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布萊克認為法是政府的社會控制

布萊克認為法是政府的社會控制

發布時間: 2021-12-03 12:44:38

❶ "社會學旨在理解和洞察人類行為的社會意義",這一說法屬於以下哪一流派的觀點

1.哪一流派不屬於社會法學在西方法理學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項不是法社會學的名稱?(社會學)
3.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法律與社會)
4.法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法律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
5.法律現象只是法學的研究對象。(錯×)
1.2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例證」?《憲法》
2.埃爾文認為哪項不是法學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點?(從歷史的、哲學的等角度出發)
3.埃爾文認為社會學家研究法律制度不關心的是(書本上的法)
4.法學家意見的特點就是從法律觀點出發。(對√)
5.從多種角度來研究同樣的問題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對√)
1.3
1.布萊克認為法學模式的目標是(判決)
2.(弗里德曼)提出「內在的觀點」和「法律觀點」這兩種觀點。
3.那種人不是「內部的人」?(普通人)
4.布萊克認為社會學模式關注的焦點是規則而不是社會結構。(錯×)
5.人類學家在處理家庭糾紛時感興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處理這類問題中的差異。(對√)
1.4
1.不屬於「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國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類學家使用了國家法和非國家法的二元結構?(法人類學家)
3.《野蠻社會的犯罪和習慣》這本書是(馬林諾夫斯基)寫的
4.《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對√)
5.民間法僅僅是指習慣法。(錯×)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權行使」是(霍貝爾)
2.拿一項不是原始與現代法的共同之處?(現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類規則」和「第二類規則」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從這些「原始法」是因為畏懼法律的制裁。(錯×)
5.原始與現代法有原則的區別。(對√)
1.6
1.(格里費斯)從社會控制分工的角度對人類學家法的概念進行了整合。
2.「國家的法與非國家的法」的框架著眼點是(未開化的社會)
3.「政府的法與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著眼點是(現代社會)
4.習慣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產生的過程(對√)
5.「暴力的授權行使」就是非法律與法律的分界點(錯×)
1.7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8
1.(弗蘭克)認為法官是憑感情而不是憑推理判決。
2(布萊克)認為「法是可變數。可增加可減少」
3.(社會)不是影響行為的因素
4.「全球法」就是民族國家的法和國際法(對√)
5.馬考利認為書本上的法按其效果排練可以分為:從來沒有執行的法、有時執行而有時又不執行的法、從來都執行的法(對√)
1.9
1.下列哪項不屬於中國習慣法?(國家法)
2「行動中的法」指的是(法的實際運行)
3.下列哪位不是西方經典法社會學創始人?(卡爾·馬克思)
4.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中。習慣法與國家法同時共存,構成一種二元或多元的結構。(對√)
5.法律是神聖的,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法律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錯×)
1.10
1.杜爾克姆提出(社會一致性)
2.馬克斯韋伯的核心問題是(資本主義為什麼只產生於西方)
3.哪一項不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三種權威?(皇家權威)
4社會分工導致了古代和現代社會一致性的變化(對√)
5.結構功能法社會學是批判的左翼的理論(錯×)
1.11
1.沖突論法學社會主義的鼻祖是(馬克思)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佔主導地位的法學是(馬克思主義法學)
3.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側重點是(法律與社會)
4.沖突論法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和法律不是建立在沖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共識的基礎上。(錯×)
5.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對√)
2.1
1.下列哪一項不是經驗研究方法?(純理論研究)
2.觀察的方法分為哪兩種?(個人觀察和機器觀察)
3.只要出於研究的目的,實驗就可以在人的身上進行。(錯×)
4.一分材料一分話,十分材料十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對√)
2.2
1.哪一項不是抽樣調查的特點?(抽樣的全面性)
2.「蓋洛普民意測驗」失敗的原因(調查的代表性不好)
3.哪一項不是實驗的方法?(抽樣調查)
4.個人觀察同個人體驗有著直接的關系。(對√)
5.人口普查雖然成本很大但准確率較高(對√)
2.4
1.哪一項不是按照現象之間的相關程度劃分的?(正相關)
2.相關系數值在0.5-0.8之間的是(顯著相關)
3.代表數量關系的點的分布大體上在一條直線的附近,代表這兩個變數是(線性相關)
4.相關是現象之間存在的反復出現的、非確定性的數量關系(對√)
5.現象之間數量依存關系的具體數值是固定的。(錯×)
2.5
1.下列哪一項不是相關系數的表現形式?(相關性)
2.下列哪項描述是錯誤的?(有相關關系一定存在因果關系)
3.採用什麼方法可以排除其他變數只研究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控制的方法)
4.相關系數是反映兩變數間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綜合指標。(對√)
5.「北美冰淇淋銷量和強奸 案數量有很高的相關關系」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錯×)
2.6
1.哪一項不是因果關系的確定過程?(直接判定二者是否為因果關系)
2.哪一項是法律指標的特點?(具體性)
3.法律指標通常由(指標樹)表示
4.在判定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只要看兩者是否高度相關就可以了。(錯×)
5.法律指標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指標。(對√)

2.8
1.「嚴打」中投入的警力、物力指的是(投入指標)
2.下列哪項不是對法律指標恰當性的描述?(增加主觀性)
3.伊萬的《法律體系-跨國分析》中選擇的法律指標有(7項)
4.主觀指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調查對象本人的感覺如何(對√)
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意味著客觀指標是真實的、主觀指標是主觀的不真實。(錯×)
PS:錯1題
2.10
1.那一項不是立法機構設置?(地方政府(市一級))
2.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資料庫和指標體系(2007)中最不理想的是哪一模塊?(經費與收入)
3.下列哪項是社會指標?(教育)
4.全國人大是法律實施機構。(錯×)
5.法社會學一個主要的研究特點就是問題導向。(對√)
3.1

