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勞動合同法時代勞務派遣
A. 關於新勞動合同法和勞務派遣的問題
我國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作了專門規定,結束了我國勞務派遣無法可依的歷史。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勞務派遣單位的市場地位不明確,經營資質缺乏審批程序,多數勞務派遣組織與勞務承包或勞務中介混為一體,無序競爭和侵犯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情況較為普遍。
許多用人單位假借勞務派遣之名長期使用勞動者卻不與之簽訂勞動合同,藉此不給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有的勞務派遣單位擅自剋扣被派遣勞動者的工資;更有甚者,某些用人單位還將其長期僱用的員工派遣到勞動中介部門,搞所謂的「逆向派遣」。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務派遣的目的,在於明確勞務市場主體的地位及權利義務,規范勞務市場秩序,維護被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一、嚴格勞務市場准入,明確市場主體地位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五十八條分別規定了勞務派遣單位的市場准入條件和市場主體地位,適當提高了勞務市場准入的門檻和勞務派遣單位的賠償責任,這對勞動者維權無疑是有利的。
勞動合同法施行後,一大批沒有勞務派遣資質的單位將被逐出勞務市場,勞務市場秩序將逐步得以規范。
勞務派遣是通過三方主體(用人單位、被派遣勞動者、用工單位)分別簽訂兩份合同(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協議)來實現的。
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五十九條的規定,適格的勞務派遣單位必須履行簽約義務。
首先,要求它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使被派遣勞動者成為勞務派遣單位的員工,向被派遣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從而解決了勞動者在勞務派遣單位「空掛」的問題。
然後,勞務派遣單位再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務派遣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依約將其員工派往用工單位從事勞務。
長期以來,勞務派遣用工模式使用工單位成本下降,許多被派遣勞動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勞動合同法的施行,無疑將使這一龐大的勞動者群體取得了明確的法律地位,為其維權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明確被派遣勞動者的權利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五章第二節的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以下五項權利:一是依法簽訂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
過去被派遣勞動者的此項權利往往被忽視。
現在他們依法有權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享受合同規定的權利,獲得勞動保障。
一旦勞務派遣單位違約,勞動合同就會成為維權的依據;二是按月領取勞動報酬的權利。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延期發放或者剋扣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務派遣單位跨地區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按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准執行。
該規定為解決勞資雙方現存的突出問題提供了依據,對維系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十分重要;三是知情權。
知情權是被派遣勞動者維權的前提。
被派遣勞動者有權知道自己被派往什麼用工單位、派遣期限、工作崗位,以及勞動派遣協議約定的勞動報酬、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等;四是同工同酬的權利。
被派遣勞動者在用工單位不是「二等公民」,他們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不得受到歧視或實行差別待遇;五是參加或組織工會的權利。
被派遣勞動者有權在勞務派遣單位或者用工單位依法參加或者組織工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勞務派遣監管和賠償制度
為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制止侵害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行為,勞動合同法第七十四條明確規定了相關行政部門的監管職權和法律責任。
這對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動合同侵害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違法行為是一種有效制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立法意圖。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九十五條分別引入連帶責任機制和國家賠償機制,對維護被派遣勞動者權益構成「三保險」,從而加大了維護被派遣勞動者權益的力度。
雖然用工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之間沒有合同關系,但用工單位是派遣勞務的直接受益者。
實踐中存在著用工單位違反勞務派遣協議的情況。
例如,拖欠勞務派遣單位勞務費,直接影響被派遣勞動者的權益。
在此情況下,用工單位承擔的是一種法定賠償責任而非違約責任。
在連帶責任下,被派遣勞動者既可以請求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共同賠償其遭受的損失,也可請求其中任何一個賠償主體賠償自己的全部損失。
相關行政部門違法行政或者不作為,造成被派遣勞動者損害的,也要承擔賠償責任。
四、對勞務派遣崗位的限制
勞動合同法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對勞務派遣崗位做了適當限制。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這樣規定的目的是盡量降低因勞務派遣付出的成本,促進用工單位直接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使勞務派遣成為單位用工的必要補充。
不少歐洲國家針對勞動力派遣制定了專門法律。
日、英、德、法等國法律均允許採用勞動力派遣的用工形式,但對哪些企業、哪些部門、哪些工種可以採用這一形式做了限制。
譬如,法國法律規定,勞動力派遣只可適用於那些臨時性、季節性的崗位,而不能不加限制地擴大到整個製造業或者其他行業。
由此看出,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五、勞務派遣立法與相關司法解釋的關系
2006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其中第十條規定:「勞動者因履行勞動力派遣合同產生勞動爭議而起訴,以派遣單位為被告;爭議內容涉及接受單位的,以派遣單位和接受單位為共同被告。
」這里的「勞動力派遣」即「勞務派遣」,「接受單位」即「用工單位」。
本條解釋是為貫徹勞動法,解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相關勞動爭議而作出的程序性規定,勞動合同法關於勞務派遣的規定屬於實體性規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審判實踐中應綜合適用。
尤其是在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下,將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列為共同被告是必要的。
勞務派遣的法律用語應與勞動合同法的表述相一致。
B. 《勞動合同法》中關於勞務派遣的「三性」該如何解釋
《勞動法合同法》中復的制「三性」指的是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7年6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7年6月2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於2012年12月28日通過,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C. 《勞動合同法》有關勞務派遣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
第五十八條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第六十二條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
