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的社會性探析

經濟法的社會性探析

發布時間: 2021-12-03 12:10:12

Ⅰ 如何理解經濟法法律責任具有社會性、經濟性、歸責原則的公平性、責任承擔的非單一性等特徵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 責任目的的社會整體利益性。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上的反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
2. 歸責原則的公平性。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經濟法選擇了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區別於民法行政法側重於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徵。它是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反映。
3. 政府責任的突出性。政府作為調制主體,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價值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政府主體在履行調控或規制職能時對個體、群體、集體。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後果,凸顯政府責任。
4. 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
5. 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Ⅱ 經濟法的本質在具體的經濟法制度中如何體現

經濟法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原則

1、經濟法的本質

(1) 經濟法本質的兩層含義

Ø 一般意義上的法的社會性和階級性等;

Ø 經濟法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部門的性質或屬性。

(2)經濟法作為法的一個部門,集中體現為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是由經濟的社會化所導致的國家干預、參與經濟之法 。

① 經濟法是平衡協調法

平衡協調,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

② 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Ø 行政法以行政權力的設置和制約為核心,強調上下隸屬的行政關系,可以說是權力本位法;

Ø 民法強調人人生來平等和自由,以個人權利為本位;

Ø 經濟法則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立足社會整體,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屬於社會本位法。

③ 經濟法是系統、綜合調整法

經濟法反映經濟關系分化與綜合兩種發展趨勢要求,體現法律的統、分調整機制功能的法律部門。

Ø 經濟法通過具體制度和規范,分別細致地調整各種經濟關系;

Ø 在總體上對經濟關系進行系統、綜合的調整。

④ 經濟法是經濟民主和經濟集中對立統一法

⑤ 經濟法是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法

按照羅馬法的經典界說,規定國家公務的法為公法;規定個人利益的法為私法。而經濟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並對之進行平衡協調的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新型的法。

Ⅲ 淺談如何認識經濟法與相關法律的關系

《公司法》、《票掘法》、《保險法》一般歸入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人民銀行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按劃分屬於經濟法。
在上述法律之中,可以看到在商法當中有經濟法的內容,在經濟法當中存在商法的規則。比如,我國《公司法》的立法宗旨即非常典型地體現了商法目的與經濟法目的的結合該法第1條規定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對公司的規范和對公司、股東、債權人的保護,體現了商法的個體性,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則反映了經濟法的社會精神。在具體規范方面,《公司法》有關公司轉投資的限制(第12條)、股份轉讓的限制(第147,149條)、對公司則務會計制度的強行性規定(第174 ,175 ,176條等),《合夥企業法》關於合夥企業的設立、入伙、退夥時的登記規定(第15,16,56條等),《票掘法》關於木票出票人資格審定的規定(第74條)、關於票掘管理辦法的規定(第110條),《保險法》關於限定投保、公平競爭以及對保險業監督若理的規定(第6,7,8條,第五章)等,已經超越了純粹商法以自由、便捷、個體安全為特徵的范圍,而自然進入到社會秩序、社會安全的經濟法領域。但是,在這此法律當中,社會經濟秩序和安全的保障首先要建立在個別經營者地位確定和行為規范基礎之上。作為經濟法主要法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第1條)。該宗旨的特點是先考慮社會經濟秩序和公平競爭,再考慮對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的保護,體現了由社會而個體的經濟法作用過程。類似的立法宗旨還表現在《產品質量法》、《稅收徵收稅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當中。
經濟法強調社會性和整體性,以建立整體秩序為目的,在此過程中,對特定主體違規行為的制裁,是對不特定主體利益的保護,也是對社會利益的保護。但是,保護對象也並非都是不特定的。對特定對象及其行為的規范和保護,則體現了商法內容。這在具體規范方面,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關於損害賠償的規定(第20條),《產品質錄法》關於損害賠償的規定(第四章),《稅收徵收稅法》關於向納稅人退稅的規定(第 30條),《房地產管理法》關於房地產交易的規定(第四章)等,是從保障政府管理、秩序建立、社會利益平衡的基礎上考慮對個體利益的保護規則,而這此規則,已經涉及商事法的內容。
當然,上述兩種現象也不是絕對的。也有較為純粹的分屬商法和經濟法的制定法,少於不過多地涉及對方的內容,比如《海商法》就屬於較為純粹的商事法,而《人民銀行法》則屬於比較純粹的經濟法。此外,有的法律在立法時就已經設計為結構性傾斜,以矯正現實當中的不平衡而具有了經濟法特徵,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四、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從經濟法的概念引入我國,其與行政法的關系就是爭議焦點一些研究者認為經濟法是經濟行政法引、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在過來因素上,行政法與經濟法有所聯系。但是在具體調整對象、性質、功能等方而,行政法與經濟法有所區別。
(一)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
經濟法調整的社會性經濟關系,包括市場規制和宏觀調控,是具有若理因索的經濟關系。行政法所調整的行政若理關系,也是具有公里因素的行政關系。現代行政法具有規范、限制行政權力,防止行政機關濫權的作用,這與經濟法通過社會利益矯正政府缺陷具有相同的理念。另外,經濟法採取強制性與倡導性的調整方法,行政法也採取此類調整方法。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首先,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的是社會中經濟關系,即或是具有管理因素的經濟關系,這種鼓勵因素也並不完全來源於政府行政管理,還包括行業自律管理,並且管理的目標、在於社會利益最大化,因而管理結構呈現關聯中性,即管理對象與管理目標之間具有關聯性。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管理關系,主要是行政機關設置、行政人員選拔、考核、升遷等管理 ,即或涉及到經濟管理,也是從行政職權和行政程序角度加以規范的,是典型的縱向自線關系。
其次,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以實現社會經濟利益和社會平衡協調發展為目的;行政法是國家本位法,以實現國家利益為宗旨。這里涉及到一個基本問題: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一般認為兩者具有同一性,但是作者研究的結果並非如此,而是兩個具有聯系也有區別的獨立利益,由於該問題較為復雜,將另文論述。第三,經濟法具有社會法屬性,而行政法是典型的公法,第四,經濟法的內容主要是競爭法、消費者法、市場規製法、宏觀經濟調控法等實體性法律;行政法的主要內容是行政許可、行政救助、行政處罰、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程序性法律。
五、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之間的內在聯系
民法是典型的私法,商法是具有公法因素的私法,經濟法是具有公法因素和私法因素的社會法,行政法是典型的公法。按照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的排列順序,從民法到行政法,私法屬性不斷減弱,公法屬性不斷增長。從行政法到民法,私法屬性不斷增長,公法屬性不斷減弱。其中,以社會法為紐帶,私法屬性與公法屬性的消長變化,說明法律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分別有自身的任務和功能,並顯現出相繼聯結的內在聯系。在法律系統中,結構的和諧影響到功能的優化。這種內在聯系說明,法律部門的劃分是相對的,不同法律部門之間有著密切聯系,相互不能替代,相互也不能割裂。