❷ 求爾雅法社會學答案。

1.1
1.哪一流派不屬於社會法學在西方法理學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項不是法社會學的名稱?(社會學)
3.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法律與社會)
4.法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法律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
5.法律現象只是法學的研究對象。(錯×)
1.2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例證」?《憲法》
2.埃爾文認為哪項不是法學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點?(從歷史的、哲學的等角度出發)
3.埃爾文認為社會學家研究法律制度不關心的是(書本上的法)
4.法學家意見的特點就是從法律觀點出發。(對√)
5.從多種角度來研究同樣的問題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對√)
1.3
1.布萊克認為法學模式的目標是(判決)
2.(弗里德曼)提出「內在的觀點」和「法律觀點」這兩種觀點。
3.那種人不是「內部的人」?(普通人)
4.布萊克認為社會學模式關注的焦點是規則而不是社會結構。(錯×)
5.人類學家在處理家庭糾紛時感興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處理這類問題中的差異。(對√)
1.4
1.不屬於「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國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類學家使用了國家法和非國家法的二元結構?(法人類學家)
3.《野蠻社會的犯罪和習慣》這本書是(馬林諾夫斯基)寫的
4.《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對√)
5.民間法僅僅是指習慣法。(錯×)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權行使」是(霍貝爾)
2.拿一項不是原始與現代法的共同之處?(現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類規則」和「第二類規則」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從這些「原始法」是因為畏懼法律的制裁。(錯×)
5.原始與現代法有原則的區別。(對√)
1.6
1.(格里費斯)從社會控制分工的角度對人類學家法的概念進行了整合。
2.「國家的法與非國家的法」的框架著眼點是(未開化的社會)
3.「政府的法與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著眼點是(現代社會)
4.習慣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產生的過程(對√)
5.「暴力的授權行使」就是非法律與法律的分界點(錯×)
1.7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8
1.(弗蘭克)認為法官是憑感情而不是憑推理判決。
2(布萊克)認為「法是可變數。可增加可減少」
3.(社會)不是影響行為的因素
4.「全球法」就是民族國家的法和國際法(對√)
5.馬考利認為書本上的法按其效果排練可以分為:從來沒有執行的法、有時執行而有時又不執行的法、從來都執行的法(對√)
1.9
1.下列哪項不屬於中國習慣法?(國家法)
2「行動中的法」指的是(法的實際運行)
3.下列哪位不是西方經典法社會學創始人?(卡爾·馬克思)
4.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中。習慣法與國家法同時共存,構成一種二元或多元的結構。(對√)
5.法律是神聖的,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法律不會發生任何變化(錯×)
1.10
1.杜爾克姆提出(社會一致性)
2.馬克斯韋伯的核心問題是(資本主義為什麼只產生於西方)
3.哪一項不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三種權威?(皇家權威)
4社會分工導致了古代和現代社會一致性的變化(對√)
5.結構功能法社會學是批判的左翼的理論(錯×)
1.11
1.沖突論法學社會主義的鼻祖是(馬克思)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佔主導地位的法學是(馬克思主義法學)
3.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側重點是(法律與社會)
4.沖突論法社會主義認為社會和法律不是建立在沖突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共識的基礎上。(錯×)
5.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對√)
2.1
1.下列哪一項不是經驗研究方法?(純理論研究)
2.觀察的方法分為哪兩種?(個人觀察和機器觀察)
3.只要出於研究的目的,實驗就可以在人的身上進行。(錯×)
4.一分材料一分話,十分材料十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對√)
2.2
1.哪一項不是抽樣調查的特點?(抽樣的全面性)
2.「蓋洛普民意測驗」失敗的原因(調查的代表性不好)
3.哪一項不是實驗的方法?(抽樣調查)
4.個人觀察同個人體驗有著直接的關系。(對√)
5.人口普查雖然成本很大但准確率較高(對√)
2.4
1.哪一項不是按照現象之間的相關程度劃分的?(正相關)
2.相關系數值在0.5-0.8之間的是(顯著相關)
3.代表數量關系的點的分布大體上在一條直線的附近,代表這兩個變數是(線性相關)
4.相關是現象之間存在的反復出現的、非確定性的數量關系(對√)
5.現象之間數量依存關系的具體數值是固定的。(錯×)
2.5
1.下列哪一項不是相關系數的表現形式?(相關性)
2.下列哪項描述是錯誤的?(有相關關系一定存在因果關系)
3.採用什麼方法可以排除其他變數只研究兩個變數之間的關系?(控制的方法)
4.相關系數是反映兩變數間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綜合指標。(對√)
5.「北美冰淇淋銷量和強奸 案數量有很高的相關關系」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錯×)
2.6
1.哪一項不是因果關系的確定過程?(直接判定二者是否為因果關系)
2.哪一項是法律指標的特點?(具體性)
3.法律指標通常由(指標樹)表示
4.在判定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只要看兩者是否高度相關就可以了。(錯×)
5.法律指標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指標。(對√)

