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法基本原則包括
❶ 社會保障法規的基本原則
1.保障基本需要
2. 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3.公平與效率兼顧
4.權力與義務相統一
❷ 社會保障管理的原則包括哪些
社會保障管理的基本原則如下:
1、國家承擔責任與社會承擔責任相結合,以社會承擔責任為主;
國家承擔責任,是指由國家出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建立政府的管理機構,統一政令、法規,保證公民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和承擔義務,實現社會保障的根本任務和長遠目標,並協調社會保障系統與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社會化管理與單位管理相結合,以社會化管理為主;
從具體實施角度看,社會保障就是在社會范圍內統籌、調劑社會保障基金,對社會保障對象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提供一系列必要服務。因此,社會保障的具體業務應該由社會各方的代表建立的社會保障業務管理機構和社會服務機構負責實施,即實行社會化管理。
3、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相結合,以內部控制為主;
建立完整的外部控制,主要是確立政府和其他社會團體對社會保障管理工作的監督職能,過去,由於政事不分,政府職能部門自己立法、自己執法,無所謂監督職能,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監督程序,同時建立起一套外部控制機制。根據既定的監督程序,政府主管部門內從中央到地方逐級監督;政府與業務部門間,政府主管部門對社會保障業務管理部門直接監督。
❸ 論述社會保障的原則是什麼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如下:一是社會化原則。現代社會保障要面向社會大眾,要打破部門和行業界限,實行組織機構、服務人員和資金籌集的社會化。二是穩定化原則。社會保障不但要維護社會穩定,同時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還應當在調整產業結構、穩定和發展經濟上發揮作用。三是法制化原則。隨著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需要制定一整套完整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使社會保障做到依法管理。四是系統化原則。機構健全、功能配套、程度合理。社會保障管理的社會化和法制化,都有賴於系統化的實現。系統化包括兩方面:一是社會保障部門與非保障部門的系統化;二是社會保障部門內部的系統化。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原則是:由近及遠,逐步完善;保持社會保障政策的連續性,改善居民對改革的心理預期;國家統一決策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社會保障的標准要同國情國力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明確劃分社會保障事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❹ 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依法管理原則、社會化原則、集中統一管理原則、責權明確原則
❺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簡述我國社會保障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我覺得是先對領導幹部進行保障,然後是公務員,國營企事業單位的保障,私企和農民,是自己交保險進行保障的。
❻ 簡述我國社會保障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展開全部
您好:
1、
權利保障原則
2、普通性原則
3、平等性原則
4、基本生活保障與
提高生活質量
相結合的原則
❼ 社會保障中社會保障法的原則有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特徵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具有廣泛性、強制性和復雜性的特徵。
廣泛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涉及面極其廣泛,它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與角落,城鎮、農村、企業、機關、團體、個體勞動者,工、農、兵、商、學、城鄉一般居民,老、弱、病、殘、傷、死、生、失業、天災,等等,幾乎無所不包。這一點,除憲法、民法等少數法律以外大部分法律都難以與社會保障法相比。
強制性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最主要的特點之一,無論是社會保險制度,還是社會救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社會優撫制度,凡屬覆蓋范圍之內的,所有單位和公民、職工個人均須五條件參加,不具有參加與否的任意選擇權。
雖然在社會保險法律關系中,簽署保險合同可以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合同自由原則在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中的適用必須要受到限制,這主要是為保證受保障對象的權利不受侵害。因此在訂立社會保險投保和經辦委託等有關合同時,應該貫徹法律規定的內容,只能有條件地適用合同自由原則。
復雜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既包括行政性法律關系,又包括平等性法律關系,另外還包括涉及社會保障爭議處理時的仲裁、訴訟法律關系。
它們相互獨立,有時卻又糾纏在一起,社會保障基金來源不一,籌集方式多樣,各項待遇享受的條件和標准各有不同,其中內容紛繁復雜,跟一般法律相比,復雜性更為突出。
❽ 簡述社會保障立法原則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
1.人權保障原則。人權保障是社會保障法的立法之本。當今世界各國的憲法普遍確認了公民的生存權,規定了國家保障公民生存權的義務,因而保障基本的人權就成為社會保障法的立法依據。我國於2004年修正憲法時,首次將「國家尊重和保證人權」寫入了憲法,表明中國政府對社會公民所固有的權利——人權的重視。生存權與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是維護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權利,包括生命權、健康權、物質享受權等內容。作為一名社會人,生存權是其生存的基本條件,國家應通過相關社會保障立法解決公民的溫飽問題和物質需求,一方面保證公民個體能夠正常的參與社會生活,另一方面,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發展權是指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獲得的權利,包括學習權、就業權、社會交往權等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的價值的提升,社會保障法也越來越關注人的發展權問題,表現為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就業服務計劃、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等方面。人權保障原則是社會保障法的最基本原則。
