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分析批評法
『壹』 社會歷史批評的常用手段
社會歷史批評注重對文學作品社會歷史內容的具體闡釋。在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時,社會歷史批評通常都從內容出發來評判作品的價值。對抒情性作品,主要分析的是與現實相關的情感表達,對敘述作品,則主要通過人物形象和環境的分析來揭示主題及思想意義。
. 社會歷史批評認為,作者的生平際遇對作品的產生有直接影響,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熔鑄了他的生活經歷和他對生活的理解以及他所意識到的使命感。通過對作者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生活、創作及其社會理想、思想觀念等方面的研究,將能更好地理解和評價作品。
其一是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時代、環境對其創作的影響。首先要注意作家所處的社會政治條件對作家的制約,以便於從更廣闊的背景上探討作家的創作動機。其次作家批評還應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藝術環境及文學思潮對其創作的作用。
其二是通過作品本身去發掘作者的風格和個性。批評家通過作者對題材的選擇、對人物的愛憎及結構布局等可以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和藝術追求。
對作家的評價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因此對作家的研究首先要盡可能詳盡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經歷。其次,對作家的研究還應重視作家生活經歷和思想變化發展的歷史材料,這些顯示作家人生十字路口的材料將是作家研究中的關鍵的部分。第三,對作家的研究還應注意收集作家的創作自白和文學見解。這方面的材料將表明作家的藝術追求和具體創作過程中的個性特徵,成為了解和研究作家創作道路和具體作品的有力證據。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家的創作談未必能真實地說明作品情況,這或是由於作家自身表達能力的限制,或是有意諱飾。因此,對於作家的創作談應採取謹慎的態度,做具體細致的分析,切不可盲從或輕信。 社會歷史批評的局限與其基本特徵是相關的,主要表現在:其一,由於社會歷史批評十分強調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並注重對作家生平際遇的研究,因而相對忽略了文學作品的獨立價值、它的繼承和發展,尤其是它的形式因素。由此導致了對文學作品本身的特性研究不夠。其二,由於社會歷史批評賦予了文學作品太重的社會功用,而使文學作品處於一種尷尬的位置,它必須擔負起訓導讀者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的自主性、創造性未得到應有的尊重。
社會歷史批評的這些缺憾在一定程度上為庸俗社會學提供了可乘之機。庸俗社會學的鼻祖是前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和拉普派。他們習慣從政治觀念出發來評判文學作品,用階級分析代替藝術分析,政治標准成了文學批評的最高標准,正常的文學批評變成了政治斗爭。 文化因素的滲入使社會歷史批評得以深化。它以宏觀的、整體的眼光,一方面把文學活動、文學現象作為人類的或民族的文化系統中的組成因素來考察,另一方面又對文學現象中的各種文化因素做全面的、整體的觀照。這種批評方法一方面分析作家、作品、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一方面揭示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文化構成,闡釋其文化意義。可以說,文化與社會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但文化的內涵較之社會、歷史的內涵更為豐富,更具有縱深感。它不是把文學作品僅僅作為一定社會的反映或時代的產物,而是當做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它超越了階級和時代的限制,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更大的自由。
從文化學角度觀照文學,主要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文學進行整體觀照。不僅全面考察文學與社會、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科技諸方面的關系,而且還須對文學做歷史的綜合追溯。這種文化視野與社會、道德的角度不盡相同,它更多地是著眼於作品的文獻價值,而不做善惡判斷。
其次,是對文學做比較觀照。這是一種跨越文化的研究。
各民族的文學,既有其相似的經驗和形式,又有各自的特點,由此構成比較的基礎。通過對不同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藉助他國文學和文化的參照,不僅可以更好地把握本國文學的特點,而且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國的文學傳統和文化背景。
第三,對文學作品進行文化闡釋。如果說從文化角度觀照文學是側重於對文學作品外部聯系的考察的話,那麼,文學作品的文化闡釋則是對文學作品的內部研究,批評家要闡發的是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其一,探尋文學現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
其二,揭示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徵。
其三,剖析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沖突與變遷。
從文化學角度進行文學批評,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這種批評對文學作品的整體、綜合的研究打開了人們的思路,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在人類文化的縱橫交錯的參照系中把握文學作品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更為宏闊的時空構架中重新審視和整合人類文學經驗的鑰匙,而且順應了當代世界文化和文學日益走向交流與匯通的大趨勢,這將給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以切實有效的指導。但它較多地強調了文學作品的文化意義和文獻價值,忽略或不夠重視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追求,因而未能很好地分辨作品藝術上的良莠。
『貳』 試從社會學批評的角度解讀下列作品:
BE9F-D21E-1954-D299-0AC6
『叄』 社會學批評和社會歷史批評是一樣的嗎
就我個人理解,社會批評站的角度是現在,社會歷史批評是站在歷史的那個角度是好是壞!!寫論文的話應該是在這兩個角度去評論,去寫。樓下的兩位回答的也不錯啊!!具體你是評論什麼樣的著作,求詳解!!