2.8
1.「嚴打」中投入的警力、物力指的是(投入指標)
2.下列哪項不是對法律指標恰當性的描述?(增加主觀性)
3.伊萬的《法律體系-跨國分析》中選擇的法律指標有(7項)
4.主觀指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於調查對象本人的感覺如何(對√)
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意味著客觀指標是真實的、主觀指標是主觀的不真實。(錯×)
PS:錯1題
2.10
1.那一項不是立法機構設置?(地方政府(市一級))
2.中國法律發展報告:資料庫和指標體系(2007)中最不理想的是哪一模塊?(經費與收入)
3.下列哪項是社會指標?(教育)
4.全國人大是法律實施機構。(錯×)
5.法社會學一個主要的研究特點就是問題導向。(對√)
3.1
1.「在法律規定的幅度、范圍之內進行自由裁量」是自由裁量的那種形式?(規則之內的自由裁量)
2.「審判因人而異。放映了治安法官的脾氣、個性、教育、處境和個人特點」這句話出自(弗蘭克)
3.「法官審判並非是根據規則」是那種觀點?(現實主義法學派OR規則OR事實懷疑主義)
4.判刑期從多少年到多少年是由法官進行自由裁量的(我答×)不知答案
5.法官判決公式其一:法律規則(R)*事實(F)=判決(D)(對√)
3.2
1.那一項不是布萊認為的社會歧視?(法律空間平等)
2.下列哪項不是文化歧視?(熟人和陌生人)
3.「黑人與白人相比,有更高的比例被確認為有罪並獲更長的刑期」從這句花可以看出(種族歧視)
4.在社會空間沒地位的人更容易受到歧視(對√)
5.黑人更容易犯罪(錯×)
3.3
1.從刑事立法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中的自由裁量不包括(原則性規定下的自由裁量)
2.「對某一種犯罪的處罰,往往有多個主刑和附加刑,同時判決刑期可以在法定刑的幅度內進行選擇」,著屬於那種自由裁量權?(選擇性規定下的自由裁量權)
3.哪一項不是刑事司法實踐的過程?(監獄看押)
4.刑法頒布實施以後,法官仍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錯×)
3.4
1.下列哪種情況不會發生?(任何法庭對同一案件的判決都是相同的)
2.《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試點旨在規范自由裁量權,並將(量刑)納入法庭色溫審理程序,以增強量刑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現量刑公正和均衡。
3.《2007年美國人權記錄》婦女受攻擊的概率是男人的(10)倍
4.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將不再「自由」,「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防止。(對√)
5.警察逮捕決定隨加害者之間的關系距離而變化。(對√)
3.5
1.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決定著警察做出逮捕決定的可能性的是(當事人的性質(我)OR案件本身的直接性質)
2.下面哪種情況,警察做出逮捕的可能性最低?(女方拒絕簽字逮捕)
3.那一項不是警察的自由裁量的原因?(警察權利最大)
4.警察到來時,雙方在場,發現男方喝醉酒,逮捕的可能性減少(錯×)
5.女方報警,警方作出逮捕的可能性降低(對√)
3.6
1.「說清「、」托關系「屬於警察自由裁量的那種原因?(來自警察局外部,內部的壓力)
2.我國女性犯罪的主因是(家庭暴力)
3.那些現象不是模糊家庭暴力的體現?(對施暴方處以應有的懲罰)
4.家庭暴力案件與財產狀況。文化程度、民族有必然的關系(錯×)
5.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反對家庭暴力,但社會對其容忍度還是比較高的(對√)
3.7
1.那一項沒有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勞動法
2.對於兒童家庭暴力事件上處理偏輕屬於那種困境?(我(觀念上的困境 不知道)
3.追究父母責任後孩子無人監管屬於那種困境?(我:觀念上的困境)
4.對於撤銷監護人監護權利,司法機關的態度一向比較謹慎(錯×)
5.審判迴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具有法定情形,必須迴避,不參與案件審判的制度(對√)
3.8
1.「肯定性行動」是從哪個政府開始的?(肯尼迪政府)
2.哪些人群不是弱勢群體?(富人)
3.印第安大學的學生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是(民族自治政策)
4.在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歧視是造成執法者自由裁量時偏袒強勢一方,而不利於弱勢一方的重要原因(對√)
5.「肯定先行動」對一些弱勢群體的照顧就會得到他們的感激(錯×)
3.9
1.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國被稱為(認罪請求)
2.控辯交易程序在刑事案件中所佔的比例是(90%以上)
3.控辯交易在美國法律界受到的職責不包括(控辯交易是秘密進行的違反公平的原則)
4.控辯交易是刑事案件中被控方與檢察官達成的並經法院同意的相互滿意的解決辦法的過程。(對√)
5.控辯交易的價值取向是一種純粹的法制(錯×)
3.10
1.該老師考過駕照後,由原來的扣9分變為後來的(3)分
2.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英國被稱為(認罪請求)
3.在英國認罪請求大多用於什麼案件?(輕罪案件)
4.在美國法官員詢問是否有罪,如果回答沒罪則進入控辯交易程序(錯×)
5.在英國法官詢問是否有罪,如果不承認有罪,則進入正式審判程序(對√)
3.11
1.德國懲罰令內容不包括(所使用的刑法條款)我:估計錯了
2.坦白制度是(日本)的制度
3.控辯雙方存在的交易在中國被稱為(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4.懲罰令的懲罰可以適用於罰金和監禁的案件(錯×)
5.口供不再是證據之王(對√)
3.12
1.「犯人的二難推理中」如果兩人同時認罪會受到怎樣的處罰?(減輕處罰但不能得到報酬)
2.控辯交易或類似的制度在所有的國家都受到指責,最主要的指責是(審判不公)估計錯啦
3.控辯交易的前提是(證據不足)
4.控辯交易或類似的制度能夠很好的快速處理案件。不應該受到指責(錯×)
5.控辯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犧牲受害人的利益的基礎上(對√)
3.13
1.那一項不是刑事案件「私了」的目的?(將加害者繩之於法)
2.在強奸案件中,受害者除了經濟考慮外還主要考慮(對名譽的考慮)
3.「私了」具有什麼性質(不公平性)
4.「刑事案件的私了」是肇事者和受害者的一種交易、(對√)
5.醫療事故中,醫院選擇「私了」的原因往往是出於對醫院的名聲、時間,精力等角度的考慮(對√)
3.14
1.「不告不理」指的是刑法中的什麼性質?(謙抑性)
2.礦難後經協商煤老闆瞞報改怎樣處理?(國家必須干預)
3.不告不理原則是法院審理的原則。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對√)
4.法院審理民事糾紛的范圍法院有權利變更、撤銷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錯×)
3.15
1.《家庭群體會議》是哪個國家的?(紐西蘭)
2.在家庭群體回憶中,(受害者家屬)不參與私下商談賠償和再犯預防的問題(不知道)
3.「和解普遍化」運動發生在(法國)
4.那一項不是決定實行調解的前提(受害者不同意和解)(不知道)
5.家庭群體回憶制度適用於罪行輕微、對公眾利益影響不大的案件(對√)
6.英國的刑事案件制度主要用於對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錯×)
7.迄今為止最為全面規定和解制度的國家是英國(錯×)
3.16
1.德國罪行輕微的自訴案件調解無效時則(自訴人起訴訴訟)
2.《關於輕傷案件在訴訟階段委託人民調解的規定(試行)》是哪個城市頒布的?(上海)
3.哪項處理不屬於輕微案件的從寬處理(依法嚴肅處理)
4.德國刑法典規定刑事和調解對象可擴展至未成年人(對√)
5.我國不同地區刑事和解制度可能不同(對√)
3.17
1.2002年,在輕傷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221)
2.2005年,對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件進行刑事和解的比例是(0.076)
3.國家機關貪腐行為主要因為什麼問題(退賠能力)
4.刑事和解制度可能產生因為貧富不均導致刑罰適用不平等問題,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
5.有其罪必有其罰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對√)PS:錯了1題
4.1
1.合同的條款中哪項不是必須的(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的方法)
2.訂單的戰斗是指(訂貨單和確認單上違約責任與解決爭議條款經常不一致)
3.商人之間的交易和合同是一回事(錯×)
4.合同有主要條款和次要條款(對√)
4.2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商人之間的允諾是不可信 的是不受尊重的)
2.在商業交易過程中,對合同有替代作用的是(協議)
3.下列選項中商人最不注重的是(一次的合作)
4.大量的交易都是在沒有合同或者合同有缺陷的情況下進行的(對√)
5.大多數合同糾紛都會請律師來解決(×)估計我錯啦
4.3
1.那一項不是合同對交易的阻礙(可以明確交易時間、地點)
2.在中國白酒行業,交易的訂貨意向有多大的比例可以實現(0.1)
3.那種合同在交易中不必嚴格按照合同法履行和解決糾紛(銷售性合同(訂貨意向))
4.合同對交易有阻礙作用(對√)
5.企業不同部門對合同重要性的看法是一樣的(錯×)
4.4
1.「契約分為個別性契約和關系型契約」是(麥考尼爾)的觀點
2.「與習慣、內部規則、社會性變化、對於將來的期待等交織在一起的契約」是那種契約?(關系型契約)
3.英美的現代契約法理論將(關系契約)因素吸收了進去
4.由於誠實信任的介入導致契約責任和違約責任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對√)
5.「除了單純的物品交換外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的契約是指關系型契約(錯×)
5.1
1.我國《勞動合同法》是2007年頒布的
2.我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犧牲勞動者的權益)
3.《勞動合同法》頒布後,被調查的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有近三分之一的認為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員工辭退成本增加和選人壓力加大)
4.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錯×)
5.從宏觀的角度,我國勞動者出於劣勢地位(對√)
5.2
1.2007年瀘州老窖銷售公司北京片區要求80名老員工以個人名義辭職是以(勸辭模式)規避《勞動法》
2.屬於「玻璃小鞋」隱藏裁員模式的是(通過調整崗位降低薪水使員工被迫辭職)
3.深圳勞動行政部門對華為「勸辭」時間保持沉默最主要的原因是(遭遇法律難題,對退辭行為無應對條款規范)
4.一次或分批裁減人員是用人單位以裁員模式規避《勞動法》(對√)
5.將工資分為基本工資和職務津貼的模式屬於「金蟬脫殼」模式(錯×)
5.3
5.4
1.用人單位通過相應的甚至豐厚的補償而與勞動者達成協議」是屬於勞動者向用人單位妥協的哪種因素?(利益因素)
2.現在的勞動合同制度處於(社會法時代)
3.對於勞動合同法頒布以後引起的爭端,採取「防水養魚」態度的是(法院)
4.書本上的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對勞動者都是有利的。(錯×)
5.由於我國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勞動者權利的閾值較高。(對√)
5.5得40分
5.6
1.哪一項不是政府積極推進勞動合同法的表現?(認為勞動合同法存在修改問題)
2.我國政府對勞動合同法的態度是(不動搖,認真執行)
3.哪一項不是勞動合同法頒布前後,在經濟危機條件下做出的一些變通?(地方政府嚴格執法,不為侵犯勞動者權益的企業開綠燈)
4.我國政府堅定地維護勞動合同法,認為不存在修改問題,只有認真執行的問題。(對√)
5.我國政府在經濟危機條件下對勞動合同法的執行做出了一些變通。(錯×)
5.7
1.促使行動中的勞動合同法向書本上的勞動合同法靠近的理由不包括(勞動者維權意識能力不高)
2.立法對行動中的自由裁量和交易起的作用,描述錯誤的是(沒有作用)
3.關於勞動合同與物權法的說法錯誤的是(勞動合同法和物權法都創造了某些關系)
4.在當事人之間進行交易和執法者自由裁量時法律是沒有約束力的。(錯×)
6.1
1.下列不屬於正式的解決爭端的方式的是(輿論)
2.下列屬於自己解決的方式解決爭端的是(辱罵責打)
3.「第三方獨自決定」指的是哪種解決爭端的方式?(獨裁)
4.「嘲笑、批評贊揚等」是一種正式的解決爭端的方式。(錯×)
5.是否有一致性要求指的是是否需要雙方都同意(對√)
6.2
1.關於美國解決爭端的現狀錯誤的是(訴訟爆炸)
2.面對訴訟爆炸,屬於「節流」的是(提高訴訟費用,限制審判數量)
3.美國解決爭端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簡易程序)估計錯啦
4.日本選擇的是一條擴大法院規模的一種「大司法制度設計」。(錯×)
5.美國面對訴訟爆炸的壓力所採取的措施:截流、開源。(對√)
6.3
1.法院不受理的許多案件實際是通過哪種方式解決的?(行政管理)
2.下列關於我國解決爭端狀況說法錯誤的是(信訪和法制社會是相背的)
3.信訪中佔主要比例的是(涉訴涉法信訪)
4.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民間調解,還是法院調解和仲裁調解都日趨弱化。(對√)
5.95年之後,經濟合同仲裁屬於行政仲裁。(錯×)
6.4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行政管理?(經濟糾紛仲裁)
2.哪一項不是簡單關系的特點?(目的復雜)
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簡單關系,關系距離近,不適用於法律)
4.勞動仲裁與經濟糾紛仲裁的性質是一樣的,都屬於民間仲裁。(錯×)
5.當人們處在一種復雜關系的時侯,更適用於法律的手段解決爭端。(錯×)
6.5
1.更願意採用調解的方式的是(邊緣關系)關系。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像孩子。珠寶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東西更容易成為核心關系)。
3.以「日本四大污染案件為例」說明的是哪種解決爭端的理論模型?(利益的最大化)
4.東方人厭訴,西方人好訴。(對√)
5.如果爭端之間有親密關系,一般都不願選擇訴訟的方式。(錯×)錯啦一題
7.1
1.馬克斯·韋伯是(德國)人。
2.法律體系之外的標準是(實質的法律體系)
3.案件所遵循的標準是個案決定的,沒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法律體系是(不合理的法律體系)。
4.所謂形式的法律體系是指運用法律體系內在的標准,它用於衡量法律體系的自主性程度。(對√)
5.韋伯認為形式的法律體系是落後的,實質的法律體系是先進的。(錯×)
6.韋伯提出了法律思想的類型學四種范疇:形式的不合理性、實質的不合理性、形式的合理性、實質的合理性。(對√)
7.2
1.韋伯將合法性的權威分為三種,其中不包括(合理的統治)
2.人們遵守酋長的命令是哪一種權威?(傳統的)
3.韋伯說明「法律權威與形式合理的法律體系的聯系」的目的是(說明資本主義為什麼只產生於歐洲)
4.實質不合理的法律體系適用於可觀察的標准,但是它根據特殊案件的具體道德和實際的考慮。(對√)
5.只要是首領就會具有一種權威。(錯×)
8.1
1.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和法律類型是(機械連帶性和壓制性法)
2.下列屬於壓制性法的是(刑法)
3.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中最早出現的是(調解人)
4.杜爾科姆認為社會分工是區分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主要的標志。(對√)
5.從調解人到警察再到辯護人這樣產生的順序意味著人類社會最先出現的是刑法。(錯×)
9.1
1.基布茲出現在(以色列)
2.關於基布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這種生產方式完全適應資本主義私有化)
3.關於庫迪撒的基布茲生活描述錯誤的是(建立了處理糾紛的司法委員為)
4.基布茲的生活是目前最接近共產主義的生活。(對√)
5.摩沙塢是進行集體生產和居住的。(錯×)
10.1
1.憲法規定禁酒令的是(美國)
2.哪一項是中亞伊斯蘭婦女解放運動後出現的不好的狀況?(有些婦女淪為娼妓)
3.美國康納狄各州的限速法令規定高速開車不能超過(55邁)。
4.法律能夠概念人們的行為方式。(錯×)
5.「中亞伊斯蘭婦女解放運動」事件是法律不能改變習俗的一個例證。(對√)
10.2
1.哪位國家領導人提出集中地點放炮?(李鵬)
2.哪個不屬於我國曾頒布的禁令?(禁酒令)
3.禁止賣淫嫖娼、吸毒、賭博的法令在什麼時候死灰復燃?(改革開放以後)
4.北京的限放令在一開始執行就受到了阻擾。(錯×)
5.對於一些無法禁止的行為,只有把它合法化才能進而規范化。(對√)
10.3
1.哪一項禁令不是用來標明法律不能改變人們行為的例證?(票證制度)不確定
2.哪一項不是孟德斯鳩關於法律改變人們行為的消極的的觀點?(法律具有能動作用,法律是人類改變自身的工具)
3.(一切宗教制度等都是人類精細設計出來的)不是進化理論主義的觀點。
4.人們對採用法律的手段改變習俗都是消極的觀點。(對√)
5.薩維尼認為法隨著一個民族的壯大而壯大,隨著一個民族的消亡而消亡。(√)PS:60分
11.1
1.不守法就會被制裁是哪種理論?(威懾理論)
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存在兩種犯罪行為有兩種相同的法律曲線)
3.人們服從法律是由於自我利益的權衡,如果服從法律利益大,就會選擇服從法律」是哪種理論?(利益理論)
4.守法對我來講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習慣理論。(對√)
5.只要威懾的力度一直加大,違法的次數會相應一直不斷減小。(錯×)
11.2
1.馬考利舉例中的女教授每天循規蹈矩遵守制度和法律的原因是(是一種習慣)
2.都屬於自願遵守法律的角度回答遵守法律的原因的是(道德和習慣理論)
3.芝加哥和人大做的違法行為調查中唯一相同的一項是(從商店偷小東西)
4.法律和道德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人們遵守法律都是為了遵守道德。(對√)
5.在作弊這件事上,道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還是懲罰。(對√)

