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社會法
㈠ 如何用階級分析法分析社會階級與階層狀況
首先要了解你所要研究的社會有那些經濟因素,依賴這些經濟因素的人有哪些。這是判斷階級或階層的基本標准。各個階級或階層都要為自己所代表的經濟因素提出自己的階級立場。尋找和對比各階級階級立場的異和同,研究它們的對立與分歧,進而結合各階級代表人群的實際表現,明白他們行為背後的經濟背景。這就是階級分析的方法了。
比如用階級的方法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奴隸主階級逐漸走向沒落,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逐漸崩潰,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力量不斷上升,進而在政治領域逐漸取代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在春秋時期: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孔子,是《周禮》最忠實的繼承者——克己復禮、貴賤有序、仁者愛人。在奴隸主階級統治舊秩序逐漸崩潰、「禮崩樂壞」的現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不得以退而修書,興辦私學,但其思想不失積極的入世成分。同時代同樣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老子,則更深地感受到奴隸主統治的危機,其主張主要表現在政治理想上——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孔子和老子,都是希望恢復歷史上舊有的社會秩序。在百家爭鳴、戰亂紛雜的戰國時代: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有影響的學說僅剩莊子一門,主要繼承老子哲學的世界觀,與之相較,更顯消極避世——無為無用,他當然不會去新興地主階級把持朝政的政權中出仕做官,從他汪洋恣肆的文采中可以體會到體會他沒落貴族的氣質(《逍遙游》《秋水》)。主要繼承了老子哲學中的方法論(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因勢利導等)的兵家和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當然不會消極避世,而是進行向奴隸主貴族奪權(如商鞅變法)、諸侯之間爭霸(如合縱連橫)的活動。兵家與法家都在為地主階級的政治軍事斗爭提供思想武器。儒家思想這時也已轉向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荀子是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孟子則描繪了封建社會太賓士世的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班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都有涉及。荀子和孟子都在為地主階級統治的新秩序出謀劃策。由於小農經濟和城市工商業的空前發展,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墨家學派形成並產生重要影響,主張「兼愛」(反對階級壓迫)「非攻」(渴望安定生活)「尚賢」(希望小生產者在政治上的發言權)「節約」(反對貧富差距),重視自然科學(墨經光學八條)。
如果以上事例還是不能說明問題,就請參閱階級分析的經典論述,如毛澤東1925年所撰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㈡ 3、為什麼說法產生於階級社會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法最早是一種習慣,當習慣久而久之深入人心,便成了習慣法,習慣法又內逐漸的為立法所確認,容成為制定法,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法律。
法是伴隨著階級分化而逐漸形成的,生產力進步、階級分化等因素促進了國家的產生,而國家產生之後,就伴隨一系列的管理、統治的問題產生了,法就是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法,在過去,起的作用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在當下,其作用是定紛止爭。
㈢ 階級分析法和階層分析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階級分析方法和階層分析方法作為社會主體結構分析的不同方法,雖然都是著眼於主體結構,但卻具有不同的規定性。階級分析方法是我們過去十分熟悉的方法,它所關注的主要是人們在社會的經濟關系亦即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由於人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集團,這些不同的社會集團便是所謂的階級。按照列寧所下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1]而階層分析方法原是西方社會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也叫社會分層方法,它是以人們的收入、職業、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權利等等為標准,將人們劃分為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研究不同層次之間的人們的社會差別。階層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的一個很大的不同,便是它的著眼點並不集中在主體之間某種特定的地位差別上,而是廣泛注意主體之間的各種差別;因此階層分析的具體尺度和標准具有多樣性。
㈣ 如何理解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
階級斗爭的實質是經濟利益不同的各對抗階級或對抗勢力之間的斗爭。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它突出地表現在兩種社會形態的更替過程中。
(1)到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勞動力有了價值,為階級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還需要經過社會分工以及隨著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產品交換,出現生產資料私有制。
(2)恩格斯說:「分工的規律就是階級劃分的基礎」。首先,有分工就必然有產品交換,而有了產品交換,就會加劇財產的積聚和集中,使財富日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從而促進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有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就把社會成員一分為二,即分為佔有生產資料的剝削階級和不佔有生產資料的被剝削階級。其次,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和對立。由於這種分工,出現了只消費不生產、只享受不勞動的人。這些脫離生產勞動的人,專門從事生產的管理以及政務、司法等活動,成為剝削階級的組成部分。
(3)階級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或道路產生的呢?奴隸主階級是通過兩條道路產生的。第一條道路是氏族分社中社會職能的獨立化,氏族首領由社會公僕變成社會主人。第二條道路是氏族公社內部出現富裕家庭。
作為奴隸主剝削的對象——奴隸,也是通過兩條道路產生的。奴隸開始是由戰爭中的俘虜來充當的。
本氏族、本部落里的破產的窮苦人也逐漸淪為奴隸。
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些經濟集團,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准。
物質利益的對立是階級斗爭的根源。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里,剝削階級利用他們佔有的生產資料,佔有被剝削階級的剩餘勞動,使被剝削階級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甚至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同時剝削階級為了維持他們的經濟地位,也必然要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對被剝削階級實行政治壓迫。哪裡有剝削、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有斗爭。被剝削階級只有進行斗爭,才能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求得自身的解放。階級斗爭歸根結底是由於物質利益的對立引起的,而階級之間進行階級斗爭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間接為了某種物質利益。階級斗爭存在於一切階級社會之中,存在於每一個階級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階級斗爭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形式:經濟斗爭、政治斗爭、思想斗爭。
首先,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最明顯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我們知道,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規律不能自發地實現,只有通過人的活動,在階級社會里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實現。就是說,在階級社會里,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阻礙經濟基礎變革時,必然引起革命階級和反動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尖銳化,直接爆發以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為目標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把人類社會從一個較低的社會形態推進到一個較高的社會形態。
其次,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出於它的本性,總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勞動群眾,無償地佔有他們的剩餘勞動,有時甚至侵吞他們的必要勞動,使勞動群眾無法生活下去,社會再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在這種情況下,被剝削階級只有起來反抗,才能迫使剝削階級節制一下它的剝削欲,保證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從而推動社會在各種不同程度上向前發展。