『肆』 社會學概論名詞解釋 1角色 2社會批評 3法律
角色是指社會生活中圍繞著人的社會地位的一系列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它是人的社會地位的外在的動態表現,是社會對處在特定地位的人的行為期待。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政權強制執行的行為規則的總和,包括法令、法案、法規、條例、決議、命令等具體形式。
不好意思 沒有找到 社會批評 的
『伍』 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方法
西方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著力於男性文化對女性形象歪曲的揭露,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傾心於以女權的視角解讀經典作品,到80年代中期以後進入跨學科的文化研究,深入到「性別詩學」的研究。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肖爾瓦特的著作就以《走向女權主義詩學》為題。從詩學的視角展開女性主義文學的研究,成為世界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新動向,從文學語言、敘述方式、文體類型等視角,研究女性文學特有的表達方式。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應該努力建立中國文學批評的「女性詩學」,在接受借鑒西方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基礎上,繼承中國古典文學批評中的詩學傳統,努力建構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努力使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既關注女性的社會性地位和角色,也不放棄對於女性主義文學的文學性的研究;既強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對於詩性的分析與探究,又加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對於文化的關注。任何一種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形式都不能是截然獨立的,它與傳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正如肖爾瓦特所說的:「如果說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是婦女運動的一個女兒,那麼它的另一對父母則是古老的父權制的文學批評和理論成果。」(肖爾瓦特《新女性主義批評》)既不能忘卻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產生於婦女運動的背景,也不能無視古老的父權制的文學批評和理論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所取得的成就,其學術價值和意義在於:一、在對於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翻譯與理解中,對於女性主義文學的概念、內涵、特徵等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奠定和拓展了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二、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研究中國20世紀女性文學史,研究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拓展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在擺脫男權意識統治下的文學史寫作傳統中突出了女性文學的新視閾與新風貌。三、以女性主義的方法觀照與研究中國女性作家的文學創作,尤其注重對新時期女性作家創作的研究,使中國女性文學的研究在關注女性意識和女性文本中,呈現出一道新的靚麗的風景線。四、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影響了當代女性文學創作的發展,其越來越強盛的聲勢促進了諸多女性作家女性意識的萌動與顯現,使眾多女性文學創作洋溢著濃郁的女性主義文學的色彩。