·

❸ 求爾雅法社會學答案。。

您好,超星所有的都已經在我的頭像,在線搜 極客校園 信:geekxiaoyuan 粘貼部分題庫,感謝您的採納

康梁都對中日維新的異同進行了比較研究,但沒有觸及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A
天鵝是下面哪一項的圖騰:() 歐羅巴人
吳三桂拒絕李自成招降的原因是 愛妾被搶
從家庭雞蛋需求曲線可以看出當雞蛋價格上升時,對雞蛋的需求量會如何變化? 下降
真核細胞中,由單層膜組成的細胞器的發現者是:( ) A
以下關於孔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孟子是他的弟子。
若本國貨幣貶值能夠帶來貿易收支的改善,那麼進出口的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應該:() B
從後羿射日到嫦娥奔月的神話中,陰陽的關系是? C
產生壓力團體最早的國家是? 美國
中國文學具有粉飾的特點。 A
沙漠地帶不太適合鋪設太陽能電池板。 B
首先預言反電子存在的科學家是:() 狄拉克
自律有身份感的人對不會爆發的事情是不會去做的。 正確
典型是指作品中塑造的個性形象。 錯誤
《詩經》的編訂有哪三個說法? C
整體來講,中國樂曲是單線條居多。 A
關於交往或交換,不正確的是: B
繪畫、雕塑與電影造型最根本的區別是下面哪一項:() 靜態造型與動態造型
皮納圖博火山在1991年6月15日爆發,當地人由於不相信? 錯誤
以下假設項目的對外投資不是主要出於戰略性意義考慮的是? D
人體內的什麼會加速細胞的損傷從而加速人的衰老? 自由基
下列選項不是微觀收入和宏觀調控所帶來的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是、 私有制結果

❹ 「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

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像。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斗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里,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里的刑,原為

