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法所得稅免稅
㈠ 中級會計考試經濟法計算題會考企業所得稅嗎
您好,2017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的經濟法考試大綱里包括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回以企答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稅企業所得稅的特徵。
企業所得稅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企業所得稅的徵收范圍、企業所得說的稅率
(二)掌握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額、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
(三)熟悉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企業所得稅的源泉扣繳、企業所得稅的特別納稅調整
㈡ 中級經濟法——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徵收的一內種稅。
企業所得稅納容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包括以下6類:
(1)國有企業;
(2)集體企業;
(3)私營企業;
(4)聯營企業;
(5)股份制企業;
(6)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納稅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銷售貨物所得、提供勞務所得、轉讓財產所得、股息紅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接受捐贈所得和其他所得。
㈢ 中級經濟法里個人所得稅怎麼記,老是混淆 記不住
對個人所得稅抄的學習給您幾點建議:
1、先做一個自己的總結,比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股息紅利、稿酬、財產租賃、財產轉讓等項目個人所得稅之間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在抓住共同點的情況下,再注意各個收入的區別在哪裡,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記憶,會更印象深刻。比如共同點:稿酬、勞務報酬、工資薪金、財產租賃等都會有一個成本的扣除,那麼成本扣除分為哪幾種,如工資薪金的3500標准,勞務報酬4000以下扣800,4000以上扣20%,那麼還有哪些是扣20%的,然後總結,哪幾種是一致的,哪幾種有差異;
2、對於勞務報酬需要對加成徵收有一個概念,對於其速算扣除數,建議通過稅率的對比推算來自己做一下,會對這個速算扣除數有一個更深的認知,在學習的時候會更清晰明了;
3、建議多做類似的題目,中級考試時對速度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熟悉程度較好,否則考試時間安排上會比較吃虧。
中級經濟法的個人所得稅相對是比較粗淺的,如果通過對比記憶,效果應當不錯,可以試用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2014中級經濟法 企業所得稅 公益性捐贈 例題,高手幫忙解惑!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六條銷售額為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版向購買方收取的權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銷項稅額。所以將運輸費收入視為銷售額的一部分。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虧損,可以用以後的5個年度內實現的利潤進行彌補,2008年的上年虧損,也就是2007年經納稅調整後的虧損,可以在2008-2012年內進行彌補,到了2014年就超過了5年,不得再進行彌補了,所以,2014年不再扣除以前年度(2007年)的虧損60萬元(因為題目不是很清楚,只能這么理解)。
實際這個題目有很多的含糊之處,第1個問題中是銷售收入3510萬元,而增值稅計稅依據是銷售額,第2個問題是跨年度的問題,前面的所有數據均為2008年的數據,但然後在2013年、2014年書中出現,應該將題目時間進行修改。
㈤ 企業所得稅:非居民企業股利紅利收入免稅為什麼還源泉扣繳
您又能誤在這里了
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回得與該機構場所答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免稅
這裡面免稅的條件有兩個:1.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機構、場所;2.取得的股息紅利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換句話說,如果一個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沒有設立機構場所或者雖然設立了機構場所但是取得的股息紅利與該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那麼就不能免稅
而源泉扣繳針對的就是這些無機構或者有機構無聯系的非居民企業
㈥ 經濟法中免稅科目與不征稅科目有什麼區別
《企業所得稅法》的頒布,首次在我國法律上確立了「不征稅收入」概念,這是新企業所得稅法的一大制度創新。新《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規定,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征稅收入」:財政撥款;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財政撥款是指政府在履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時,按照年度預算安排的資金撥款,比如對農業、教育、醫療、環保、科技等領域的資金投入,具體可表現為財政補助、專項財政補貼等,企業、事業單位等主體如果獲得相應的財政撥款,不管是從獲取目的,還是從資金性質等角度分析,該項收入都具有突出的公益性,雖然財政撥款也是一種收益,但按照可稅性原理,如果一項收益具有非盈利性或公益性,就不應該對其征稅,因此不應對財政撥款征稅。