與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緣於婦女解放運動不同,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並不在意於通過文學批評為爭取女權的政治運動提供思想武器,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其說是對男權意識、男權政治的顛覆,倒不如說是意在對女性意識、女性文學的強調、推崇與展示,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始終基本囿於文學的范疇之內,並未走向文化學、政治學的視閾之中,在「雙性同體」、「軀體寫作」、「性別政治」等話語運用中,卻也常常潛在地、不自覺地陷入了男性的視閾與價值體系的規范之中。
綜觀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成就與現狀,我們也看到其中存在著的一些不足之處:一、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缺乏中國的理論與話語。由於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基於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因此在研究過程中的理論、話語、方法基本沿用西方的,有時甚至可以說全盤照抄。由於東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出發點、立足點等不同,由於東西方文化與女性文學本身的不同,在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女性文學的批評中,常常有與文學實際的脫節疏離之處,甚至有時成為隔靴搔癢難以貼肉。二、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缺乏對於女性文學的詩性觀照。由於西方女性主義批評是基於對女權政治的關注,對婦女解放的關注,因此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從某種視閾看是一種政治學批評、社會學批評,因此大多忽略對於女性文學的詩性觀照。在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影響下,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很少從文學特性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學,而往往僅從女性意識、性別抗爭、女性命運、婚戀主題等社會學的視角進行研究,而甚少從文體特徵、敘述方式、語言風格、象徵隱喻等視閾展開批評,以致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疏離了詩性觀照,僅僅成為了一種社會學的批評。三、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缺乏更為深入的文化觀照與探析。女性文學的創作是深刻地烙著民族文化烙印的,每一個民族的女性文學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一定的文化也規范著影響著女性文學的創作與嬗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應該關注文化,從文化視閾觀照女性文學,從女性文學視角探析文化的特性與流變,才能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更加走向深入。 一種批評視角和方法,具有學理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才有意義。歷史觀作為文學批評的角度和方法,怎樣以自己的獨特性進入文學,抵達文學本身。以此來考察它的可操作性。
第一,依據歷史觀與文學中的結構處於同構狀態的原理,將歷史觀作為概括和總結宏觀文學現狀的路徑。
歷史觀作為對於歷史的哲學思考,會滲透和輻射到各個精神層面。法國文學理論家戈德曼認為,社會精神結構是某些社會集團的精神框架的系統性的有規律性的精神表現。社會精神結構會映照到文學作品中,因為「作品世界的結構與某些社會集團的精神結構是同構的」(註:戈德曼:《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頁。)。怎樣將社會精神結構與作品結構相聯系呢?戈德曼在方法論意義上提出了「世界觀」概念,他說:「世界觀並不是直接的經驗材料,相反它是理解人的思想的直接表現中那必不可少的概念的工作方法。」(註:戈德曼:《隱蔽的上帝》,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頁。)戈德曼自己說,他之所以關注帕斯卡爾、康德和拉辛,是源於從一種世界觀出發考察的結果,「如果說構成帕斯卡爾、康德和拉辛著作的梗概結構的大部分主要因素是類似的,並且盡管這些作家作為活生生的經驗的個體彼此各有不同,那麼我們就必然得出一個結論,即存在一種不再是純個人的,並且通過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來的現實。