❺ 如何理解法的精神 思修問題

首先明確法的概念: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像。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斗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里,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里的刑,原為,出於井田,含有模範、秩序之意。因此,以刑釋法,表明模範遵守法律(秩序)。刑,又指刑罰。《鹽鐵論》:「法者,刑罰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古代中國法又往往與律通用,「律之與法,文雖有殊,其義不也。」(《唐律疏義》)據史籍記載,商鞅變法,改法為律。從此「律」字廣泛使用,其頻率高於法,我國古代法典大都稱為律,如秦律、漢律、魏律、晉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稱刑統,元朝稱典章。《說文解字》說:「律,均布也」。段玉裁註疏說:「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管子說:「律也,定分止爭也。」律原為音樂之音律,音樂只有遵守音律,才能和諧,否則雜亂無章。均布是古代調整音律的工具,以正六音,木製,長七尺。律後來引申為規則、有序,范天下之不一而一,成為規范所有人及其行為的准則,即規范天下千差萬別的所有人所有事而趨於整齊劃一(統一、協調)。《史記?律書》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有軌,壹於六律,六律為萬事之根本焉。」丘浚說:「臣按律之名……凡度之長短、衡之輕重、量之多寡,莫不於此取止,律以著法,所以裁判群情,斷定諸罪。」(《大學衍義補》第120卷)最早把「法」、「律」二字聯在一起使用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又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滅六國,「法令由一統」,二世用趙高,早法令,「更為法律」。(始皇本記)後來漢代晁錯曾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後漢書》有「皋陶造法律」等說法。但總的說來,「法」、「律」兩字是分開使用的,直到清末民初才被廣泛使用。
除了上述幾字與法字有關外,古代作為社會規范的「禮」,也是法律,與法有一定的聯系。當然,禮不是訴諸刑罰的。
古代漢語中的法的含義是復雜的多樣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意義是:(1)法象徵著公正、正直、普遍、統一,是一種規范、規則、常規、模範、秩序。(2)法具有公平的意義,是公平斷訟的標准和基礎。(3)法是刑,是懲罰性的,是以刑罰為後盾的。
在西方語言中,含有法、法律的語義的詞更為復雜。從語源來說,西方的「法」一詞都來自拉丁文。拉丁文的jus和lex,德文的recht和gesetz,法文的droit和loi,等等,其中jus、recht、droit均可翻譯為法,同時又有權利、正義、公平、或規律、規則等內涵。英語有law、norm、rule、act等詞,其中law有規則、規律雙重含義,加定冠詞又有不同含義,A law指單個法律,The law指整體法。總的來說,西方法的詞意的核心是正義(公平、公正),是正義的化身,其次是權利,再次是規則,人的權利之規則。法律既保護人們正當權利,同時也懲治人的不正當行為的。法律及其行使與暴力有關,但很顯然,暴力本身不是法,暴力必須受制於法。
作為文化符號的語言,富有民族性。中外法的詞意的大異其趣,是不同的法律理念、精神、價值的體現,反映了中西民族精神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其傳統。
在現代漢語中,法、法律兩詞基本上可以當作同義詞。但也有區別,都可以進行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現象,既包括實在法(現實法、制定法、國家法、實然法),又包括自然法(理想法、正義法、應然法、超法律原理),既可以用在規范的意義方面,作為專門的法學范疇和法律用語,也可以作為團體組織中所有的規矩,如黨紀、廠法、幫規,這種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狹義的法,區別於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會中的價值觀念,永恆的、普遍有效的正義原則和道德公理。廣義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體,包括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令、條例、決議、指示、規章等規范性法律文件和國家認可的慣例、習慣、判例、法理等。在中國,包括作為根本法的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規章,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規章等等。狹義的法律是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法定許可權,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這種種區別和含義既有界限,又有交叉,我們應該注意交關系。
二、歷史上法的本質學說
法律本身是紛繁復雜的,人們對於法律本質的認識也是多樣的。在歷史上,許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層次認識和解釋法律,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法律理論和學說,形成了迥然不同法律理念。
規則說 這種理論主要由分析實證法學家所提出的。他們認為法律是一種規則,國家創制的規則。如哈特說,法律是主要規則和將要規則的結合。奇普曼說,法律是法院為了確定合法權利和義務而定下的規則。商鞅說,法者,國之權衡也。規則說注重法律的實在性、規定性。
命令說 這一理論也主要由分析實證法學家所主張。他們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如霍布斯說,法律是一種命令而不是一種建議,是國家對臣民的命令;邊沁說,法律是主權者自己的命令或為主權者採納的命令的總和。還說,法律是國家行使權力處罰犯罪的威嚇性命令。奧斯汀說,法律是掌握主權的人向下面的人發出的命令。命令說注重法律的國家性、命令性。
判決說 這一理論是由社會學法學家、現實主義法學家所主張的。他們認為,法律是法官的判決。判決說比較注重法律的具體運作,重視活法。
神意說 這一主張是由神學家們所提出和堅持的。神意說認為,法律是上帝理性的表現,是神的意志,是神創造出來規范人的生活和行為的。神意說訴諸超人間的力量來說明法律的來源和本質,突出了法律的宗教性。
理性說 這一理論是由自然法學所倡導的。理性說認為,法律是人的理性的創造物,是理性的(最高)體現和表達。如西塞羅、格老秀斯、洛克、康德等思想家都極為重視法律的理性根源和特徵。理性說注重法律的合理性、價值性。
意志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體現的是意志。而意志又有主體的差異,與此相應,意志說又分為:個人(統治者)意志說、階級意志說、共同意志說(如盧梭的公意說)。前述的神意說亦可歸入意志說。意志說注重法律的意志性。
社會利益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是社會利益的體現和表達。許多社會學法學家,如耶林、龐德,是社會利益說的代表。社會利益說突出的是法律與人的利益,特別是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
社會控制說 一些社會學法學家認為,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手段。如布萊克說,法律是政府的社會控制。龐德說,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或社會控制工具,從16世紀以來,法律已成為社會控制的首要工具。社會控制說強調的是法律在社會中角色、功能、效應。
正義論 歷史上許多思想家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體現。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等。正義論著眼於法律的道德性,強調法律的合法性是奠定於正義、價值的基礎上。
預測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是對行為後果的預測,是對法院可能判決的觀測。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是這一理論的主角。這種看法常被戲稱為「壞人上眼中的法律」。預測說突出法律的可預測性,它的結果的效益性。
這種種理論、學說對於人們進一步認識、解釋法律現象和本質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這些理論有的注視法律的價值(性),有的注重法律的形式(性),有的強調法律的事實(性),有的突出法律的工具性、功能性,有的重視法律的目的性、理想性,有的從法律的人為性、人定性出發,有的從法律的神創性著眼,有的強調法律的經驗性質,有的側重法律的意志或理性根基,顯然在揭示法律的意蘊方面都分別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但難免偏差,忽視了法律的整體性、統一性,割裂了法律的各種元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反而使法律的本質被閹割,被遮蔽了。法律本質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廓清各種迷霧,還其本來面目,是當代法理學的重大任務和問題。