2.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原則。任何法律都應是一種普遍的規范,社會保障立法應考慮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與需求,即普遍性原則。普遍性指全體社會成員平等的享有社會保障權,而不問其性別、種族、年齡、職業地位和信仰等。我國憲法第4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保證所有公民平等享有社會保障權利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成員之間的階層差別與個體差異,從而需要差別對待,即針對不同類型的社會成員制定內容有別的社會保障法律,即特殊性原則。比如,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現有構架是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優撫安置四大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保障在不同領域,將會針對不同的社會對象、層次和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比如,大體上,在社會救助層面,主要對象為貧困者;在社會保險層面,主要對象為工資勞動者;在社會福利層面,主要面對全體公民;在社會優撫層面,主要面對的是軍人和軍烈屬。另外,由於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社會保障也不可能實行「一刀切」。所以,應在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3.權利與義務相對等原則。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沒有法律權利和義務,也就不存在法律關系。權利與義務相對等是指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只要履行了義務就應當享受相應的權利。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因此,社會保障立法也必須遵循這種基本原則。社會保障是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與實現的。因此,每個勞動者都應該在履行規定義務的前提下,去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權利。比如勞動者必須履行勞動的義務,並按社會保險法規定的標准繳納保險費用,才能在退休時享受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權利。
社會保障法中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是針對社會保障制度整體而言的,並不能理解為每個社會成員所享受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在數額上嚴格相一致。這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互濟性質所決定的。另外,對於一些不具備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維護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是國家的責任,並不需要他們履行特別的義務。
4.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法律制度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社會保障制度其實是政府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保障的二次分配,解決特定社會問題和實施相關社會政策,進而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目標的宏觀調控措施。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或者說經濟發展水平是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社會保障的立法實踐上,應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在制定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時,必須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既要考慮保障國民的生活,又要顧及增強國民投身工作、參與經濟發展的積極性,結合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
5.集中立法原則。在社會保障出現的初期,社會保障的立法是零散的,但是這樣的分散立法不利於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行,社會保障立法應遵循集中立法的原則。綜觀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立法體系,有兩種典型立法模式:一是「美國式」,即制定一部綜合性《社會保障法》,作為調整社會保障關系的基本法;二是「德國式」即制定多部平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共同構成社會保障法系統,如「社會保險法」、「社會福利法」等。
6.國際協調發展原則。社會保障立法在與本國本地區經濟社會水平相適應的同時,也要考慮與國際接軌,遵循國際協調發展的原則。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保障立法應考慮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建立協調機制,創造處理繳費和支付待遇的國際平台,為全球勞動力流動創造條件。
❾ 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互助共濟。
我國社會保障以公平正義共享為基石,以互助共濟為基本原則,走的是政府主導、社會化、多層次的發展道路,致力於為全體人民提供基本生存與發展保障。
這一制度特質決定了社會保障學科的鮮明價值取向是促進全民共享和增進全民福祉,進而需要構築起具備人文關懷的專業知識體系。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實踐不僅提出了人類社會保障史上最豐富的研究課題,而且為全球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在我國社會保障發展中,借鑒國外經驗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及時總結中國經驗、解決中國問題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作出理論貢獻。
(9)社會保障法基本原則包括擴展閱讀:
社會保障堅持互助共濟基本原則的優勢:
一是風險應對者由個體壯大為集體,即以群體之力幫助個體抵禦風險;
二是個人基本生存發展條件由不確定變為確定,面臨風險的個體通過納稅或繳費,能夠以確定的小額成本獲得穩定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是防範風險的行為由利己轉化為利他,個體為解除基本生存發展後顧之憂而參加社會保障計劃,結果是所有參加計劃的人都能獲得保障,這正是基於利己目的而達成利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