這就是世界觀,從我剛才提到的作者的具體情況來說,這就是悲劇觀」(註:戈德曼:《隱蔽的上帝》,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頁。)。在《隱蔽的上帝》史,戈德曼就是用「悲劇觀」這一特定的世界觀作為方法,來研究帕斯卡爾和拉辛的。「世界觀」作為方法,對於作品及其體系有方法論意義,戈德曼自己說:「把世界觀運用到本文上可以幫助他得出:1.所研究的一切著作中主要的東西。2.整部作品中各組成部分的意義。」(註:戈德曼:《隱蔽的上帝》,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頁。)第一點是說世界觀的作用在於對作品的選擇,第二點是說世界觀對於進入作品的方式的意義。將歷史觀作為概括和總結宏觀文學現狀的路徑,也就意味著以歷史觀作為篩選原則,在復雜紛繁的文學事實中,篩選出與歷史觀具有潛在聯系的作品,作為「所研究的一切著作中主要的東西」。
第二,歷史觀可以在承續性、整體性的背景中研究文學,同時,也能夠發現文學現實中斷裂性和偶然性因素。也就是說歷史觀可以激活一些現在處於隱蔽狀態,而在未來可能成為顯現狀態的因素,這是一種發現的功能。對這種功能的意識可以轉換為操作方法。
比如,在表現知識分子的小說里,出現了知識分子徹底地回歸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充斥於他們的心靈,從而斷開了中國文學傳統尤其是五四文學傳統中「兼濟天下」、「天降大任於斯人」的鏈條,這一現象橫向地與當代生活的慾望化世俗化相吻合。如果我們將歷史觀作為如福柯所謂的功能概念,來探尋文學的譜系,那麼,文學中這樣的無法進入歷史傳統鏈條的、沒有因果性和必然性的現象就會浮出歷史地表「非常態」就呈現出來了。誠然,就我國當代文化乃至文學的知識型的現實狀況來看,還是以追求意義為其主要特點。但是,在常態中也有「非常態」。歷史觀能夠幫助我們發現飄散在文化空間中的這些脫出常軌的文化碎片,更接近文學的真實面目。
第三,分解歷史觀的多層內涵,並注入在「包括一切的某種結構」中的各個層面,作為分析的途徑。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提出,文學作品乃至一切藝術品,「是一個為某種特別的審美目的服務的完整的符號體系或者符號結構」(註: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47頁。)。這個符號體系是個多層結構,在這個結構中,歷史觀作為方法可以分別在「意象和隱喻」、「詩的特殊的世界」等層面切入。
首先,在「意象和隱喻,即所有文體風格中可表現詩的最核心的部分」(註: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65頁。),依據戈德曼社會精神結構與文本結構同構的思路,分析歷史觀中諸如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觀念與「意象」和「隱喻」的復雜關系,就是以社會精神結構作為理解「意象」和「隱喻」的框架與背景,將「意象」和「隱喻」與社會精神結構聯系起來思考。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隱喻系統,任何「意象」和「隱喻」都可以置於文化本身的大的隱喻系統之中。從歷史觀角度嵌入,對於「所有文體風格中可表現詩的最核心的部分」,從新的維度,提出新的理解,這是橫的方面。當然,也可以提供縱向的思路,分析「意象」和「隱喻」演變的軌跡(註:這里所用的「宏隱喻」的思想,即文化學意義上的隱喻,參見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高等教育出版杜1998年版。)。
其次,在「存在於象徵和象徵系統中的詩的特殊『世界』」的層面,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認為這個特殊「世界」的層面是某一個「觀點」看到的世界,「觀點」就隱含在這個世界中,而且,「形而上性質」也不是獨立在這個「世界」之外的,恰恰是這個世界可以引申出來的。這個思想體現出對「看出」或者「聽出」的主體作用的重視,也就自然地將問題引向了主體方面,那麼,就可以引申出主體的相應的歷史觀念,歷史觀念決定了從什麼角度「看出」世界。這種歷史觀念給作家提供「看」的自覺性,「看」賦予了空間以題材的意義,給出了形象的可能性。例如,藏族作家阿來寫作《塵埃落定》,他的歷史觀念是,人,無論是藏人還是漢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人或者「人的過程」的特殊性和普遍意義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人類的意義遠遠大於民族的意義。依據這樣的歷史觀所創造的「塵埃」這一意象,籠罩了全篇,成為他的藏族土司世界的「縮影」。這個意象的寓意是:人是塵埃,人生是塵埃,戰爭是塵埃,情慾是塵埃,財富是塵埃,歷史進程的某些環節也可能是塵埃,像塵埃那樣升騰、飛揚、散落,始於大地而最終回歸大地……這便是宇宙的無休止的歌唱,往復循環,蒼涼而又凄楚。而人的過程就融化在這普遍的歷史感之中。