三、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研究法律問題時,形成了系統的法的本質理論,這不僅深化了對法律的認識,而且推動了法理學,乃至整個法律科學的深化和發展。
(一) 法律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階級意志性和國家意志性)
法律是統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這一命題和思想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1.法律是意志的體現和反映。法律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的產物,是人的意志的結果,而非神的意志,或其它物種的意志的結果。不論反映、體現地意志(主體)是一個人的,集團的,階層的,階級的,或全體人民的,也不論其內容如何,形式如何,法律總是人類意志的產物,與人類意志息息相關。因此法律帶有很強的意志性色彩。
那麼,意志是什麼?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心理過程,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意志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混沌合一,同時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而以非理性為主。它對人類所有的一切活動,對所有的文化創造都具有極其重要、極其重大的影響。所有人的行為、活動,所有文化創造都與意志有關,不可分離。法律作為人的行為及其產物與意志同樣不可分離,密切相關,是意志的反映、體現和外化。當然,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經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一般化、統一化以後,把非理性的東西或以非理性為主的東西轉變為理性的東西,具體體現為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才是法律。也就是說,意志這種以非理性為主的東西經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經過理性化以後,上升為理性,才是法律。理性和理性化是法律的生命和基礎。
2.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第一,法律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是統治階級的一般意志、整體意志、普遍意志,是統治階級的共同意志、「公意」、「合力意志」,而不是統治者個人的意志,也不是統治者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眾意」),更不是統治者的任性和隨意。這種階級意志是通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統化、一般化而成為法律的。法律正是通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統化、一般化,把個別性的東西轉變為普遍性的東西,把局部性的東西轉變為整體性的東西,把集團性的東西轉變為社會共同性的東西。經過這種升華了的意志,就真正變成社會的規范規則。
第二,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不是其意志的全部,而是經過國家中介的(馬克思說,一切規章都是以國家為中介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被奉為法律的那部分階級意志」。也就是說,意志是多種多樣的,並非也不需要所有的階級意志都上升為法律,轉化為法律。只有經過法律程序認可、確定、處理的那一部分意志,只有經過國家中介的那一部分意志,才是法律。就此而言,法律只不過是社會的掌權集團或統治階級根據自身整體意志、共同意志而以國家名義制定、認可、解釋的,並由他們通過國家力量強加於全社會,要求一體遵行。法律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國家意志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之一。
第三,法律只能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而不可能體現被統治階級的意志。
第四,法律的階級(國家)意志的基礎是利益,是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普遍利益。馬克思說:「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恣意橫行。」 統治階級所創立的任何法律法規都與他們的利益、需要有關,是為了滿足、實現他們的利益、需要和慾望的。
(二) 法律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中社會生產方式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法的本源性存在基礎。物質生活條件是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社會生產方式諸因素在內的綜合體。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社會都不能脫離開它的具體的地理環境、人口、生產方式諸條件而生存,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社會也不能無視具體的地理環境、人口、生產方式而從事自己的文化、思想、制度、歷史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動。因此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構成了人的社會、人的社會生活的基石。
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各要素中,生產方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政治、法律、國家等制度性的社會組織和結構,哲學、文學、歷史、宗教、道德、法律思想等思想性的社會要素,以及從事這些制度性、思想性社會要素的建設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進行的,受制於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受制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法律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一樣,依存於一定的生產方式及生產力、生產關系,依存於一定的經濟基礎,它的存在、發展、運作、實施都受制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法律,離開了一定的生產方式,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和基礎,也就無從產生、存在和發展。法的關系,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一定的物質生產關系所表現的法權關系。馬克思說:「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談到資產階級法律觀念和本質時說:「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有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因此法律不是獨立自足的,相比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它是派生的。
法律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法律本身具有內在的經濟邏輯、經濟機制、經濟屬性,一切法律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經濟關系、經濟狀況、經濟機制的反映和要求,任何一條法律,任何一種法律規范,任何法律體系無不體現經濟方面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基本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法學家以為他是憑著先驗的原理來活動,然而這只不過是經濟的反映而已。」「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在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因此,一切法律現象都可以還原為經濟現象,一切法律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問題。經濟是法律的基礎。
法律與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的基礎、本源、本體是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的產生、形成、發展、變革,決定了法的發展方向、發展趨勢,決定了法的內容、性質、本質、屬性、功能、作用、運作、實施,決定了法的價值。第二,法是生產方式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和反映,相比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法是第二性的、第二位的,是派生的。第三,法對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一方面法律具有促進、維持、保障和調控包括經濟秩序在內的所有社會秩序,保證人們的社會生活正常有序地進行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法律也有阻礙、妨礙、破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變革,阻礙、破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消極作用。
認識法律的本質,我們需要注意一些問題:(1)法律與生產方式、經濟基礎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法有物質制約性,有社會的根源,並不意味著法律總是與經濟條件、經濟規律、經濟狀況完全相符合,完全同步,而是有一定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更為重要地是二者總是形成和保持一種動態的契合關系。(2)法律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規律。(3)除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外,社會其他因素,如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等,也對法律、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導致法律的多樣性、變異性和差異性。再次,法律的概念: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

❻ 「爾雅法社會學」的答案是什麼

1.1
1.哪一流派不屬於社會法學在西方法理學的三大流派?(儒家)
2.哪一項不是法社會學的名稱?(社會學)
3.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法律與社會)
4.法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法律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
5.法律現象只是法學的研究對象。(錯×)
1.2
1.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例證」?《憲法》
2.埃爾文認為哪項不是法學家研究法律制度的特點?(從歷史的、哲學的等角度出發)
3.埃爾文認為社會學家研究法律制度不關心的是(書本上的法)
4.法學家意見的特點就是從法律觀點出發。(對√)
5.從多種角度來研究同樣的問題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對√)
1.3
1.布萊克認為法學模式的目標是(判決)
2.(弗里德曼)提出「內在的觀點」和「法律觀點」這兩種觀點。
3.那種人不是「內部的人」?(普通人)
4.布萊克認為社會學模式關注的焦點是規則而不是社會結構。(錯×)
5.人類學家在處理家庭糾紛時感興趣的可能是不同文化在處理這類問題中的差異。(對√)
1.4
1.不屬於「法律多元」表述的是(國家的法和政府的法)
2.拿類學家使用了國家法和非國家法的二元結構?(法人類學家)
3.《野蠻社會的犯罪和習慣》這本書是(馬林諾夫斯基)寫的
4.《法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是法律的有限性和法律的受制性.(對√)
5.民間法僅僅是指習慣法。(錯×)
1.5
1.法律是「暴力的授權行使」是(霍貝爾)
2.拿一項不是原始與現代法的共同之處?(現代成熟的法律制度)
3.「第一類規則」和「第二類規則」是(哈特)
4.trobrander人服從這些「原始法」是因為畏懼法律的制裁。(錯×)
5.原始與現代法有原則的區別。(對√)
1.6
1.(格里費斯)從社會控制分工的角度對人類學家法的概念進行了整合。
2.「國家的法與非國家的法」的框架著眼點是(未開化的社會)
3.「政府的法與非政府的法」的框架的著眼點是(現代社會)
4.習慣的再制度化就是法律產生的過程(對√)
5.「暴力的授權行使」就是非法律與法律的分界點(錯×)
1.7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正義與非正義」和「善和惡」是從那種觀點思考問題?(倫理觀點)
2.「私人政府的法」是(馬考利)的觀點
3.(圖博納)提出將法律多遠主義觀點帶入到法律全球化的研究當中
4.對於社會的同一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對√)
5.只有公共政府才能制定規則、解釋規則(錯×)
1.8