行政事業性收費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有關規定,依照國務院規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務的過程中,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營利原則向特定服務對象收取的費用。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規定決定,為支持某項公共事業發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無償徵收的具有專項用途的財政資金。一方面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或具有非營利性,或具有公益性及公平性,從而不具有可稅性;另一方面,兩者多屬於財政性資金,都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基於「征稅者不對自己征稅的原理」,兩者也具有不可稅性。
雖然免稅收入如國債利息收入,也不具有可稅性,但它在性質上屬於稅收優惠,是國家基於經濟效率、社會公平、政治穩定等政策性的考慮,運用稅收政策在稅收法律、行政法規中規定對特定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給予減除或減輕稅收負擔的一種措施,進一步說,它是一種稅式支出,即國家為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在稅法中對正常的稅制結構有目的地規定一些背離條款,造成對特定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的稅收優惠,並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以起到稅收激勵或照顧的作用。
不征稅收入與免稅收入的區別可簡要歸納為:不征稅收入本身不構成應稅收入,而免稅收入本身已構成應稅收入,但基於稅收優惠政策而予以免除,這可以說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區分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的理論意義所在。
㈦ 2020中級經濟法考前沖刺:企業所得稅相關公式
【導讀】眾所周知,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是歷年中級經濟法的高頻考前,重要且易考,因此各位考生一定要仔細備考這部分的考試公式,距離2020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僅剩5天的復習備考時間,為了幫助各位考生能有針對性的高效高質進行備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重要公式,帶大家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下考點回顧,來吧,讓我們一起復習回顧中級經濟法考前沖刺:企業所得稅相關公式的考試內容。
1、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公式一(直接法)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計算公式二(間接法)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2、其他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3、固定資產計稅基礎:
外購購買價款+支付的相關稅費+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
自行建造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
融資租入租賃合同約定付款總額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簽訂合同中的費用
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該資產的公允價值+簽訂合同中的費用
盤盈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
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公允價值+支付的相關稅費
改建以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
4、無形資產的計稅基礎:
外購購買價款+支付的相關稅費+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
自行開發
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
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公允價值+相關稅費
5、技術轉讓所得=技術轉讓收入-技術轉讓成本-相關稅費
6、企業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7、抵免限額=中國境內、境外所得依照企業所得稅法和條例規定計算的應納稅總額×來源於某國(地區)的應納稅所得額÷中國境內、境外應納稅所得額總額
簡化形式:抵免限額=來源於某國(地區)的應納稅所得額(境外稅前所得額)×25%
8、應納所得稅額=應稅收入額×應稅所得率×企業所得稅稅率
=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企業所得稅稅率
關於2020中級經濟法考前沖刺:企業所得稅相關公式,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同時備考2021年的考生也要關注起來,盡早准備,爭取一次通關,在這里還要提醒大家一點,中級會計職稱考試雖然難度不是很大,但是必要的學習計劃一定要做好,並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加油!
㈧ 關於工資超過2千就要交所得稅這個細節知識在中級職稱考試里有嗎哪門考試經濟法
1、早就改成2000了,2008.3.1改的
2、中級職稱的經濟法里沒有稅法的部分
補充:去年3月份就版改成2000了,今年已權經2009年了~~之前在各級稅務局的網站上、各類財稅報刊雜志上、sina、yahoo等大型的門戶網站上,各地的主流媒體上都預先進行了通知,只要是平時稍微留意一點都能夠知道~
個稅起征點屬於會計工作中非常基礎的東西,中級職稱這種難度的考試很少會涉及。經濟法里確實沒有稅法的內容,以公司法和合同法為主,如果中級里要涉及的話,也是中級會計實務
我的意思是說,中級職稱還是比較有難度的,很少會涉及個稅起征點這么基礎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