現象學家茵伽登在當初提出文學作品存在的四個層次思想時,在第四個層次,也就是一個由藝術作品的內在結構所建立起來的「另外的世界」的層次,茵伽登認為,這個世界「需要一整套特定的主觀過程,這是讀者、表演者或觀眾在客體化的過程中所要完成的事情,這一過程要求這些人的積極參與,把他們的全部經驗能力都匯合在一起,按照有意識的形式進行意向性的綜合活動」(註:轉引自朱狄《當代西方美學》,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頁。)。這種「共同創造」的理論對後來文學的結構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影響。我想提出的是,這個「共同創造」的思想,也可以進一步證明,我們從歷史觀的角度分析文學作品的可行性,這確實是一個新的文學批評維度。 印象批評是一種依據審美直覺,專注文學作品的審美特性,創造性地表現批評家的主觀印象和瞬間感受的批評方法。
一、西方印象批評
(一)西方印象批評淵源
1、印象主義文藝思潮
印象主義繪畫、音樂、文學等。
2、西方現代人本主義哲學思潮和審美直覺理論
叔本華:「直覺是一切證據的最高源泉。」
柏格森的審美直覺理論
藝術家對自然的認識不是通過類型化的、共性的、靜態的符號和概念,而是在具體的、生動的、獨特的和直接的感受中獲得的,這種感受就是直覺。
(二)西方印象批評的確立
1、印象批評的萌芽(18世紀末19世紀初)
代表人物:[英]:蘭姆、赫茲利特
[法]:勒美脫爾、聖伯夫
赫茲利特:「我說我想的,我想我感覺的。我無法不從事物採取某些印象;而我有足夠的勇氣說出(多少有點唐突)我的印象。」
勒美脫爾認為,批評家力所能及的就是「說出具體的藝術作品在一定時刻給我們留下的印象」。
聖伯夫認為文學批評是「間接吐出藏諸內心的詩」,「我所期望與實行的文學批評,是發明與永遠創造。」
2、19世紀末印象批評的確立
代表人物:法國作家法朗士
法朗士《文學生活》「序言」中很坦白地說,批評家應該聲明:「各位先生,我將借著莎士比亞,借著拉辛來談論我自己」。批評是「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 。
二、中國傳統印象式批評
(一)中國傳統印象式批評的特點
1、意會體悟
「熟讀玩味,自見其趣」
「不落言荃,自明妙理」
2、以形象說詩
採用比喻的方式,取譬引喻,將幽微的心理體驗化為某種感官形象。
悲慨:大風卷水,林木為摧
典雅:白雲初晴,幽鳥相逐
金聖嘆:「前文何等匆遽,此文何等舒緩,疾雷激電之後,偏接一番煙霏雲卷之態,極盡筆墨之致」
3、批評主體:
品評者大多集作、賞、評於一身,如嚴羽、司空圖等人。他們這種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們具有比一般人更為敏銳、細膩的藝術感悟能力和體味能力。
三、印象批評在中國的發展
(一)中國現代印象批評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代表人物
周作人:真的文藝批評,本身便應是一篇文藝,寫出著作對於某一作品的印象與鑒賞,決不是偏於理智的論斷。
李健吾:批評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是一種體現自我價值或意義的創造性活動。自我是批評的最高准則。
(二)中國當代印象批評
1、中國當代印象批評特點:懷疑精神、個性意識。
批評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描述性的,不是評判性的,而是創造性的。批評與其說是對文本的闡釋,不如說是對文本的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選擇和自我創造。——吳亮《文學的選擇》
文學批評是一門藝術。——賀興安《評論:獨立的藝術世界》
四、印象批評的基本特徵
推崇主體的創造性和個性色彩、強調批評過程中的印象和直覺、突出批評的審美特性
(一)推崇主體的創造性與個性色彩
批評標准
什麼是批評的標准?沒有。若有的話,不是別的,便是自我。 ——李健吾
批評的個性化:
當批評主體面對作品的時候,可以自由地舒展自己的個性,將自身的獨特感受、內心體驗、個性氣質融入到批評過程中去,只有充滿個性化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批評。
批評與對象的關系:
在描述印象的實踐中,批判對象已經不重要了,文學作品不過是批評者藉以表現自我的材料。
「在王爾德的文章中,批評不再與它的對象有著必然的關系;批評變成了生平傳略、即興發揮、隨意幻想。」——韋勒克
(二)強調批評過程中的印象和直覺
1、批評是一種直覺的鑒賞。
