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聯系
㈠ 法理學與其他法律的關系
法理學是基礎性的理論
只有學好法理學才能學好其他部門法
如同學好數學一樣
才能學好物理
化學等
雖然比喻牽強
但也說明法理學之於法學的重要性
㈡ 法律社會學與法理學對法理概念的解釋有什麼不同
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 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的個人的行動對法律的影響。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的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再如人工流產問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問題,等等。)我們僅僅通過概念法學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把部門法的邊界打破,把學科的邊界打破,問題才能達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㈢ 法的社會價值相關知識點
(一)法的現象與本質
1.非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法律理論對於法的理解
(1)從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角度概括法的有:神意論、意志論、正義論(古羅馬法學家塞爾蘇士認為:「法乃善良公正之術」)。
(2)從法的本身理解法的有:規則論、命令論、判決論或預測論。
(3)從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角度去理解法。
2.馬克思主義對於法的本質的理解——法的本質的層次性
(1)法的最初本質表現為法的正式性。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確定的行為規范。
(2)法的本質其次反映為法的階級性。法所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其表現為國家意志。通過國家意志所表現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極大的權威性。注意明確兩個認識:
①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但不是統治階級內部成員意志的簡單相加,而是他們的共同意志。
②在一定情形下法律也反映其他階級乃至被統治階級的意志,因為有時候統治階級的意志與被統治階級的意志有共同點,有時候統治階級也會對被統治階級作一些讓步。
(3)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社會性。法的內容最終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因此,國家不是在創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
㈣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4)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聯系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㈤ 法律社會學與法學的區別和聯系
(一)法學與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重要的具有綜合意義的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結版構、社會活動及其進權程的宏觀問題。法學與社會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交錯的關系。一方面法學是要研究社會中的法,把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另一方面,社會學要通過法律來研究社會,因此兩者有著極其廣泛的共同論題。
㈥ 法理學 試分析法律與道德是否有必然的聯系
一、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法理學就其學科本性而言,是理論思維科學,而這種理論思維性科學必定是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具有較濃厚的哲學色彩。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法理學有時也被稱之為「法哲學」。但法理學的抽象性並非是空想性,它不是空靈之物,而是有其堅實的基礎,即豐富的法律實踐。法理學正是在對大量豐富的法律實踐和法律現象考察的基礎上,抽象出其帶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理論。二、法理學的理論體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應當研究哪些理論問題。第二,按照什麼樣的邏輯線索把這些相對獨立的理論問題組織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個結構嚴謹的邏輯整體。1、研究「法」,必須對法和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疇加以研究。這些基本概念和范疇包括權利、義務、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程序、法律責任等。2、法的價值論涉及到法的理想、目標,因而在法理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法的價值論包括法的價值的概念以及法與人權、秩序、自由、正義、效率的關系等問題。3、法理學所研究的法的歷史問題包括法的起源、法的歷史類型、古代法律制度、近現代法律制度、法律發展、法制現代化等理論問題。4、法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又具體包括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法律職業、法律方法和法治國家等問題。5、法與社會其他方面是相互作用的,法是社會體系的一部分,與社會體系的其他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法能夠影響、改變社會的其他方面;另一方面,社會的其他方面也能影響、改變法,乃至決定法的內容及其發展。脫離開法與社會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同樣不可能科學地和合理地解答法「是什麼」和「應當是什麼」的問題。此類又具體包括法與經濟、法與政治、法與文化、法與道德、法與科技、法與生態文明等問題。
㈦ 如何從道德與法律兩個不同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比如兩個無相互救助義務的自然人,其中一個身陷危險境地,另一個人可以救助他而對他見死不救這種情形。
在道德上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但在法律上並不構成犯罪。
㈧ 法與經濟、政治、政策的關系及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相互關系
法與經濟的關系
法與經濟的關系是最根本的聯系,這種聯系制約著法本身以及它與其他社會現象的聯系。經濟從廣義上來講,既包括經濟基礎和與其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又包括社會生產力。因此,法與經濟的一般關系包括法語經濟基礎的關系和法與生產力的關系兩個方面。1、經濟基礎決定法的性質,經濟基礎的發展決定著法的發展變化;法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法的發展水平。
法與政治、政策的關系
1、法與政治的關系
法受政治的制約,主要體現在:1、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是影響法的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2、政治體制的改革制約著法的內容及其發展變化3、政治活動的那日榮制約法的內容及其發展變化。
法服從於政治,主要表現在1、在階級隊里的社會,法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統治階級內部及其與同盟者的關系,從而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次序;2、打擊、制裁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特別諸如各種危害國家安全之類的嚴重犯罪活動;3、調整公共事務關系,維護公共次序,在發展政治職能的同時發揮社會職能。
2、法與政策的關系
黨的政策對社會主義法的作用:1、黨的政策指導制建設的各個環節,社會主義法是實現黨的政策,便於國家工作人員和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黨的政策,從而正確的執行和擁護黨的政策。2、法一般是在總結黨的政策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集中群眾的智慧而制定出來的,在這一過程中黨的政策日益完善,進而在實踐中產生更顯著地效果,這些又使黨制定與實施政策的目的得到全面的實現。
社會主義法制與社會主義民主的關系 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密切聯系,缺一不可。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因為1、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制定的依據。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即人民民主,就談不上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2、社會主義民主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制的性質和內容。作為治國工具的社會主義法制必須以保障和實現人民利益為自己的出發點和歸宿;3、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力量源泉。民主越發展,人民群眾的責任感越強,法制建設就越能夠得到加強。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確認和保障。因為1、社會主義法制規定了民主權利的范圍,為人民行使民主權利指明了方向;2、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和體現了對民主權利的行使和制約,為人民正確行使民主權利提供了保證;3社會主義法制規定了實現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為人民行使各項民主權利提供了有效措施;4、社會主義法制規定了對破壞民主權利行為的制裁措施,為捍衛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強大的武器
㈨ 與其他社會現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1.法律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2.特徵:法律關系是以法律規范為前提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