㈤ 如何理解「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
一直以來,法被認為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和國家政權相聯系的。它是產生於原始社會還是階級社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它的作用拓展,曾經在階級統治中發揮很重要的控製作用,但是並不能由此斷定它僅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有人便必然有社會,國家或許終有一天會消亡,社會卻會是人類存續和發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來保證每個人自由平等權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可以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證人人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中慢慢發揮出來的。
法一直作為一個與國家相連的歷史范疇在討論,確實原始社會存在「嚴格的法則」、「道德的法則」,但跟我們現在強調的法律是有很大區別的約束方式,並不是恩格斯講的「歷史的法」,但自階級社會出現後,法律便作為統治階級控制和剝削被統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這樣的觀點,人類歷史最初不存在的,那麼到共產主義社會也就不會存在,我想並非如此,一切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客觀歷史性,說明有其現實需要才會出現,但是否會隨歷史發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無存在的價值。眾所周知,階級社會中法主要是用來統治被統治階級的,而社會發展到當代,法職能有了更大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生活日趨復雜,為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設法治方面越來越多。可見,法已成為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會就一直傳承演變下來的「嚴格法則」、「道德法則」一起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因此,我認為,就算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復雜社會規范社會秩序、保障正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固有觀念認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會消亡,隨之一切相關社會現象也會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個地球都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美國還是會叫美國,也還是要有美國人組織的政府來管理公共事務,那是的國家可能僅是作為地區稱謂或國別存在,但並不能就此論定它將消亡,它不在存在剝削、統治的作用,但是社會管理的職能還是要繼續而且更好的發揮下去。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對於國家和法的認識應該有所改觀,我們更應該著重思考如何更好的發揮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避免其低效、腐敗等問題的滋生。而法便是規范管理、保證權利與權力的有效工具,如何開展法制建設,強化法律對社會生活、公共事務的規范和約束是當前乃至今後我國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因為只有規范、健全的法制體系才能保證公平、有效率的社會秩序。
㈥ 如何理解法的社會階級本質
抽象來說應當聯系法律實踐對法的形式和內容作進一步的思考,才能把握法的本質.馬.恩認為(我們也得這樣認為):一.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二.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一種形態,即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三.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
法的本質分為三個層次:
法的第一級本質,就是法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法的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規定法的階級屬性的內在必然聯系,它不是自發地形成和實施的,而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採取的一種行為措施,是反映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①法體現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為法,是通過一定的個人和機關的活動來實現的。②法的各種規定都直接或間接地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法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是法反映統治階級的統一的、整體的意志和根本利益。③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的第二級本質,是指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確認的某項行為是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意志,不是隨意的。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直接的社會權利和義務的法律確認,是這種被歷史地、階級地規定了的行為自由和責任的反映。
法的第三級本質,是人們的行為和責任,人們的直接社會權利和義務是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特別是經濟關系的需要。任何法律規范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關於人們權利義務的規范。發展定人們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使命和內容,作出這種規定,必然要受到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限制,歸根結底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
綜上所述,正確有理解法律的本質,既要看到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又要看到法中反映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總要承認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實際的權利義務,而具體歷史條件中既有經濟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又有非經濟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傳統等的影響,同時又要看到歸根到底法的根本性質,總是決定於一定的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㈦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與階級社會的法的區別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與階級社會的法的區別:
1、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不具有階級性,階級社會的法具有階級性。
2、原始社會沒有國家,其行為規范不具有國家法令的正式性;階級社會的法具有國家法令的正式性。
3、兩者都具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制約性。
㈧ 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它要求
機子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他要求我覺得這種的話認識階級的階段只社會的科學方可能更全面一些
㈨ 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產物,對嗎
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產物,對。
社會必然會出現階級分化, 而階級分化的過程中專會出現統治者和屬被統治者.
為了維護統治者利益必然會出現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則,
法則的制定者必定是維護本階級利益,所以法律產生於階級
面向被統治階級.所以應該算是階級社會的產物
㈩ 階級社會的法和原始社會的習慣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1)原始社會的習慣和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原始社會的平等、沒有階級的社會關系,因此,原始習慣不帶有階級性;法是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以後產生的社會規范,它恰恰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社會關系,法是具有階級性的.
(2)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著氏族部落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則反映在政治、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
(3)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體成員利益的自治組織,整個氏族社會以輿論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則是由國家這個統治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組織知道或認可的.
(4)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靠傳統、習慣的力量和整個社會的影響來保證實施的;而法的實施則必須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
(5)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限於在有血猿關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內生效,而無論他們在哪個地區;而法則是在國家主權所及的領域內生效.這一點也反映出法與國家的內在聯系,因為國家正是按照地域來劃分居民的.