所謂直覺,是一種接近本能的感性活動。它可以完全不通過概念、推理等任何邏輯中介而在瞬間把握事物的本質,具有直接、迅速、綜合的特徵。
2、注重個人對作品的瞬間反應
「 批評一篇作品,不過是一個心地率直的讀者喊出他從某作品所得的印象而已。」——《茅盾文藝雜論集》
3、強調對作品的整體把握。
「臨到欣賞一件作品,一個批評家首先應當注目的,不是字句,卻是全體。」——李健吾
4、對批評中的理性認識持排斥態度。
批評中最有價值的是批評者在對藝術作品的感覺經驗的剎那間所獲得的美感,而不是某種理論概念或理論體系。
詩人的彩虹:用感覺去描繪彩虹的神奇和瑰麗
牛頓的彩虹:用光譜和折射率來分析彩虹的。
(三)突出批評的審美特性
1、把文學作品的審美特性作為突出的甚至唯一的考察對象。
2、批評的任務就是發掘作品的審美內涵,進行美的再創造。
「要使事物顯得美好動人,這比道出事物的真相永遠重要一百萬倍。」——門肯《批評的過程》
3、在感受對象的審美特性時,特別注重作品的藝術形式之美,如情調之美,境界之美,結構之美,語言之美,較少關心作品所揭示的社會生活。
「 詩的真正特質,詩歌的快感,決不是來自主題,而是來自對韻文的獨創性運用。」——王爾德
五、印象批評的應用
(一)描述印象的基本步驟
要求批評主體主要憑藝術直覺捕捉對批評對象的印象和感受,並把這種印象用美妙的詞語描述出來。這種批評實踐尤其強調批評主體的藝術感受力。
獲取印象:獲取的不是一般印象,應是具有某種獨特性的印象。
理性表述:批評主體須對印象加以條理化,使之具有理性內涵,其中包括對社會、人生的關注和發現。
(二)描述印象的方式
1、整體感受
例證: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呼嘯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里科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毛姆
2、邊評邊述
例證:
首先,這里沒有巍峨的高山,沒有一望無際的遠景,沒有激流,也沒有瀑布,只有內心柔和而平靜的悸動,……小路蜿蜒的平平常常的丘陵,炊煙裊裊的茅屋,在睡蓮下潺潺而流的小溪,紅果點綴的樹叢,玫瑰下搖曳的雛菊。一片浮雲在麥田下投下陰影,一隻鸛鳥在哥特式的塔樓上棲息。這就是一切。爾後,為使畫面生動,一隻青蛙在燈心草間跳動,一位少女在陽光下嬉戲,蜥蜴在午間取暖,雲雀在壠間飛起,烏鴉在籬笆下啁啾,蜜蜂在嗡嗡地采蜜。過去六個月的美麗的鄉間之憶。凡此種種,就像是青春時代的晨曦,像是一種慾望,一行淚水,幾句情話,像是一位淑女清晰地被勾畫出的輪廓,像是一首胖墩墩圓乎乎的孩提詩,但缺少肌肉。繼續往下讀,畫面變得更加穩定,稜角分明,骨骼突出,最後到達一個半魔怪、半時髦的傳說,名為阿貝杜斯。——[法]戈蒂耶:《〈阿貝杜斯〉序言》
六、印象批評評述
(一)印象批評的優勢
1、印象批評強調批評的主體意識,主張批評中的自由心態,追求批評的獨立品格,從而提高了批評的地位。
2、印象批評突出批評家的直覺和個人感受,而直覺的介入將使其批評見解獲得某種生動性和尖銳性,增加了批評的活力。
3、印象批評對審美特性的注重和追求將促使文學批評更好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本質特徵,同時使批評本身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二)印象批評的主要流弊
1、印象批評過分強調印象,易產生隨意性否定文學作品客觀性的傾向。
2、印象批評排斥理性因素,因此評論往往停留在藝術的表面,很難深入系統地研究作品以把握作品的內在規律。
『陸』 什麼是 社會學批評
就是從社會學角度來審視一個事物或存在的合理性,具體是以某一社會學理論模型或框架,來作為觀察、解釋和推論某一現象的科學性與非科學性,進而能達到重新提出新的方案或建議的目的,推動事物的發展。
『柒』 用社會學批評學方法分析某部作品
圍城的社會歷史批評
『捌』 如何運用社會學批評方法
我是學社會學的。以社會的視角去評論一些東西,可以批判不好的,也應該繼承優秀的。
『玖』 如何在中國知網上下載一篇用社會學批評方法研究魯迅作品的論文
如果你是在校學生可以去你們學校的校園網裡面找到CNKI進入下載,如果你不是,那你就需要有CNKI的帳號才能夠進行下載
『拾』 什麼是從社會學角度來進行文學批評
……我學社會學的,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所謂從社會學角度是說,你可以采專取一個社會學的視屬角去切入進行文學批評,比如你這個文學人物形象對社會某一方面發展的影響;或者對社會某一群體的特定功能,對社會領域的貢獻等。社會學主要有三種框架:功能主義框架、沖突主義框架和符號互動框架,你可以查一下資料。。而不是單純的社會歷史批評,至於優越性,因為社會學主張價值中立,因此非常客觀和全面。文學批評一般來說應該價值懸置,但是因從事批評的人是主觀性的,因此價值評析是無法徹底摒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