(二)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
(三)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
(四)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
(五)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
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第六十三條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三十五條用工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和本條例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以每位被派遣勞動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綜上所述,「勞動報酬」是勞務派遣單位根據你們在用工單位實際工作情況而支付的工資和加班費、福利等【反正連帶責任的隨便找哪個單位都行啊,建議把2個單位都列為被告】
僅供參考,請找當地律師
D. 新勞動合同法的勞務派遣
14年的新勞動合同法不溯及你14年前簽訂的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單位以新勞動合同法為理由版與你解權除合同是不成立的,你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簽訂新的合同,或去人力社會資源保障部行政部門去反映。另外,你與用工單位不存在勞動關系,重點在你與派遣單位簽訂的合同。
E. 關於勞動合同法和勞務派遣法
你好,參見我空間中的勞動爭議專欄中勞務派遣的解釋,已經較為詳細。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可以在空間留言。
補充:
一般法院對於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聘用人員的勞動爭議,立案較為困難。在勞動合同法出台後,會要求勞動者有仲裁機關不予受理或者作出仲裁裁定後才會立案。
因此,第一考慮到勞動局要求處理,第二申請勞動仲裁。
另:如果勞動期滿,對方解除合同是合理的。
勞務派遣工在用人單位工作一年以上,如果企業覺得這個人勝任工作,就必須得跟勞動者簽定正式勞動合同,而不再用勞動派遣這種形式。=====》出處哪裡?權威人士?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合同也是正式的勞動合同,只不過勞動關系不是與用人單位建立,而是與派遣單位建立。不知樓主想表達什麼意思。
另:勞動期滿,除非符合必須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情形,單位是可以不續簽合同的。
同工同酬是勞動合同法的一個原則,在理論上當然沒問題,實踐中的貫徹相當困難。勞動部和最高法也未出台具體的細則來貫徹此原則。目前,只能是一個宣示權利的口號。確實,意識不到自己的權利是一種悲哀,意識到自己權利受到了侵犯而無法保護,是更大的悲哀。
樓主應該誤解了吧。具體參見我博客里勞動爭議一欄中關於勞務派遣的文章,已經解讀的較為詳細。
不存在派遣工工作一年以上必須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規定哦。
F. 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是如何規定的
一、勞務派遣的定義
勞務派遣(1)又稱人力派遣、人才租賃、勞動派遣、勞動力租賃、雇員租賃,是指由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訂立勞動合同,把勞動者派向其他用工單位,再由其用工單位向派遣機構支付一筆服務費用的一種用工形式。勞動力給付的事實發生於派遣勞工與要派企業(實際用工單位)之間,要派企業向勞務派遣機構支付服務費,勞務派遣機構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
二、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的規定
(一)勞務派遣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
勞務派遣單位對勞動者有以下應盡的義務(2):
1.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2.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
3.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
4.勞務派遣單位應當將勞務派遣協議的內容告知被派遣勞動者;
5.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
6.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二)用工單位對被派遣勞動者的義務
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3):
1.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
2.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
3.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
4.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
5.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
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三、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權利
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權利有以下幾個方面:(4)
1.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2.勞務派遣單位跨地區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按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准執行;
3.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4.被派遣勞動者有權在勞務派遣單位或者用工單位依法參加或者組織工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對勞務派遣單位、用工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的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5)第92條規定,未經許可,擅自經營勞務派遣業務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勞務派遣單位、用工單位違反本法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對勞務派遣單位,吊銷其勞務派遣業務經營許可證。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引用資料
勞務派遣.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5章第2條規定.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5章第2條第62項規定.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5章第2條規定.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7章第92條規定.中國人大網
G. 關於《勞動合同法》中勞務派遣的問題
A與B是勞動關系,而A與C是合同關系。勞動合同法規范的是勞動關系,因此A與B必須簽專訂兩年以上的勞動合同,而屬A與C可以簽訂任何期限的合同,因為勞務派遣公司可以將任何人員派往用工單位,不受限制。
.C單位與B沒有勞動關系,因此不需要支付B的經濟補償金,C的經濟補償金由A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執行。
H. 勞動合同法中關於「勞務派遣」的問題
你們單位不是勞務派遣單位
根據你的描述,你們的單位的性質屬於勞務中介,即專在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屬之間充當橋梁的角色,而在勞務派遣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後,將勞動者派遣到用工單位去工作,用工單位不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勞動的
I. 為什麼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勞務派遣的用工數量會迅猛增加
這就是中國社會的現實,一部新《勞動法》出台,隨之出現無數勞務派遣公司,實際就是規避勞動法的,企業以後用工不用承擔責任,勞務派遣公司隨時可以申請破產甚至更名重新開始,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