Ⅳ 從經濟法的視角簡述社會團體

社會團體就是為了特定能力而臨時或者固定組織起來的一個社會團體

Ⅳ 經濟法在社會中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比如買房、買車、用房產、汽車抵押貸款,學習經濟法可以規避很多風險,以免上當受騙;
個人創業,在公司設置、企業貸款、購買股票、購買債券、發行股票等有由參考價值。

Ⅵ 對經濟法的社會責任本位如何理解

在現代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市場主體獨有之間的矛盾,為調和個體或私人之間的利害沖突,經濟法應運而生。經濟法是社會本位的法律,不同於一般法律的以個人權力為本位,注重從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出發,通過經濟法律對社會經濟關系進行調整。經濟法的社會本位產生於經濟法自身與生俱來的社會性,這決定了它必須「將社會公共利益作為第一保護目標的經濟法利益保護結構可以適應首先保護公共利益,或適應通過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實現從總體上保護公民、法人利益的需要。該各利益保護結構反映了社會整體調節機制的要求,也是這種機製作用的目標。」

作業內容:對經濟法的社會責任本位如何理解?

作業要求:1.以小論文的形式完成該命題作業;

Ⅶ 試論述經濟法與社會法的互動機制

對經濟法、社會法的概念和特徵作明確定位,是探討經濟法與社會法的關系、實現兩者功能互補與相互協調的關鍵所在。作者認為,應將社會法定位於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並與經濟法並列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經濟性是經濟法區別於社會法的本質特徵,社會性與現代性是經濟法與社會法的同質特徵。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關系,目前有三種觀點:

1.經濟法包含社會法。此觀點認為,中國現代化的經濟法體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建:(1)市場主體規製法;(2)市場秩序規製法律制度;(3)宏觀經濟調控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障法律制度;(4)社會分配法律制度,其涵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6]顯然,這里的「社會分配法律制度」即為社會法。

2.社會法包括經濟法或經濟法中的一部分法律。前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法的規制對象包含經濟法(含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產品質量與消費者法、財政與金融法、計劃法等)、社會保障法(含勞動關系法、勞動保障法、社會福利法、工會法等)和環境資源法這三個部門法的規制對象;[7]後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法的領域為: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促進中小企業法、產業調節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環境法。[8]

3.經濟法與社會法並存。在前面所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報告和李鵬委員長的工作報告中,即為此觀點。