❼ 對法律的概念及發展的理解

首先明確法的概念: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像。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斗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里,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里的刑,原為?,出於井田,含有模範、秩序之意。因此,以刑釋法,表明模範遵守法律(秩序)。刑,又指刑罰。《鹽鐵論》:「法者,刑罰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古代中國法又往往與律通用,「律之與法,文雖有殊,其義不也。」(《唐律疏義》)據史籍記載,商鞅變法,改法為律。從此「律」字廣泛使用,其頻率高於法,我國古代法典大都稱為律,如秦律、漢律、魏律、晉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稱刑統,元朝稱典章。《說文解字》說:「律,均布也」。段玉裁註疏說:「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管子說:「律也,定分止爭也。」律原為音樂之音律,音樂只有遵守音律,才能和諧,否則雜亂無章。均布是古代調整音律的工具,以正六音,木製,長七尺。律後來引申為規則、有序,范天下之不一而一,成為規范所有人及其行為的准則,即規范天下千差萬別的所有人所有事而趨於整齊劃一(統一、協調)。《史記?律書》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有軌,壹於六律,六律為萬事之根本焉。」丘浚說:「臣按律之名……凡度之長短、衡之輕重、量之多寡,莫不於此取止,律以著法,所以裁判群情,斷定諸罪。」(《大學衍義補》第120卷)最早把「法」、「律」二字聯在一起使用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又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滅六國,「法令由一統」,二世用趙高,早法令,「更為法律」。(始皇本記)後來漢代晁錯曾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後漢書》有「皋陶造法律」等說法。但總的說來,「法」、「律」兩字是分開使用的,直到清末民初才被廣泛使用。
除了上述幾字與法字有關外,古代作為社會規范的「禮」,也是法律,與法有一定的聯系。當然,禮不是訴諸刑罰的。
古代漢語中的法的含義是復雜的多樣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意義是:(1)法象徵著公正、正直、普遍、統一,是一種規范、規則、常規、模範、秩序。(2)法具有公平的意義,是公平斷訟的標准和基礎。(3)法是刑,是懲罰性的,是以刑罰為後盾的。
在西方語言中,含有法、法律的語義的詞更為復雜。從語源來說,西方的「法」一詞都來自拉丁文。拉丁文的jus和lex,德文的recht和gesetz,法文的droit和loi,等等,其中jus、recht、droit均可翻譯為法,同時又有權利、正義、公平、或規律、規則等內涵。英語有law、norm、rule、act等詞,其中law有規則、規律雙重含義,加定冠詞又有不同含義,A law指單個法律,The law指整體法。總的來說,西方法的詞意的核心是正義(公平、公正),是正義的化身,其次是權利,再次是規則,人的權利之規則。法律既保護人們正當權利,同時也懲治人的不正當行為的。法律及其行使與暴力有關,但很顯然,暴力本身不是法,暴力必須受制於法。
作為文化符號的語言,富有民族性。中外法的詞意的大異其趣,是不同的法律理念、精神、價值的體現,反映了中西民族精神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其傳統。
在現代漢語中,法、法律兩詞基本上可以當作同義詞。但也有區別,都可以進行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現象,既包括實在法(現實法、制定法、國家法、實然法),又包括自然法(理想法、正義法、應然法、超法律原理),既可以用在規范的意義方面,作為專門的法學范疇和法律用語,也可以作為團體組織中所有的規矩,如黨紀、廠法、幫規,這種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狹義的法,區別於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會中的價值觀念,永恆的、普遍有效的正義原則和道德公理。廣義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體,包括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令、條例、決議、指示、規章等規范性法律文件和國家認可的慣例、習慣、判例、法理等。在中國,包括作為根本法的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規章,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規章等等。狹義的法律是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法定許可權,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這種種區別和含義既有界限,又有交叉,我們應該注意交關系。
二、歷史上法的本質學說
法律本身是紛繁復雜的,人們對於法律本質的認識也是多樣的。在歷史上,許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層次認識和解釋法律,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法律理論和學說,形成了迥然不同法律理念。
規則說 這種理論主要由分析實證法學家所提出的。他們認為法律是一種規則,國家創制的規則。如哈特說,法律是主要規則和將要規則的結合。奇普曼說,法律是法院為了確定合法權利和義務而定下的規則。商鞅說,法者,國之權衡也。規則說注重法律的實在性、規定性。
命令說 這一理論也主要由分析實證法學家所主張。他們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如霍布斯說,法律是一種命令而不是一種建議,是國家對臣民的命令;邊沁說,法律是主權者自己的命令或為主權者採納的命令的總和。還說,法律是國家行使權力處罰犯罪的威嚇性命令。奧斯汀說,法律是掌握主權的人向下面的人發出的命令。命令說注重法律的國家性、命令性。
判決說 這一理論是由社會學法學家、現實主義法學家所主張的。他們認為,法律是法官的判決。判決說比較注重法律的具體運作,重視活法。
神意說 這一主張是由神學家們所提出和堅持的。神意說認為,法律是上帝理性的表現,是神的意志,是神創造出來規范人的生活和行為的。神意說訴諸超人間的力量來說明法律的來源和本質,突出了法律的宗教性。
理性說 這一理論是由自然法學所倡導的。理性說認為,法律是人的理性的創造物,是理性的(最高)體現和表達。如西塞羅、格老秀斯、洛克、康德等思想家都極為重視法律的理性根源和特徵。理性說注重法律的合理性、價值性。
意志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體現的是意志。而意志又有主體的差異,與此相應,意志說又分為:個人(統治者)意志說、階級意志說、共同意志說(如盧梭的公意說)。前述的神意說亦可歸入意志說。意志說注重法律的意志性。
社會利益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是社會利益的體現和表達。許多社會學法學家,如耶林、龐德,是社會利益說的代表。社會利益說突出的是法律與人的利益,特別是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
社會控制說 一些社會學法學家認為,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手段。如布萊克說,法律是政府的社會控制。龐德說,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或社會控制工具,從16世紀以來,法律已成為社會控制的首要工具。社會控制說強調的是法律在社會中角色、功能、效應。
正義論 歷史上許多思想家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體現。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等。正義論著眼於法律的道德性,強調法律的合法性是奠定於正義、價值的基礎上。
預測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是對行為後果的預測,是對法院可能判決的觀測。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是這一理論的主角。這種看法常被戲稱為「壞人上眼中的法律」。預測說突出法律的可預測性,它的結果的效益性。
這種種理論、學說對於人們進一步認識、解釋法律現象和本質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這些理論有的注視法律的價值(性),有的注重法律的形式(性),有的強調法律的事實(性),有的突出法律的工具性、功能性,有的重視法律的目的性、理想性,有的從法律的人為性、人定性出發,有的從法律的神創性著眼,有的強調法律的經驗性質,有的側重法律的意志或理性根基,顯然在揭示法律的意蘊方面都分別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但難免偏差,忽視了法律的整體性、統一性,割裂了法律的各種元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反而使法律的本質被閹割,被遮蔽了。法律本質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廓清各種迷霧,還其本來面目,是當代法理學的重大任務和問題。

