根本違約導致合同解除的案例入手,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基本案情
1994年12月,深圳甲公司與英國乙公司簽訂451號合同,甲公司向乙公司購買法國產青黴素針劑15萬瓶,總價款8萬美元。
1995年3月20日,乙公司向中國衛生部申請並取得了333號進口葯品許可證。許可證規定,青黴素針劑的生產廠為:TeajonCo.原產地為法國。甲公司在得到乙公司已獲取許可證的通知後於1995年4月10日開出信用證。信用證規定了麥頭標志、葯品產地、單價、總價款和價格術語。
1995年5月30日,貨到目的港。經目的港海關查驗,發現該批葯品的標簽、批號、合同號、麥頭標志與333號許可證允許進口的葯品完全不符。1995年8月28日,目的港所在地的葯品檢驗機關出具葯品檢驗證書,確認「本品由於生產廠牌與提供的進口葯品許可證的生產葯廠名稱不符,不準進口」。
甲公司在得知上述書面文件後立即通知乙公司。乙公司致函甲公司表示,將重新申請臨時進口許可證。雙方為此進行了多次協商,但時至1995年11月13日仍未有結果。於是甲公司不得不將貨物退至法國馬賽港,但乙公司拒絕收回該批貨物,貨物又被退至中國大連港。
由於雙方的爭議得不到解決,甲公司於1996年3月4日提起仲裁。甲公司稱,乙公司的行為已經構成根本違約,要求解除451號合同,請求乙公司返還貨款及利息、總貨款價值10%的預期利潤,承擔退貨運費及利息和貨在馬賽港因乙公司無理拒收而發生的倉儲保管費用以及中國海關關稅等。
乙公司辯稱,已經正確履行451號合同,所交貨物完全符合合同規定。由於甲公司遲開信用證,導致生產廠商無法及時通知甲公司,但商品的實際品質與乙公司向中國衛生部申報的樣品的品質完全一致。在貨物未能通關的情況下,甲公司不積極向中國醫葯部門申請一次性進口許可證,導致貨物最終未能入關。乙公司要求甲公司承擔自交貨時至目前的利息和全部損失,要求甲公司接受貨物,不同意承擔甲公司提出的任何損失。
本案的核心問題在於英國乙公司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是否根本違約,甲公司是否能解除其與乙公司的合同。為了釐清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關鍵首先應分析一下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及其法律後果。下面筆者將分兩部分來闡述。
一: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
根本違約的規定可以追溯到英國普通法,將合同條款分為條件條款與擔保條款是英國法的重要內容。所謂條件條款就是由一個事實陳述或一承諾所構成的合約的實質性重要條款,如果這一事實陳述被證明是不真實的或者這一承諾並沒有得到履行,受害方將把這種破壞條款的行為視為動搖了合同根基的嚴重違約而取消合約或提出索賠。而擔保作為合同中的次要的和附屬性的條款,當它被違反時,並不能使非違約方以毀約待之,不能解除合同而只能請求損害賠償。
違約形態劃分為根本違約與非根本違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構成根本違約,受害方就有權利去終止他在合同中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同時,向違約方提出索賠,或者並不去終止合同而僅就遭受的損失要求賠償,即擁有解除合同的選擇權。而對於非根本違約,受害方並不能因此終止合同,他只有權就遭受的損失要求賠償。根本違約(Fundamentalbreach),又稱為重大違約,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以致於實際剝奪了受害方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利益。《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的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根據該公約的規定,如果違約方存在違約行為,而且違約引起的嚴重程度「實際剝奪了相對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則構成根本違約。按照《公約》的規定,構成根本違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第一,必須存在違反合同的事實,這是構成根本違約的前提條件。第二,違約的後果使受害人蒙受損害,這里的損害應作廣義解釋,應涵蓋商業利益損失、標的物損壞、商業機會損失等各種情況。「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這句話表明了違反合同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會剝奪當事人的重大合同利益。如何認定「實質上剝奪的利益」完全需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因為國際貨物種類繁多,交易條件也差別很大,同樣的違約行為在不同情況下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結果,這影響到是否構成根本違約。例如,賣方交貨時單據不符、交貨地點或商品規格不符,逾期交貨這些行為,看起來較為普遍,但是單據的性質或作用,不符點的多少,逾期`交貨的動機是什麼,這些因素在不同案件中會給守約方造成不同的損害。此外,還應該看合同條款是如何規定的,應考慮合同訂立時的具體情況,評估當事人是否把相關合同條款看得很重要。例如,時間是否是合同中的關鍵因素,如果是,則遲延交貨可能會造成根本違約;如果不是,則不構成根本違約。同樣,CIF條件下賣方辦理保險的義務對於買方轉售貨物(特別是運輸途中的貨物)很重要,如果由於賣方不履行此義務造成買方不能轉售貨物,則構成根本違約。至於貨物與合同不符至何種程度才算實質上剝奪了…的東西,是個相當不能預測的東西。這也是一個由法官解釋合同並依自由裁量權加以判斷的事項。第三,違約方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下也預知會發生根本違約的結果。這就是說,如果一個違約人或一個合理人在此情況下不能預見到違約行為的嚴重後果,便不構成根本違約,並對不能預見的嚴重後果不負責任,在這里,《公約》為貫徹過錯責任原則,採用了主客觀標准來確定違約人的故意問題。主觀標準是指「違約方並不預知」,他主觀上不知道他的違約行為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表明他並未有故意或惡意。例如違約方並不知在規定時間不交貨可能會使買受人生產停頓,而以為這批貨物遲延數天對買受人是無關緊要的,這樣,違約人的違約行為雖已造成嚴重後果,但他主觀上不具有惡意。其次是客觀標准,即一個合理人(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如果一個合理人在此情況下能夠預見,則違約人是有惡意的。應當指出,在這兩種標准中,客觀標準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此種標准在判斷違約當事人能否預見方面更為簡便易行。一般來說,違約人或一個合理人能否預見,應由違約人舉證證明,就是說,違約人要證明其違約不構成根本違約,不但要證明他自己對造成這種後果不能預見,同時還要證明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下也不能預見,從而才不構成根本違約。至於違約人應在何時預見其違約後果,公約並沒有作出規定。
⑸ 中華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違約的條款嗎
您好,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回目的」,此時合答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⑹ 如何界定對合同的「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其構成要件總體上存有條款主義與結果主義,我國立法上應採取結果主義的判斷標版准,同權時在具體的判斷上可參照所違反義務的類型標准。
在遲延履行、履行不能、不完全履行、先期違約類型場合,根本違約都有特定構成標准。根本違約一旦構成,產生的法律效果有二:一是債權人可以解除債權;二是對合同解除權的限制。我國新頒布的合同法採納了根本違約制度,一方面作為一種法定解除權發生的事由,另一方面實際上又對解除權的行使予以必要的限制。
⑺ 根本違約是違法行為嗎
一般來說,「根本違約」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合同法對違約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民事責任,即違約責任;一旦某一民事行為構成「根本違約」,除不可抗力等法定情形外,在法律上均會被做出消極評價。我國合同法對違約責任沒有規定懲罰性賠償的承擔方式,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中做出了為數不多的懲罰性賠償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