上述三種觀點各不相同,究其原因,在於各自對社會法、經濟法概念的理解不同。換言之,原因在於各自觀點中社會法、經濟法概念的「所指」不同。所以,對社會法、經濟法概念進行明確定位,是探析兩者關系的關鍵所在。具體而言,可分解為以下不同層次的兩個方面:(1)對社會法概念的定位,此為第一層次。如前所述,社會法有廣義、中義、狹義三種理解。其中的中義和狹義可統一為非廣義的理解。不難看出,如果將社會法作廣義的理解,即得出第2種觀點;如果將社會法作非廣義的理解,即得出第1、3種觀點。顯然,如果是前者,已無繼續探討的必要;如果是後者,則需要進一步的探討。(2)在對社會法作非廣義理解的前提下,對經濟法概念進行定位,此為第二層次。在這里,關鍵在於「社會分配法律制度」即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是否屬於經濟法。如果屬於經濟法,則為第1種觀點;如果同經濟法相區別,則為第3種觀點。

那麼,對於社會法這個概念,究竟應該作怎樣的理解呢?筆者認為,應該作非廣義的理解,理由有三:(1)將社會法作廣義理解,容易模糊經濟法的自身特徵。(2)如前所述,對社會法作非廣義的理解,是從獨立法律部門的研究角度出發的。這樣不僅有助於社會法自身的體系化,也符合法律發展的一般規律。(3)我國立法機關已明確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並將其界定為「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採納了非廣義的理解。這說明在社會法的范圍上,法學界的共識是其包括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如果再對社會法作廣義的理解,使其涵蓋更多的法律,不僅將使社會法自身內容龐雜、尾大不掉,也容易在概念的使用上產生混淆。以法學界達成的共識為標准,宜將社會法定位於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後文所提社會法,即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

將社會法定位於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就使經濟法概念定位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即:經濟法是否應該包含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雖然經濟法與社會法都是國家干預私人經濟的法律社會化的產物,但是,分別與社會法和經濟法所對應的國家干預的差異,[9](P154-155)決定了社會法應與經濟法相互區別。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點:(1)干預的范圍不同。與社會法對應的國家干預,是對勞資關系領域和社會分配領域的干預。無論在市場經濟運行的哪個階段,這兩個領域都需要國家干預,因而國家干預的范圍比較固定。與經濟法對應的國家干預,則是對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全面干預。凡是受到市場調節的領域,只要存在市場缺陷,都有必要由國家干預來彌補。盡管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都可能成為國家干預的對象,但在市場經濟運行的不同階段,實際受到的國家干預的領域不盡相同,因而國家干預的范圍呈現動態性。(2)干預的宗旨不同。與社會法對應的國家干預,以社會穩定與實現社會公平為其宗旨,體現「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與經濟法對應的國家干預,則以經濟穩定和持續發展、有效和有秩序競爭為其宗旨,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3)干預的手段不同。與社會法對應的國家干預,其手段比較單調和固定,如社會基準、團體契約、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三方」協調等,都是各個階段慣用的干預手段。與經濟法對應的國家干預,其手段則具有多樣性和動態性。無論是規制手段還是調制手段,都復雜多樣,並且手段的組合結構因時空范圍而變動。

綜上所述,應將社會法定位於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並與經濟法並列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這是探討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的前提所在。

Ⅷ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所謂法律本位乃指法的基本觀念,或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依王伯倚先生之說)。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性是指經濟法立足於社會整體
,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具有社會法的性質。經濟法是在私法社會化和公法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其經濟基礎、思想理論基礎、法律基礎都產生了社會化傾向,經濟法的產生正是滿足了社會化的需求,使其自出生起就帶有社會法的氣息。經濟法屬於社會法中的一員,與民法、行政法區別開來,各盡其責,更加證明其社會本位性。經濟法所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從其內涵、核心以及目的也表現了經濟法這一與生俱來的性質。

熱點內容
我是演說家道德 發布:2025-09-11 22:44:23 瀏覽:13
行政法主要是用來 發布:2025-09-11 22:37:35 瀏覽:723
原司法部副部長 發布:2025-09-11 22:29:26 瀏覽:590
司法考試刑法真題2010 發布:2025-09-11 22:20:54 瀏覽:133
勞動法惡意調崗 發布:2025-09-11 22:20:45 瀏覽:650
法院怒懟 發布:2025-09-11 22:20:43 瀏覽:690
上班後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9-11 21:59:21 瀏覽:833
1980年刑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5-09-11 21:59:20 瀏覽:258
基層工作人員法律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5-09-11 21:40:52 瀏覽:985
鄉鎮法治文化建設 發布:2025-09-11 21:25:51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