三、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研究法律問題時,形成了系統的法的本質理論,這不僅深化了對法律的認識,而且推動了法理學,乃至整個法律科學的深化和發展。
(一) 法律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階級意志性和國家意志性)
法律是統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這一命題和思想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1.法律是意志的體現和反映。法律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的產物,是人的意志的結果,而非神的意志,或其它物種的意志的結果。不論反映、體現地意志(主體)是一個人的,集團的,階層的,階級的,或全體人民的,也不論其內容如何,形式如何,法律總是人類意志的產物,與人類意志息息相關。因此法律帶有很強的意志性色彩。
那麼,意志是什麼?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心理過程,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意志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混沌合一,同時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而以非理性為主。它對人類所有的一切活動,對所有的文化創造都具有極其重要、極其重大的影響。所有人的行為、活動,所有文化創造都與意志有關,不可分離。法律作為人的行為及其產物與意志同樣不可分離,密切相關,是意志的反映、體現和外化。當然,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經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一般化、統一化以後,把非理性的東西或以非理性為主的東西轉變為理性的東西,具體體現為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才是法律。也就是說,意志這種以非理性為主的東西經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經過理性化以後,上升為理性,才是法律。理性和理性化是法律的生命和基礎。
2.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第一,法律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是統治階級的一般意志、整體意志、普遍意志,是統治階級的共同意志、「公意」、「合力意志」,而不是統治者個人的意志,也不是統治者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眾意」),更不是統治者的任性和隨意。這種階級意志是通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統化、一般化而成為法律的。法律正是通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統化、一般化,把個別性的東西轉變為普遍性的東西,把局部性的東西轉變為整體性的東西,把集團性的東西轉變為社會共同性的東西。經過這種升華了的意志,就真正變成社會的規范規則。
第二,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不是其意志的全部,而是經過國家中介的(馬克思說,一切規章都是以國家為中介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被奉為法律的那部分階級意志」。也就是說,意志是多種多樣的,並非也不需要所有的階級意志都上升為法律,轉化為法律。只有經過法律程序認可、確定、處理的那一部分意志,只有經過國家中介的那一部分意志,才是法律。就此而言,法律只不過是社會的掌權集團或統治階級根據自身整體意志、共同意志而以國家名義制定、認可、解釋的,並由他們通過國家力量強加於全社會,要求一體遵行。法律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國家意志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之一。
第三,法律只能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而不可能體現被統治階級的意志。
第四,法律的階級(國家)意志的基礎是利益,是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普遍利益。馬克思說:「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恣意橫行。」 統治階級所創立的任何法律法規都與他們的利益、需要有關,是為了滿足、實現他們的利益、需要和慾望的。
(二) 法律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中社會生產方式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法的本源性存在基礎。物質生活條件是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社會生產方式諸因素在內的綜合體。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社會都不能脫離開它的具體的地理環境、人口、生產方式諸條件而生存,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社會也不能無視具體的地理環境、人口、生產方式而從事自己的文化、思想、制度、歷史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動。因此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構成了人的社會、人的社會生活的基石。
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各要素中,生產方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政治、法律、國家等制度性的社會組織和結構,哲學、文學、歷史、宗教、道德、法律思想等思想性的社會要素,以及從事這些制度性、思想性社會要素的建設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進行的,受制於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受制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法律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一樣,依存於一定的生產方式及生產力、生產關系,依存於一定的經濟基礎,它的存在、發展、運作、實施都受制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法律,離開了一定的生產方式,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和基礎,也就無從產生、存在和發展。法的關系,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一定的物質生產關系所表現的法權關系。馬克思說:「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談到資產階級法律觀念和本質時說:「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有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因此法律不是獨立自足的,相比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它是派生的。
法律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法律本身具有內在的經濟邏輯、經濟機制、經濟屬性,一切法律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經濟關系、經濟狀況、經濟機制的反映和要求,任何一條法律,任何一種法律規范,任何法律體系無不體現經濟方面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基本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法學家以為他是憑著先驗的原理來活動,然而這只不過是經濟的反映而已。」「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在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因此,一切法律現象都可以還原為經濟現象,一切法律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問題。經濟是法律的基礎。
法律與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的基礎、本源、本體是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的產生、形成、發展、變革,決定了法的發展方向、發展趨勢,決定了法的內容、性質、本質、屬性、功能、作用、運作、實施,決定了法的價值。第二,法是生產方式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和反映,相比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法是第二性的、第二位的,是派生的。第三,法對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一方面法律具有促進、維持、保障和調控包括經濟秩序在內的所有社會秩序,保證人們的社會生活正常有序地進行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法律也有阻礙、妨礙、破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變革,阻礙、破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消極作用。
認識法律的本質,我們需要注意一些問題:(1)法律與生產方式、經濟基礎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法有物質制約性,有社會的根源,並不意味著法律總是與經濟條件、經濟規律、經濟狀況完全相符合,完全同步,而是有一定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更為重要地是二者總是形成和保持一種動態的契合關系。(2)法律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規律。(3)除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外,社會其他因素,如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等,也對法律、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導致法律的多樣性、變異性和差異性。再次,法律的概念: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

❽ 什麼是法

不同的思想家、法學家、法律家對於法的理解與解釋往往不同。正如具有權威性的《牛津法律大詞典》所說:「探究法律概念的性質以及最一般意義上的『法』一詞的含義,這是法哲學或法律理論的中心任務。無數人曾嘗試從字面上結合『法』一詞下定義,但是沒有一種定義沒有讓人滿意,也沒有一種得到普遍承認。」但總結以往種種關於法是什麼的思想軌跡,可將其分為大致以下幾種學說。 (1)法乃統治意志說。近代實證主義法學的宗師奧斯丁在其《法理學大綱》中指:「法律是主權者的產物。」 即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法為社會秩序說。如馬克斯.韋伯認為:「法是得到(身體的或心理的)強制力的可能性所保證的,目的是在於使人們服從或對違反它以報復的,由此為目的而產生的特殊的工作人員而執行的秩序。 (3)法即利益關系說。如耶林認為,法律是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實現利己主義於利他主義的結合,從而建立起個人與社會的夥伴關系。 (4)法乃法律過程說。伯爾曼認為,實際運做的法包括法律制度和訴訟程序、法律的價值、法律概念與思想方式與法律規范。它也是分配權利和義務和由此解決沖突和創造合作渠道的一個生活的過程。 (5)法乃規范體系說。麥考密克和魏因貝格認為:「法是一個規范的體系 ,即是說,是一個可以用規范的語句表達的有意義的內容。蘇俊雄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生活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規律,以正義為其存在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的規范體系。 (6)法乃社會控制說,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布萊克認為:「法是政府的社會控制。換句話說,它是國家和它的公民的規范性的生活,諸如立法,訴訟和審判。」 (7)法乃是非標准。如陳弘毅認為,法律是社會中權威性的是非標准。 (8)法即法律文本說。持此說者多認為,所謂法律僅僅是有普遍約束力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指國家確定的作為判定是非的標準的,指引人們行為規范的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文件。 (9)法為人類的理性說。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基於他的人類理性論,認為:「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它允許做應該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為。當這種理性確立與人的心智並得到實現,便是法律。」 以上諸說,都有其某種程度上的合理性。因為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科學當中,人們對法有不同的認識,對其內涵的揭示深度也有不同,應該說是完全正常的。立足點不同,個人所處的學科層次有別,當然還有各自知識領域的差異,對法的認識必然有很多限於認識主體力所能及的領域,反映法某方面的屬性。 就我們的知識范圍而言,從法與其他的社會規范聯系與區別來看,法是社會系統權威性的內在規定,是區別與其他社會規范的調節人的外在行為的社會規范;它以社會物質生活的現實條件為基礎和背景,服從著自然,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縱觀人類歷史,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主要社會關系、劃分以配置利益、確認和保護不同主體的不同利益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歷史事實。 依據以上,對法做如下定義:法是特定歷史階段上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集團、階層或其聯合,根據其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以國家或其他權威力量的名義加以確定或成文化並以該種強制力通過特定的程序保障其實現的諸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劃分與配置體系及其表現形式。

熱點內容
我是演說家道德 發布:2025-09-11 22:44:23 瀏覽:13
行政法主要是用來 發布:2025-09-11 22:37:35 瀏覽:723
原司法部副部長 發布:2025-09-11 22:29:26 瀏覽:590
司法考試刑法真題2010 發布:2025-09-11 22:20:54 瀏覽:133
勞動法惡意調崗 發布:2025-09-11 22:20:45 瀏覽:650
法院怒懟 發布:2025-09-11 22:20:43 瀏覽:690
上班後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9-11 21:59:21 瀏覽:833
1980年刑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5-09-11 21:59:20 瀏覽:258
基層工作人員法律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5-09-11 21:40:52 瀏覽:985
鄉鎮法治文化建設 發布:2025-09-11 21:25:51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